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背诵清单
课标内容;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 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产生于什么时期?东汉时期,是谁改进了造纸术? 造纸术是通过什么人传到欧洲?发明的意义?
①西汉末年;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③阿拉伯人 ④ 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交流,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东汉末年的两位名医及各自成就?
①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 “对症治疗”“治未病”理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被后世称为“医圣”。
②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创编出“五禽戏”。
3、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作者是?主要内容?
①《史记》;②司马迁;;③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道教兴起于何时?
东汉末年, 是产生于东汉末年我国本土的宗教。主要教派有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和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
5、佛教产生的时间?地点?创始人?教义?
①公元前6世纪;②古印度;③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④众生平等、因果轮回、忍受苦难;
6、佛教传入我国的最早时间是?通过什么通道传入中国?传入有何影响?
①西汉末年 ②丝绸之路
③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素养检测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1.(2022·江苏苏州·九年级期中)《史记·淮阴侯列传》:“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散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在这里,司马迁采用的史学方法是( )
A.档案文献与现场考察结合 B.口述资料与实地探访互证
C.出土简牍与历史文献参校 D.民间传说与墓志铭文比对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余视其母冢”可知,司马迁为了撰写淮阴侯列传,实地探访了淮阴,听取了当地人的口述资料,B项正确;题干材料未体现司马迁对档案文献、出土简牍和墓志铭文的应用,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2.(2022·山西太原·七年级期中)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属于研究秦朝的原始史料的是( )
A.秦始皇陵兵马俑 B.后人有关秦朝的记载
C.电视剧《大秦帝国》 D.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朝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物,与材料中“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标准相吻合,属于原始史料,A项正确;后人有关秦朝的记载不属于原始史料,排除B项;《大秦帝国》属于艺术作品,排除C项;孟姜女哭长城是传说,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2·河南南阳·二模)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主席到访河南南阳医圣祠(如下图)。书籍中与“医圣”相关的是( )
A.《黄帝内经》 B.《神农本草经》 C.《伤寒杂病论》 D.《本草纲目》
【答案】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C项正确;《黄帝内经》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本草纲目》是由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李时珍被称为“药圣”,ABD项都与“医圣”无关,排除。故选C项。
4.(2022·山东·滕州市荆河街道滕南中学七年级阶段练习)《史记》记载是我们研究黄帝的重要资料。司马迁著《史记》时,游历各地,搜集民间关于黄帝的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表明( )
A.文献记载没有参考价值
B.口头传说不能印证历史
C.传说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历史的真实
D.《史记》中关于黄帝的记述具有唯一性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司马迁著《史记》时,游历各地,搜集民间关于黄帝的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可知,《史记》中关于黄帝的传说,是司马迁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后整理而成,传说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C项正确;文献记载没有参考价值,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口头传说不能印证历史,说法错误,排除B项;史记》中关于黄帝的记述具有唯一性,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2·河北邯郸·七年级期末)在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中医药在防治和救治方面都 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早在东汉时期,就有一位医学家提出 “治未病”理论,并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被后世称为“医圣”。这位医学家是( )
A.华佗 B.李时珍 C.张仲景 D.扁鹊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提出“治未病”理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C项正确;华佗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创造五禽戏,排除A项;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总结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我国医药学宝库,排除B项;扁鹊是战国时期医学家,被尊为医祖,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2·山西晋城·七年级期末)科技社团的同学为体验我国古代一项伟大发明的工艺流程,进行了以下实践活动。这项发明是( )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及所学可知,这项发明是造纸工艺。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A项正确;B、C、D项均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A项。
7.(2022·山东潍坊·七年级期末)汉朝(前202—220年)是中国发展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它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下列关于汉朝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汉著名中医学家张仲景创立的“五禽戏”到今天仍能让人们强身健体
B.《史记》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C.佛教在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原地区,并逐步在社会上传播
D.东汉名医华佗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鲁迅对《史记》的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知《史记》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B项正确;东汉著名中医学家华佗创立的“五禽戏”到今天仍能让人们强身健体,排除A项;西汉时,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排除C项;东汉名医张仲景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后世尊称为“医圣”,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2·辽宁·沈阳市和平区南昌中学沈北分校七年级阶段练习)公元前91年,司马迁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历史典籍《史记》,由于此书写得太过精彩,后世史家竞不自觉地将其奉为范本。由此可知,《史记》成书于( )
A.公元前0世纪初 B.公元前0世纪末 C.公元前1世纪初 D.公元前1世纪末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和世纪的转换,百倍数字加一是世纪,前期、中期、后期的计算,如果是公元前,则应倒着数,比如,公元前91年,就是前一世纪前期,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9.(2022·湖北恩施·模拟预测)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人们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的杰出人物与其成就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C.司马迁——《史记》
D.华佗——提出“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答案】D
