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说“木叶”》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说“木叶”》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3 07:16: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探索永不止步
创新砥砺前行
---《说“木叶”》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的习惯,能初步读诗歌意象蕴含的丰富含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梳理文中所说“木叶”与“树叶”的不同特征,品味诗词意象背后的意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学习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尝试诗歌鉴赏实践;学习和培养本文"假设﹣求证﹣推翻﹣再假设"的思维方式。重要的概念及观点,体会传承重要性。
了解作家 把脉文章
01
学生活动1
查阅资料,了解人物及人物评价,预测文章内容。
燕园,少了一位良师;天堂,多了一位诗人。
――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
我承认在我的所有习作中,写得最好的,还是我学习林庚先生的那些诗。林先生也许并不知道,在我心中,他始终是我的诗歌启蒙者和引路人。
——谢冕
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
——袁行霈
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是远离尘嚣。他的超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争……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
——葛晓音
厘定文体 把握特征
学生活动2
了解文体,初步把握文章特点。
课下注释①:选自《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随笔:随笔一记,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过去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随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的。——百度百科
说“木叶”:说说关于“木叶”的道理。
提取概念 明确对象
03
学生活动3
通读文章,借助支架,找出文中重要的概念,结合具体诗句,给概念释义。
知识支架——概念
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深刻洞察,是理论思维的精准提炼,可以从普遍的意义上去描述和揭露事物,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例:《乡土中国》的“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熟人社会”等概念。
㈠树(叶)
1.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战国楚)屈原《橘颂》
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2.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楚辞﹒招隐士》
译文:桂树丛生在那深山幽谷,枝条纠缠树干盘绕弯曲。
3.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古诗十九首》
译文: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4.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三国)曹植《野田黄雀行》
译文: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5.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宋)周邦彦《满庭芳》
赏析:写春光已去,雏莺风中长成了,梅子雨中肥大了。这里化用杜牧“风蒲燕雏老(《赴京初入汴口》)及杜甫”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意。“午阴嘉树清圆”,则是用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日午树阴正”句意,“清圆”二字绘出绿树亭亭如盖的景象。以上三句写初夏景物,体物极为细微,并反映出作者随遇而安的心情,极力写景物的美好,无伤春之愁,有赏夏之喜。
6.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南朝)萧纲《折杨柳》
译文: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叶子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7.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东晋)陶渊明《拟古 其七》
解析:皎皎,光明的样子。灼灼,花盛的样子。华,同花。一时好,一时之美好。
㈡落叶
1.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三国)曹植《美女篇》
译文:年青的姑娘美艳优雅,在岐路采桑,桑树枝条柔动,落叶轻飘。
2.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注释:见宿,留下住宿。宁静的夜晚四周没有近邻,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发老人。
3.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南朝)吴均《青溪小姑歌》
译文:太阳落山,微风轻吹,飘落的树叶思念枝头。
㈢木叶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译文: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波,微波泛动。万物不住摇啊秋风吹拂,洞庭湖波涌啊,落叶纷飞。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南朝)谢庄《月赋》
译文: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南朝)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译文:这首诗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出内心的慷慨之情,秋思与壮心相互生发,唱出了一曲悲壮的节士之歌。 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月浦”、“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北朝)王褒《渡河北》
解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指“云间月”圆而又缺,“叶中花”开而复凋。月和花美在一时,不能长久。
5.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南朝)柳恽《捣衣诗》
译文: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6.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东。——(初唐)沈佺期《古意》
赏析:时间已到了九月,秋深了,天凉了,窗外频频传来撩人心绪的捣衣声和秋风催落叶的声音。女主人公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苦苦思念的夫婿,远戍辽阳一去就是十年!
㈣落木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赏析: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2.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
译文:如同凋零的树木一般离开了洞庭湖,去往涔阳到那最远的水滨。
3.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南朝)吴均《答柳恽》
赏析:秋月照在层层的高岭之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风吹拂着高高的树木,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
概念释义:
“树叶”:春夏之交,饱含水分,颜色鲜艳,繁密茂盛。
“落叶”:入秋时分,纷乱飘落,枝头繁多,深黄湿润。
“木叶”:清秋时节,窸窣飘零,微黄干燥,疏密交织。
“落木”:深秋之时,非常干燥,树叶落尽,空阔舒朗。
04
学生活动4
速读文章,比较四个概念的不同点,思考:作者阐述四个概念想要说明什么问题呢?
观点:“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05
学生活动5
跳读文章,提取概念,思考:为什么这些概念上区别不大的词语,在诗歌语言上的差别会这么大呢?作者是如何解释的?“木”作为意象具有怎样的暗示性?
原因: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解释: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木”的暗示性:暗示形状、质感、色彩,甚至声音、动作--暗示树干、木质、落叶、干燥、微黄、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清秋的性格。
还原过程 提升思维
06
学生活动6
研读文本,请思考:作者是怎样建立起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明确:林庚先生善于用疑问句来引导发现、思考、探索问题。例:
1、“木叶”是什么呢?
2、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3、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4、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
5、例如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
6、宁可省去“叶”也不肯放弃“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
7、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
8、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
9、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
10、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
11、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
12、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
13、而“树”呢?
12、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
学生活动七:请结合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并思考林庚先生的探究过程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
本文创作思路:
发现问题(1-3段)“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第1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总结句)
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古代诗歌中很少用“树叶”,后又发展到用“落木”。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分析问题(4-6段)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5段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使“木”具有落叶的特征。
第6段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总结全文(第7段)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
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发现问题,列举现象
提出概念,列出问题
分析问题,寻找答案
作者探索过程:
抓住现象提出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不断追问可以推进思考,形成研究的支架;质疑反思让事理说明更清晰严谨。体现"假设﹣求证﹣推翻﹣再假设"的思维。
延读文本 课外探究
07
学生活动7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下列意象的艺术特点。
(1)下列诗句中“柳”是怎样产生暗示的?
1.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2.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罗隐《柳》)
3.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4.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平乐》)
5.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周邦彦《兰陵王》)
(2)在诗歌语言中“船”与“舟”有哪些不同的暗示性。
杜甫“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李清照“兴尽晚回舟”
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白居易“移船相近邀相见”
(3)从《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一词中,你读出了哪些暗示。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作业布置】
1.积累古诗词里的典型意象及意象暗示性。
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乡愁乡思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捣衣——对亲人的牵挂、思妇伤情
行为类意象,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
黍离——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典出《诗经·王风·黍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黍离》这首诗寄托悲思。后世遂以“黍离”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国之悲。如姜夔《扬州慢》中有:“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莼羹鲈脍——思乡之情
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2.下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试着用"假设﹣求证﹣推翻﹣再假设"的思维来追问,增强思维的严谨性。
生活中,有人在高铁车厢里完全不顾及他人感受大声聊天,有人在大部分人都还在休息的时间大声播放音乐跳起广场舞。甚至有人公然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如烧烤店醉酒打人、地铁性骚扰等。对此,有些人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些人尽管事已关己但因为有顾虑选择忍气吞声,也有一些人敢于发声并且果断亮剑,阻止此类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