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宜宾市第四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四川省宜宾市第四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2 18:19:52

文档简介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部分
1.商鞅在《商君书》中说:“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不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材料反映出商鞅思想是(  )
A.重农抑商以巩固统治 B.重商抑农以增加财富
C.发展农业以实施仁政 D.发展商业以繁荣经济
【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2.(2022·肇庆模拟)宋代的政治弱势地位,使其缺乏了朝贡贸易中对政治目的的追求,而复归了贸易中的经济属性。这使得政府和民间商人集团在这种经济联系中获得了好处。宋代的这一“追求”(  )
A.有利于海外贸易的发展 B.推动了全国性商业中心的产生
C.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D.促进了“天朝上国”观念形成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中宋朝缺乏朝贡贸易的政治追求,而是追求经济利益,这有利于政府和民间在海外贸易中获益,故选择A选项。
全国性商业中心在汉代已经产生,故排除B选项。
宋朝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但并未改变,故排除C选项。
“天朝上国”观念汉唐时期已经存在,故排除D选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代商业发展状况,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而复归了贸易中的经济属性。这使得政府和民间商人集团在这种经济联系中获得了好处”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3.乾隆年间,清政府以英商不遵守中国法律为由,下令沿海只准广州一口与外国通商,同时还颁布了——系列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的法令。这说明当时(  )
A.海禁的主因是维护司法独立 B.西方在经济上开始侵略中国
C.中国进入严厉闭关锁国时期 D.英国成为侵略中国的急先锋
【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4.恩格斯在评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指出:“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对俄国有利”的主要原因是(  )
A.割占中国土地 B.强迫中国赔款
C.开放通商口岸 D.破坏关税自主
【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以“调停有功”自居,不费一兵一卒,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A正确;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并没有强迫中国赔款,排除B;
CD并非是对俄国最大的利益,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解答本题需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进行分析。
5.据专家研究,清朝雍正年间,各省总督、巡抚、布政使、将军、提督、按察使等多重关系之间,已形成相互以密折形式监督报告对方的“情报网”,大小文武官员无不在这种监视网络的扫描范围之内。这种做法(  )
A.导致了地方机构臃肿 B.铲除了官吏贪腐根源
C.抑制了地方创新精神 D.健全了国家监察体系
【答案】C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6.古代西亚文明比较发达,并且不断扩展,如农耕技术传到中亚、欧洲;冶铁技术传到埃及、西亚神话传说传入希腊;腓尼基字母传播到各地。据此可知(  )
A.西亚文明最优秀 B.西亚文明对世界影响深远
C.世界各国文字源于西亚 D.农耕文明比海洋文明发达
【答案】B
【知识点】古代西亚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古代西亚文明比较发达,并且不断扩展,如农耕技术传到中亚、欧洲;冶铁技术传到埃及、西亚神话传说传入希腊;腓尼基字母传播到各地”和所学可知,古代西亚文明的农耕技术传到中亚、欧洲,冶铁技术传到埃及,西亚神话传说传入希腊,产生于西亚腓尼基字母传播到各地,可知西亚文明对世界影响深远,B项正确;
“最优秀”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
“世界各国文字源于西亚”表述太绝对,腓尼基字母是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的源头,排除C项;
“农耕文明比海洋文明发达”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西亚文明,解答本题需根据古代西亚文明成就和影响进行分析。
7.雅典公民认为,从事农业劳动相对体面些,但对于手工业劳动,公民是不屑参加的,因为“奴隶充斥其中”,当然建筑、雕刻等技巧性、休闲性手工劳动除外。这从侧面反映了古代雅典(  )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城邦利益高于一切
C.对奴隶劳动的认可 D.对公民身份的尊崇
【答案】D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雅典公民认为,从事农业劳动相对体面些,但对于手工业劳动,公民是不屑参加的,因为‘奴隶充斥其中’,当然建筑、雕刻等技巧性、休闲性手工劳动除外”并结合所学可知,雅典民主政治体制下的公民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其公民具有较高的身份地位和价值,因此“从事农业劳动相对体面些,但对于手工业劳动,公民是不屑参加的”体现了对公民身份的尊崇,故D项正确;
雅典属于工商业发达的海洋文明,实行的是重商主义政策,排除A项;
“利益高于一切”虽然是城邦的特点,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
“对奴隶劳动的认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文明,解答本题需根据古代雅典文明的特点进行分析。
8.王斯德在《世界通史》中说:“15世纪末期的欧洲,社会分工不断扩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镇迅速增多,商品经济日益发展,货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由此推断,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是:(  )
A.欧洲社会出现“寻金热”
B.航海经验、地理知识的丰富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C.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
D.《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
