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2 22:0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政权更迭·经济发展·民族交融

政治的分治与更迭
民族的冲突与交融


经济的发展与南移

一、政局变化:从三国鼎立到南北分治东汉群雄割据三国鼎立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一、政局变化:从三国鼎立到南北分治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汉。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西晋280年,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西晋统一。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一、政局变化:从三国鼎立到南北分治
三国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南北朝
从东汉到西晋,中原统治者在发展生产时,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南下,
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
匈奴、羯、氐、羌、鲜卑
五胡


西晋
北方
南方
东晋
十六国
一、政局变化:从三国鼎立到南北分治
士族
衣冠南渡
八王之乱
五胡乱华
又称:衣冠;世族;世家;门第;门第;门阀
政治: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
经济:占有大量土地与人民;庄园经济
生活:不与庶族通婚,不同席
东汉曹魏时
兴起
西晋时期
发展
东晋时期
鼎盛
南朝隋唐
衰落
士族的发展
以经学取仕大儒;
东汉豪强大族垄断察举选举;
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看重家世;
拥有大量土地、女婢,
经济特权进一步加强;
掌握军政大权;
“王与马,共天下”
奢侈享乐;
寒人势力;
科举制;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一、政局变化:从三国鼎立到南北分治
前秦·淝水之战




北魏
南朝(420-589)
孝文帝改革
士族
衣冠南渡
八王之乱
五胡乱华
北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节选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一、政局变化:从三国鼎立到南北分治
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洛阳
作用:
文化
说汉话,改汉姓
穿汉服,通汉婚
改籍贯,葬洛阳
定族性
1、加速汉化/封建化进程
2、民族交融
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其是大定族姓,移植门阀士族制度,这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拓跋贵族迅速腐化。
消极:
3、促进经济恢复,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一、政局变化:从三国鼎立到南北分治
前秦·淝水之战
门阀士族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439-581)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孝文帝改革
八王之乱
五胡乱华

经济
发展·南移
材料一 课本p28页学思之窗
材料二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 · 货殖列传》
材料三 先秦与秦汉时期,江南农业虽有所发展,但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重心黄河流域。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战乱频仍,大量北方人口南迁,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以后,上百万中原人口迁到长江流域定居。南迁农民具有强烈的农业开发愿望,不仅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也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他们与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共同开发南方,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当时,南方相对安定,一些统治者实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为江南开发提供了较好的环境。
——《中国古代史》
二、经济南移:人口南迁与江南开发
(一)南方开发的原因是什么?
2、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气候、热量、水分)
1、人民辛勤劳动
3、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北人大批南下(劳动力)
4、北人南下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
5、南方统治者重视
二、经济南移:人口南迁与江南开发
(二)南方开发的表现?p28 第2段
1、农业:土地开垦,品种增加;兴修水利;精耕细作;
2、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进步明显
3、商业:建康城成为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二、经济南移:人口南迁与江南开发
(三)思考:南方经济的发展的影响?
1、改变了南方落后的经济面貌,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基。
2、大大影响了南方政治,促成了南北抗衡的政治局面。

三、民族交融:民族冲突与交融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哪些事件可以促进民族交融
1、从东汉到西晋,中原统治者在发展生产时,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南下;
2、八王之乱之后,五胡乱华,众多少数民族政权用汉人,使用汉法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文化;;
3、北人大批南渡后,开发江南的过程中,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
4、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交融。
三、民族交融:民族冲突与交融
(二)民族交融如何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材料一:在北魏前期的官制里,既有汉文化的执政机构——尚书制度,又有鲜卑文化的大人制度;既有汉文化的监察机关——御史台等,又有鲜卑文化的监察机关。
——周建江《太和十五年:北魏政治文化变革研究》
政治方面:内徙民族认同与接受汉族政治模式
材料二:(北魏后期)稻谷若精心耕作,亩产量可达10斛,大大超出了汉代平均亩产3斛的水平。……冶铁业也大有发展……酿酒业,制瓷业以及其他供城市消费的手工业,从业人数增加很快。……(洛阳)城不仅五方杂处,市场繁荣,沽贩云集,而且在城南的特定区域,安置了南、北、东、西各族降民以及西域和域外商人。
——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经济方面:打破了农牧经济的天然界限;
使北方经济恢复,并促使对南方地区的开发。
三、民族交融:民族冲突与交融
(二)民族交融如何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材料三:南北朝后期,南北双方关系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南北使节往还日益频繁,……南北方经济上的互市交易也越来越多,沿淮、汉边境由“大市”、“小市”,打破关禁的要求日益迫切。尽管全国尚未实现统一,但北人不再因民族压迫而南流,各地对统一文化的认同感也日趋强烈。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文化方面:促进各民族文化上的相互渗透和影响,
胡汉文化交汇 ,在冲突中走向融合。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总结
前秦·淝水之战
门阀士族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439-581)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三国魏晋南北朝的阶段特征——
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大交融时期。
政治上:政权更迭频繁,各种矛盾交织;选官制为九品中正制;
士族制度的兴衰是这一时期突出的社会政治现象。
经济上:战乱带来的北民南迁促进南方的迅速开发,南北经济发展逐渐平衡
民族关系上:通过改革、南移、战争等方式,民族不断融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