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摸底考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摸底考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2 18:18:32

文档简介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摸底考试卷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那水呢,(  )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青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1)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正确的写法是“   ”。
(2)文中加点字“贮”查(  )部,“贮”的正确解释是(  )
A.收藏 B.储存;积存 C.储蓄(钱财) D.收获
(3)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答案】(1)青亮;清亮
(2)B
(3)不但;况且
【知识点】汉字的部首与偏旁;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递进关系;转折关系;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⑴清亮:清澈。故应把“青亮”改为“清亮”。
⑵B“贮”是贝字旁,应查“贝”部。 贮蓄: 储存,积聚 。这是一个动词。故应选B。
⑶ “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是转折复句,故应填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比如:不但。 “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与“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是递进关系,故应填写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比如:况且 。
故答案为:⑴第1空、青亮
第2空、清亮
⑵B
⑶ 不但 况且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字形积累。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⑵本题考查汉字偏旁及理解词义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⑶这道题考查运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清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选用恰当的关联词语。
二、现代文阅读
(2023七上·瓯海开学考)阅读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2.划分层次,并说说两层分别勾画了两幅什么图画,第一层和第二层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这段文字描写的春雨的特点有   。
4.这段描绘了一幅春雨图,这幅画着力表现   的特征。
5.“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是一个比喻句,“像牛毛”写出了雨   的特征;“像花针”写出了雨   的特征;“像细丝”写出了雨   的特征。
6.“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中“逼”字突出了小草   的特点。“逼”字的作用是   。
7.“可别恼”指的是(  )
A.雨是最寻常的 B.一下就是三两天
C.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D.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8.与文中“人家”这个词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人家都不怕,就你怕。
B.你把东西快给人家送回去吧。
C.这个村子有百十户人家。
D.原来是你呀,差点把人家吓死!
9.摘录有关词句填空:
①最能表现景物色泽清亮晶莹的一个动词是   。
②运用拟人物法传达出春雨中的乡村安静和平气氛的一个词是   。
③最能显示江南地方色彩的一句话是   。
10.写景当中往往寄寓着感情。该段文字字里行间渗透着   的感情。
11.对“树叶儿……戴着笠”几句描写顺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动景后静景;先近景后远景;先绘物后写人。
B.先静景后动景;先远景后近景;先绘物后写人。
C.先静景后动景;先近景后远景;先绘物后写人。
D.先动景后静景;先远景后近景;先写人后绘物。
【答案】2.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 白天细密的雨景;傍晚宁静的雨景;第一层是正面描写,第二层是侧面描写
3.多、细、密、光亮闪烁、连绵不断等
4.春雨的轻柔、湿润,郊外夜雨的美丽。
5.多;细;密
6.绿;将小草入目由被动化为主动,写出了雨中小草极其青绿的色彩,使雨中淡墨般的画面点染上十分鲜明的绿色。
7.B
8.C
9.逼;静默;披着蓑戴着笠
10.喜悦
11.C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段层次的梳理和概括,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梳理层次,结合内容和写作手法进行分析和理解。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解答时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文段的中心,结合语句进行理解和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考生通读文段,理解文言,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的内容。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解答时要把握赏析的角度,结合语境的特点理解和分析语句,把握语句的内容。
(5)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考生应掌握此类题型的答题方法和技巧,理解词语的意思,把握词语在语境中的表达效果。
(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题型的试题应联系上文,把握词语所指代的内容。
(7)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的理解。解答时要仔细理解语句的含义,结合语句把握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求考生领会题干的要求,结合相关的问题,找准相关的语句或词语进行作答。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探究。解答时仔细阅读语句,联系文段内容,感悟和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10)本题考查对写景顺序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时要求叙述通读语段,理清文段的层次,把握文段中写景的内容,从中梳理写作的顺序。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层次和写法的能力。划分层次的标准:时间的发展变化,事情的发展阶段,地点的转换,内容变化,表述角度的不同,思想感情的变化。本文段可以按时间的发展变化来划分层次。抓住关键词“磅晚时候”,以此为界,分为两层:“雨是最寻常的,......小草儿他青得逼你的眼”,描写白天的雨景,“三两天““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等词写出春雨细密的特点;“傍晚时候,......在雨里静默着“描写傍晚的雨景,安静而和平”“慢慢走着”“静默"等词写出春雨宁静的特点。关于写法,散文写景的手法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要结合文中的关键句子分析。第一层中,“雨是最寻常的,.......家屋项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是正面描写春雨, “黄晕的光"“在雨里静默着"是通过雨中的景物侧面表现春雨的特点,属于侧面描写。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要结合关键词句来分析。“最寻常"“ 三两天"写出春雨之多,“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出春雨之细、密、光亮闪烁、连绵不断等特点。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要结合关键词句来分析。“像牛毛”“薄烟"写出春雨之轻柔,“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从侧面写出春雨之湿润及滋润万物的特点,“傍晚时候”表明要写的是夜雨,“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表明写的是郊外,“黄晕的光"“安静而和平撑起伞慢慢走着”“稀稀疏疏““静默”等词烘托出夜雨的美好。