【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5世纪末期的欧洲,社会分工不断扩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镇迅速增多,商品经济日益发展,货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可知,社会分工的扩大、资本主义萌芽、城镇的增多都属于西欧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故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C正确;
欧洲社会出现“寻金热”是社会原因,排除A;
航海经验、地理知识的丰富和造船技术的进步是条件,排除B;
《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是诱导因素,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解答本题需根据新航路开辟的根源进行分析。
9.1937年8月,陕甘宁边区八一运动会开幕式上,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只有一个方针,这个方针就是坚决打击日本!立即动员全国民众、工农商学兵、各党各派各阶层,一致联合起来,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殊死的斗争……我们今天这个抗战动员的运动大会,不仅是运动竞赛,而且要为抗战动员起来。”通过此材料,可以得出(  )
A.国共两党的矛盾将得到化解 B.体育运动服务于全民族抗战
C.边区体育运动形式多种多样 D.全国性的战时体育运动兴起
【答案】B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37年8月”“我们现在只有一个方针,这个方针就是坚决打击日本!立即动员全国民众、工农商学兵、各党各派各阶层,一致联合起来,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殊死的斗争……我们今天这个抗战动员的运动大会,不仅是运动竞赛,而且要为抗战动员起来”可知,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不仅是运动竞赛,而且要为抗战动员起来”表明体育运动服务于全民族抗战,B项正确;
题干未涉及国共两党的矛盾及其化解,排除A项;
材料没有提到体育运动形式,排除C项;
陕甘宁边区不能代表全国,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解答本题需根据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进行分析。
10.(2018高一上·哈尔滨期末)詹姆斯·罗伯特认为:“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但是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需要特别的限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787年宪法(  )
A.以三权分立原则分割政府权力 B.确立了国会的权力中心地位
C.规定总统无权否决国会的议案 D.设立最高法院维护总统权威
【答案】A
【知识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A材料中分析的问题是要限制政府的权力,为此1787年宪法实行分权制衡的原则以分割政府的权力,故正确;
美国是三权分立体制,没有权力中心,故B错误;
宪法规定总统对于国会立法有否决权,故C错误;
最高法院在总统违宪情况下可以通过众议院弹劾,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美国1787年宪法一方面要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的同时,另一方面又要防止中央政府权力过分集中而出现专制独裁,因此联邦政府实行分权制衡原则。难度一般。
11.学者钱乘旦认为,生产发生飞跃的关键不在于生产本身,不在于人有没有创造力和必要的知识,而在于社会能不能创造条件,使人的才能和知识得以运用。按照这个观点,英国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得益于(  )
A.市场条件 B.经济条件 C.政治前提 D.资本条件
【答案】C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背景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生产的飞跃需要社会条件,资产阶级代议制成为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为生产发展创造社会条件,答案为C;
ABD是工业革命的经济条件,而非社会条件,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解答本题需根据工业革命的背景进行分析。
12.1918年《民国日报》指出:“俄国自今莅大战以来……其国民感受内外之忧患,乃奋起为大破坏、大创造之事业。俄国革命之要求惟何?曰人权;曰民权。……惟争民权也,故非革除专横之王家及贵族而建设民主政治不可。”该报评论的这次革命(  )
A.开创了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 B.破坏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C.完成了民主革命的全部任务 D.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答案】D
【知识点】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俄国自今莅大战以来……其国民感受内外之忧患,乃奋起为大破坏、大创造之事业。俄国革命之要求惟何?曰人权;曰民权。……惟争民权也,故非革除专横之王家及贵族而建设民主政治不可”并结合所学可知,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D符合题意;
统治材料没有涉及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破坏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俄国革命还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俄国二月革命,解答本题需根据俄国二月革命的性质进行分析。
13.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邓小平也曾在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革命是在个人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以下政策中充分体现重视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的有(  )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新经济政策
③农业合作化运动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革命是在个人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征集制改为征收粮食税,恢复商品货币关系,重视强调人民的利益,故②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实现包产到组、包产到户,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故④符合题意;
