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综合复习与测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默写(共8分)
1.古诗文默写。
(1)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3)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触景生情,把现实与梦想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感情的句子是
, 。
(4)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意义。古人对于水的描写很多,如《次北固山下》里“ , , ”描写出青山重叠,碧波荡漾的景象;
(5)《观沧海》中“ , ,”通过动静结合手法描写山水相连的景象。
二、语段阅读(共5分)
学校中心花园的美景吸引了许多同学。下面是某位同学写的一个小片段,请你阅读并完成任务。
【甲】进入深秋的爬山虎,与夏日碧玉似的绿截然不同,换上了烟霞般的红。【乙】“霜重色愈浓”,不错的,这一片片叶子红得浓烈,红得烂漫,像把终年贮蓄的红色全拿出来了。【丙】秋风吹起,这一把把红色的小子随风起舞,于是那红色流动起来,真是____。风停了,夕阳染红了天空。沐浴在霞光里,显得绚丽而又灵动。
2.结合语境,在文段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美不胜收 B.五彩斑斓
3.画横线的句子是个病句,请你帮助修改。 (2分)
修改:
4.善用比喻是这个小文段的一个特点。文段中【甲】【乙】【丙】三个句子没有运用比喻的一项是( ) (2分)
A.【甲】 B.【乙】 C.【丙】
三、诗歌鉴赏(共6分)
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对这首小令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几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6.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4分)
四、文言文阅读(共17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朕即位十三年矣,外绝游观之乐,内却声色之娱。汝等生于富贵,长自深宫。夫弟子亲王,先须克己。每著一衣,则悯①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至于听断②之间,勿先恣③其喜怒。朕每亲临庶政,岂敢惮于焦劳!汝等勿鄙人短,勿持己长。乃可永久富贵,以保终吉。先贤有言:“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不可不察也。
——李世民《诫皇属》
【注释】①悯:哀怜。②听断:听取陈述而作出决定。常指听讼断狱、处理官司案件。③恣:放纵、任由。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6分)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
②非学无以广才 广:
③遂成枯落 遂:
8.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4分)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甲】文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有着强烈的画面感,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赏析“驰”和“去”两个字的表达效果。(3分)
10.【乙】文李世民对皇亲国戚的告诫中哪些内容能体现诸葛亮所说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4分)
七、现代文阅读(共21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东西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回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11.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 (2分)
12.从某一种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2分)
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13.第③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在文章结构上必不可少,请分析它所起的作用。 (2分)
14.“白发”是全文线索,突出了母亲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分)
15.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文中母亲的优秀品质。 (3分)
(二)阅读下面一组文本
猴子与骆驼
在动物们的集会上,猴子登台跳舞,深受欢迎,赢得大家的称赞,个个为之喝彩。骆驼却十分嫉妒猴子,他也想获得大家的喝彩。于是,他站了起来,自我得意地显示自己的舞技。结果,他那怪模怪样的舞姿,洋相百出,使动物们大为扫兴,他们用棍棒打他,把他赶跑了。
嘶(sī)叫的鹞(yào)子
最初,鹞子能发出一种动听的尖叫声。当他听见马嘶叫后,觉得非常好听,十分喜欢,便不断使劲地去学马那样的嘶叫声。最终不但一点没有学会,而且连自己原来的叫声也不会了。
丑妇效颦(pín)
春秋时期,越国有一位美女叫西施。无论是她的举手、投足,还是她的音容笑貌,样样都惹人喜爱。西施略用淡妆,衣着朴素,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人向她行“注目礼”,没有人不惊叹她的美貌。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女性美。当她从乡间走过,乡里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
乡下有个丑女,不仅相貌难看,而且没有修养。她平时动作粗俗,说话大声大气,却一天到晚做着当美女的梦。今天穿这样的衣服,明天梳那样的发式,却仍然没有一个人说她漂亮。
这一天,她看见西施捂着胸口、皱着眉头的样子,竟博得这么多人的青睐,因此回去以后,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胸口、紧皱眉头,在村里走来走去。哪知这丑女的矫揉造作使她原本就丑陋的样子更难看了。其结果,乡间的富人看见丑女走过来,马上把门紧紧关上;乡间的穷人看见丑女走过来,马上拉着妻、带着孩子远远地躲开。人们见了这个怪模怪样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里走来走去的丑女人简直像见了瘟神一般。
