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文言文二则-铁杵成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铁杵成针》是人教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围绕“成长”这个主题,展示了不同时代少年儿童成长的故事。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关于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要求,四年级上册提出了“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单元“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之前所学的基础上,要求又有所提升。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要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要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
《铁杵成针》讲述了李白小时候贪玩不爱学习,受到老婆婆铁杵磨成针的精神鼓舞,继续学习,最终成就自己的故事。本课以文言文的形式阐明了学生从小比较熟悉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个文言文小故事,富有语言凝练,意蕴丰富的语言特点,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知识和道理,有激励学生认真学习的作用,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是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激励学生发奋学习的佳作。在进行教学时,既要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词句的理解能力,又要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事都要坚持的道理,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接受古典文化对心灵的熏陶。
一、 教学目标
1、 会写课文中的生字“逢”“卒”,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总结积累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 懂得故事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理解。
二、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感受人物品质,联系生活理解一定道理。
2、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继续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三、 教法与学法
1、 教法:
(1)诵读体悟法:让学生反复朗读是理解文言文的敲门砖,个人读,集体读,听范读,师示范读,小组读结合;
(2)点拨引领法:指导学生读思议结合,积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以求事半功倍;
(3)情景感悟法:指导学生展开情景合作探究,在想象中感悟人物品质。
2、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阅读感悟法
四、 教学过程
1、 利用线索谜题导入课文,揭示题目。借助学生对李白的了解导入新课,理解题目,引导学生根据题目质疑。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质疑,训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的习惯。)
2、 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导书写,展评学生的书写。
(3)接着充分引导学生练习朗读,边理解重点词句边朗读,并且提醒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划分节奏朗读;
(4)读不好的地方停下来,一起交流意思,师示范读和录音范读,学生模仿读;没有标点符号的,根据意思也需要适当做出停顿,这样有助于正确理解课文。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学生读熟为止。
(设计意图:学生读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对文章的理解也在逐步加深。这一环节对文言文的学习尤为重要)
3、 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理解课文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往学习经验,借助扩词法、看插图、注释等理解重难点的句子,在此基础上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通过理解课文和对故事起因、经过、结果的梳理,加上小组之间的讨论交流,使学生能完整地讲解故事内容。
4、 情景演练,深化认识
(1)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加以想象,演出故事,引导学生把学习与铁杵磨针的难度作比较,知道要有恒心有毅力、刻苦学习的道理。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设计意图: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先抓住机会点拨指导,再提出关键性的问题。随着思考问题的不断增加,文章要说明的道理自然显现,可谓水到渠成)
5、 群文阅读
通过《悬梁刺股》、《欧阳修苦读》的小古文阅读,将本节课积累的学习方法加以运用,同时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继而喜欢上学习小古文。
6、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下搜集古人勤学苦读的小故事,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7、播放歌曲,增加趣味
播放《李白年幼不读书》的歌曲,同学们跟着哼唱,既复习巩固本节课的故事内容,又增加趣味性、欢乐性,使同学们认识到学习古文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李白的名言名句中结束本节课。
五、 板书设计
根据学生本阶段的特点,借助图画的形式画出故事发生地点,板书故事起因、经过、结果,体会故事传达的道理。
(设计意图:本课板书力求串起故事内容,简洁明了地呈现中心,帮助学生清晰直观地理解课文。)
六、 教学反思
教师注重指导文言文的读法:一是朗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三是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课文所写的故事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学生只有读懂了文章意思,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课文读通顺。
《铁杵成针》的评测练习
一、结合注释理解铁杵成针的意思。
二、运用所学方法,小组交流讨论理解课文的意思。
三、体会故事道理。
四、讲一讲,演一演。
五、利用积累的学习古文的方法理解两篇链接的古文。
六、课下搜集有关学习的成语故事,同学之间分享。
《铁杵成针》的课后反思
《铁杵成针》是讲李白求学的故事。这个成语故事有着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知识和道理,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在进行教学时,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事都要坚持的道理。通过本节课教学,我谈一下我的教学感受:
1. 教学收获:本节课注重朗读,自由读、集体读、听范、师示范读、小组读、配乐诵结合,引导学生正确朗读,指导孩子们读得有声有色。"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就应该坚持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采取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体味文中之情,读中想象文中之景,读中感悟文中之道,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理解课文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往学习经验,借助扩词法、看插图、注释等理解重难点的句子,在此基础上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接着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的脉络---起因、经过、结果,依照这样的顺序按照原文讲故事。通过表演让学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加以想象,演出故事,引导学生把学习与铁杵磨针的难度作比较,知道要有恒心有毅力、刻苦学习的道理;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先抓住机会点拨指导,再提出关键性的问题。随着思考问题的不断增加,文章要说明的道理自然显现,可谓水到渠成;通过《悬梁刺股》、《欧阳修苦读》的小古文阅读,将本节课积累的学习方法加以运用,同时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继而喜欢上学习小古文。
2.不足之处:
教学中,我力求让每个学生能理解文言文重点字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所揭示的道理,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课堂中依然有“掉队”的学生。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虽然所花的时间不算少,但仍有一些不在状态的学生读得不认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兼顾学生不够全面。这些学生存在上课不用心的现象,在表演时,学生表演太单一,拘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改进措施:如何帮助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还在不断地学习。备课的同时,考虑到学生情况,尤其是不踏实学生的学习困惑,讲课的同时,多关注全体孩子的参与度。总之,要想教好文言文,我们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选择科学精致的教学策略,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授学生以“渔”使其乐学、会学。同时在教学中,侧重于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进行审美教育;侧重于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享受祖国古代汉语的神韵;侧重于感悟,能用自己的话对整体内容进行正确、清楚、连贯的表达,能由故事内容感悟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能结合实际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我们就会渐渐发现:原来,教好文言文并不难;原来,学习文言文也是一件快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