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复习能力提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
A.西欧手工工场兴起 B.世界贸易总额骤减
C.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词及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为了获得市场和原料,发动对外战争,因此鸦片战争不可避免,C项正确;手工工场兴起仅仅是工业革命的前奏,排除A项;世界贸易总额骤减,不符合事实,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D项。故选C项。
2.1843年,中国茶叶的出口关税降低了约48%,南京棉布的出口关税降低了约75%;英国棉花、白洋布的进口关税则降低了约77%。导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五口通商 B.闭关锁国 C.协定关税 D.战后赔款
【答案】C
【解析】从材料“1843年,中国茶叶的出口关税降低了约48%,南京棉布的出口关税降低了约75%;英国棉花、白洋布的进口关税则降低了约77%”可知中国进出口商品都降低了关税,这是因为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故选C项;五口通商会促进自由贸易,导致白银不断外流,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闭关锁国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数量有严格的限制,排除B项;战后赔款与降低关税无关,排除D项。
3.鸦片战争后,在茶叶价格高昂的刺激下,中国茶区普遍掀起一股植茶狂潮,老茶区扩大生产,新茶区不断涌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
A.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B.民族工业得到发展
C.茶叶出口大大增加 D.国内饮茶之风蔓延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茶叶出口量增加,所以茶区不断涌现,故选C项;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以大机器生产为代表的民族工业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国内饮茶之风蔓延,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4.学者陈旭麓指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沿海、沿江一些通商口岸穿洋布的人已相当普遍,以至有的记载说,八十年代江苏一些商埠穿土布者‘竟至绝迹’。……南方闽、广一带,还有大批破产农民流离国外。”材料主要阐述了( )
A.洋布凭借物美价廉完全占领中国市场
B.通商口岸的开放导致民族工业受到打击
C.资本输出对中国本土纺织业造成打击
D.外国商品倾销促使中国自然经济瓦解
【答案】D
【解析】据“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沿海、沿江一些通商口岸穿洋布的人已相当普遍”可知,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被迫打开市场,西方商品开始进驻中国,洋布盛行,土布绝迹,农民破产,外国商品倾销促使中国自然经济瓦解,故选D项;“完全占领中国市场”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八十年代”不符,且题干只是涉及一直被开放的城市,排除A项;材料强调“土布绝迹,洋布流行”,通商口岸的开放是外国为了方便商品倾销,排除B项;材料强调西方的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后,排除C项。
5.钱乘旦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这一历史事件( )
A.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C.以“变法图强”为目标 D.提倡“民主”与“科学”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所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技术而要维护封建制度的内在事实,故B项正确,C项包含在B项之中;A项是指鸦片战争,排除;D项是指辛亥革命,排除。故答案为B。
6.1854年,英、美、法三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提出:“准英人随意往内地各处并海滨各城邑”,自由贸易,“往来无碍”;“俱不得在内地津关,重行征税”;“内地完全开放”等。这些要求旨在( )
A.方便外国人来华旅游 B.进口更多的中国茶叶
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向中国出口更多粮食
【答案】C
【解析】据“1854年,英、美、法三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可知,这些要求旨在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故选C项;方便外国人来华旅游、进口更多的中国茶叶、向中国出口更多粮食均是提出修约要求的借口,排除A项、B项、D项。
7.1871年,郑观应说:“今长江二千数百里有奇洋船往来,实获厚利,喧宾夺主,殊抱杞忧。”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一条约签订之后?(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今长江二千数百里有奇洋船往来”,列强在长江地区的侵略不断深入,可以推断出描述的是《天津条约》签订后,增开汉口、南京等大批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故选B项;《南京条约》签订后,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没有给予外国商船和军舰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特权,排除A项;《北京条约》签订后,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没有给予外国商船和军舰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特权,排除C项;《马关条约》签订后,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没有给予外国商船和军舰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特权,排除D项。
8.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类似之处有( )
①侵略者组成联军 ②清朝皇帝出逃,北京城被攻陷
③导致大片国土被割让 ④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签订的《辛丑条约》中规定: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从中可以看出并没有割占中国领土,因此③说法不正确。