5.本题考查把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要先了解比喻的特点。比喻是指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的修辞手法,牛毛的特点是多,所以写出了雨多的特征;花针的特点是细,所以写出了雨细的特征;细丝的特点是密,所以写出了雨密的特征。
6.本题考查从词语角度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首先判断要赏析的句子是环境描写句还是人物描写句,其次判断是运用了修辞手法还是表现手法。“逼”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结合”青”字,可见写出了小草的绿的特点。运用夸张的手法,更突出了小草极其青绿,在“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样淡墨的背景下更显得鲜明夺目。
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根据上下文判断,“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 两天。可别恼"可见,“可别恼“是紧承上文“一下就是三两天",故选B,
8.本题考查对词义的辨析能力。要结合语言环境具体分析,逐项判断。“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的“人家”指民家、民宅。
A项的“人家”指别人他人;
B项的“人家”指别人、他人;
C项的“人家”指民家民宅;
D项的“人家“指对人称自己。
故选C。
9.本题考查对词语或句子的理解能力。要结合文章内容和词语含义来判断。
(1)本文段表现景物色泽清亮晶莹的词有:花针、亮逼,题目要求是动词,所以应是“逼”字。
(2)表现春雨中的乡村安静和平气氛的词有:黄晕、安静、和平、慢慢、稀稀疏疏、静默等词,只有“静默”一词原是写人的情态,这里用来写房屋,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符合题意。
(3)”蓑“指蓑衣, 由蓑草编成,笠指斗笠,由竹子编成,而蓑草和竹子的主要产地为江南,所以江南人在雨天多披蓑衣,戴斗笠,“披着蓑戴着笠“成为江南特色。
10.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抒发情感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本文段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借景来间接抒情。关注关键词分析即可。“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出春雨细、密、光亮闪烁的特点;“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通过写雨中的树.草,呈现出一派生机和活力;“慢慢走着"”披着蓑,戴着笠的“写春雨给人带来的闲适以及对丰收的希望;“在雨里静默着是将房屋人格化,更富有灵性,渲染了安静美好的氛围。字里行间都体现出作者的喜悦及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11.本题考查理解写景顺序的能力。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树叶儿““小草儿””灯光”都是静景,“慢慢走着”“工作”是动景。先静后动;“树叶儿“小草儿”是近看之物,“小路上,石桥边“地里““房屋”是远望之景,先近后远;“树叶儿“小草儿”灯光"写物,“慢慢走着的人““农民"写人,先物后人。故选C。
三、对比阅读
(2023七上·瓯海开学考)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2.读准字音,是学好古诗文的第一步,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山岛竦峙夫君子之行
13.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淫慢则不能励精 精打细算
B.意与日去 风和日丽
C.东临碣石 身临其境
D.险躁则不能治性 治国安民
14.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有道德修养的人,   。
②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   ,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15.《观沧海》中曹操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   的抱负,《诫子书》中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起来,告诫儿子要    。
【答案】12.zhì ;fú
13.C
14.①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②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
15.统一中原,建功立业;志存高远 ,自学成才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的掌握。解答时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意,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进行理解的分析。
12.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竦峙:耸立。”峙“读作 zhì ;夫:发语词;读作fú
1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一词多义。
A:精神/精密
B:时间、岁月/太阳、阳光
C:都是“到达、登上”之意;
D:陶冶/治理
故选C
14.本题考查翻译。做到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重点词语的理解。
①静:恬静;修:修善;俭:俭朴;德:品德
②非:不;广:增长;才:才干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句,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来进行分析。《观沧海》中曹操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诫子书》中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起来,告诫儿子要志存高远 ,自学成才。
四、句子默写
16.(2023七上·瓯海开学考)古诗默写。
次北固山下
王湾
   ,   。   ,   。
   ,   。   ,   。
【答案】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易混淆的字:阔雁洛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解答此题时首先要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三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对于要求背诵的内容,注意平时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五、诗歌鉴赏
(2023七上·瓯海开学考)古诗阅读
天净沙 秋思
作者: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7.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
18.“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分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作用?
