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群文教学教案
【学习提示】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劳动者。他们岗位不同,但都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以辛勤劳动与创造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令我们感佩和景仰。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介绍了科学家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培育杂交稻,进一步选育“超级稻”的长期而艰难的历程。《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记述了售货员张乘贵在平凡的劳动岗位上不平凡的事迹,他热情周到的服务温暖了几代顾客的心。《“探界者”钟扬》则讲述了科学家钟扬献身于种子事业、普及科学知识、悉心培养学生的故事,展现了他对“生命的高度和广度”的不懈探索。
这三篇通讯都很注意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比如,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淤泥,终于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植株;张秉贵“以热对冷,变冷为热”,感动了不讲理的顾客。同时,三篇通讯还着力刻画了一些细节,如张秉贵在柜台里“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下班后累得“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又如钟扬背包里的一张又一张小纸条……这些细节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内容更加真切感人。
阅读时注意了解通讯报道的一般特点,关注作者如何通过不同的渠道采集材料,又是怎样多角度、分层次进行报道的。通讯作者在记述新闻事实时,常常表达自己的观点,阅读时要注意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把握作者表达观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借助典型事件、细节表现人物精神之美。
【教学难点】结合三篇人物通讯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燕京第九景——一位普通的售货员”张秉贵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扎根大地的人民科学家入选“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他们是怎样感动中国的?
让我们一起走近本课的三篇通讯,结合搜集相关的评选资料,从中找到答案。
文体知识
通讯
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以叙述、描写和评论等多种方法,对事情、人物、经验、问题等进行比较详细、生动的报道。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
2、分类
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这样三种类型:
传记式: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现在也很常见。
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三、走进人物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1930-),大学文化,1954年4月参加工作。历任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省农科院讲师,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
六十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单产从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六百公斤左右,近二十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三千多亿公斤。
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获得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的发明特等奖。
"燕京第九景" 张秉贵
他的售货艺术被喻为"燕京第九景"他不仅技术过硬,而且注重仪表,坚持每周理发,每天刮胡子、换衬衣、擦皮鞋;为了看他的售货表演,顾客曾将百货大楼的玻璃柜台挤碎。
"一抓准""一口清"技艺
所谓"一抓准",就是指张秉贵一把就能抓准分量,顾客要半斤,他一手便能抓出5两;"
一口清"则是非常神奇的算账速度。遇到顾客分斤分两买几种甚至一二十种糖果,他也能一边称糖一边用心算计算,经常是顾客要买多少的话音刚落,他就同时报出了应付的钱数。
后来他又发明了"接一问二联系三"的工作方法,即在接待一个顾客时,便问第二个顾客买什么,同时和第三个顾客打好招呼,做好准备。他在问、拿、称、包、算、收六个环节上不断摸索,接待一个顾客的时间从三四分钟减为一分钟。
探界者钟扬”
"我有一个梦想,为祖国每一个民族都培养一个植物学博士。”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出身的钟扬,学的是无线电,但是后来分配到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此后,他果真和植物、生态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为援藏又放弃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职务,但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在他心中只有科研和教学,根本没有名利的位置。"
自主、合作、探究
任务一:本课三篇通讯展现了三位杰出劳动者的事迹和形象。在这三篇通讯作品中,作者“以事写人”,运用典型事件、细节表现人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服务达人张秉贵”、“探界者钟扬”就活生生地“立”在了我们面前,请同学们自主探究,作者是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和细节使三个人物“立”在我们面前的,展现人物怎样的精神风貌?