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为了适应新中国的建设,并没有充分重视劳动者的个人利益,故③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C正确,AB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解答本题需根据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特点进行分析。
14.中国人民志愿军在1950年的10月25日正式跨过鸭绿江进行抗美援朝战争。正是因为这场战争,才使得诞生不足一年的新中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今天。下列选项中,发生于1950年的是(  )
①美国派兵干预 ②朝鲜半岛分裂
③"联合国军"直接参与战争 ④朝鲜内战爆发
A.①③ B.①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人民志愿军在1950年的10月25日正式跨过鸭绿江进行抗美援朝战争。正是因为这场战争,才使得诞生不足一年的新中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今天”“发生于1950年的是”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派兵干预、"联合国军"直接参与战争和朝鲜内战爆发都是在1950年,D正确;
朝鲜内战爆发于1950年,A概括不全,排除;
1948年8月15日,大韩民国宣告成立。随后,金日成在苏联的支持下,于1948年9月9日宣布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半岛分裂,排除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朝鲜战争,解答本题需根据朝鲜战争的时间进行分析。
15.全球化正从“美国化”异化为“反美化”“去美化”,诚如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西蒙·约翰逊所说:“我们在过去20年依赖很多增长驱动器正在消亡……我们将面临一个劳动力流动、资本和政治意志松懈的垮掉的10年。这与全球化相关。”上述材料认为全球化(  )
A.使美国的全球霸权逐渐削弱 B.对美国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C.使美国成为全球的众矢之的 D.使美国失去了经济增长的动力
【答案】A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我们在过去20年依赖很多增长驱动器正在消亡……我们将面临一个劳动力流动、资本和政治意志松懈的垮掉的10年。这与全球化相关”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面临霸权被逐渐削弱的情况,A项正确;
材料未提及美国的机遇,排除B项;
众矢之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失去经济增长动力”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解答本题需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非选择题部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十七世纪末期和十八世纪,被称为“理性时代”。人们的思想越来越从迷信中,也包括盲目的信仰中解放出来。在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时期所开始的事业,以更为显著的形式得以继续。这种新的思想潮流首先来自英国和法国,所有迄今为止对宗教、国家,社会和经济的观念都遭到了质疑,受到理性判断的严格考验。凡是经不起这种“理性”考验的东西,就会像在实验室里废弃的东西一样被抛弃。
——摘编自[德]曼弗雷德·马伊著《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从人类起源到9·11事件》
材料二: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7-19世纪,资产阶级在一些国家相继进行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革命或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英国、美国和法国走在前面。随着资本主义的扩限,俄国、日本、意大利和德意志等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资产阶级也建立起适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治制度。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种“新的思想潮流”指的是什么。并说明在“经济”方面的代表人物和其观点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实行的两种政体。并以美国为例,说明启蒙思想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政治制度的体现。
【答案】(1)“思想潮流”:启蒙运动;代表人物及观点: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倡导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和自由经营。
(2)政体:君主立宪政体,民主共和政体;美国以启蒙思想为指导,颁布了《独立宣言》,提出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的主张;独立后的美国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政体,也体现了启蒙运动中分权制衡的思想。
【知识点】启蒙运动;美国1787年宪法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元璋即位之初,就积极向周边各国派遣使者,并宣传其外交政策,“朕……已承正统,方遐迩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大多数国家在收到明朝政府的诏书,并了解其善意后,纷纷派遣使者朝贡。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建立“行人司”,其主要职责为“捧节、奉使之事”。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告诫行人:“凡为使臣,受命而出,四方之所瞻视,不可不谨。”洪武前期,一些国家利用其朝贡的机会,大肆进行走私贸易,这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明太祖朱元璋对此采取了一种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的态度。他还告诫他的子孙“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
——据李登峰、马五海《试析明洪武年间外交政策的演变》整理