9.有人说:推动太平天国运动的是英国的大炮。对此评价,理解正确的是( )
A.太平军以抗击英国侵略为主旨
B.鸦片战争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C.鸦片战争刺激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D.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
【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1851年,洪秀全发动了金田起义,并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
有人说:推动太平天国运动的是英国的大炮,这说明鸦片战争刺激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C项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不仅抗击英国,还反对清王朝的统治,A项说法错误;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连年的自然灾害,B项说法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帝反清的农民运动,说法不全面,排除D项。
10.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它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它最后无法实施主要是因为残酷的战争环境
C.它主张建立“无处不均匀”的平均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D.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答案】D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故选D项;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是《资政新篇》,排除A项;它最后无法实施主要是因为提出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了实际,排除B项;它主张建立“无处不均匀”的平均社会是一种理想社会,脱离了实际,违背历史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规律,排除C项。
11.“这一选择的结果……牵制了太平天国的兵锋,迫使它敛收金田起义以来的席卷之势。于是,奔腾湍急的农民战争巨流一下子汇成一片以南京为中心的浅滩。”“这一选择”指的是( )
A.金田起义 B.定都天京 C.挥师北伐 D.举兵西征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这一选择的结果……牵制了太平天国的兵锋”“农民战争巨流一下子汇成一片以南京为中心的浅滩”可知,“这一选择”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中定都南京的影响。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天京,作为都城,故选B项;排除ACD项。
12.太平天国运动中,体现了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内容的是( )
A.《资政新篇》 B.《天朝田亩制度》
C.《警世钟》 D.《变法通议》
【答案】A
【解析】1859年,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A符合题意;1853年洪秀全制定的《天朝田亩制度》主要与土地制度有关,1903年陈天华撰写的《警世钟》主要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变法通议》是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撰写的一组政论文章,主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排除B.C.D。故选A。
13.下列太平天国的诸活动中,能与当时世界历史潮流同步的是( )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的制定
C.严厉打击外国侵略者 D.反抗腐朽没落的清政府
【答案】B
【解析】本题的关键词为“下列太平天国的诸活动中,能与当时世界历史潮流同步的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改变不利局面,洪秀全封从香港来到天京的洪仁开为干王,总理朝政;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青年将领。洪仁开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得到洪秀全的赞赏。但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与当时世界潮流同步。故答案为B。
14.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1851—1875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此材料中的“粤匪扰乱”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 D.义和团运动
【答案】A
【解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统治危机加重,太平天国运动开始于1851年的金田起义结束于1864年的天京陷落,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因此,本题选择A。
15.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一首歌谣:“天父杀天兄,终归一场空,打起包裹回家去,还是当长工。”此歌谣反映出( )
A.清军向太平军反扑 B.天京变乱造成悲剧
C.太平天国北伐失败 D.天京陷落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天王洪秀全害怕东王杨秀清威胁自己的权利于是借口杀掉了杨秀清,这一事件开启了天国内部的动荡,随后韦昌辉被杀,石达开出走,史称天京变乱,天国走向衰落。所以,答案是B。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太平军叛乱》
材料二
洪仁玕在1859年发表的《资政新篇》中概括地提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用西方技术以使中国经济和交通现代化以及发展与西方列强友好关系的政策。洪仁玕所提出的开设现代银行、颁发专利权、建造铁路和轮船以及发展采矿业等建议表明,他对西方力量所在的若干因素抱着全心全意的、虽然认识很不全面的赞赏态度。这些建议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太平天国是怎样进行“社会革命”的。为什么“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2)为什么说《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分析这种转变未能成功的原因。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转变说明了什么?