【预设】
以《喜看稻菽千层浪》为例
1、典型事例: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②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⑤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2、典型细节:
①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
②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③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3、人物精神风貌: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勇于实践,敢于探索;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1、典型事件:
①张秉贵用糖哄哭闹的小孩
②张秉贵给急赶火车的顾客提前称糖并悉心指路
③张秉贵接待气呼呼的女顾客
④张秉贵女儿生病却依旧没有影响他的服务态度
⑤张秉贵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而被买得少的顾客质问后受到触动
⑥张秉贵忆往昔被兵痞打,今天却收到女顾客的水果而感慨不已
⑦张秉贵通过多种渠道丰富自己的商品知识,当好顾客的参谋
⑧张秉贵吃夜宵,因座无虚席,厨房大师傅特意给他拿凳子而受启发。
2、典型细节:
“只见张秉贵从货柜里拿起一块糖,放到孩子手里,孩子顿时止住了哭声。”
3、人物精神风貌:耐心细致、周到体贴;体贴入微;热情大度、和蔼亲切;隐忍克制、爱岗敬业、公私分明;自我反省、不断成长;主动求知、严于律己;善于分析、思想觉悟高。
《“探界者”钟扬》
1、典型事例:
①考入中科大;进入中科院工作。
②不讲究住房,致力于采集种子
③接受“自博馆”邀请,开展“科普”工作
④敢于接收“无导师”“转导师“”学生。
⑤赴藏工作;生命延续
2、典型细节:
“而钟杨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牛仔裤,戴着……”双肩包里的小纸条
3、人物精神风貌:坚定;不讲究生活品质、热爱植物学研究;勇担重任、爽快;有责任、敢担当、关爱学生;无私奉献。
(二)任务二:本课三篇通讯展现了三位杰出劳动者的事迹和形象。在这三篇通讯作品中,作者都“以事写人”,运用典型事件、细节表现人物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服务达人张秉贵”、“探界者钟扬”就活生生地“立”在了我们面前。但三篇人物通讯亦各具特色,试分析三篇人物通讯的特点。
《喜看稻菽千层浪》
1、选取典型事例,集中展现人物风采。
他的成就主要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这是人物事迹的核心内容。
作者以事写人,以追述杂交水稻研究过程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依序写出了其中的一个个重要环节。这样使读者清晰地了解了袁隆平的科学探索之路,还理解了袁隆平敢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品格。
2、典型细节凸显人物精神风貌
作者除多方面、分层次地选取组织材料介绍人物事迹,展现人物形象之外,还擅长以采访过程中的亲身感受及访谈中得到的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
3、成功的科普表达。
例如第一部分中,对“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的推断和第二部分中通过对“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退化了的雄蕊”的说明,清楚地介绍了“天然雄性不育株”这一概念。这都是这篇通讯中成功的科普表达。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1、人物形象鲜明、真实。
这篇通讯介绍劳动模范张秉贵的先进事迹。通讯抓住他在平凡岗位上的所作所为,用一系列平凡感人的事例着重表现“一个人所能做到的”,突出其作为劳动模范的现实意义。
2、报道模范人物,语言通俗平易、生动形象,有利于传播。好的人物报道,多用口语,通过广播,也能听得明白。本文有比较强的现场感,要靠文字描写还原形象和场面。
《探界者钟扬》
选取典型事迹,全方位展现人物的风采。
文章开篇揭示了钟扬的多重身份: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教育专家、援藏干部等,再以五个部分各有侧重地选取典型事迹,展现钟扬的精神品格。如“科学队长”部分中,选取了钟扬承担上海自然博物馆图文写作工作,撰写、翻译、审校科普著作,为中小学生义务进行形式多样的科普等多方面的典型事迹,表现钟扬对科普工作的奉献。
2、引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揭示其内在精神品格。
如“种子达人”中,引用钟扬演讲中对收集种子工作价值的闸释,表现他对自己作为植物学家的责任和使命的理解;引用他调侃地谈收集种子的乐事,表现他对自己工作的热爱。
3、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对其成就的影响。
如写钟扬能不顾严重的高原反应,冒着生命危险,攀登到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采集珍贵种子植物资源,是因为他对这个工作能造福苍生的认识,是因为他具有心系科学、情系祖国、胸怀人类的品质。
4、记述别人对钟扬的印象及回忆,通过多视角再现钟扬的形象。
这篇通讯是作者在钟扬逝世后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采访和搜集材料写成的。文中以钟扬亲人的回忆表现““英雄’少年”,以钟扬西藏大学同事的回忆表现“种子达人”,以上海自然博物馆设计部主任和一个中学生的回忆表现“科学队长”,以复旦大学同事们的回忆表现““接盘’导师”等,展现人物形象不仅全面系统,客观真实,而且这些回忆在叙述中自然融入了抒情与议论,感人至深,又启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