【详解】华佗有神医之称。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擅长针灸、汤药和实施外科手术。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ABC项都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2022·广西贺州·二模)《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据此可知,蔡伦改进造纸术( )
A.出现在我国西汉时期 B.使纸的使用日益普遍
C.当时已传到世界各地 D.主要使用丝帛为原料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劳动人民经验,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等作原料造纸,扩大了造纸的原料,降低了造纸成本,提高了纸的质量,普及和推广了纸的应用,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B项正确;蔡伦改进造纸术出现在东汉时期,排除A项;当时未传到世界各地,后来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排除C项;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等作原料造纸,排除D项。故选B项。
评卷人得分
二、综合题
11.(2022·湖北武汉·七年级期末)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材料一:纸问世之前,古人把文字刻画、书写在甲骨和简帛上面,或铸刻在青铜器物上面。秦汉时期的公文往来、私人书信以及典籍等都用简帛写成。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阅读材料一,回忆所学知识,补充完整《我国书写材料的发展历程》流程图中的信息。
我国书写材料的发展历程
(2)我国书写材料的演变总体呈现什么特点?(写出两点即可)
材料二:
(3)阅读材料二,总结:中国发明的造纸术主要通过___________(提示:填写交通道路名称)传播到世界各地。
材料三:欧洲文艺复兴初期(中国)四种伟大发明的传入流播,对现代世界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
——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
(4)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答案】(1)时期:商;材料:甲骨,简帛,纸。
(2)原料越来越容易获得;(价格)越来越便宜;制作方法更加简单;制作方法越来越易于推广;越来越轻;更加轻便;趋向书写方便;趋向方便携带;朝方便存放演变;等等。(言之有理即可,只要求回答出两点,多写不扣分。学生的答案中没有变化趋势的表达,不扣分,但讲评试卷要严格要求。括号的词语是可有可无。)
(3)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4)造纸术和印刷术替欧洲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传承与传播。
【详解】(1)根据材料“《我国书写材料的发展历程》流程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我国的主要书写材料是简帛。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普遍使用纸。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书写材料的演变总体呈现的特点有:原料越来越容易获得;(价格)越来越便宜;制作方法更加简单;制作方法越来越易于推广;越来越轻;更加轻便;趋向书写方便;趋向方便携带;朝方便存放演变。
(3)根据材料二图片“造纸术的传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发明的造纸术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
(4)根据材料“造纸术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和印刷术替欧洲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传承与传播。
(
2
)(共15张PPT)
核心素养时代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新课标
新课标新教学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评价目标
评价任务
思维创新
核心素养
教学评一致性
课堂导入
Step
01
Step
02
Step
03
通过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对中医学的贡献、《史记》、道教和佛教等基本史实。
2022年课程标准:
1. 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
2. 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
素养目标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通过了解司马迁的生平经历,学习其坚忍不拔的精神;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辉煌灿烂的科技文化,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时空观念
素养探究 一:造纸术的发明
结合课本72-73页内容,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2分钟)
合作+展示
甲骨文
青铜器
竹简
帛书
陶器
2、阅读课本72页的内容,说一说纸发明前古人的书写材料有哪些?这些材质的缺点是什么?
1、请你在纸以外的东西上写上本课的课题。
3、阅读课本73页内容,说说纸是什么时候发明的?东汉时谁改进了造纸术?
书写不方便,材料笨重
昂贵
西汉,蔡伦
造纸术的改进
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作原料造纸,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高。人们把这种纸叫作“蔡侯纸”。
(1)人物:
东汉
(2)时代:
蔡伦
(3)优点:
蔡伦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后汉书·蔡伦传》
(4)作用:
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欧洲
7世纪
日本
朝鲜
4世纪
美洲
16世纪
阿拉伯国家
8世纪
造 纸 术 的 传 播
大洋洲
19世纪
非洲
12世纪
12世纪
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史料实证
素养探究 二:张仲景和华佗
结合课本74-75页内容,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3分钟)
合作+展示
张仲景
华佗
东汉末年
医圣
代表
生活朝代
主要成就
后世尊称
东汉末年
“麻沸散”
“五禽戏”
《伤寒杂病论》
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
医神
直至今天,中医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这项抗击流行病工作中,经过对70,000多例确诊病例的临床观察和验证,中医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减轻轻度和中度至重度的病程,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促进康复,总有效率达90%以上。
——《中医治疗新冠肺炎的经验》
史料实证
素养探究 三:历史巨著《史记》
阅读课本75-76页为司马迁制作名片
合作+展示
姓名:
职业:
生活时代:
成就:
司马迁
史学家
西汉
写出历史巨著《史记》
内容:
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影响:
①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②史书的典范,文学的杰作
通过对司马迁生平的了解,你能感受到他怎样的精神?
忍辱负重,顽强不屈,
坚忍不拔,胸怀天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内容:
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体裁:
纪传体:
“纪”指本纪,按年编写帝王的传记及国家大事;“传”是列传,以传记的方式记录各类人物。
通史:
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
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一书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学价值
文学价值
《史记》
材料研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想一想,司马迁这句名言的含义是什么?
固:本来。或:有的人。重于:重量相比。泰山:山东泰安的泰山(五岳之一),比喻伟大。鸿毛:鸟的羽毛,比喻渺小。
含义:人总会死,有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价值,有的人死比羽毛还轻,没有意义。
史料实证
素养探究 四:道教与佛教
结合课本74-75页内容,按要求完成表格。并思考道教和佛教广泛传播的原因?
合作+展示
教别
发源地
时间
信仰
对象
宗教
场所
教义
佛教
古印度
西汉
末年
佛
寺院
转世投胎,忍受苦难
虔诚信佛,来世幸福
道教
中国
东汉
神仙
道观
修身养性,炼制丹药
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原因:
①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
②劳动人民的精神寄托。
古印度
中亚
中国
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为东汉明帝所建。寺名源自“白马驮经”的故事。
佛教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科技创新
医学济世
史学巨著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讲经论道
蔡伦改进造纸术,世界领先。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华佗的“麻沸散”(世界领先)、“五禽戏”
司马迁《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道教(本土)、佛教(古印度)传入。
思维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