【答案】
(1)说明: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实行国库(圣库)制度,平均分配产品。
原因:小农经济的存在。
(2)转变: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近代工业和各项近代事业。
原因: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战争的紧张环境;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3)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解析】
(1)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但是,《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
(2)为了改变不利局面,洪秀全封从香港来到天京的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青年将。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得到洪秀全的赞赏,但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例如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战争的紧张环境;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
(3)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结合以上材料可知,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转变,体现了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不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尝试。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义和团运动 ,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的群众运动。……义和团的英勇斗争,是中国人民的光荣和骄傲。
(1)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一图A中的《天朝田亩制度》为何不能实现 图B反映的事件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高度赞美了义和团运动的什么精神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你怎样评价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共同原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1)标志:金田起义。原因:①它只是提出了一个目标和不切实际的解决方案,理想主义色彩浓厚;②自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奢靡之风便迅速地蔓延,使得这个纲领注定成为空想。说明: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开始勾结起来。
(2)精神:反帝爱国的精神。原因:①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②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导致人民反抗不断。评价:①“扶清灭洋”这个口号,是具有爱国性质的,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最主要的矛盾,因而义和团得到了一部分清朝官员的支持,势力迅速发展,遍及京津地区;②这个口号有很大的局限性,“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让人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排外的性质。
(3)原因:①缺乏先进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自身存在着局限性;②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反抗史,要求具备材料分析理解与知识运用的能力。
(1)第一问,联系所学,太平天国运动开始的标志是金田起义。第二问,主要从其空想性和理想化等角度分析作答;第三问,读图“协助清军”可知,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开始勾结起来。
(2)第一问,依据“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的群众运动”归纳得出;第二问的原因,联系所学知识再现作答即可;第三问,“扶清灭洋”的口号需要一分为二辩证分析作答,既要看到其爱国的一面,也要看到没有反清政府和笼统排外的局限性。
(3)综合分析比较,主要从阶级属性和面对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分析作答。
第1页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复习能力提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
A.西欧手工工场兴起 B.世界贸易总额骤减
C.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1843年,中国茶叶的出口关税降低了约48%,南京棉布的出口关税降低了约75%;英国棉花、白洋布的进口关税则降低了约77%。导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五口通商 B.闭关锁国 C.协定关税 D.战后赔款
3.鸦片战争后,在茶叶价格高昂的刺激下,中国茶区普遍掀起一股植茶狂潮,老茶区扩大生产,新茶区不断涌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
A.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B.民族工业得到发展
C.茶叶出口大大增加 D.国内饮茶之风蔓延
4.学者陈旭麓指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沿海、沿江一些通商口岸穿洋布的人已相当普遍,以至有的记载说,八十年代江苏一些商埠穿土布者‘竟至绝迹’。……南方闽、广一带,还有大批破产农民流离国外。”材料主要阐述了( )
A.洋布凭借物美价廉完全占领中国市场
B.通商口岸的开放导致民族工业受到打击
C.资本输出对中国本土纺织业造成打击
D.外国商品倾销促使中国自然经济瓦解
5.钱乘旦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这一历史事件( )
A.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C.以“变法图强”为目标 D.提倡“民主”与“科学”
6.1854年,英、美、法三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提出:“准英人随意往内地各处并海滨各城邑”,自由贸易,“往来无碍”;“俱不得在内地津关,重行征税”;“内地完全开放”等。这些要求旨在( )
A.方便外国人来华旅游 B.进口更多的中国茶叶
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向中国出口更多粮食
7.1871年,郑观应说:“今长江二千数百里有奇洋船往来,实获厚利,喧宾夺主,殊抱杞忧。”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一条约签订之后?(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8.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类似之处有( )
①侵略者组成联军 ②清朝皇帝出逃,北京城被攻陷
③导致大片国土被割让 ④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有人说:推动太平天国运动的是英国的大炮。对此评价,理解正确的是( )
A.太平军以抗击英国侵略为主旨
B.鸦片战争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C.鸦片战争刺激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D.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
10.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它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它最后无法实施主要是因为残酷的战争环境
C.它主张建立“无处不均匀”的平均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D.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1.“这一选择的结果……牵制了太平天国的兵锋,迫使它敛收金田起义以来的席卷之势。于是,奔腾湍急的农民战争巨流一下子汇成一片以南京为中心的浅滩。”“这一选择”指的是( )
A.金田起义 B.定都天京 C.挥师北伐 D.举兵西征
12.太平天国运动中,体现了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内容的是( )
A.《资政新篇》 B.《天朝田亩制度》
C.《警世钟》 D.《变法通议》
13.下列太平天国的诸活动中,能与当时世界历史潮流同步的是( )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的制定
C.严厉打击外国侵略者 D.反抗腐朽没落的清政府
14.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1851—1875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此材料中的“粤匪扰乱”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 D.义和团运动
15.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一首歌谣:“天父杀天兄,终归一场空,打起包裹回家去,还是当长工。”此歌谣反映出( )
A.清军向太平军反扑 B.天京变乱造成悲剧
C.太平天国北伐失败 D.天京陷落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太平军叛乱》
材料二
洪仁玕在1859年发表的《资政新篇》中概括地提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用西方技术以使中国经济和交通现代化以及发展与西方列强友好关系的政策。洪仁玕所提出的开设现代银行、颁发专利权、建造铁路和轮船以及发展采矿业等建议表明,他对西方力量所在的若干因素抱着全心全意的、虽然认识很不全面的赞赏态度。这些建议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太平天国是怎样进行“社会革命”的。为什么“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2)为什么说《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分析这种转变未能成功的原因。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转变说明了什么?