【答案】17.孤寂愁苦;思念家乡
18.① 以乐景写哀情;用温馨恬静的景象反衬诗人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之情。 ② 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把握诗的感情基调,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写作手法的分析。解答时要求学生对诗词进行整体的理解和感悟,结合意象。理解诗词的含义领会诗人的情感,把握作者在表达情感时运用的写作手法。
17.本题考查对元曲情感的理解与分析。通过阅读,理解诗歌的内容,整体把握诗歌情感。全诗前三行写景,十八个字白描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昏鸦”中“枯“老”“昏"三个字描绘出当时诗人所处的悲凉氛围;“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安宁、 和谐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形成对比,使图景带上悲凉的色彩,更为“断肠人”增添了悲愁;以此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达了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18.考查对诗词写作手法的分析。作者在诗中描绘了一幅幽静而甜蜜的景象。 画面中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 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运用的是"反衬”的手法。“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最物而成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氛。据此作答即可。
六、名著阅读
19.(2023七上·瓯海开学考)《朝花夕拾》中,作者对下列这些人分别持怎样的态度?请任选一项结合名著内容加以说明。
A.衍太太 B.藤野先生 C.范爱农
【答案】示例一:我选A。衍太太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憎恶衍太太的。示例二:我选B。藤野先生是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平等待人,关心鲁迅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鲁迅对他是尊敬、感激和怀念的。示例三:我选C。范爱农是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的内心是痛苦、悲凉的。鲁迅对他是报以同情、悲悯的。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朝花夕拾》中人物形象的把握。三个人物选择一个,写出作者的态度即可如:衍太太,衍太太在《父亲的病》《琐记》 中出现过,共记叙了五件事,分别为:《父亲的病》 中:她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一直怂恿他喊父亲的名字,让父亲终时也没能享受安宁。《琐记》 中:怂恿孩子们比赛打旋子,在孩子们跌倒时却又故作姿态;鼓励小孩子吃冰;怂恿孩子看不健康的书籍;怂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还散布流言。鲁迅对她表面上赞扬,实际心中却是鄙视、憎恶的态度。
“藤野先生”在《藤野先生》中出现的。藤野先生是一位辛勤治学、具有诲人不倦的精神的老师,他正直、热忱、高尚,没有民族偏见。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海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是个真正的君子。鲁迅对他是尊敬、感激和怀念的态度。
“范爱衣"在《范爱农》中出现的,是鲁迅的朋友。范爱农思想进步,学习勤奋,成绩优良,是绍兴府学堂的高材生,也是徐副办的得意门生之一。范爱农是一个内心爱国,有进步的思想,追求自由平等,但因为长期受到封建思想及封建主义的压迫,无法表达内心的新青年。鲁迅对他是同情、悲悯的态度。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人物形象的掌握。考生要熟读名著,了解名著的基本内容,把握与人物有关的故事情节,结合名著中对人物描写的内容进行分数和概括。
七、作文
20.(2023七上·瓯海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渴望自由,因为自由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有人渴望飞翔,因为可以看清世间万物的奥秘;有人渴望友谊,因为可以抚慰孤独寂寞的灵魂……
请以“那一刻,我渴望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自选文体;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答案】【参考例文】
那一刻,我渴望长大
穿上爸爸的外套,戴上爸爸的帽子,再挎上他的公文包,对着镜子前后照,我感觉自己好像长大了……
