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江西省南昌二十八中教育集团联盟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江西省南昌二十八中教育集团联盟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6.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2 18:17:21

文档简介

江西省南昌二十八中教育集团联盟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1.(2017七上·东莞期中)生活在三万年前的他们穿着用骨针缝制的兽皮,靠采集狩猎为生,已经能够人工取火。他们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元谋人 D.河姆渡人
2.(2021·连云港)博物馆讲解员说:“这里的人们以粟为主食,还能制作彩陶。”与之相符的遗址可能是(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3.(2021·陕西)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该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赵州桥
4.(2019·山西)有学者指出,秦始皇所创造的事业,不仅为中国设立了以后版图的基本框架,也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秦始皇开创的制度是(  )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中央集权制
5.(2017·包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根本目的是(  )
A.巩固大一统王朝 B.推行新儒学教育
C.排斥法道诸学说 D.加强对管理控制
6.(2019·福建)“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更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是因为“蔡侯”(  )
A.改进了造纸术 B.发明了印刷术
C.研制了指南针 D.配制了火药
7.(2023八上·南昌开学考)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正确反映了229年“三国鼎立形势“的图示是(  )
A. B.
C. D.
8.(2023八上·南昌开学考) 许多的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下列与淝水之战这一历史事件有渊源关系的成语典故是(  )
①破釜沉舟②四面楚歌③草木皆兵④风声鹤唳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2022·建华二模)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成为北方汉人广泛流行的副食,原是羌人的羌煮,也有不少人喜欢。这反映出当时(  )
A.丝绸之路始通 B.北方经济发达
C.民族交融加强 D.南北政权分立
10.(2023八上·南昌开学考) 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娇若惊龙”,在他的名作中被号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  )
A.《女史箴图》 B.《兰亭集序》
C.《水经注》 D.《洛神赋图》
11.(2023八上·南昌开学考)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这一诗句反映的是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文成公主入藏 D.郑和下西洋
12.(2023八上·南昌开学考) 如图是我国各个时期南北方经济的比重图,图中的①处应该填写(  )
A.东汉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13.(2023八上·南昌开学考) 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这指的是唐朝与下列哪一民族的交往?(  )
A.吐蕃 B.契丹 C.党项 D.女真
14.(2023八上·南昌开学考) 假如小明要查找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请你告诉他应该参考哪部书籍(  )
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水经注》
15.(2023八上·南昌开学考) “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曾经有“一种制度”的出现很好地印证了这一说法。少数下层士人通过读书得以参政,并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它所造就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材料中“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  )
A.秦汉时期 B.宋元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16.(2023七下·榕城期中) 如图是某班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
1.收复建康 2.取得郾城大捷 3.“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4.“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A.卫青北击匈奴 B.岳飞抗金
C.文天祥抗元 D.陆秀夫抗元
17.(2020·章丘模拟)《新全球史》中写道:“尽管此项工程耗资巨大,但是隋炀帝……的投资千年来一直都有回报。它将中国南部和北部的经济融为一体。”材料认为“此项工程”(  )
A.有利于隋朝强盛 B.造成了隋朝灭亡
C.促进了经济交流 D.结束了分裂局面
18.(2023八上·南昌开学考) 著名学者孙伟祥认为,“宋辽之间的澶渊之战,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不过是两个兄弟之间的纠纷,况且50万‘岁币’只是北宋两个县的收入,伤不了筋骨。……不仅换来了近百年的边境和平,还打开了辽国的市场,向辽国倾销自己的文化和商品……”该学者认为澶渊之盟(  )
①为宋朝赢得了和平的环境
②促进了宋辽经济的发展交流
③岁币加重了宋朝百姓的负担
④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2023八上·南昌开学考) 做笔记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方法。下图是一位同学的历史笔记,根据内容判断这位加强君权的皇帝是(  )
加强君权的措施
1 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
2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3 设锦衣卫等特务机构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明太祖
20.(2019·南京模拟)“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下列史实能体现“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的是(  )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雅克萨之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21.(2023八上·南昌开学考) 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建设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引起了相关国家的强烈反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杨洁篪表示,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摘自新华网
(1) 丝绸之路开通于何时?结合材料一,说明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2) 今天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现实价值?