这个丑女人只知道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她为什么很美,而去简单模仿她的样子,结果反而被人讥笑。
16.快速阅读下面三则寓言,找出三则寓言故事的主要角色,说出人物是怎样想,怎样做,结果如何,完成表格。(6分)
寓言 主角 怎样想 怎样做 结果
《猴子与骆驼》
《嘶叫的鹞子》
《丑妇效颦》
17.读完这三则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你还读过哪些寓言故事也是相同的寓意呢?请向大家介绍一下吧。(4分)
六、名著导读(共3分)
《朝花夕拾》
①[语段一]: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远房的叔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②[语段二]: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页,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③[语段三]: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心着,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④[语段四]:“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名著·内容概括】认真阅读以上四个语段,请分别概括童年鲁迅遭遇到了哪些事?(1分)
【名著·形象分析】从上题归纳的这些事中可看出童年小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结合语段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1分)
20.【名著·作品评价】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成年之后的鲁迅又是如何审视自己的童年时光呢?请任意结合两个语段从不同的角度谈谈鲁迅对童年时所受教育的反思。(1分)
七、综合性学习(10分)
班级要开展“趣话‘叶’字”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任务。
21.[积累知识]请写出两个含“叶”的成语。(2分)
22.[才艺展示]根据“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的意境描绘一个画面。(2分)
23.[探究感悟]古人咏叶常以“木叶”替代“树叶”,以此来传达更加沉郁的情感,如屈原《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大意是:秋风裘袅,洞庭湖水生波澜啊叶飘落),请你试着从以下角度辨析下面两组词语,体会它们之间微妙的区别。(3分)
词语 角度 树叶 木叶
颜色 ( ) ( )
触感 ( ) ( )
疏密 ( ) ( )
24.[实践运用]为了营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妙境,有些诗人会给意象着色,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这些佳句都用了红与绿这种对比色,请谈谈这种对比色的运用有什么艺术效果。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绿叶”来比喻哪一类人?(3分)
八、写作题(50分)
25.生活中,寻常小事也浸润着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也蕴含着意味深长的道理。那一路上的惊心动魄,那一路上的风光旖旎,那一路上的自我砥砺,静静流淌在心泉的最深处,它将永远温馨鲜活在遥远的记忆里,成为支持我一往无前的力量。
请以“那件事激励着我”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要求:
⒈通过对完整事件、场面的描写来表现中心。
⒉尝试在叙事中抓住细节,表达情感。
⒊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人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随君直到夜郎西
(2)河流大野犹嫌束
(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5)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郎、嫌、阑、澹、竦峙。
故答案为:(1)随君直到夜郎西(2)河流大野犹嫌束(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5)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2.【答案】A
3.这片爬山虎(或:整个中心花园)沐浴在霞光里,显得绚丽而又灵动。
4.B
【知识点】词义理解;比喻;成分残缺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⑵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⑶本题考查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判断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首先要明白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根据这些定义进行判断。
2.本题考查词语的使用。根据词义,结合语境分析。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五彩斑斓:表示颜色非常好看,色彩相当丰富。有语境可知这里用“美不胜收”。
故答案为: A
3.本题考查病句修改。句子成分残缺,缺主语,根据段落内容可知,在“沐浴”前面加上“爬山虎的叶子”。
故答案为: 这片爬山虎(或:整个中心花园)沐浴在霞光里,显得绚丽而又灵动。
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判断。[甲] [丙] 两句使用了比喻, [乙]没有。
故答案为: B
5.【答案】C
6.例示例:萧瑟的秋风无情的掠过苍凉的古道,那道路上曾经走过多少漂泊的游子啊,而今又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在这古道上踽踽独行,暮色中那瘦弱的身影渐渐远去。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首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在翻译句子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
5.ABD.正确。
C.有误,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属于直接抒情。
故答案为:C.