小时候,每每这样装扮,就会引来妈妈又好气又好笑的话语:“你啥时候才能长大啊!”是啊,“长大”,我反复品味这个词,感觉长大好像离我十分遥远。放学了,我跟往常一样,坐在阳台旁写作业,窗外的小河安静地流滴,树叶沙沙地响着,花儿悄悄地开着,天上一大团一大团的白云好像触手可及……“快写作业,别发呆了。”妈妈一边拖地一边唠叨着。“哦,知道了。”我漫不经心地应答,然后开始奋笔疾书。“淅沥沥、淅沥沥……”窗外下起了小雨,雨丝就像一根根棉线从天而降,给予花草树木充足的水分,花草树木也食挚地吮吸着甘露,好像一切都是上天的旨意。这时的河面也变得波光粼粼,无数的连漪一圈圈荡漾开去,好像迟暮的妇人在舒展眉头。“快点写作业!别以为我在炒菜就看不到你。”老妈又像复读机一样开始碎念了。我有点不耐烦了,噌的一下站起身,来到厨房准备喝杯水顺口气。咕噜咕噜,我喝着水,老妈那边又滑腔了:“乐乐,帮妈妈递一下那个”,我顺着妈妈手指的方向,把林布递给了她,妈妈一把换过抹布,利地一边一边擦着社台,我这才发现妈妈已是满头大汗,我忍不住帮妈妈撩开了挡住她视线的发丝,咦,妈妈的鬓角啥时候添了几根白发?走路都带风的妈妈怎么突然就老了呢?这些白发究竟是什么时候爬到妈妈头上去的呢?我站在妈妈的身旁,怔怔地出了神,鼻尖一酸,眼睛也不禁有些湿……
窗外的小雨依旧淅淅沥沥地下着,屋里的饭桌上已经摆满了热腾腾的饭菜,吃着香喷喷的饭菜,望着渐渐老去的妈妈,那一刻,我突然好想长大。如果我长大了,妈妈就不用时刻围着我转;如果我长大了,我就可以天天给妈妈做好吃的;如果我长大了,我就一定要让妈妈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我要把过去亏欠妈妈的,都补偿给她。
那一刻,我渴望长大。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1)审题立意。“那一刻",确定要写过去的事情,写瞬间的事情。“渴望”, 是迫切地希望,殷切地盼望,是一种情感上的诉求,渴望的东西应该是现实中没有得到并且难以得到的。“我指现实中的自己,表示要写自己的真实经历,细腻准确地传达出自己的“渴望"。根据材料“有人渴望自由,因为自由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有人渴望飞翔,因为可以看清世间万物的奥秘;有人渴望友谊,因为可以抚慰孤独寂寞的灵魂......的提示,补题可写"自由、飞翔、友谊”等,也可不局限于材料的限制,选择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或体现时代特色的词语,如坚强、疫情过去梦想成真等立意上,应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易写成记叙文。
(2)选材构思。应先根据对题意的理解,补充好题目。如那一刻,我渴望长大;那一刻,我渴望成为志愿者;那一刻,我渴望自己坚强等。行文时,应写清楚渴望什么,因什么而“渴望",如何去实现"渴望",“渴望的结果如何,“渴望”的意义何在;可从那一刻的处境写起,最关键的一点,是写出“渴
望”的原因,也就与补题相反的自己不具备或没有实现的东西。要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要用心理描写出自己的感受。
【点评】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能力。首先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确定写作的内容和范围,其次要立意深刻。为文章确定一个明确,深刻的主题,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传播正能量;选材要精确,明了,运用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文,这样才能突出真情实感,表述才能明了,精当。写作时,一定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要求,突出表现题目的关键词语。
1 / 1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摸底考试卷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那水呢,(  )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青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1)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正确的写法是“   ”。
(2)文中加点字“贮”查(  )部,“贮”的正确解释是(  )
A.收藏 B.储存;积存 C.储蓄(钱财) D.收获
(3)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二、现代文阅读
(2023七上·瓯海开学考)阅读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2.划分层次,并说说两层分别勾画了两幅什么图画,第一层和第二层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这段文字描写的春雨的特点有   。
4.这段描绘了一幅春雨图,这幅画着力表现   的特征。
5.“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是一个比喻句,“像牛毛”写出了雨   的特征;“像花针”写出了雨   的特征;“像细丝”写出了雨   的特征。
6.“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中“逼”字突出了小草   的特点。“逼”字的作用是   。
7.“可别恼”指的是(  )
A.雨是最寻常的 B.一下就是三两天
C.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D.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8.与文中“人家”这个词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人家都不怕,就你怕。
B.你把东西快给人家送回去吧。
C.这个村子有百十户人家。
D.原来是你呀,差点把人家吓死!
