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
▲ 汉高祖刘邦
马上得天下,
马上治天下?
课堂导入
核心素养时代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新课标
新课标新教学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评价目标
评价任务
思维创新
核心素养
教学评一致性
课堂导入
汉高祖
汉文帝
汉景帝
Step
01
Step
02
Step
03
从时空史观的角度掌握西汉的建立,立足史料实证分析西汉初期的形式。
2022年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素养目标
时空史观
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家国情怀
从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的角度掌握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时空史观
素养探究 一:西汉建立
阅读课本51页第一自然段完成下面表格?
独学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公元前202年
刘邦
长安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刘邦就是汉高祖,这是刘邦的庙号。
西汉初期面临怎样状况?
史料实证
素养探究 一:西汉建立
合作+展示
材料1: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史记》
材料2: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汉书·食货志》
1.据材料,说出西汉之初是种怎样的社会景象?
西汉初年国家贫困,人民流离失所,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社会动荡。
2.为什么汉初的时候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①秦实行暴政;②秦末长期的战乱。
3.面对如此情况,汉初的统治者首要任务是什么?
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稳定政局,巩固新王朝。
形势很严峻啊!怎么办好呢?
从秦末农民起义到项羽兵败自杀,大规模的血腥战争持续了数年,而西汉建立后胜利者却无法欢欣鼓舞,因为留给开国君臣们的是一个满目疮痍、残破不堪的景象。
历史解释
反秦之弊
与民休息
休养生息
休养:休息保养;生息:人口繁殖
含义:在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的宽刑薄赋政策,以保养民力,增殖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安定生活
发展生产
恢复元气
巩固政局
唯物史观
素养探究 二:休养生息政策
结合以上所学,思考为什么西汉初年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独学+展示
■
以史为鉴,汉承秦制,革其弊端——不用秦政,采用黄老政治,与民休息,推崇无为而治,重视儒家仁政,加强法家治国理念,也许是当时的最好的明智选择。
重要性
可能性
必要性
史料实证
素养探究 二:休养生息政策
预习课本55页,将刘邦的休养生息的具体措施与右边概括性词语连接起来。
合作+展示
■
3、“农,天下之大本也。…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
鼓励农桑
1、“兵皆罢归家。”
2、“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shu)人。”
4、“减田租,复十五税一。”
“令士卒从入蜀、汉、关中者皆复终身(免徭役)。”
解甲归田
释奴为民
轻徭薄赋
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
结果:
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与民休息”政策
遵循黄老无为思想
黄老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倡导“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与民休息政策:
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
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汉高祖
汉文帝
汉景帝
文景之治
史料实证
素养探究 三:文景之治
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归纳汉文帝、汉景帝继续实行“修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有哪些?
合作+展示
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原因)
②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zi cheng)(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汉书·文帝纪第四》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汉书·景帝纪第五》
汉文帝时期,把服役由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
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dan),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
——《汉书·文帝纪第四》
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
文帝在位23年,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平时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文帝是一生都注重简朴为世人称道的皇帝。
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①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②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
④提倡勤俭治国
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具体措施:
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经济发展
政治清明
人民生活安定;
国力增强;
“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汉初休养生息的继续和发展,使中国出现了第一个治世局面,为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秦朝国祚15年,汉朝国祚400余年,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家国情怀
扫六合,促使天下归一
完成地理空间的凝聚
顺势而为,天下归心,
促进精神空间的凝聚
形成民族共同体
家国情怀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在秦汉时期,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秦亡汉兴
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材料二 汉兴,扫除烦苛 摘编自部编七上
合作+展示
观点:统治者要实行“仁政”,要关注民生。
论述:秦朝二世而亡,这是秦朝暴政的结果,这也从反面证实了统治者要实行仁政的道理。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重视“以德化民”,使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局面。汉武帝即位后,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他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西汉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进入鼎盛时期。统治者实行“仁政”,以民为本,关注民生是统治者长治久安的基础。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秦的暴政
汉高祖
西汉建立
汉文帝、汉景帝
“文景之治”
思维创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PBL探究案
【新课标】
2022年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学习目标】
从时空史观的角度掌握西汉的建立,立足史料实证分析西汉初期的形式。
从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的角度掌握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预习案】
活动一:西汉的建立
设问1:西汉是谁在哪一年建立的?都城在哪?
1. 继秦之后再次统一全国的是哪一朝代? 建立者? 时间? 定都?
活动二:文景之治
设问2:何为“文景之治”?它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1.汉初出现的治世局面被称为什么?
2.汉文帝、汉景帝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有哪些?
① ②
③ ④
3.西汉以节俭著称的皇帝是谁?
4.文景之治的表现
小组合作探究:(要求下组内分工明确,按照问题层次组长进行分工,有独学到共学,展示时条例清楚,有理有据,表达清晰,声音洪亮)
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归纳汉文帝、汉景帝继续实行“修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有哪些?