22.(2023八上·南昌开学考) 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承载着生生不息的民族力量和自信。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哲思一脉】
材料一: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
——赵可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与理论价值》
【医学传承】
材料二:
2020年3月2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公布了中医药抗疫的一组数据: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 ——摘自《医学之声》
【匠心谨肃】
材料三:
【文史辉映】
材料四:
著作:《史记》
作者: ____
成书朝代:西汉
地位:中国古代第一部 ____ 体通史 著作: ____
作者:曹雪芹,高鹗后续
成书朝代: ____
地位: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铸魂筑梦】
材料五: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存续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智慧、理念、气度、神韵,涵养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中华文化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摘自十九大报告
(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国古代哪一位大思想家的主张?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核心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2) 图一、图二所示的两位医学家都在中医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请分别写出他们的医学著作。结合材料中的数据,谈谈你的认识。
(3) 材料三所示内容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请按时间先后排列,只写序号。
(4) 历经几千年的风雨,中国人的文化风味都留在了一部部厚重的典籍里。请根据提示完成材料中“    ”的内容。
(5)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华文化以“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试举一例说明。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认为应该怎样增强文化自信?
23.(2023八上·南昌开学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话,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唐)白居易《寄胡饼与杨万州》
材料三: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
——《元史 地理志》
(1) 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的作用。
(2) 材料二反映了唐朝怎样的社会风气?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实现“天下为一”后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4) 综合以上材料,根据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生活在三万年前的他们穿着用骨针缝制的兽皮,靠采集狩猎为生,已经能够人工取火”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的,因此考古学家把他们叫做山顶洞人。他们会打制石器,还学会了磨光技术、钻孔、人工取火,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开始形成早期的氏族社会。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应熟记山顶洞人的历史知识。本题难度不大。
2.【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项中的北京人没有种植农作物,还是依靠采集和打猎生存;故A项错误。
B项的山顶洞人没有种植农作物,还是依靠采集和打猎生存,会磨制石器但还不能制作彩陶;故B项错误。
C项河姆渡遗址位于南方长江流域,种植农作物为水稻,能制作黑陶;故C项错误
D项中半坡遗址位于北方黄河流域,种植农作物为粟,能制作彩陶;故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该题考查的是原始农业社会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相关内容,注意区分两个地方的农作物。
3.【答案】A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A.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主持修建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至今仍发挥巨大作用。故选项A符合题意;
B.灵渠,不符合题意;
C.大运河,不符合题意;
D.赵州桥,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识记回答。
4.【答案】D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秦始皇所创造的事业……也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开创的是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王位世袭制开始于夏朝,分封制开始于西周,行省制度开始于元朝,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此题,需要和所学知识结合。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结合回答,也可以采用排除法回答。
5.【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大一统王朝。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王朝,汉武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故选A。
【点评】本题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主张的根本目的。
6.【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蔡伦最大的贡献就是改进造纸术,A选项符合题意。
BCD选项发明与蔡伦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造纸术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7.【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建魏,以洛阳为都,统治中心在黄河中下游;221年,刘备建蜀,以成都为都,统治中心在长江上游川蜀地区;222年,孙权建吴,统治中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由此可知,刘备在西南、曹丕在北方、孙权在东南,故选D项。ABC三项的各国位置错乱,不合史实,故排除ABC三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点是三国鼎立。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三国鼎立的相关史实。
8.【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知识学可知,①破釜沉舟②四面楚歌这两个成语都与楚汉战争时期的项羽有关,故排除①②;③草木皆兵④风声鹤唳两个成语都与前秦东晋淝水之战的苻坚有关,故③④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晋淝水之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秦晋淝水之战的相关历史知识。
9.【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现象,“汉人胡食”成为一种时尚。故题干现象反映出当时民族交融加强。
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民族交融加强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即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题干现象反映出当时民族交融加强。
10.【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可知,《女史箴图》,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绘画作品,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可知,《兰亭集序》,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故选B项。
C项:根据所学可知,《水经注》,北魏郦道元著,中国古代地理名著,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可知,《洛神赋图》,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绘画作品,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发展的相关历史知识。
11.【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据此分析:
A项:根据题干信息,“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歌颂的是唐朝时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佛教与大唐文化的鉴真,故选A项。
B项: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高僧玄奘,历经艰险,到达印度,访求佛法,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可知,明成祖时,郑和七下西洋,加强中外交流,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鉴真东渡,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相关史实。