9.摘录有关词句填空:
①最能表现景物色泽清亮晶莹的一个动词是   。
②运用拟人物法传达出春雨中的乡村安静和平气氛的一个词是   。
③最能显示江南地方色彩的一句话是   。
10.写景当中往往寄寓着感情。该段文字字里行间渗透着   的感情。
11.对“树叶儿……戴着笠”几句描写顺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动景后静景;先近景后远景;先绘物后写人。
B.先静景后动景;先远景后近景;先绘物后写人。
C.先静景后动景;先近景后远景;先绘物后写人。
D.先动景后静景;先远景后近景;先写人后绘物。
三、对比阅读
(2023七上·瓯海开学考)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2.读准字音,是学好古诗文的第一步,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山岛竦峙夫君子之行
13.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淫慢则不能励精 精打细算
B.意与日去 风和日丽
C.东临碣石 身临其境
D.险躁则不能治性 治国安民
14.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有道德修养的人,   。
②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   ,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15.《观沧海》中曹操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   的抱负,《诫子书》中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起来,告诫儿子要    。
四、句子默写
16.(2023七上·瓯海开学考)古诗默写。
次北固山下
王湾
   ,   。   ,   。
   ,   。   ,   。
五、诗歌鉴赏
(2023七上·瓯海开学考)古诗阅读
天净沙 秋思
作者: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7.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
18.“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分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作用?
六、名著阅读
19.(2023七上·瓯海开学考)《朝花夕拾》中,作者对下列这些人分别持怎样的态度?请任选一项结合名著内容加以说明。
A.衍太太 B.藤野先生 C.范爱农
七、作文
20.(2023七上·瓯海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渴望自由,因为自由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有人渴望飞翔,因为可以看清世间万物的奥秘;有人渴望友谊,因为可以抚慰孤独寂寞的灵魂……
请以“那一刻,我渴望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自选文体;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青亮;清亮
(2)B
(3)不但;况且
【知识点】汉字的部首与偏旁;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递进关系;转折关系;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⑴清亮:清澈。故应把“青亮”改为“清亮”。
⑵B“贮”是贝字旁,应查“贝”部。 贮蓄: 储存,积聚 。这是一个动词。故应选B。
⑶ “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是转折复句,故应填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比如:不但。 “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与“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是递进关系,故应填写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比如:况且 。
故答案为:⑴第1空、青亮
第2空、清亮
⑵B
⑶ 不但 况且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字形积累。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⑵本题考查汉字偏旁及理解词义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⑶这道题考查运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清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选用恰当的关联词语。
【答案】2.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 白天细密的雨景;傍晚宁静的雨景;第一层是正面描写,第二层是侧面描写
3.多、细、密、光亮闪烁、连绵不断等
4.春雨的轻柔、湿润,郊外夜雨的美丽。
5.多;细;密
6.绿;将小草入目由被动化为主动,写出了雨中小草极其青绿的色彩,使雨中淡墨般的画面点染上十分鲜明的绿色。
7.B
8.C
9.逼;静默;披着蓑戴着笠
10.喜悦