材料一: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zi cheng)(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汉书·文帝纪第四》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汉书·景帝纪第五》
材料二:汉文帝时期,把服役由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
材料三: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dan),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 ——《汉书·文帝纪第四》
材料四:文帝在位23年,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平时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文帝是一生都注重简朴为世人称道的皇帝。
【自我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构建要求:
(1)填写重点知识,理清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2)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及时巩固基础知识。
(3)熟练展示。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1.(2022·广东·七年级单元测试)《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西汉初年曾经出现过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局面,即文景之治。其实当时,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
A.提倡节俭 B.发展农业生产 C.以德化民 D.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答案】B
【详解】据西汉刚建立时的“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建立初年,由于长期战争破坏,经济萧条,百姓流离失所,西汉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因此西汉政府采取的相应措施是休养生息政策,B正确;题干描述是农业方面,ACD三项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B项。
2.(2021·重庆市璧山中学校七年级期中)公元前202年,刘邦统一全国,建立了汉朝。该时间也可表示为( )
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
C.公元前3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末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年份数的百位数加1等于世纪数,因此公元前202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再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年份的数值越小,距离现在越近,因此时间上应该表述为公元前3世纪末,D项正确;ABC项表述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3.(2019·山东潍坊·七年级期中)文景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清明的统治时期,下列与之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文帝、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
B.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
C.文帝、景帝奖励耕作,关心农桑
D.“文景之治”的出现,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很大的关系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是在文景之治之后继位的,所以说“文景之治”的出现,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没有关系,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西汉建立之初,经济凋敝,社会残破,文帝、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推行轻刑慎罚的政策,以宽缓的手段治理天下,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文帝、景帝奖励耕作、劝诫百官关心农桑。由于政策得当,汉景帝后期,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百姓富裕起来,出现了治世局面,史称“文景之治”,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1·陕西·咸阳市秦都区电建学校七年级阶段练习)《汉书·文帝纪》中记载:“汉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都从未有所增加…陵墓中的陪葬品都使用的是瓦器,不用金、银、铜、锡等作为陪葬品。”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文帝( )
A.轻徭薄赋 B.“无为而治” C.勤俭治国 D.以农为本
【答案】C
【详解】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以身作则,在位 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题中“宫室、苑囿、车骑、服御都从未有所增加…陵墓中的陪葬品都使用的是瓦器,不用金、银、铜、锡等作为陪葬品。”显示了汉文帝勤俭治国的品质。C项正确;轻徭薄赋政策主要是针对减轻农民赋税方面而言的,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无为而治”思想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在政治上的主张,排除B项;以农为本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1·辽宁·沈阳市南昌初级中学(沈阳市第二十三中学)七年级阶段练习)西汉初期,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们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大一统 D.昭宣中兴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A项正确;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排除B项;“大一统”是与中华文明共生共存的,排除C项;昭宣中兴,指的是西汉汉昭帝和汉宣帝时代 ,此时的西汉自汉武帝对外战争结束后,逐渐进入恢复性稳定及发展阶段,排除D项。故选A项。
评卷人得分
二、综合题
6.(2022·山东聊城·二模)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登基后,颁布了一系列诏令:让士兵复原还乡从事生产:把卖身作为奴隶的人恢复为平民:把田租的税率规定为十五税一。汉文帝即位后,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减轻摇役,将原来每年服役一个月改为“三年而一事”。汉景帝在位时,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从此成为汉朝税率的定制。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摘编
材料二 正是由于在历代王朝末期,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横征暴敛、加速土地兼并等缘由,农民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逐步走上了反抗的道路……新王朝建立伊始,较为有意识地汲取前王朝灭亡的教训,适当地照顾到社会底层民众的利益诉求……提侣轻徭薄贼,王朝逐渐进入兴盛时期。
——余丽、王高阳《春秋战国时期粮食安全思想的传承与当代战略选择》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汉初统治者采取的这些措施统称为什么政策?分析概括汉初统治者推行这些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王朝兴盛与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各用一则史实加以例证。
【答案】(1)休养生息,秦汉之间的战争破坏、汉初统治者吸收秦朝灭亡的教训。
(2)汲取前王朝灭亡的教训、适当地照顾到社会底层民众的利益诉求,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横征暴敛、加速土地兼并、农民反抗,前者是文景之治、后者是秦朝灭亡。
【解析】(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让士兵复原还乡从事生产:把卖身作为奴隶的人恢复为平民:把田租的税率规定为十五税一。汉文帝即位后,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减轻摇役,将原来每年服役一个月改为“三年而一事”可知,这就是休养生息,这是因为秦汉之间的战争破坏、汉初统治者吸收秦朝灭亡的教训。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正是由于在历代王朝末期,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横征暴敛、加速土地兼并等缘由,农民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逐步走上了反抗的道路……新王朝建立伊始,较为有意识地汲取前王朝灭亡的教训,适当地照顾到社会底层民众的利益诉求……提侣轻徭薄贼,王朝逐渐进入兴盛时期”可知,兴盛是因为,汲取前王朝灭亡的教训、适当地照顾到社会底层民众的利益诉求,灭亡是因为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横征暴敛、加速土地兼并、农民反抗,前者有文景之治、后者有秦朝灭亡。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