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2019 新课标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一章第二节
地球的公转
地球的公转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引起①正午太阳高度、②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从而在地球上产生了③四季的更替。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北极星 Polaris
地平线
北极星高度角
北半球北极星高度角
北极星高度角(人看北极星视线与地面的夹角)
北极星高度角(人看北极星视线与地面的夹角)
北极星仰角的度数=北半球某地纬度
北半球北极星高度角
如图:α=γ。
注意:图中A点看北极星的方向一定要与地轴平行,因为北极星距地球非常遥远。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我们通常把太阳照到地球光线看做是平行光线,北极星离地球更为遥远,其光线到达地球当然也要看做是平行的。
1、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的定义:
人看太阳的视线与地面的夹角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地平面
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
地 面
东 E
西 W
日出
日落
(0°)
(0°)
地 面
东 E
西 W
日出
正午
日落
晨昏线(圈)上(日出日落时)太阳高度为0°
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是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
太阳高度:0°—变大—正午最大—变小—0°
2、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过程
(P13 图1-15)
90°?
头顶
傍晚
H
正午
早晨
地 面
东 E
西 W
日出
正午
日落
太阳高度:0°—变大—正午最大—变小—0°
2、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过程
任何地点正午的太阳高度都是最高的,但只有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
Q:任意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角是否都能达到90°?为什么?
h(太阳高度)
t (地方时)
H1
0 6 12 18 24
最大
日出 正午 日落
(南北回归线之间)
极点上 在极昼期间,极点上见到的太阳高度在一天之内是没有变化的,其太阳高度始终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非极点 地区 太阳高度在一天之内是有变化的,一天之内有一个最大值(地方时12时)即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2、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有规律地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图1-15 春秋分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分布
3、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P13+14 图1-15、16、17)
地方时:12时
二分时
夏至日
冬至日
3、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P13+14 图1-15、16、17)
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到直射点距离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近大远小”
结合课文关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描述,依据课文中冬、夏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分布图,在下图中分别绘出夏至日、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
23.5°
66.5°
90°
正午太阳高度
0°
90°S
66.5°S
23.5°S
0°
23.5°N
66.5°N
90°N
夏至日
冬至日
二分日
课堂练习
①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90°
60°
30°
0°
南极
南极圈
南回归线
北回归线
北极圈
北极
0 °
90°
60°
30°
0°
②两纬线关于太阳直射点对称分布,则这两纬线正午太阳高度
相等
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课堂练习
读动图,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归纳A地正午太阳高度(HA)的大小变化规律。(地球上某点正午太阳高度角何时达到最大,何时达到最小,一年中的变化幅度为?)
直射点北移,A地与直射点的纬度距离越来越______,HA逐渐_______,
夏至日,太阳直射___________,HA达到一年中的________值。
直射点南移,A地与直射点的纬度距离越来越________,HA逐渐_______,
冬至日,太阳直射___________,HA达到一年中的__________值。
近
增大
23°26′N
最大
23°26′S
远
减小
最小
A
变化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4、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
A
正午太阳高度
时间
正午太阳高度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
北回归线
90°
4、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冬至日达最小值;
A
正午太阳高度
时间
正午太阳高度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
北回归线
时间
正午太阳高度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
北回归线以北
90°
90°
4、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A
正午太阳高度
南回归线
时间
正午太阳高度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
90°
4、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夏至日达最小值;
A
正午太阳高度
南回归线
时间
正午太阳高度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
90°
南回归线以南
时间
正午太阳高度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
90°
4、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赤道:春秋分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冬至日和夏至日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A
正午太阳高度
时间
夏至
正午太阳高度
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
赤道地区
90°
4、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时最大,一年两次,夏至日最小;
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时最大,一年两次,冬至日最小;
A
正午太阳高度
时间
正午太阳高度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
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
90°
4、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回归线 之间
回归线至极圈之间
极圈至极点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纬度越高,年变化幅度越大(由23.5°增大到46.5°),赤道上为23.5°,回归线上为46.5°
无太阳直射现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均为46.5°)
无太阳直射,纬度越高,正午太阳变化幅度越小(由46.5°减小至23.5°),极圈上为46.5°,极点上为23.5°
4、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90°
66°34′
66°34′
23°26′
23°26′
0°
0°
太阳光线
二分日:春分(3月21日)
秋分(9月23日)
太阳直射赤道
图1-15 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分布
4、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从赤道(90°)向南北两侧递减
90°
46°52′
66°34′
43°08′
23°26′
0°
0°
太阳光线
夏至日:6月22日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图1-16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分布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从北回归线(90°)向南北两侧递减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4、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0°
43°08′
66°34′
46°52′
23°26′
0°
冬至日:12月22日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图1-17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分布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从南回归线(90°)向南北两侧递减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4、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4、正午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规律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南极点 南极圈 南回归线 赤道 北回归线 北极圈 北极点
90°S
66°34′S
23°26′S
23°26′N
66°34′N
90°N
0°N
春秋分日
3月21日 | 9月23日
夏至日
6月22日
冬至日
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