材料二 英国从19世纪30年代,即从帕麦斯顿担任外交大臣开始,就在全球推行扩张政策。帕麦斯顿认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不是道德、法律或理性,而是强权政治。以帕麦斯顿为首的英国资产阶级积极在远东地区掠夺外国原料和扩大商品市场,以巩固和扩大工商业霸权。最典型的事件是在中国挑起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发动绝非偶然,中国的大门由当时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强国来打开也绝不是偶然的。
——据王颖《试论帕麦斯顿的外交政策》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元璋对外政策的特点及其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帕麦斯顿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背景。
【答案】(1)特点:睦邻友好的和平外交。
表现:广派使者传达善意;注重外交人才的培养;宽容对待一些国家的走私贸易;规定后世子孙不准攻打别国。
(2)特点:强权外交和对外扩张。
背景:工业革命进行和完成,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经过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逐步掌握政权;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经济政策由重商主义转向自由主义。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方遐迩相安于无事”可概括出睦邻友好的和平外交;表现:根据材料一“积极向周边各国派遣使者…受命而出,四方之所瞻视,不可不谨…明太祖朱元璋对此采取了一种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的态度…告诫他的子孙“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可概括出广派使者传达善意;注重外交人才的培养;宽容对待一些国家的走私贸易;规定后世子孙不准攻打别国。
(2)特点:根据材料二“ 不是道德、法律或理性,而是强权政治”可概括出强权外交和对外扩张。背景:根据材料二“英国从19世纪30年代”可概括出工业革命进行和完成,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根据材料“英国资产阶级积极在远东地区掠夺外国原料和扩大商品市场,以巩固和扩大工商业霸权”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经过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逐步掌握政权;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经济政策由重商主义转向自由主义。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明朝对外政策,解答本题需根据朱元璋对外政策的特点及其表现进行分析。第二问主要考查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对外政策,解答本题需根据帕麦斯顿外交政策的特点和背景进行分析。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第一条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第五条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二 邓小平在:1984年5月接见外宾时指出:“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并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重大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并简要分析主要原因。
【答案】(1)外交政策:实行与苏联结盟的政策(如果答一边倒也可以)。意义: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外交政策:实行不结盟政策。原因: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服务于国内的经济建设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解析】【分析】(1)外交政策:根据材料一“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和材料的出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可概括出实行与苏联结盟的政策。重大意义:依据所学知识从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角度分析。
(2)外交政策:根据材料二“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可概括出实行不结盟政策。主要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服务于国内的经济建设等角度分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历程,解答本题第一问需根据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进行分析。解答本题第二问需根据新时期我国外交方针进行分析。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对于清政府在清末新政中废除科举制,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部分学者认为,废除科举是两害取其轻。刘绍春认为,“渐变改革方式已经跟不上局势的发展”,时势的急迫成为废除科举的直接重要推动力,虽然,这种激进改革又为以后留下了一些问题,“但已无法顾虑周全,两弊相权取其轻罢了”。……还有部分学者认为,科举制度的废除是条件成熟的自然结果。孟宪实认为,经过废八股、设特科、建立新式学堂等几个步骤,在近代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知识体系和人才观念才最终完成历史性的突破,废除科举的条件已经成熟。但也有部分学者,从科举废除后的消极影响出发,认为清廷在废除科举上,操之过急。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材料中的观点,自选角度拟定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科举制的废除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论述:晚清时期,随着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八股取士禁锢了士人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清末新政的开展;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新式人才,不符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科举制的废除推动了先进中国人的救亡图存运动;为中国民主革命培养了大量人才;启迪国民思想,促进近代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普及,提高国民素质。
因此,科举制的废除是近代中国时代发展的结果,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知识点】科举制