12.【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我国各个时期南北方经济的比重”,由此可知图片信息反映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据此分析:
A项: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西汉至魏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所以①不可能是东汉,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可知,北宋时期,江南虽然不断开发,但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可知,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已转移到了南方,所以①为南宋,故选C项。
D项:根据所学可知,南宋早已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所以①不可能填元朝,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 :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点是经济重心南移。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史实。
13.【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尺带珠丹”“唐朝”“金城公主”,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可知,唐中宗时期,唐蕃和亲,唐朝金城公主下嫁吐蕃赞普尺带珠丹,故选A项。
B项:根据所学可知,契丹族崛起于五代与宋时期,建立了辽国,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可知,党项族崛起于宋辽时期,建立了西夏,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可知,女真族崛起于辽宋夏对峙时期,建立了金国,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蕃和同一家,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唐朝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相关史实。
14.【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可知,《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古代农业科技著作,当时尚未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可知,《天工开物》,明朝宋应星著,记载了古代手工业、农业等先进技术,包含了明朝中后期出现的手工工场,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故选B项。
C项:根据所学可知,《农政全书》,明朝徐光启著,是古代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没有体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可知,《水经注》,北魏郦道元著,古代地理学著作,当时尚未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资本主义萌芽,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相关史实。
15.【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最早出现”“少数下层士人通过读书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可知,秦汉选官是中央任免,察举推荐,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可知,宋元时期通过读书考试参政为官,但不是最早出现,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可知,隋朝开创科举制度,士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唐朝发展完善,故选C项。
D项: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科举选官,八股取士,陷入僵化,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科举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科举制的相关历史知识。
16.【答案】B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收复建康、郾城大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据此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南宋时期,岳飞抗金斗争,故B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卫青北击匈奴是西汉武帝时期,不合题意,排除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天祥抗元是南宋末年,不合题意,排除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陆秀夫抗元是南宋末年,不合题意,排除D;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为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为岳飞抗金,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岳飞抗金的相关历史知识。
17.【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由题干“将中国南部和北部的经济融为一体”结合所学,隋炀帝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用六年时间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可知,题干中的“此项工程”指的是隋朝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大运河开通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题干中的“一直都有回报”、“经济融为一体”等关键词是重要的答题提示。
18.【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换来了近百年的边境和平”,说明澶渊之盟为宋朝赢得了和平的环境,“打开了辽国的市场,向辽国倾销自己的文化和商品…”,说明澶渊之盟促进了宋辽经济的发展交流,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所以①②④的说法正确,故选C项。
根据题干信息“50万‘岁币’只是北宋两个县的收入,伤不了筋骨”,该学者认识岁币负担不算重,故③不符合该学者的观点,所以排除含有③的选项ABD。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宋辽澶渊之盟。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宋辽澶渊之盟的相关历史知识。
19.【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开创三公九卿制,推行丞相制度,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开创中朝制度,转移相权,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为加强君权,完善三省六部制,三分相权,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可知,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废行省,设三司,建立锦衣卫,强化了专制皇权,故选D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点是明太祖加强君主专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表格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明朝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措施。
20.【答案】C
【知识点】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乾隆时期,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形成割据势力。乾隆皇帝下令调兵讨伐,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清军经过两年战斗,平定了这场分裂祖国的叛乱,所以史实能体现“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的是平定大、小和卓叛乱,C项符合题意。选项ABD均是反对外族的侵略的史实,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的重难点是对题干信息和备选项的理解识记。易错点是对不理解材料信息和备选项,造成回答错误。解题技巧是紧贴题干信息,抓住关键语句“对内”,对基础知识加强理解和记忆。
21.【答案】(1)西汉(或汉代)。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双向交流。(意思相近的其他说法也可)
(2)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合作共赢(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
(1)时期: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意义:根据材料一“……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由此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双向交流。
(2)价值:根据材料二“……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合作共赢(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故答案为:
