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因数与倍数(1)教材 P5~6 例 1、例 2 及练习二第 1、2(1)、6 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学会用列举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过程与方法:
借助直观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后列出乘法算式,最后结合乘法算式来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能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因数研究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在学新课之前我们来听首歌,歌曲名字是妈妈是女儿。
师:孩子们被这首歌的优美旋律和动人歌声所打动了,那视频当中两个人是什么关系?不仅人与人之间有关系,其实数与数之间也有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 5 页例 1。
12÷2=6 9÷5=1......4
30÷6=5 8 ÷ 3=2......2
26÷8=3......2 19 ÷ 7=2......5
20 ÷ 10=2 21÷21=1 63÷9=7
(1)分类。引导:你能把上面的除法算式分类吗?学生分类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根据是否整除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 12÷2=6 20÷10=2 30÷6=5 21÷21=1 63÷9=7第二类 9÷5=1......4 19÷7=2......5 8÷3=2......2
26÷8=3......2
(2)师:
我们今天的研究就从商是整数开始。
2.明确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教学例 1)
(1)教师引导。教师指出: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说 2 是 12 的因数,12 是 2 的倍数。教师强调,并让学生注意: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 O)。
(2)学生举例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3)深化认识。出示 6 和 12,12 和 24.师:通过刚才的说一说活动,没有算式能说出因数和倍数关系吗?引导学生体会:因数和倍数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不能单独存在。我们不能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而应该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4)即时练习。出示 5 和 12.这两个数之间有倍数因数关系吗?
3. 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教学例 2)出示例 2:36 的因数有哪几个?
(1) 学生独立思考。
(2) 小组合作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找的方法,可以
用除法算式,谁是固定的(被除数),可以用乘法算式,谁是固定的(积)
(3) 采用集合圈的方法。教师强调: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要从小到大的顺序。
4. 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特点。
全班学生交流。
教师强调: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 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5.找一个数的倍数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找一个数倍数得方法。6.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特点。师生共同得出:一个数得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7.故事揭示,不是数越大,因数就越多。
三、提升练习
1.猜猜我是几。
(1)我的最小倍数是 60.
(2)我的最大因数是 80
(3)我是 6 的因数。
(4)我的最小因数是 1.
2.60、 80 、90 、100 哪个数的因数多?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因数和倍数
12÷2=6 12 是 2 和 6 的倍数 2 和 6 是 12 的因数。
36 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重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体验有序思考的重要性。首先,我个人认为在以下几方面把握的比较好。
第一、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引导与探索并不矛盾,探索前的适度引导正是让探索走得更远。以学过的整数有无余数除法算式进行分类,这样的引导,是尊重学生不同思维的有效引导,使得课的一开始学生就进入了积极思考的状态。
第二、引导学生独立归纳方法,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有意识帮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获得直接的感观,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节课教学时放手让每个同学找出 36的所有因数时,无论想乘法算式还是想除法算式,学生一般都从无序到有序,从有重复到不重复、不遗漏。由于个人经验和思维的差异性,出现了不同的答案,但这些不同的答案却成为探索新知的资源,在比较不同的答案中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思考方法,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第三、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和谐课堂氛围。课的最后以游戏的形式既复习了本节课的内容,又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本课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不足之处:练习题少些,这方面需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