11.C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段层次的梳理和概括,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梳理层次,结合内容和写作手法进行分析和理解。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解答时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文段的中心,结合语句进行理解和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考生通读文段,理解文言,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的内容。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解答时要把握赏析的角度,结合语境的特点理解和分析语句,把握语句的内容。
(5)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考生应掌握此类题型的答题方法和技巧,理解词语的意思,把握词语在语境中的表达效果。
(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题型的试题应联系上文,把握词语所指代的内容。
(7)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的理解。解答时要仔细理解语句的含义,结合语句把握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求考生领会题干的要求,结合相关的问题,找准相关的语句或词语进行作答。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探究。解答时仔细阅读语句,联系文段内容,感悟和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10)本题考查对写景顺序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时要求叙述通读语段,理清文段的层次,把握文段中写景的内容,从中梳理写作的顺序。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层次和写法的能力。划分层次的标准:时间的发展变化,事情的发展阶段,地点的转换,内容变化,表述角度的不同,思想感情的变化。本文段可以按时间的发展变化来划分层次。抓住关键词“磅晚时候”,以此为界,分为两层:“雨是最寻常的,......小草儿他青得逼你的眼”,描写白天的雨景,“三两天““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等词写出春雨细密的特点;“傍晚时候,......在雨里静默着“描写傍晚的雨景,安静而和平”“慢慢走着”“静默"等词写出春雨宁静的特点。关于写法,散文写景的手法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要结合文中的关键句子分析。第一层中,“雨是最寻常的,.......家屋项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是正面描写春雨, “黄晕的光"“在雨里静默着"是通过雨中的景物侧面表现春雨的特点,属于侧面描写。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要结合关键词句来分析。“最寻常"“ 三两天"写出春雨之多,“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出春雨之细、密、光亮闪烁、连绵不断等特点。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要结合关键词句来分析。“像牛毛”“薄烟"写出春雨之轻柔,“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从侧面写出春雨之湿润及滋润万物的特点,“傍晚时候”表明要写的是夜雨,“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表明写的是郊外,“黄晕的光"“安静而和平撑起伞慢慢走着”“稀稀疏疏““静默”等词烘托出夜雨的美好。
5.本题考查把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要先了解比喻的特点。比喻是指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的修辞手法,牛毛的特点是多,所以写出了雨多的特征;花针的特点是细,所以写出了雨细的特征;细丝的特点是密,所以写出了雨密的特征。
6.本题考查从词语角度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首先判断要赏析的句子是环境描写句还是人物描写句,其次判断是运用了修辞手法还是表现手法。“逼”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结合”青”字,可见写出了小草的绿的特点。运用夸张的手法,更突出了小草极其青绿,在“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样淡墨的背景下更显得鲜明夺目。
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根据上下文判断,“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 两天。可别恼"可见,“可别恼“是紧承上文“一下就是三两天",故选B,
8.本题考查对词义的辨析能力。要结合语言环境具体分析,逐项判断。“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的“人家”指民家、民宅。
A项的“人家”指别人他人;
B项的“人家”指别人、他人;
C项的“人家”指民家民宅;
D项的“人家“指对人称自己。
故选C。
9.本题考查对词语或句子的理解能力。要结合文章内容和词语含义来判断。
(1)本文段表现景物色泽清亮晶莹的词有:花针、亮逼,题目要求是动词,所以应是“逼”字。
(2)表现春雨中的乡村安静和平气氛的词有:黄晕、安静、和平、慢慢、稀稀疏疏、静默等词,只有“静默”一词原是写人的情态,这里用来写房屋,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符合题意。
(3)”蓑“指蓑衣, 由蓑草编成,笠指斗笠,由竹子编成,而蓑草和竹子的主要产地为江南,所以江南人在雨天多披蓑衣,戴斗笠,“披着蓑戴着笠“成为江南特色。
