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江西临川人,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
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万历十一年(1583)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明万历十九年(1591)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愤而弃官归里。家居期间,一方面希望有“起报知遇”之日,一方面却又指望“朝廷有威风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吟咏升平,每年添一卷诗足矣”。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
汤显祖有多方面的成就,而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还魂记》(即《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其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一卷、《问棘邮草》二卷。(共15张PPT)
游园惊梦
初中音乐
八年级下册
导入
你知道哪些经典爱情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
牛郎织女
梁山伯与祝英台
初听乐曲
思考:这首昆曲有什么特点?
新课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新课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是被誉为“百戏之祖”的南戏系统下之一的曲种。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新课
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江西临川人,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汤显祖有多方面的成就,而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还魂记》(即《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一卷、《问棘邮草》二卷。
新课
新课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描写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体现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生活的追求。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新课
一个太守的女儿,名为杜丽娘,才貌双全、独居深闺。有一日与使女春香进花园游玩,回房后感觉困倦,不觉悠悠入梦。梦中见到一位翩翩书生柳梦梅。二人在牡丹亭互诉衷肠,情意绵绵。她醒后不见书生,调怅不已,日日思念,终于卧病不起,一病身亡,死后葬在花园的梅树旁。她病中作的一幅自己的画像放在了假山石下。
新课
柳梦梅是岭南书生,进京应试,在杜丽娘坟旁拾得画像觉得似曾相识,便挂在书房中每日诉说爱慕之情。由于花神的帮助,杜丽娘的芳魂与柳梦梅得以相见。柳梦梅开棺使杜丽娘复活,二人结成夫妇。后来柳梦梅携杜丽娘到临安赴试,在兵乱中遇到了杜母和使女春香,又到淮安去见杜丽娘父亲太守杜宝。杜家不相信女儿复活,拷打柳梦梅,待柳梦梅得中新科状元后一家人才团圆。
新课
再听乐曲,感受音乐情感。
新课
分析乐曲,尝试学唱乐曲。
新课
第一乐句散板起唱,格外妩媚动听。
第二乐句高起又回环下行的旋律表现杜丽娘为伤春所扰。
第三、四乐句旋律线由低而高、再由高而低,突出“奈何天”“谁家院”的颓然之情。
新课
思考:昆曲与京剧有什么不同?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戏曲形式——昆曲,你喜欢这种戏曲形式吗?课下了解更多的戏曲形式和大家一起分享吧!欣赏《游园惊梦》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
了解昆曲,激发学生对昆曲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了解昆曲,提高欣赏戏曲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哪些爱情故事?
学生回答: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罗密欧与朱丽叶。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昆曲《游园惊梦》,了解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介绍,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
二、新课
1. 初听乐曲。
思考:这首昆曲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柔美细腻、委婉缠绵。
2. 介绍昆曲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是被誉为“百戏之祖”的南戏系统下之一的曲种。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3. 介绍汤显祖
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江西临川人,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汤显祖有多方面的成就,而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还魂记》(即《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一卷、《问棘邮草》二卷。
4.《牡丹亭》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描写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体现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生活的追求。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牡丹亭》是南昆剧目,描写了一个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故事:一个太守的女儿,名为杜丽娘,才貌双全、独居深闺。有一日与使女春香进花园游玩,回房后感觉困倦,不觉悠悠入梦。梦中见到一位翩翩书生柳梦梅。二人在牡丹亭互诉衷肠,情意绵绵。她醒后不见书生,调怅不已,日日思念,终于卧病不起,一病身亡,死后葬在花园的梅树旁。她病中作的一幅自己的画像放在了假山石下。柳梦梅是岭南书生,进京应试,在杜丽娘坟旁拾得画像觉得似曾相识,便挂在书房中每日诉说爱慕之情。由于花神的帮助,杜丽娘的芳魂与柳梦梅得以相见。柳梦梅开棺使杜丽娘复活,二人结成夫妇。后来柳梦梅携杜丽娘到临安赴试,在兵乱中遇到了杜母和使女春香,又到淮安去见杜丽娘父亲太守杜宝。杜家不相信女儿复活,拷打柳梦梅,待柳梦梅得中新科状元后一家人才团圆。这一系列离奇的情节寓意深刻,抨击了封建社会的伦理,也表现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不满。
5. 再听乐曲,感受音乐情感。
6. 分析乐曲,尝试学唱乐曲。
第一乐句散板起唱,格外妩媚动听。
第二乐句高起又回环下行的旋律表现杜丽娘为伤春所扰。
第三、四乐句旋律线由低而高、再由高而低,突出“奈何天”“谁家院”的颓然之情。
在四个写景的短乐句后接“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一句结束。这个乐句突出了“看的这”三字,在音域上形成全段的最高点,充满了对辜负大好春光的“锦屏人”的鄙视。
7. 讨论。
思考:昆曲与京剧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昆曲抒情细腻、京剧韵味醇厚。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逐步引导理解乐曲背景,了解昆曲特点。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戏曲形式——昆曲,你喜欢这种戏曲形式吗?课下了解更多的戏曲形式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课内容的简单总结,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