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 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沪教版(全国)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化学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道尔顿提出原子论
B.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C.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D.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2、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
A.1:4 B.1:5 C.4:1 D.5:1
3、下列实验操作与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
A.容易砸破试管 B.洒出液体或玷污药液
C.易使试管脱落或溅出液体 D.不易熄灭酒精灯
4、《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旨在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下列诗词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
A. 野火烧不尽,春分吹又生
B.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5、下列图示不是体现化学造福人类的是( )
A、合成药物 B、研发单晶硅
C、用基因技术研制杂交水稻 D、生产化肥提高粮食产量
6、下列成语中,一定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A.木已成舟 B.花香四溢 C.烛炬成灰 D.滴水成冰
7、疫情期间,很多地方用84消毒液进行消毒。小明想知道84消毒液为什么能消毒杀菌。就小明的“84消毒液为什么能消毒杀菌”,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是(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收集证据 D.获得结论
8、下列事件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西瓜榨成汁 B. 利用干冰人工降雨
C. 木材劈成块 D. 植物光合作用
9、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B.化学是实用的、富有创造性的中心学科
C.化学是自然科学中创造新物质最多的重要学科
D.化学物质不能存在于任何食品中,以确保食品的质量
10、下列关于空气各成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
B.氦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保护气
C.空气中的稀有气体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曾被称为“惰性气体”
D.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11、下图所示的关于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 B.添加酒精 C.给液体加热 D.熄灭酒精灯
12、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干冰升华 B.食物腐败 C.光合作用 D.金属生锈
13、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化学工艺的是( )
A.指南针的发明 B.制造青铜器
C.火药的发明 D.烧制陶器
14、今年,长沙的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洁净的空气是纯净物
B.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氮气
C.氧气有助燃性,常用作燃料
D.空气中臭氧(O3)含量少,属于稀有气体
15、实验室里常用来准确量取一定体积液体的仪器是( )
A.烧杯 B.滴瓶 C.试管 D.量筒
16、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矿泉水 B.葡萄酒 C.蒸馏水 D.糖水
二、填空题
17、①春秋________;②战国________;③商朝________。
(填字母:A、炼钢 B、冶铁 C、制造青铜器)
将以上朝代按先后顺序排列:________(填数字序号)。
18、氨气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水溶液为氨水,氨气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
由题目所给信息,你知道氨气的物理性质有 ;化学性质有 。(各举一例)
19、正确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写出如图所示操作错误之处:
① ;② 。
20、空气的成分按___________计算,大约是:氮气___________,氧气___________,稀有气体___________,二氧化碳___________,其他气体和杂质___________。
21、绿色化学给化学家提出了一项新的挑战,其核心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________。
22、下列对氯气性质的描述:①黄绿色;②有刺激性气味;③能与水发生反应;④常温下是一种气体;⑤能与强碱溶液发生反应;⑥能与金属发生反应。用序号回答: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三、简答题。
23、18世纪前后,人们把元素等同于一种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物质,即单质。“燃素说”和“燃烧的氧化学说”一度成为科学家争论的焦点。
材料一:172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说”:燃素也是一种元素,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如金属含有燃素,金属燃烧时金属释放燃素后成为金属灰(实际是金属氧化物);金属灰与燃素结合又会重新变回金属。
材料二:1766年,卡文迪许制得氢气并认为它是燃素;1773年,舍勒研究发现,可燃物燃烧需要一种他称为“火空气”的单质参与;1784年前,人们认为水是一种元素;1796年,普里斯特利制得可在“脱燃素气”中燃烧的“可燃空气”,也把它当作燃素。
材料三:1777年,拉瓦锡建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认为可燃物中不存在燃素;1801年,克鲁克香克证明了普里斯特利所谓的“可燃空气”是一氧化碳,从而结束了“燃素说”与“燃烧的氧化学说”之争。
(1)用你所学的燃烧条件分析,材料二中的“火空气”是 。
(2)材料三中的“可燃空气”一氧化碳属于纯净物中的 ,所以不可能是燃素。
(3)“燃素说”自提出后就引起争议。下列是当时科学家分析的事实或现象,用“燃素说”解释不合理的是 。(可多选)
选项 事实或现象 用“燃素说”解释