6.本题考查画面的描绘。解答此题需结合句子意思来作答。此句意思为: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加入恰当的修饰词即可。
故答案为: 萧瑟的秋风无情的掠过苍凉的古道,那道路上曾经走过多少漂泊的游子啊,而今又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在这古道上踽踽独行,暮色中那瘦弱的身影渐渐远去。
7.【答案】明确,坚定;增长;于是,就
8.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9.“驰”与“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时光流逝速度之快,一去不复返的状态,告诫儿子珍惜光阴,坚定意志。
10.乙文中的“每著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体现诸葛亮所说的“俭以养德”;“听断之间,勿先恣其喜怒”,体现诸葛亮所说的“静以修身”。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⑶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
7.①句意:不能恬淡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②句意: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增长。
③句意:于是最终凋落衰残。遂:于是。
故答案为: 明确,坚定 ; 增长 ; 于是,就
8.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句中重点词语有:淫,放纵;慢,懈怠。
故答案为: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赏析能力。赏析词语先要理解词语的意思,再结合整个句子来分析。“驰”的意思是疾行,指迅速逝去,“去”的意思是消失。“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意思是:年纪随同时光而迅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驰”与“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时光流逝速度之快,诸葛亮告诫儿子要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坚定意志,流年似水,蹉跎时光,必将老大徒伤悲,于事无补。
故答案为:“驰”与“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时光流逝速度之快,一去不复返的状态,告诫儿子珍惜光阴,坚定意志。
10.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阅读甲文可知,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要立德、修身。结合乙文内容,唐太宗告诫皇属“每著- -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即要求他们不要奢侈浪费,要通过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体现了诸葛亮所说的“俭以养德”;告诫皇属“听断之间,勿先恣其喜怒”,即要求他们在处理官司案件时,要依靠内心的平静来修养身心,不要感情用事,要保证决断公正,体现了诸葛亮所说的“静以修身”。
故答案为:乙文中的“每著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体现诸葛亮所说的“俭以养德”;“听断之间,勿先恣其喜怒”,体现诸葛亮所说的“静以修身”。
11.【答案】①母亲深夜敲盆赶鼠。②母亲跪在田中插秧。
12.运用比喻(对偶、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母亲的勤劳和无私奉献。
13.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4.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
15.吃苦耐劳、坚强、乐观。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⑶ 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⑷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根据文章内容以及主旨思想作答。
⑸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文章③—⑥小节主要讲的是“夜晚回家,发现母亲在田间敲盆子,原来是驱赶老鼠”,由这件事弓|出对往事的回忆,回忆了“父亲生病之后,母亲一人承担起家里的重担,独自在田间插秧苗”,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 ①母亲深夜敲盆赶鼠。②母亲跪在田中插秧。
12.本题是对句子赏析的考查。“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可知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比作春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田里秧苗的美丽,赞美了母亲的辛劳和无私奉献精神。
故答案为: 运用比喻(对偶、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母亲的勤劳和无私奉献。
13.本题考查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句子在文章结构上一般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结合本文内容来看,正是因为“我”听到了敲盆声,才会走到田间,才会发现母亲在田间驱鼠,所以这个句子是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的。