10.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抒发情感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本文段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借景来间接抒情。关注关键词分析即可。“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出春雨细、密、光亮闪烁的特点;“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通过写雨中的树.草,呈现出一派生机和活力;“慢慢走着"”披着蓑,戴着笠的“写春雨给人带来的闲适以及对丰收的希望;“在雨里静默着是将房屋人格化,更富有灵性,渲染了安静美好的氛围。字里行间都体现出作者的喜悦及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11.本题考查理解写景顺序的能力。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树叶儿““小草儿””灯光”都是静景,“慢慢走着”“工作”是动景。先静后动;“树叶儿“小草儿”是近看之物,“小路上,石桥边“地里““房屋”是远望之景,先近后远;“树叶儿“小草儿”灯光"写物,“慢慢走着的人““农民"写人,先物后人。故选C。
【答案】12.zhì ;fú
13.C
14.①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②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
15.统一中原,建功立业;志存高远 ,自学成才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的掌握。解答时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意,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进行理解的分析。
12.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竦峙:耸立。”峙“读作 zhì ;夫:发语词;读作fú
1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一词多义。
A:精神/精密
B:时间、岁月/太阳、阳光
C:都是“到达、登上”之意;
D:陶冶/治理
故选C
14.本题考查翻译。做到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重点词语的理解。
①静:恬静;修:修善;俭:俭朴;德:品德
②非:不;广:增长;才:才干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句,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来进行分析。《观沧海》中曹操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诫子书》中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起来,告诫儿子要志存高远 ,自学成才。
16.【答案】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易混淆的字:阔雁洛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解答此题时首先要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三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对于要求背诵的内容,注意平时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答案】17.孤寂愁苦;思念家乡
18.① 以乐景写哀情;用温馨恬静的景象反衬诗人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之情。 ② 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把握诗的感情基调,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写作手法的分析。解答时要求学生对诗词进行整体的理解和感悟,结合意象。理解诗词的含义领会诗人的情感,把握作者在表达情感时运用的写作手法。
17.本题考查对元曲情感的理解与分析。通过阅读,理解诗歌的内容,整体把握诗歌情感。全诗前三行写景,十八个字白描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昏鸦”中“枯“老”“昏"三个字描绘出当时诗人所处的悲凉氛围;“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安宁、 和谐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形成对比,使图景带上悲凉的色彩,更为“断肠人”增添了悲愁;以此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达了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18.考查对诗词写作手法的分析。作者在诗中描绘了一幅幽静而甜蜜的景象。 画面中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 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运用的是"反衬”的手法。“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最物而成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氛。据此作答即可。