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复习能力提升试卷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C D B C B A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A B A B
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关键词及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为了获得市场和原料,发动对外战争,因此鸦片战争不可避免,C项正确;手工工场兴起仅仅是工业革命的前奏,排除A项;世界贸易总额骤减,不符合事实,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C【解析】从材料“1843年,中国茶叶的出口关税降低了约48%,南京棉布的出口关税降低了约75%;英国棉花、白洋布的进口关税则降低了约77%”可知中国进出口商品都降低了关税,这是因为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故选C项;五口通商会促进自由贸易,导致白银不断外流,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闭关锁国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数量有严格的限制,排除B项;战后赔款与降低关税无关,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茶叶出口量增加,所以茶区不断涌现,故选C项;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以大机器生产为代表的民族工业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国内饮茶之风蔓延,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4.【答案】D【解析】据“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沿海、沿江一些通商口岸穿洋布的人已相当普遍”可知,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被迫打开市场,西方商品开始进驻中国,洋布盛行,土布绝迹,农民破产,外国商品倾销促使中国自然经济瓦解,故选D项;“完全占领中国市场”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八十年代”不符,且题干只是涉及一直被开放的城市,排除A项;材料强调“土布绝迹,洋布流行”,通商口岸的开放是外国为了方便商品倾销,排除B项;材料强调西方的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后,排除C项。
5.【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所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技术而要维护封建制度的内在事实,故B项正确,C项包含在B项之中;A项是指鸦片战争,排除;D项是指辛亥革命,排除。故答案为B。
6.【答案】C【解析】据“1854年,英、美、法三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可知,这些要求旨在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故选C项;方便外国人来华旅游、进口更多的中国茶叶、向中国出口更多粮食均是提出修约要求的借口,排除A项、B项、D项。
7.【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今长江二千数百里有奇洋船往来”,列强在长江地区的侵略不断深入,可以推断出描述的是《天津条约》签订后,增开汉口、南京等大批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故选B项;《南京条约》签订后,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没有给予外国商船和军舰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特权,排除A项;《北京条约》签订后,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没有给予外国商船和军舰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特权,排除C项;《马关条约》签订后,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没有给予外国商船和军舰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特权,排除D项。
8.【答案】A【解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签订的《辛丑条约》中规定: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从中可以看出并没有割占中国领土,因此③说法不正确。
9.【答案】C【解析】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1851年,洪秀全发动了金田起义,并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
有人说:推动太平天国运动的是英国的大炮,这说明鸦片战争刺激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C项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不仅抗击英国,还反对清王朝的统治,A项说法错误;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连年的自然灾害,B项说法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帝反清的农民运动,说法不全面,排除D项。
10.【答案】D【解析】《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故选D项;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是《资政新篇》,排除A项;它最后无法实施主要是因为提出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了实际,排除B项;它主张建立“无处不均匀”的平均社会是一种理想社会,脱离了实际,违背历史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规律,排除C项。
1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这一选择的结果……牵制了太平天国的兵锋”“农民战争巨流一下子汇成一片以南京为中心的浅滩”可知,“这一选择”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中定都南京的影响。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天京,作为都城,故选B项;排除ACD项。
12.【答案】A【解析】1859年,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A符合题意;1853年洪秀全制定的《天朝田亩制度》主要与土地制度有关,1903年陈天华撰写的《警世钟》主要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变法通议》是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撰写的一组政论文章,主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排除B.C.D。故选A。
13.【答案】B【解析】本题的关键词为“下列太平天国的诸活动中,能与当时世界历史潮流同步的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改变不利局面,洪秀全封从香港来到天京的洪仁开为干王,总理朝政;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青年将领。洪仁开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得到洪秀全的赞赏。但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与当时世界潮流同步。故答案为B。
14.【答案】A【解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统治危机加重,太平天国运动开始于1851年的金田起义结束于1864年的天京陷落,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因此,本题选择A。
15.【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天王洪秀全害怕东王杨秀清威胁自己的权利于是借口杀掉了杨秀清,这一事件开启了天国内部的动荡,随后韦昌辉被杀,石达开出走,史称天京变乱,天国走向衰落。所以,答案是B。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
(1)说明: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实行国库(圣库)制度,平均分配产品。
原因:小农经济的存在。
(2)转变: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近代工业和各项近代事业。
原因: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战争的紧张环境;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3)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解析】
(1)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但是,《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
(2)为了改变不利局面,洪秀全封从香港来到天京的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青年将。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得到洪秀全的赞赏,但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例如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战争的紧张环境;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
(3)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结合以上材料可知,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转变,体现了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不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尝试。
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