1 / 1四川省宜宾市第四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部分
1.商鞅在《商君书》中说:“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不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材料反映出商鞅思想是(  )
A.重农抑商以巩固统治 B.重商抑农以增加财富
C.发展农业以实施仁政 D.发展商业以繁荣经济
2.(2022·肇庆模拟)宋代的政治弱势地位,使其缺乏了朝贡贸易中对政治目的的追求,而复归了贸易中的经济属性。这使得政府和民间商人集团在这种经济联系中获得了好处。宋代的这一“追求”(  )
A.有利于海外贸易的发展 B.推动了全国性商业中心的产生
C.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D.促进了“天朝上国”观念形成
3.乾隆年间,清政府以英商不遵守中国法律为由,下令沿海只准广州一口与外国通商,同时还颁布了——系列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的法令。这说明当时(  )
A.海禁的主因是维护司法独立 B.西方在经济上开始侵略中国
C.中国进入严厉闭关锁国时期 D.英国成为侵略中国的急先锋
4.恩格斯在评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指出:“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对俄国有利”的主要原因是(  )
A.割占中国土地 B.强迫中国赔款
C.开放通商口岸 D.破坏关税自主
5.据专家研究,清朝雍正年间,各省总督、巡抚、布政使、将军、提督、按察使等多重关系之间,已形成相互以密折形式监督报告对方的“情报网”,大小文武官员无不在这种监视网络的扫描范围之内。这种做法(  )
A.导致了地方机构臃肿 B.铲除了官吏贪腐根源
C.抑制了地方创新精神 D.健全了国家监察体系
6.古代西亚文明比较发达,并且不断扩展,如农耕技术传到中亚、欧洲;冶铁技术传到埃及、西亚神话传说传入希腊;腓尼基字母传播到各地。据此可知(  )
A.西亚文明最优秀 B.西亚文明对世界影响深远
C.世界各国文字源于西亚 D.农耕文明比海洋文明发达
7.雅典公民认为,从事农业劳动相对体面些,但对于手工业劳动,公民是不屑参加的,因为“奴隶充斥其中”,当然建筑、雕刻等技巧性、休闲性手工劳动除外。这从侧面反映了古代雅典(  )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城邦利益高于一切
C.对奴隶劳动的认可 D.对公民身份的尊崇
8.王斯德在《世界通史》中说:“15世纪末期的欧洲,社会分工不断扩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镇迅速增多,商品经济日益发展,货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由此推断,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是:(  )
A.欧洲社会出现“寻金热”
B.航海经验、地理知识的丰富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C.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
D.《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
9.1937年8月,陕甘宁边区八一运动会开幕式上,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只有一个方针,这个方针就是坚决打击日本!立即动员全国民众、工农商学兵、各党各派各阶层,一致联合起来,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殊死的斗争……我们今天这个抗战动员的运动大会,不仅是运动竞赛,而且要为抗战动员起来。”通过此材料,可以得出(  )
A.国共两党的矛盾将得到化解 B.体育运动服务于全民族抗战
C.边区体育运动形式多种多样 D.全国性的战时体育运动兴起
10.(2018高一上·哈尔滨期末)詹姆斯·罗伯特认为:“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但是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需要特别的限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787年宪法(  )
A.以三权分立原则分割政府权力 B.确立了国会的权力中心地位
C.规定总统无权否决国会的议案 D.设立最高法院维护总统权威
11.学者钱乘旦认为,生产发生飞跃的关键不在于生产本身,不在于人有没有创造力和必要的知识,而在于社会能不能创造条件,使人的才能和知识得以运用。按照这个观点,英国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得益于(  )
A.市场条件 B.经济条件 C.政治前提 D.资本条件
12.1918年《民国日报》指出:“俄国自今莅大战以来……其国民感受内外之忧患,乃奋起为大破坏、大创造之事业。俄国革命之要求惟何?曰人权;曰民权。……惟争民权也,故非革除专横之王家及贵族而建设民主政治不可。”该报评论的这次革命(  )
A.开创了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 B.破坏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C.完成了民主革命的全部任务 D.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13.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邓小平也曾在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革命是在个人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以下政策中充分体现重视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的有(  )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新经济政策
③农业合作化运动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4.中国人民志愿军在1950年的10月25日正式跨过鸭绿江进行抗美援朝战争。正是因为这场战争,才使得诞生不足一年的新中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今天。下列选项中,发生于1950年的是(  )
①美国派兵干预 ②朝鲜半岛分裂
③"联合国军"直接参与战争 ④朝鲜内战爆发
A.①③ B.①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15.全球化正从“美国化”异化为“反美化”“去美化”,诚如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西蒙·约翰逊所说:“我们在过去20年依赖很多增长驱动器正在消亡……我们将面临一个劳动力流动、资本和政治意志松懈的垮掉的10年。这与全球化相关。”上述材料认为全球化(  )
A.使美国的全球霸权逐渐削弱 B.对美国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C.使美国成为全球的众矢之的 D.使美国失去了经济增长的动力