故答案为: 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与作者情感的体会。解答第一问很简单,“白发”是人衰老的表现,而文中的母亲年过五十就有白发,是为了突出了母亲的辛劳。作者赞美母亲,以“白发”为线索,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借“白发”来赞美怀念母亲。
故答案为: 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
1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由文中第②段“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可看出母亲的勤劳;由文中第⑦段“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可看出母亲的坚强;由文中第⑧段“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可以看出母亲的坚强、吃苦耐劳;由文中第⑨段“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可看出母亲的乐观、慈祥。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吃苦耐劳、坚强、乐观。
16.【答案】骆驼;十分嫉妒猴子,也想获得大家的喝彩;站起身,自我得意地显示自己的舞技;洋相百出,动物们用棍棒把他赶跑了;鹞子;觉得马嘶叫很好听;不断使劲地去学马的嘶叫声;不但一点没有学会,而且连自己原来的叫;丑妇;觉得西施手捂胸口、皱眉很美;也学着手捂胸口,皱着眉头;显得更丑,被别人讨厌
17.我明白了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地去模仿别人,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我还读过《邯郸学步》这个寓言故事。它讲述的是:从前有个燕国人去赵国的邯郸学习邯郸人怎样走路,结果不但没有学会,而且忘记了以前自己是怎样走路的,于是只好爬着回家去。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其他文学性文本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文本的重要信息,按照表格的示意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表格的项目进行填充,多摘引文本中的词语,进行提炼。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文本所反映的共同主题的分析和概括能力。作答的关键是细读文本,然后概括归纳共同性的,规律性,能给人以启示或教育意义的东西。
16.三则寓言,一篇是《猴子与骆驼》,另一篇是《嘶叫的鹞子》,最后一篇是《丑妇效颦》,题干要求找出三则寓言故事的主要角色,说出人物是怎样想,怎样做,结果如何 ,摘取文本词句进行填充即可。
故答案为:骆驼;十分嫉妒猴子,也想获得大家的喝彩;站起身,自我得意地显示自己的舞技;洋相百出,动物们用棍棒把他赶跑了;鹞子;觉得马嘶叫很好听;不断使劲地去学马的嘶叫声;不但一点没有学会,而且连自己原来的叫也不会了;丑妇;觉得西施手捂胸口、皱眉很美;也学着手捂胸口,皱着眉头;显得更丑,被别人讨厌。
17.不管是骆驼羡慕猴子,还是鹞子羡慕马的嘶鸣,还是东施羡慕西施的捧心皱眉,都是学人家,渐渐丢失属于自己的东西。因此,我们必须坚守自己的东西,不能盲目模仿别人,更不能鹦鹉学舌、邯郸学步,要有自己的主见。
故答案为:我明白了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地去模仿别人,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我还读过《邯郸学步》这个寓言故事。它讲述的是:从前有个燕国人去赵国的邯郸学习邯郸人怎样走路,结果不但没有学会,而且忘记了以前自己是怎样走路的,于是只好爬着回家去。
18.【答案】①“我”无法获得心爱的《山海经》。②“我”为那时儿童读物的单调乏味感到悲哀。③父亲让“我”背书,“我”很不情愿。④“我”向先生请教问题,遭到先生的呵斥。
19.小鲁迅是一个有好奇心,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很强的孩子。这可以从他向老师请教未知的问题和喜欢画有许多神奇色彩的《山海经》可以看出。从语段二中他不喜欢压抑童心的单调的儿童读物和不喜欢父亲在他想去看五猖会而让其读书中可见他向往自由不喜欢受拘束的天性。
20.四个语段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儿童教育存在的弊端。从四个语段中可以看到大人的世界与孩子的世界是割裂的,大人并不了解孩子的需求,孩子也无法获得平等对待。想要一本《山海经》却无人关心,想要解决个问题却受到老师的呵斥,想要看场五猖会却要背无法理解的书。而那时的儿童读物也非常稀缺,因此,孩子的世界是孤独而又枯燥乏味的,以至于看到“恶鬼一般的魁星像”也天天看不厌。成年之后的鲁迅回忆往事,一方面是对那些美好的人和事的深深眷恋,同时也不回避存在的鄙陋之处,以此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共同思考儿童教育问题。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朝花夕拾》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我们要学会抓住关键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在每篇课文中,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往往会使用一些关键句,能突出表现文章的内涵,这些关键句,或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或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或暗示了文章的思路,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关键词句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根据关键句再进一步简要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人物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一般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通过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如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等描写分析人物,重视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这些因素往往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形象;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典型环境来分析人物形象;通过人物间的关系来分析人物形象;结合写作背景或文章主题来分析人物形象。