A 金属成分比金属灰简单 因为金属燃烧时燃素从金属中逸出
B 加热金属灰通入氢气,金属灰变回金属 因为氢气是燃素
C 木炭与金属灰一起加热变回金属 因为木炭富含燃素
D 铜在空气中加热后质量增加 因为金属铜中含有燃素,加热后有燃素逸出
E 燃素(氢气)与脱燃素气(氧气)结合成为水 因为水是一种元素
四、科学探究题。
24、下面是某学习小组针对“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还是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这一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1)请将下列表述的基本环节补充完整。
①“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还是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 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 环节;
②同学们依据个人经验,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观点:较多同学认为“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少数同学认为“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也有部分同学认为“人呼出气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基本一致”。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 环节;
③“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 环节;
④用容量相同的两个储气袋分别收集一袋空气和一袋人呼出的气体,然后将两袋气体分别通入新配制的体积相同的澄清石灰水中,发现人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较为明显。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 环节;
⑤“这个探究实验简单易做,现象明显,结论易得”,某同学的这句话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 环节。
⑥“结合生理知识,人在呼吸过程中发生气体交换,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再结合本实验探究结果,不难理解‘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这一结论。”这属于表达与交流环节。
(2)开展科学探究时,上述各环节的正确顺序是_____。(用上述各实验探究环节的数字序号排序)
2023—2024学年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 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沪教版(全国)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化学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道尔顿提出原子论
B.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C.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D.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答案】C
2、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
A.1:4 B.1:5 C.4:1 D.5:1
【答案】A
3、下列实验操作与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
A.容易砸破试管 B.洒出液体或玷污药液
C.易使试管脱落或溅出液体 D.不易熄灭酒精灯
【答案】D
4、《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旨在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下列诗词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
A. 野火烧不尽,春分吹又生
B.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答案】B
5、下列图示不是体现化学造福人类的是( )
A、合成药物 B、研发单晶硅
C、用基因技术研制杂交水稻 D、生产化肥提高粮食产量
【答案】C
6、下列成语中,一定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A.木已成舟 B.花香四溢 C.烛炬成灰 D.滴水成冰
【答案】C
7、疫情期间,很多地方用84消毒液进行消毒。小明想知道84消毒液为什么能消毒杀菌。就小明的“84消毒液为什么能消毒杀菌”,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是(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收集证据 D.获得结论
【答案】A
8、下列事件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西瓜榨成汁 B. 利用干冰人工降雨
C. 木材劈成块 D. 植物光合作用
【答案】D
9、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B.化学是实用的、富有创造性的中心学科
C.化学是自然科学中创造新物质最多的重要学科
D.化学物质不能存在于任何食品中,以确保食品的质量
【答案】D
10、下列关于空气各成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
B.氦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保护气
C.空气中的稀有气体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曾被称为“惰性气体”
D.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答案】D
11、下图所示的关于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 B.添加酒精 C.给液体加热 D.熄灭酒精灯
【答案】C
12、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干冰升华 B.食物腐败 C.光合作用 D.金属生锈
【答案】A
13、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化学工艺的是( )
A.指南针的发明 B.制造青铜器
C.火药的发明 D.烧制陶器
【答案】A
14、今年,长沙的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洁净的空气是纯净物
B.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氮气
C.氧气有助燃性,常用作燃料
D.空气中臭氧(O3)含量少,属于稀有气体
【答案】B.