二、非选择题部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十七世纪末期和十八世纪,被称为“理性时代”。人们的思想越来越从迷信中,也包括盲目的信仰中解放出来。在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时期所开始的事业,以更为显著的形式得以继续。这种新的思想潮流首先来自英国和法国,所有迄今为止对宗教、国家,社会和经济的观念都遭到了质疑,受到理性判断的严格考验。凡是经不起这种“理性”考验的东西,就会像在实验室里废弃的东西一样被抛弃。
——摘编自[德]曼弗雷德·马伊著《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从人类起源到9·11事件》
材料二: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7-19世纪,资产阶级在一些国家相继进行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革命或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英国、美国和法国走在前面。随着资本主义的扩限,俄国、日本、意大利和德意志等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资产阶级也建立起适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治制度。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种“新的思想潮流”指的是什么。并说明在“经济”方面的代表人物和其观点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实行的两种政体。并以美国为例,说明启蒙思想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政治制度的体现。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元璋即位之初,就积极向周边各国派遣使者,并宣传其外交政策,“朕……已承正统,方遐迩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大多数国家在收到明朝政府的诏书,并了解其善意后,纷纷派遣使者朝贡。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建立“行人司”,其主要职责为“捧节、奉使之事”。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告诫行人:“凡为使臣,受命而出,四方之所瞻视,不可不谨。”洪武前期,一些国家利用其朝贡的机会,大肆进行走私贸易,这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明太祖朱元璋对此采取了一种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的态度。他还告诫他的子孙“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
——据李登峰、马五海《试析明洪武年间外交政策的演变》整理
材料二 英国从19世纪30年代,即从帕麦斯顿担任外交大臣开始,就在全球推行扩张政策。帕麦斯顿认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不是道德、法律或理性,而是强权政治。以帕麦斯顿为首的英国资产阶级积极在远东地区掠夺外国原料和扩大商品市场,以巩固和扩大工商业霸权。最典型的事件是在中国挑起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发动绝非偶然,中国的大门由当时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强国来打开也绝不是偶然的。
——据王颖《试论帕麦斯顿的外交政策》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元璋对外政策的特点及其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帕麦斯顿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背景。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第一条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第五条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二 邓小平在:1984年5月接见外宾时指出:“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并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重大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并简要分析主要原因。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对于清政府在清末新政中废除科举制,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部分学者认为,废除科举是两害取其轻。刘绍春认为,“渐变改革方式已经跟不上局势的发展”,时势的急迫成为废除科举的直接重要推动力,虽然,这种激进改革又为以后留下了一些问题,“但已无法顾虑周全,两弊相权取其轻罢了”。……还有部分学者认为,科举制度的废除是条件成熟的自然结果。孟宪实认为,经过废八股、设特科、建立新式学堂等几个步骤,在近代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知识体系和人才观念才最终完成历史性的突破,废除科举的条件已经成熟。但也有部分学者,从科举废除后的消极影响出发,认为清廷在废除科举上,操之过急。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材料中的观点,自选角度拟定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2.【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中宋朝缺乏朝贡贸易的政治追求,而是追求经济利益,这有利于政府和民间在海外贸易中获益,故选择A选项。
全国性商业中心在汉代已经产生,故排除B选项。
宋朝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但并未改变,故排除C选项。
“天朝上国”观念汉唐时期已经存在,故排除D选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代商业发展状况,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而复归了贸易中的经济属性。这使得政府和民间商人集团在这种经济联系中获得了好处”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3.【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4.【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以“调停有功”自居,不费一兵一卒,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A正确;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并没有强迫中国赔款,排除B;
CD并非是对俄国最大的利益,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解答本题需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进行分析。
