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散步》教案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散步》教案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2 21:0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其中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
2.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承担责任的情感。
(教材分析:《散步》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和家庭生活,《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田野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
二、教学重点:
品味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感悟亲情美。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话的象征意义(“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教法: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教师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扩大教学的容量,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学法: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圈点勾画,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新课导入
1.播放《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视频。
同学们,视频中,工作了一天已疲惫不堪的妈妈,回到家仍不辞辛苦地为母亲洗脚,稚气的儿子也端来一盆水,一路摇摇晃晃泼洒走来,一声“妈妈洗脚”感动了无数人。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细节为“我”们演绎着深沉的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家莫怀戚的《散步》,一同走进南方初春的田野,感受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
2.(板书课题): 6. 散 步(作者:莫怀戚)
3.作者简介:莫怀戚,1951年出生于重庆。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二) 整体感知
1. 教师播放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a、散步的时间?(初春)
b、散步的地点?(田野)
c、散步的人都有谁?
(“我” 妻子 母亲 儿子 )
d、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用一个词语概括。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散步→分歧)
教师解释分歧的意思:想法和意见不同。
2.用一句话概括上面的内容
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这件小事。
3. 听完课文,你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学生概括)(三)研读入境
1.分歧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在书中找出)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
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2.怎么解决的?
“我”委屈儿子,走大路;最后母亲顺从孙子,走小路。
3.“我”为什么会选择走大路?
因为“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母亲身体不好,走大路平顺安全,体现了“我”非常孝顺。
4.母亲又为什么改变主意小路?
因为母亲疼爱孙子,为了让孙子高兴满足他的想法,同时相信儿子,能够背她过去。
5.从他们的选择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我”爱幼,更尊老;母亲听从儿子,更爱孙子,展现了一家人尊老爱幼、相亲相爱的画面。(教师板书:尊重、爱)
6.请概括一家四口的性格特点,同时根据性格特点进行朗读指导。
“我”:(孝顺 有责任心) 感到责任重大:读出责任担当
“我”的母亲:(慈祥和蔼)摸摸小脑瓜:读出和蔼可亲(讲解时可摸摸学生的头进行示范)
“我”的妻子:(温柔贤惠) 她总是听我的
儿子:(活泼可爱)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读出儿子的活泼可爱。
(四)重点研读
齐读最后一段,结合课文,重点体会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我”和妻子为什么要这么小心翼翼?
2.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启发,最终挖掘文章主旨,尽可能的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惟恐哪一步有闪失,体现了“我”和妻子对老人尊敬,对孩子爱护,尊老爱幼的美德。
另一层意思,走得稳稳地,与母亲、儿子的轻重无关,“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背”在文中就是责任,因为责任重大,所以要稳,这也是对社会的责任,我们每个人做任何事都应当把责任背在身上。(教师板书:责任)
2.“世界”这个词大词小用。“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教师板书:整个世界)
“我”和妻子在文中具有象征意义:中年人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使命。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五)品味语言
引导学生找出文章描写景色的句子,品味景物描写的作用,并进行朗读指导。
1.“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对初春的细致描写,展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从侧面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气氛。
朗读指导:读出一家人欢乐、愉快的气氛,对优美景色的喜爱之情,最后一句要读出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2.“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展现了母亲理解孙子的内心世界,渲染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朗读指导:读出对优美景色的喜爱之情,一家人散步和谐的气氛。
亲情行动
1、教师引导学生有没有和父母发生过分歧?当时是如何做的?学习这篇课文之后应该怎么做呢?(让学生们自己发表观点)
2、欣赏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边听边跟着哼唱,感受父母无私的爱。
(七)课堂小结
亲情不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不只是父母殷切的希望,更应是儿女无言的回报;亲情不单是今天课堂上的片刻领会,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感悟,去实践。让我们的心灵之舟在“家”这片海域里有所归依。
(八)作业布置
1.教师扮演小记者,采访学生为父母和家庭做过的事。
2.课后把你为父母和家庭分担过的事写下来。(300字)
板书设计:
6. 散步(莫怀戚)
散步 ← 整个世界
↓ 爱 ↑
分歧 → 尊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