(1)西汉(或汉代)。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双向交流。(意思相近的其他说法也可)
(2)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合作共赢(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丝绸之路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实价值。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丝绸之路的相关历史知识。
22.【答案】(1)孔子;“仁”;有利于创建和谐社会,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
(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医药在抗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等。
(3)①④②③。
(4)司马迁;纪传;《红楼梦》;清朝
(5)神舟系列飞船顺利升空、杂交水稻的推广、青蒿素的推广、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等;学习中华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创新中华文化、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等。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1)思想家: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仁”的思想,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
核心思想:根据所学可知,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现实意义:根据材料一“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仁”的思想,有利于创建和谐社会,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
(2)著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图二是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
认识:根据材料二“……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说明:中医药在抗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等。
(3)根据所学可知,①四羊方尊是商朝青铜器;②罗盘针是宋朝指南仪器;③故宫是明清建筑;④都江堰是战国时期修筑,由此可知,按时间先后排列的应是:①④②③。
(4)根据所学可知,《史记》作者是司马迁,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清朝曹雪芹著,高鹗后续的《红楼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所以空格中填司马迁;纪传;《红楼梦》;清朝。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只需以中华文化以“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为主题,以现代中国文化成就举例说明即可,比如:
神舟系列飞船顺利升空、杂交水稻的推广、青蒿素的推广、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等;学习中华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创新中华文化、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等。
故答案为:(1)孔子;“仁”;有利于创建和谐社会,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
(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医药在抗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等。
(3)①④②③。
(4)司马迁;纪传;《红楼梦》;清朝.
(5) 神舟系列飞船顺利升空、杂交水稻的推广、青蒿素的推广、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等;学习中华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创新中华文化、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等。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孔子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点是中国古代医学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古代医学成就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史实。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红楼梦》,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相关史实。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只需以中华文化以“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为主题,以现代中国文化成就举例说明即可。
23.【答案】(1)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
(2)唐朝开放或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
(3)行省制度。
(4)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物质文化,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措施:根据材料一“…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话,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大力推行汉化政策。
作用:根据材料一“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
(2)风气:根据材料二“唐戴帷帽女了骑马雕塑”“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材料体现了唐朝开放、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
(3)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统一全国后,为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治,实行了行省制度。
(4)意义:综合上述材料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物质文化,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故答案为:(1)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
(2)唐朝开放或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
(3)行省制度。
(4)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物质文化,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点是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唐朝社会风气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点是元朝行省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元朝行省制度的相关史实。
(4)本题是知识的综合总结,依据历史上民族交融发展的影响,分析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1 / 1江西省南昌二十八中教育集团联盟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1.(2017七上·东莞期中)生活在三万年前的他们穿着用骨针缝制的兽皮,靠采集狩猎为生,已经能够人工取火。他们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元谋人 D.河姆渡人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生活在三万年前的他们穿着用骨针缝制的兽皮,靠采集狩猎为生,已经能够人工取火”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的,因此考古学家把他们叫做山顶洞人。他们会打制石器,还学会了磨光技术、钻孔、人工取火,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开始形成早期的氏族社会。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应熟记山顶洞人的历史知识。本题难度不大。
2.(2021·连云港)博物馆讲解员说:“这里的人们以粟为主食,还能制作彩陶。”与之相符的遗址可能是(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项中的北京人没有种植农作物,还是依靠采集和打猎生存;故A项错误。
B项的山顶洞人没有种植农作物,还是依靠采集和打猎生存,会磨制石器但还不能制作彩陶;故B项错误。
C项河姆渡遗址位于南方长江流域,种植农作物为水稻,能制作黑陶;故C项错误
D项中半坡遗址位于北方黄河流域,种植农作物为粟,能制作彩陶;故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该题考查的是原始农业社会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相关内容,注意区分两个地方的农作物。
3.(2021·陕西)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该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赵州桥
【答案】A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A.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主持修建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至今仍发挥巨大作用。故选项A符合题意;