5.【答案】C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6.【答案】B
【知识点】古代西亚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古代西亚文明比较发达,并且不断扩展,如农耕技术传到中亚、欧洲;冶铁技术传到埃及、西亚神话传说传入希腊;腓尼基字母传播到各地”和所学可知,古代西亚文明的农耕技术传到中亚、欧洲,冶铁技术传到埃及,西亚神话传说传入希腊,产生于西亚腓尼基字母传播到各地,可知西亚文明对世界影响深远,B项正确;
“最优秀”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
“世界各国文字源于西亚”表述太绝对,腓尼基字母是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的源头,排除C项;
“农耕文明比海洋文明发达”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西亚文明,解答本题需根据古代西亚文明成就和影响进行分析。
7.【答案】D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雅典公民认为,从事农业劳动相对体面些,但对于手工业劳动,公民是不屑参加的,因为‘奴隶充斥其中’,当然建筑、雕刻等技巧性、休闲性手工劳动除外”并结合所学可知,雅典民主政治体制下的公民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其公民具有较高的身份地位和价值,因此“从事农业劳动相对体面些,但对于手工业劳动,公民是不屑参加的”体现了对公民身份的尊崇,故D项正确;
雅典属于工商业发达的海洋文明,实行的是重商主义政策,排除A项;
“利益高于一切”虽然是城邦的特点,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
“对奴隶劳动的认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文明,解答本题需根据古代雅典文明的特点进行分析。
8.【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5世纪末期的欧洲,社会分工不断扩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镇迅速增多,商品经济日益发展,货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可知,社会分工的扩大、资本主义萌芽、城镇的增多都属于西欧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故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C正确;
欧洲社会出现“寻金热”是社会原因,排除A;
航海经验、地理知识的丰富和造船技术的进步是条件,排除B;
《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是诱导因素,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解答本题需根据新航路开辟的根源进行分析。
9.【答案】B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37年8月”“我们现在只有一个方针,这个方针就是坚决打击日本!立即动员全国民众、工农商学兵、各党各派各阶层,一致联合起来,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殊死的斗争……我们今天这个抗战动员的运动大会,不仅是运动竞赛,而且要为抗战动员起来”可知,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不仅是运动竞赛,而且要为抗战动员起来”表明体育运动服务于全民族抗战,B项正确;
题干未涉及国共两党的矛盾及其化解,排除A项;
材料没有提到体育运动形式,排除C项;
陕甘宁边区不能代表全国,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解答本题需根据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进行分析。
10.【答案】A
【知识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A材料中分析的问题是要限制政府的权力,为此1787年宪法实行分权制衡的原则以分割政府的权力,故正确;
美国是三权分立体制,没有权力中心,故B错误;
宪法规定总统对于国会立法有否决权,故C错误;
最高法院在总统违宪情况下可以通过众议院弹劾,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美国1787年宪法一方面要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的同时,另一方面又要防止中央政府权力过分集中而出现专制独裁,因此联邦政府实行分权制衡原则。难度一般。
11.【答案】C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背景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生产的飞跃需要社会条件,资产阶级代议制成为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为生产发展创造社会条件,答案为C;
ABD是工业革命的经济条件,而非社会条件,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解答本题需根据工业革命的背景进行分析。
12.【答案】D
【知识点】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俄国自今莅大战以来……其国民感受内外之忧患,乃奋起为大破坏、大创造之事业。俄国革命之要求惟何?曰人权;曰民权。……惟争民权也,故非革除专横之王家及贵族而建设民主政治不可”并结合所学可知,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D符合题意;
统治材料没有涉及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破坏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俄国革命还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俄国二月革命,解答本题需根据俄国二月革命的性质进行分析。
13.【答案】C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革命是在个人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征集制改为征收粮食税,恢复商品货币关系,重视强调人民的利益,故②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实现包产到组、包产到户,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故④符合题意;
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为了适应新中国的建设,并没有充分重视劳动者的个人利益,故③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C正确,AB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解答本题需根据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特点进行分析。
