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神州音韵(四)——玛依拉 课件(共13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神州音韵(四)——玛依拉 课件(共13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3-09-22 20:59:35

文档简介

欣赏《玛依拉》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了解哈萨克族及哈萨克民歌;
能用热情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玛依拉》,感受哈萨克族民歌的风格。
教学重难点
能用热情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玛依拉》,感受哈萨克族民歌的风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国家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吗?
学生回答:56个。
师: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哈萨克族,学习一首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介绍,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
二、新课
1.初听歌曲
思考:
歌曲分为几部分?
各部分旋律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
两部分,前三乐句为一部分,后两乐句为一部分。
前一部分旋律高亢、热烈;后一部分旋律平稳、抒情。
2. 介绍歌曲
“玛依拉”是一位哈萨克族姑娘的名字,传说她长得美丽,又善于歌唱,牧民们常常到她的帐篷周围,倾听她美妙的歌声。民歌用高亢、嘹亮、富有草原风味的旋律,形象描绘了这位天真美丽的姑娘的形象。
3. 介绍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民族语言为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哈萨克族主体在中亚、西亚,主要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中国、 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蒙古等国。
哈萨克人居住的地方,按一年四季分为冬窝子、春窝子、夏窝子、秋窝子,一般春秋两季为一处。冬季,住在土块或干打垒的房子里,林区则在木房里过冬,其它季节住毡房。
哈萨克族的饮食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主要有茶、肉、奶和面食。在哈萨克人的日常饮食里,可以一日无菜,但决不能一日无茶。一日三餐,白天的两餐,主要是饮用砖茶和茯茶煮出来的清茶或奶茶。
4. 介绍哈萨克族民歌
哈萨克族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哈萨克族民歌内容丰富、旋律热情、曲调优美、奔放粗犷,是哈萨克族人在各种喜庆节日、家庭聚会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主要民间娱乐方式,代表作品主要有《玛依拉》《我的东不拉》等。
播放歌曲《我的花儿》,感受哈萨克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5. 再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6. 视唱歌曲。
7. 用竖笛吹奏部分旋律,感受歌曲旋律及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逐步引导感知音乐,提高学生背景对音乐知识的理解。
三、小结
热情奔放哈萨克族民歌传递给我们欢乐,同学们可以搜集更多哈萨克族民歌,感受他们的风格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课内容的简单总结,让学生感知音乐的美好。哈萨克族,民族语言为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哈萨克族主体在中亚、西亚,主要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中国、 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蒙古等国。
哈萨克族是哈萨克斯坦的主体民族,占其总人口的65.5%,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境内的哈萨克族总人口数为1462588人
建筑
哈萨克人居住的地方,按一年四季分为冬窝子、春窝子、夏窝子、秋窝子,一般春秋两季为一处。冬季,住在土块或干打垒的房子里,林区则在木房里过冬,其它季节住毡房。几户人家称作一个阿吾勒。阿吾勒由有血亲关系的人家组成,居住的地方草场相连,协作生产,一同转场迁徙。毡房是春夏秋从一个栖息地搬到另一个栖息地的简便的活动房屋。毡房日遮阳,夜隔潮,防风挡雨,通气透亮,移动方便,一般30分钟内就可支撑拆除装卸完毕。
饮食
哈萨克族的饮食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主要有茶、肉、奶和面食。在哈萨克人的日常饮食里,可以一日无菜,但决不能一日无茶。一日三餐,白天的两餐,主要是饮用砖茶和茯茶煮出来的清茶或奶茶,奶茶的做法是在煎好的浓茶里加点盐,兑点奶和奶皮、酥油,伴之以馕或炒面、炒小麦,这是早餐和午餐。晚上吃一顿带有肉、面的主食,大量饮茶,冬可驱寒,夏可解暑。因为食肉多,喝茶可帮助消化和增加营养。
礼节
在哈萨克人的日常生活里,“巴塔”(即祝福词)无处不在,无时不说。如从婴儿降生、取名到婚嫁,从宰畜、用饭到出外办事、搬迁异地,从过生日到节庆等,人们都很自然地把致“巴塔”作为重要的礼仪,以此表达对人、对事物的良好祝愿。针对不同的对象,“巴塔”的祝福内容也不同,如到别人家做客,饭前饭后致“巴塔”,内容是:“愿你的锅里油水不断,求你的餐布(餐桌)美食常在,祝你的全家幸福美满”。哈萨克人坚信“巴塔”的力量是神秘而强大的,有谚语这样说道:“雨水染绿大地,巴塔成就英雄”、“美好的巴塔能让一个人走好运,没有了巴塔却使一个人遭厄运”。
在哈萨克人聚居的地方,老年人不论男女与贫富,都非常受人尊重。晚辈们见到他们,要行礼问候,用“阿克萨哈勒”(老人家)、“阿帕”(大妈)等尊称代替其名。老人说话时,晚辈们决不可以打断插话,更不能在他们面前抽烟喝酒。老人下马时,晚辈要出来迎接,扶其下马,并把马拴好。进房时,要让老人先进,并坐屋子的上方正中位置。吃肉时,要把羊头、羊腿端给老人享用。
撒喜礼仪贯穿哈萨克人的整个一生。婴儿出生要恭喜,男婚女嫁要道贺等等,只要有值得喜庆的大事小事,都会有妇女拿着一把把或一盘盘的喜糖、奶疙瘩、包尔沙克等美味干食,不时地抛洒向欢乐的人群,以示有喜同乐、有福同享,喜事不断。人们会纷纷接住带喜气的糖果,争先抢吃“撒喜吾”(共13张PPT)
玛依拉
初中音乐
八年级下册
导入
欣赏歌曲《爱我中华》
新课
初听歌曲
思考:
(1) 歌曲分为几部分?