还要注意在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时,要把人物放在情节中进行解读,不能孤立的分析,同是也要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把握主要人物在不同情节下的发展变化。
(3)本题考查主旨理解。首先要透彻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在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时候,应该与作者的思想观点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弄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他的基本观点; 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一定要真情实切;针对某种和文章内容有关的社会现象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读懂文章主要内容和弄清作者思想观点的前提下,我们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时候,要围绕中心,结合生活实际来谈。
18.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语段一]写“我”无法获得心爱的《山海经》;[语段二]写“我”为那时儿童读物的单调乏味感到悲哀;[语段三]写父亲让“我”背书,“我”很不情愿;[语段四]写“我”向先生请教问题,遭到先生的呵斥。
故答案为:“我”无法获得心爱的《山海经》;“我”为那时儿童读物的单调乏味感到悲哀;父亲让“我”背书,“我”很不情愿;“我”向先生请教问题,遭到先生的呵斥。
19.本题考查人物分析。从[语段四]:“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可知小鲁迅是一个有好奇心,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很强的孩子;从语段二中他不喜欢压抑童心的单调的儿童读物和不喜欢父亲在他想去看五猖会而让其读书中可见他向往自由不喜欢受拘束的天性。
故答案为:小鲁迅是一个有好奇心,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很强的孩子。这可以从他向老师请教未知的问题和喜欢画有许多神奇色彩的《山海经》可以看出。从语段二中他不喜欢压抑童心的单调的儿童读物和不喜欢父亲在他想去看五猖会而让其读书中可见他向往自由不喜欢受拘束的天性。
20.本题考查主旨理解。 [语段一]写想要一本《山海经》却无人关心;[语段二]写那时的儿童读物也非常稀缺,因此,孩子的世界是孤独而又枯燥乏味的,以至于看到“恶鬼一般的魁星像”也天天看不厌;[语段三]写想要看场五猖会却要背无法理解的书;[语段四]写想要解决个问题却受到老师的呵斥;成年之后的鲁迅回忆往事,一方面是对那些美好的人和事的深深眷恋,同时也不回避存在的鄙陋之处,以此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共同思考儿童教育问题。
故答案为:四个语段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儿童教育存在的弊端。从四个语段中可以看到大人的世界与孩子的世界是割裂的,大人并不了解孩子的需求,孩子也无法获得平等对待。想要一本《山海经》却无人关心,想要解决个问题却受到老师的呵斥,想要看场五猖会却要背无法理解的书。而那时的儿童读物也非常稀缺,因此,孩子的世界是孤独而又枯燥乏味的,以至于看到“恶鬼一般的魁星像”也天天看不厌。成年之后的鲁迅回忆往事,一方面是对那些美好的人和事的深深眷恋,同时也不回避存在的鄙陋之处,以此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共同思考儿童教育问题。
21.【答案】叶落归根;叶公好龙
22.雄鸡报晓,残月未落,诗人行于崎岖的山路,看见槲叶飘落,因天未大亮,道旁的白色枳花似乎照亮了驿墙。
23.绿(或“红”);黄(或“褐”);柔软(或“湿润”);硬(或“脆”,或“干燥”);绵密;疏朗
24.红绿两色在一起,会使红的更红,绿的更绿,双方的色彩都会得到加强,造成一种明丽鲜艳的效果;“绿叶”比喻在取得成就的人物背后付诸帮助、默默奉献的人。
【知识点】近义词;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语言生动;成语典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好词好句的积累。就要做到边思考边摘抄, 学会欣赏摘抄的第一步是能够从书中找到精彩的地方,哪些才是值得我们摘抄的精彩之处,我们可以从下面这几方面去思考: 用了成语、俗语、谚语的句子,积累这些语句要理解它的意思和用法,这样才能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用上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地方,这些地方能让人耳目一新,增加文章的文采,也值得我们学一学;打动人心的真情流露的词句;分类摘抄当我们能够找出那些精彩之处,就可以把它们摘抄下来了,但是摘抄时最好能进行分类,比如根据写景、写人、叙事、状物等文体来分;也可以根据成语、修辞、哲理等特点来分;最后熟读成诵,经常拿出来读一读,最好能够背下来,这样写作文、仿写、改写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