14.【答案】D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人民志愿军在1950年的10月25日正式跨过鸭绿江进行抗美援朝战争。正是因为这场战争,才使得诞生不足一年的新中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今天”“发生于1950年的是”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派兵干预、"联合国军"直接参与战争和朝鲜内战爆发都是在1950年,D正确;
朝鲜内战爆发于1950年,A概括不全,排除;
1948年8月15日,大韩民国宣告成立。随后,金日成在苏联的支持下,于1948年9月9日宣布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半岛分裂,排除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朝鲜战争,解答本题需根据朝鲜战争的时间进行分析。
15.【答案】A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我们在过去20年依赖很多增长驱动器正在消亡……我们将面临一个劳动力流动、资本和政治意志松懈的垮掉的10年。这与全球化相关”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面临霸权被逐渐削弱的情况,A项正确;
材料未提及美国的机遇,排除B项;
众矢之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失去经济增长动力”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解答本题需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进行分析。
16.【答案】(1)“思想潮流”:启蒙运动;代表人物及观点: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倡导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和自由经营。
(2)政体:君主立宪政体,民主共和政体;美国以启蒙思想为指导,颁布了《独立宣言》,提出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的主张;独立后的美国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政体,也体现了启蒙运动中分权制衡的思想。
【知识点】启蒙运动;美国1787年宪法
17.【答案】(1)特点:睦邻友好的和平外交。
表现:广派使者传达善意;注重外交人才的培养;宽容对待一些国家的走私贸易;规定后世子孙不准攻打别国。
(2)特点:强权外交和对外扩张。
背景:工业革命进行和完成,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经过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逐步掌握政权;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经济政策由重商主义转向自由主义。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方遐迩相安于无事”可概括出睦邻友好的和平外交;表现:根据材料一“积极向周边各国派遣使者…受命而出,四方之所瞻视,不可不谨…明太祖朱元璋对此采取了一种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的态度…告诫他的子孙“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可概括出广派使者传达善意;注重外交人才的培养;宽容对待一些国家的走私贸易;规定后世子孙不准攻打别国。
(2)特点:根据材料二“ 不是道德、法律或理性,而是强权政治”可概括出强权外交和对外扩张。背景:根据材料二“英国从19世纪30年代”可概括出工业革命进行和完成,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根据材料“英国资产阶级积极在远东地区掠夺外国原料和扩大商品市场,以巩固和扩大工商业霸权”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经过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逐步掌握政权;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经济政策由重商主义转向自由主义。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明朝对外政策,解答本题需根据朱元璋对外政策的特点及其表现进行分析。第二问主要考查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对外政策,解答本题需根据帕麦斯顿外交政策的特点和背景进行分析。
18.【答案】(1)外交政策:实行与苏联结盟的政策(如果答一边倒也可以)。意义: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外交政策:实行不结盟政策。原因: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服务于国内的经济建设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解析】【分析】(1)外交政策:根据材料一“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和材料的出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可概括出实行与苏联结盟的政策。重大意义:依据所学知识从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角度分析。
(2)外交政策:根据材料二“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可概括出实行不结盟政策。主要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服务于国内的经济建设等角度分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历程,解答本题第一问需根据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进行分析。解答本题第二问需根据新时期我国外交方针进行分析。
19.【答案】示例:
论题:科举制的废除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论述:晚清时期,随着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八股取士禁锢了士人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清末新政的开展;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新式人才,不符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科举制的废除推动了先进中国人的救亡图存运动;为中国民主革命培养了大量人才;启迪国民思想,促进近代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普及,提高国民素质。
因此,科举制的废除是近代中国时代发展的结果,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知识点】科举制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