B.灵渠,不符合题意;
C.大运河,不符合题意;
D.赵州桥,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识记回答。
4.(2019·山西)有学者指出,秦始皇所创造的事业,不仅为中国设立了以后版图的基本框架,也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秦始皇开创的制度是(  )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中央集权制
【答案】D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秦始皇所创造的事业……也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开创的是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王位世袭制开始于夏朝,分封制开始于西周,行省制度开始于元朝,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此题,需要和所学知识结合。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结合回答,也可以采用排除法回答。
5.(2017·包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根本目的是(  )
A.巩固大一统王朝 B.推行新儒学教育
C.排斥法道诸学说 D.加强对管理控制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大一统王朝。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王朝,汉武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故选A。
【点评】本题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主张的根本目的。
6.(2019·福建)“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更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是因为“蔡侯”(  )
A.改进了造纸术 B.发明了印刷术
C.研制了指南针 D.配制了火药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蔡伦最大的贡献就是改进造纸术,A选项符合题意。
BCD选项发明与蔡伦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造纸术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7.(2023八上·南昌开学考)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正确反映了229年“三国鼎立形势“的图示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建魏,以洛阳为都,统治中心在黄河中下游;221年,刘备建蜀,以成都为都,统治中心在长江上游川蜀地区;222年,孙权建吴,统治中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由此可知,刘备在西南、曹丕在北方、孙权在东南,故选D项。ABC三项的各国位置错乱,不合史实,故排除ABC三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点是三国鼎立。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三国鼎立的相关史实。
8.(2023八上·南昌开学考) 许多的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下列与淝水之战这一历史事件有渊源关系的成语典故是(  )
①破釜沉舟②四面楚歌③草木皆兵④风声鹤唳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知识学可知,①破釜沉舟②四面楚歌这两个成语都与楚汉战争时期的项羽有关,故排除①②;③草木皆兵④风声鹤唳两个成语都与前秦东晋淝水之战的苻坚有关,故③④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晋淝水之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秦晋淝水之战的相关历史知识。
9.(2022·建华二模)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成为北方汉人广泛流行的副食,原是羌人的羌煮,也有不少人喜欢。这反映出当时(  )
A.丝绸之路始通 B.北方经济发达
C.民族交融加强 D.南北政权分立
【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现象,“汉人胡食”成为一种时尚。故题干现象反映出当时民族交融加强。
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民族交融加强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即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题干现象反映出当时民族交融加强。
10.(2023八上·南昌开学考) 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娇若惊龙”,在他的名作中被号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  )
A.《女史箴图》 B.《兰亭集序》
C.《水经注》 D.《洛神赋图》
【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可知,《女史箴图》,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绘画作品,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可知,《兰亭集序》,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故选B项。
C项:根据所学可知,《水经注》,北魏郦道元著,中国古代地理名著,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可知,《洛神赋图》,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绘画作品,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发展的相关历史知识。
11.(2023八上·南昌开学考)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这一诗句反映的是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文成公主入藏 D.郑和下西洋
【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据此分析:
A项:根据题干信息,“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歌颂的是唐朝时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佛教与大唐文化的鉴真,故选A项。
B项: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高僧玄奘,历经艰险,到达印度,访求佛法,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可知,明成祖时,郑和七下西洋,加强中外交流,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鉴真东渡,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相关史实。
12.(2023八上·南昌开学考) 如图是我国各个时期南北方经济的比重图,图中的①处应该填写(  )
A.东汉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我国各个时期南北方经济的比重”,由此可知图片信息反映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据此分析:
A项: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西汉至魏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所以①不可能是东汉,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可知,北宋时期,江南虽然不断开发,但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可知,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已转移到了南方,所以①为南宋,故选C项。
D项:根据所学可知,南宋早已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所以①不可能填元朝,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 :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点是经济重心南移。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史实。
13.(2023八上·南昌开学考) 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这指的是唐朝与下列哪一民族的交往?(  )
A.吐蕃 B.契丹 C.党项 D.女真
【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尺带珠丹”“唐朝”“金城公主”,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可知,唐中宗时期,唐蕃和亲,唐朝金城公主下嫁吐蕃赞普尺带珠丹,故选A项。
B项:根据所学可知,契丹族崛起于五代与宋时期,建立了辽国,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可知,党项族崛起于宋辽时期,建立了西夏,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可知,女真族崛起于辽宋夏对峙时期,建立了金国,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蕃和同一家,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唐朝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相关史实。
14.(2023八上·南昌开学考) 假如小明要查找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请你告诉他应该参考哪部书籍(  )