(2) 各部分旋律是怎样的?
前三乐句旋律高亢、热烈;
后两乐句旋律平稳、抒情。
歌曲介绍
“玛依拉”是一位哈萨克族姑娘的名字,传说她长得美丽,又善于歌唱,牧民们常常到她的帐篷周围,倾听她美妙的歌声。民歌用高亢、嘹亮、富有草原风味的旋律,形象描绘了这位天真美丽的姑娘的形象。
新课
哈萨克族,民族语言为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哈萨克族主体在中亚、西亚,主要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中国、 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蒙古等国。
新课
哈萨克人居住的地方,按一年四季分为冬窝子、春窝子、夏窝子、秋窝子,一般春秋两季为一处。冬季,住在土块或干打垒的房子里,林区则在木房里过冬,其它季节住毡房。
新课
哈萨克族的饮食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主要有茶、肉、奶和面食。在哈萨克人的日常饮食里,可以一日无菜,但决不能一日无茶。一日三餐,白天的两餐,主要是饮用砖茶和茯茶煮出来的清茶或奶茶。
新课
哈萨克族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哈萨克族民歌内容丰富、旋律热情、曲调优美、奔放粗犷,是哈萨克族人在各种喜庆节日、家庭聚会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主要民间娱乐方式,代表作品主要有《玛依拉》《我的东不拉》等。
新课
新课
欣赏歌曲《我的花儿》
新课
再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新课
用竖笛吹奏部分旋律,
感受歌曲旋律及情感。
小结
热情奔放哈萨克族民歌传递给我们欢乐,同学们可以搜集更多哈萨克族民歌,感受他们的风格特点!哈萨克族民歌,主要流传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所属的伊犁州直属八县两市和塔城、阿尔泰地区,木垒、巴里坤,甘肃省的阿克塞等三个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在乌鲁木齐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的哈萨克人聚居区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旋律曲调
哈萨克族民歌有两种调式体系相融合下的混合调式,源自于人种学和族源。 哈萨克族民歌内容丰富、旋律热情、曲调优美、奔放粗犷,是哈萨克族人在各种喜庆节日、家庭聚会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主要民间娱乐方式,代表作品主要有《玛依拉》《我的东不拉》等。
2011年5月23日,哈萨克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哈萨克族民歌旋律热情优美,奔放粗犷。旋律多以扩展、模进、重复与变化重复等手法发展,旋律中的跳进较为多见,有时还出现调式交替和置换的现象。在音乐旋律方面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带有呼唤性音调,这种呼唤性音调通常用四度或五度的音程关系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在歌曲的曲首部分,往往是歌曲的核心音调。这种呼唤性音调还可以发展成为六度或八度的音程关系,用不同的曲调变体出现在民歌旋律的结构内部,特别是某一首歌曲的内容转折处和句逗的地方。
音乐风格
哈萨克族民歌统称为“安”,从音乐风格上“安”又包括二级分类的“安”“约令”和婚礼歌曲的“托依吉尔”等。
“安”,就是指有固定的曲调和唱词的歌曲,可根据内容和场合分成若干类。“安”类民歌一般曲调优美,易于上口,节奏有明朗、急促的特点,音域宽广而高亢,感情真挚,欢快热烈,旋律有跳跃、悠长之感,多为独唱歌曲。演唱“安”的歌手称为“安奇”,为“安”伴奏的乐器通常使用“冬不拉”。
“约令”,是“诗歌”“歌谣”之意,一般无固定曲名和唱词,歌手随意即兴编唱,歌词内容可以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类民歌短而精,节拍多变,节奏灵活,乐句长短比较自由,旋律简洁明快悠扬。在哈萨克族传统节日用人生礼仪庆典等大型娱乐集会中经常会唱“约令”。
“托依吉尔”,是哈萨克族婚礼仪式歌曲,带有古老游牧民族的贵遗风,古朴而典雅,婚礼仪式上除举行传统的民俗礼仪外,还要进行各种民族文娱活动,现场气氛热烈而庄重。婚礼歌曲以组歌的形式贯穿婚礼全过程,其中有《怨嫁歌》《哭嫁歌》《劝嫁歌》《送嫁歌》《挑面纱》《加尔加尔》等。
代表作品
哈萨克族民歌的代表作品主要有《玛依拉》《我的东不拉》《我的黑眼睛》《阿尔达克》《送嫁歌》《白鹿》《婚礼歌》《谜语歌》《询问家谱歌》《求歌》《我的花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