19.【答案】示例一:我选A。衍太太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憎恶衍太太的。示例二:我选B。藤野先生是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平等待人,关心鲁迅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鲁迅对他是尊敬、感激和怀念的。示例三:我选C。范爱农是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的内心是痛苦、悲凉的。鲁迅对他是报以同情、悲悯的。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朝花夕拾》中人物形象的把握。三个人物选择一个,写出作者的态度即可如:衍太太,衍太太在《父亲的病》《琐记》 中出现过,共记叙了五件事,分别为:《父亲的病》 中:她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一直怂恿他喊父亲的名字,让父亲终时也没能享受安宁。《琐记》 中:怂恿孩子们比赛打旋子,在孩子们跌倒时却又故作姿态;鼓励小孩子吃冰;怂恿孩子看不健康的书籍;怂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还散布流言。鲁迅对她表面上赞扬,实际心中却是鄙视、憎恶的态度。
“藤野先生”在《藤野先生》中出现的。藤野先生是一位辛勤治学、具有诲人不倦的精神的老师,他正直、热忱、高尚,没有民族偏见。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海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是个真正的君子。鲁迅对他是尊敬、感激和怀念的态度。
“范爱衣"在《范爱农》中出现的,是鲁迅的朋友。范爱农思想进步,学习勤奋,成绩优良,是绍兴府学堂的高材生,也是徐副办的得意门生之一。范爱农是一个内心爱国,有进步的思想,追求自由平等,但因为长期受到封建思想及封建主义的压迫,无法表达内心的新青年。鲁迅对他是同情、悲悯的态度。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人物形象的掌握。考生要熟读名著,了解名著的基本内容,把握与人物有关的故事情节,结合名著中对人物描写的内容进行分数和概括。
20.【答案】【参考例文】
那一刻,我渴望长大
穿上爸爸的外套,戴上爸爸的帽子,再挎上他的公文包,对着镜子前后照,我感觉自己好像长大了……
小时候,每每这样装扮,就会引来妈妈又好气又好笑的话语:“你啥时候才能长大啊!”是啊,“长大”,我反复品味这个词,感觉长大好像离我十分遥远。放学了,我跟往常一样,坐在阳台旁写作业,窗外的小河安静地流滴,树叶沙沙地响着,花儿悄悄地开着,天上一大团一大团的白云好像触手可及……“快写作业,别发呆了。”妈妈一边拖地一边唠叨着。“哦,知道了。”我漫不经心地应答,然后开始奋笔疾书。“淅沥沥、淅沥沥……”窗外下起了小雨,雨丝就像一根根棉线从天而降,给予花草树木充足的水分,花草树木也食挚地吮吸着甘露,好像一切都是上天的旨意。这时的河面也变得波光粼粼,无数的连漪一圈圈荡漾开去,好像迟暮的妇人在舒展眉头。“快点写作业!别以为我在炒菜就看不到你。”老妈又像复读机一样开始碎念了。我有点不耐烦了,噌的一下站起身,来到厨房准备喝杯水顺口气。咕噜咕噜,我喝着水,老妈那边又滑腔了:“乐乐,帮妈妈递一下那个”,我顺着妈妈手指的方向,把林布递给了她,妈妈一把换过抹布,利地一边一边擦着社台,我这才发现妈妈已是满头大汗,我忍不住帮妈妈撩开了挡住她视线的发丝,咦,妈妈的鬓角啥时候添了几根白发?走路都带风的妈妈怎么突然就老了呢?这些白发究竟是什么时候爬到妈妈头上去的呢?我站在妈妈的身旁,怔怔地出了神,鼻尖一酸,眼睛也不禁有些湿……
窗外的小雨依旧淅淅沥沥地下着,屋里的饭桌上已经摆满了热腾腾的饭菜,吃着香喷喷的饭菜,望着渐渐老去的妈妈,那一刻,我突然好想长大。如果我长大了,妈妈就不用时刻围着我转;如果我长大了,我就可以天天给妈妈做好吃的;如果我长大了,我就一定要让妈妈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我要把过去亏欠妈妈的,都补偿给她。
那一刻,我渴望长大。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1)审题立意。“那一刻",确定要写过去的事情,写瞬间的事情。“渴望”, 是迫切地希望,殷切地盼望,是一种情感上的诉求,渴望的东西应该是现实中没有得到并且难以得到的。“我指现实中的自己,表示要写自己的真实经历,细腻准确地传达出自己的“渴望"。根据材料“有人渴望自由,因为自由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有人渴望飞翔,因为可以看清世间万物的奥秘;有人渴望友谊,因为可以抚慰孤独寂寞的灵魂......的提示,补题可写"自由、飞翔、友谊”等,也可不局限于材料的限制,选择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或体现时代特色的词语,如坚强、疫情过去梦想成真等立意上,应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易写成记叙文。
(2)选材构思。应先根据对题意的理解,补充好题目。如那一刻,我渴望长大;那一刻,我渴望成为志愿者;那一刻,我渴望自己坚强等。行文时,应写清楚渴望什么,因什么而“渴望",如何去实现"渴望",“渴望的结果如何,“渴望”的意义何在;可从那一刻的处境写起,最关键的一点,是写出“渴
望”的原因,也就与补题相反的自己不具备或没有实现的东西。要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要用心理描写出自己的感受。
【点评】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能力。首先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确定写作的内容和范围,其次要立意深刻。为文章确定一个明确,深刻的主题,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传播正能量;选材要精确,明了,运用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文,这样才能突出真情实感,表述才能明了,精当。写作时,一定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要求,突出表现题目的关键词语。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