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水经注》
【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可知,《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古代农业科技著作,当时尚未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可知,《天工开物》,明朝宋应星著,记载了古代手工业、农业等先进技术,包含了明朝中后期出现的手工工场,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故选B项。
C项:根据所学可知,《农政全书》,明朝徐光启著,是古代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没有体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可知,《水经注》,北魏郦道元著,古代地理学著作,当时尚未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资本主义萌芽,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相关史实。
15.(2023八上·南昌开学考) “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曾经有“一种制度”的出现很好地印证了这一说法。少数下层士人通过读书得以参政,并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它所造就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材料中“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  )
A.秦汉时期 B.宋元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最早出现”“少数下层士人通过读书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可知,秦汉选官是中央任免,察举推荐,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可知,宋元时期通过读书考试参政为官,但不是最早出现,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可知,隋朝开创科举制度,士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唐朝发展完善,故选C项。
D项: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科举选官,八股取士,陷入僵化,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科举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科举制的相关历史知识。
16.(2023七下·榕城期中) 如图是某班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
1.收复建康 2.取得郾城大捷 3.“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4.“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A.卫青北击匈奴 B.岳飞抗金
C.文天祥抗元 D.陆秀夫抗元
【答案】B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收复建康、郾城大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据此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南宋时期,岳飞抗金斗争,故B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卫青北击匈奴是西汉武帝时期,不合题意,排除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天祥抗元是南宋末年,不合题意,排除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陆秀夫抗元是南宋末年,不合题意,排除D;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为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为岳飞抗金,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岳飞抗金的相关历史知识。
17.(2020·章丘模拟)《新全球史》中写道:“尽管此项工程耗资巨大,但是隋炀帝……的投资千年来一直都有回报。它将中国南部和北部的经济融为一体。”材料认为“此项工程”(  )
A.有利于隋朝强盛 B.造成了隋朝灭亡
C.促进了经济交流 D.结束了分裂局面
【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由题干“将中国南部和北部的经济融为一体”结合所学,隋炀帝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用六年时间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可知,题干中的“此项工程”指的是隋朝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大运河开通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题干中的“一直都有回报”、“经济融为一体”等关键词是重要的答题提示。
18.(2023八上·南昌开学考) 著名学者孙伟祥认为,“宋辽之间的澶渊之战,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不过是两个兄弟之间的纠纷,况且50万‘岁币’只是北宋两个县的收入,伤不了筋骨。……不仅换来了近百年的边境和平,还打开了辽国的市场,向辽国倾销自己的文化和商品……”该学者认为澶渊之盟(  )
①为宋朝赢得了和平的环境
②促进了宋辽经济的发展交流
③岁币加重了宋朝百姓的负担
④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换来了近百年的边境和平”,说明澶渊之盟为宋朝赢得了和平的环境,“打开了辽国的市场,向辽国倾销自己的文化和商品…”,说明澶渊之盟促进了宋辽经济的发展交流,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所以①②④的说法正确,故选C项。
根据题干信息“50万‘岁币’只是北宋两个县的收入,伤不了筋骨”,该学者认识岁币负担不算重,故③不符合该学者的观点,所以排除含有③的选项ABD。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宋辽澶渊之盟。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宋辽澶渊之盟的相关历史知识。
19.(2023八上·南昌开学考) 做笔记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方法。下图是一位同学的历史笔记,根据内容判断这位加强君权的皇帝是(  )
加强君权的措施
1 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
2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3 设锦衣卫等特务机构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明太祖
【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开创三公九卿制,推行丞相制度,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开创中朝制度,转移相权,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为加强君权,完善三省六部制,三分相权,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可知,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废行省,设三司,建立锦衣卫,强化了专制皇权,故选D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点是明太祖加强君主专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表格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明朝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措施。
20.(2019·南京模拟)“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下列史实能体现“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的是(  )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雅克萨之战
【答案】C
【知识点】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乾隆时期,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形成割据势力。乾隆皇帝下令调兵讨伐,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清军经过两年战斗,平定了这场分裂祖国的叛乱,所以史实能体现“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的是平定大、小和卓叛乱,C项符合题意。选项ABD均是反对外族的侵略的史实,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的重难点是对题干信息和备选项的理解识记。易错点是对不理解材料信息和备选项,造成回答错误。解题技巧是紧贴题干信息,抓住关键语句“对内”,对基础知识加强理解和记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21.(2023八上·南昌开学考) 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建设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引起了相关国家的强烈反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杨洁篪表示,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摘自新华网
(1) 丝绸之路开通于何时?结合材料一,说明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2) 今天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现实价值?