(2)本题考查诗词画面描写。首先找出诗歌里面出现的意象(一般是名词),然后把这些意象联系起来,写出其描绘了一幅怎么样(特征)的画面,最后归纳写出这个画面渲染了什么气氛,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使用的判断能力。词语的运用往往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所以要结合上下文语境,从词语的含义、词语的色彩、适用对象、使用范围等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
(4)本题考查对比表达效果。先要分析是把哪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然后分析表达效果,结合具体内容看看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什么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什么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比如情感的表达等)。
21.本题考查好词好句的积累。题目要求是写出两个含“叶”的成语,只有成语中有“叶”字就可以,初中生学过的带“叶”字的成语有:叶公好龙、一叶知秋、落叶归根、杨穿三叶、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落叶知秋、一叶障目、青枝绿叶、青枝绿叶、根深叶茂、粗枝大叶、枝繁叶茂、叶落归根、西风落叶、一叶落知天下秋、枯枝败叶、绿叶成荫、金枝玉叶、一叶报秋、一叶迷山、枝叶扶苏、红叶题诗、疾风扫秋叶、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等。
故答案为:叶落归根;叶公好龙
22.本题考查诗词画面描写。这类题首先找出诗句里面出现的意象(一般是名词),然后把这些意象联系起来,写出其描绘了一幅怎么样(特征)的画面,最后归纳写出这个画面渲染了什么气氛,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句诗的意象有:槲叶 、 山路 、 枳花 、 驿墙 ,适当的用修饰词描绘这些意象,然后连贯起来。
故答案为: 雄鸡报晓,残月未落,诗人行于崎岖的山路,看见槲叶飘落,因天未大亮,道旁的白色枳花似乎照亮了驿墙。
23.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使用的判断能力。木叶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最早出现在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叶“中”木"就是树的意思,木叶即为树叶,在古典诗歌中特指落叶,有暗示意义,可让人联想到秋天的落叶,给人以落寞之感,营造凄清的艺术格调,落叶的颜色一般是黄(或“褐”)色,给人的感觉是硬(或“脆”,或“干燥”),疏密程度是疏朗;树叶是现代汉语词语,指树木的叶子,通常为绿色,也有红色,给人的感觉是柔软(或“湿润”),疏密程度是密 。
故答案为:绿(或“红”);黄(或“褐”);柔软(或“湿润”);硬(或“脆”,或“干燥”);绵密;疏朗
24.本题考查对比表达效果。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要分析它的作用,先要分析是把哪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然后分析表达效果,结合具体内容看看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什么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什么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比如情感的表达等),常见的颜色对比有黑与白、红与绿、红与黄,黄与绿等,比如红与绿,红绿色对比强烈,容易引起注意,可用于强调重点信息、营造视觉冲击、表达情感共鸣,红绿色互补,相互衬托,形成美妙视觉效果,可用于营造温馨舒适氛围、家居设计、婚礼布置等,红绿色具有情感色彩,可表达热情、喜悦、感恩、爱情、友情、亲情等深刻情感,适用于表达情感的场合。鲜艳的绿色是一种非常美丽、优雅的颜色,它生机勃勃,象征着生命,绿色宽容、大度,几乎能容纳所有的颜色,比如“好花还需绿叶衬”等,说的就是背后付诸帮助、默默奉献。
故答案为:红绿两色在一起,会使红的更红,绿的更绿,双方的色彩都会得到加强,造成一种明丽鲜艳的效果;“‘绿叶’比喻在取得成就的人物背后付诸帮助、默默奉献的人。
25.【答案】略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这是一个命题作文,“那件”说明是过去发生的,从时间上限定了是过去时,从笔法上限定了是回忆性叙述;“事”从题材上限定了范围,可以是自己与父母之间、老师之间、同学之间,甚至陌生人之间发生的事,也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激励”是文眼,是落脚点,不管怎样,事情的发生要对自己有激励作用,要写好文章,要在“小”字上做文章,写平凡事、生活琐事,写别人没有写过的事,从中得到激励。
【点评】本题考查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一般由题目、提示语、要求组成。题目不可做任何改动,提示语提示写作的思路,要求是对字数和内容的规定;首先要通过仔细阅读题目、提示语与要求,找准题眼(即题目中的关键词),弄清题目要求、重点与范围,明确体裁和人称;其次选好素材,在审明题意后,要认真回忆与题目有关的素材,考虑哪些是熟悉的,新颖有趣的,能够表达怎样的立意,立意明确了,再围绕它选择最能表达立意的素材;再次是精心构思,选好素材后,就要考虑构思文章了,要对所选素材进行整理,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列一个简要的提纲,写人,要把人独特、与众不同之处写出来,要通过描写人的语言、动作、神态与心理活动等来表现,叙事,要写出事情的意义,要把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详略得当,重点地方要不惜笔墨,详细描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