15、实验室里常用来准确量取一定体积液体的仪器是( )
A.烧杯 B.滴瓶 C.试管 D.量筒
【答案】D
16、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矿泉水 B.葡萄酒 C.蒸馏水 D.糖水
【答案】C
二、填空题
17、①春秋________;②战国________;③商朝________。
(填字母:A、炼钢 B、冶铁 C、制造青铜器)
将以上朝代按先后顺序排列:________(填数字序号)。
【答案】 A ③①②
18、氨气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水溶液为氨水,氨气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
由题目所给信息,你知道氨气的物理性质有 ;化学性质有 。(各举一例)
【答案】无色或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或密度比空气小或极易溶于水;
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
19、正确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写出如图所示操作错误之处:
① ;② 。
【答案】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对准手心。
20、空气的成分按___________计算,大约是:氮气___________,氧气___________,稀有气体___________,二氧化碳___________,其他气体和杂质___________。
【答案】体积 78% 21% 0.94% 0.03% 0.03%
21、绿色化学给化学家提出了一项新的挑战,其核心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________。
【答案】污染
22、下列对氯气性质的描述:①黄绿色;②有刺激性气味;③能与水发生反应;④常温下是一种气体;⑤能与强碱溶液发生反应;⑥能与金属发生反应。用序号回答: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答案】①②④ , ③⑤⑥ 。
三、简答题。
23、18世纪前后,人们把元素等同于一种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物质,即单质。“燃素说”和“燃烧的氧化学说”一度成为科学家争论的焦点。
材料一:172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说”:燃素也是一种元素,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如金属含有燃素,金属燃烧时金属释放燃素后成为金属灰(实际是金属氧化物);金属灰与燃素结合又会重新变回金属。
材料二:1766年,卡文迪许制得氢气并认为它是燃素;1773年,舍勒研究发现,可燃物燃烧需要一种他称为“火空气”的单质参与;1784年前,人们认为水是一种元素;1796年,普里斯特利制得可在“脱燃素气”中燃烧的“可燃空气”,也把它当作燃素。
材料三:1777年,拉瓦锡建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认为可燃物中不存在燃素;1801年,克鲁克香克证明了普里斯特利所谓的“可燃空气”是一氧化碳,从而结束了“燃素说”与“燃烧的氧化学说”之争。
(1)用你所学的燃烧条件分析,材料二中的“火空气”是 。
(2)材料三中的“可燃空气”一氧化碳属于纯净物中的 ,所以不可能是燃素。
(3)“燃素说”自提出后就引起争议。下列是当时科学家分析的事实或现象,用“燃素说”解释不合理的是 。(可多选)
选项 事实或现象 用“燃素说”解释
A 金属成分比金属灰简单 因为金属燃烧时燃素从金属中逸出
B 加热金属灰通入氢气,金属灰变回金属 因为氢气是燃素
C 木炭与金属灰一起加热变回金属 因为木炭富含燃素
D 铜在空气中加热后质量增加 因为金属铜中含有燃素,加热后有燃素逸出
E 燃素(氢气)与脱燃素气(氧气)结合成为水 因为水是一种元素
【答案】(1)氧气; (2)化合物; (3)ADE。
四、科学探究题。
24、下面是某学习小组针对“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还是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这一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1)请将下列表述的基本环节补充完整。
①“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还是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 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 环节;
②同学们依据个人经验,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观点:较多同学认为“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少数同学认为“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也有部分同学认为“人呼出气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基本一致”。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 环节;
③“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 环节;
④用容量相同的两个储气袋分别收集一袋空气和一袋人呼出的气体,然后将两袋气体分别通入新配制的体积相同的澄清石灰水中,发现人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较为明显。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 环节;
⑤“这个探究实验简单易做,现象明显,结论易得”,某同学的这句话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 环节。
⑥“结合生理知识,人在呼吸过程中发生气体交换,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再结合本实验探究结果,不难理解‘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这一结论。”这属于表达与交流环节。
(2)开展科学探究时,上述各环节的正确顺序是_____。(用上述各实验探究环节的数字序号排序)
【答案】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获得结论 收集证据或进行实验
反思与评价 ①②④③⑤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