【答案】(1)西汉(或汉代)。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双向交流。(意思相近的其他说法也可)
(2)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合作共赢(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
(1)时期: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意义:根据材料一“……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由此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双向交流。
(2)价值:根据材料二“……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合作共赢(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故答案为:
(1)西汉(或汉代)。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双向交流。(意思相近的其他说法也可)
(2)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合作共赢(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丝绸之路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实价值。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丝绸之路的相关历史知识。
22.(2023八上·南昌开学考) 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承载着生生不息的民族力量和自信。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哲思一脉】
材料一: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
——赵可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与理论价值》
【医学传承】
材料二:
2020年3月2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公布了中医药抗疫的一组数据: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 ——摘自《医学之声》
【匠心谨肃】
材料三:
【文史辉映】
材料四:
著作:《史记》
作者: ____
成书朝代:西汉
地位:中国古代第一部 ____ 体通史 著作: ____
作者:曹雪芹,高鹗后续
成书朝代: ____
地位: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铸魂筑梦】
材料五: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存续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智慧、理念、气度、神韵,涵养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中华文化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摘自十九大报告
(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国古代哪一位大思想家的主张?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核心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2) 图一、图二所示的两位医学家都在中医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请分别写出他们的医学著作。结合材料中的数据,谈谈你的认识。
(3) 材料三所示内容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请按时间先后排列,只写序号。
(4) 历经几千年的风雨,中国人的文化风味都留在了一部部厚重的典籍里。请根据提示完成材料中“    ”的内容。
(5)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华文化以“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试举一例说明。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认为应该怎样增强文化自信?
【答案】(1)孔子;“仁”;有利于创建和谐社会,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
(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医药在抗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等。
(3)①④②③。
(4)司马迁;纪传;《红楼梦》;清朝
(5)神舟系列飞船顺利升空、杂交水稻的推广、青蒿素的推广、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等;学习中华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创新中华文化、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等。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1)思想家: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仁”的思想,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
核心思想:根据所学可知,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现实意义:根据材料一“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仁”的思想,有利于创建和谐社会,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
(2)著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图二是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
认识:根据材料二“……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说明:中医药在抗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等。
(3)根据所学可知,①四羊方尊是商朝青铜器;②罗盘针是宋朝指南仪器;③故宫是明清建筑;④都江堰是战国时期修筑,由此可知,按时间先后排列的应是:①④②③。
(4)根据所学可知,《史记》作者是司马迁,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清朝曹雪芹著,高鹗后续的《红楼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所以空格中填司马迁;纪传;《红楼梦》;清朝。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只需以中华文化以“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为主题,以现代中国文化成就举例说明即可,比如:
神舟系列飞船顺利升空、杂交水稻的推广、青蒿素的推广、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等;学习中华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创新中华文化、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等。
故答案为:(1)孔子;“仁”;有利于创建和谐社会,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
(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医药在抗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等。
(3)①④②③。
(4)司马迁;纪传;《红楼梦》;清朝.
(5) 神舟系列飞船顺利升空、杂交水稻的推广、青蒿素的推广、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等;学习中华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创新中华文化、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等。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孔子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点是中国古代医学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古代医学成就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史实。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红楼梦》,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相关史实。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只需以中华文化以“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为主题,以现代中国文化成就举例说明即可。
23.(2023八上·南昌开学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话,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唐)白居易《寄胡饼与杨万州》
材料三: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
——《元史 地理志》
(1) 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的作用。
(2) 材料二反映了唐朝怎样的社会风气?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实现“天下为一”后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4) 综合以上材料,根据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答案】(1)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
(2)唐朝开放或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
(3)行省制度。
(4)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物质文化,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措施:根据材料一“…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话,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大力推行汉化政策。
作用:根据材料一“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
(2)风气:根据材料二“唐戴帷帽女了骑马雕塑”“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材料体现了唐朝开放、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
(3)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统一全国后,为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治,实行了行省制度。
(4)意义:综合上述材料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物质文化,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故答案为:(1)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
(2)唐朝开放或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
(3)行省制度。
(4)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物质文化,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点是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唐朝社会风气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点是元朝行省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元朝行省制度的相关史实。
(4)本题是知识的综合总结,依据历史上民族交融发展的影响,分析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