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
教 案
教 材: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新教材(华东师大版)
教 师: 南海实验中学 郭红梅
时 间: 2007年12月27日
《中心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
南海实验中学:郭红梅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第三节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中心对称现象,探求中心对称现象的共同特征,进一步理解中心对称的概念,掌握中心对称的性质,能正确识别中心对称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图形轴对称与中心对称的对比,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在用运动的观点观察和认识图形的过程中渗透旋转变换的思想。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数学的人文价值,深刻体会对称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及运用价值,体验中心对称图形的美感,提升同学们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中心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的定义、特征以及简单运用。
【教学难点】
中心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概念、性质的理解与接受,以及怎样用其概念与性质来具体运用;中心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的辩证关系。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扑克牌
学具:扑克牌,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每个组准备一副扑克牌,准备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以及等腰梯形等硬纸片。
【教学过程】
一、第一板块:
活动1(4分钟) 活动2(3分钟) 活动3(10分钟) 活动4(6分钟)
生活 数学 生活
1、活动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4分钟)
(1)推理游戏:看看哪位同学最聪明能很快猜到下一个应该是什么形状。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游戏,帮助学生复习轴对称的有关知识,为中心对称教学做准备 .
(2)观察这组图片,看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的又是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这些生活中的图形,有些是轴对称图形,有些是旋转对称图形,而且旋转角度各有不同,其中第四个和最后三个图形旋转180°后能与原图形完全重合,从而引出中心对称图形.
(3)归纳:一个图形绕着中心点旋转180°后能与自身重合,这种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中心点叫做对称中心。
2、活动2畅所欲言 审视生活(3分钟)
(1)汽车商标
(2)交通标志
禁止车辆长时间停放 禁止通行 禁止车辆临时或长时间停放
(3)生产生活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的学习过程,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3、活动3 合作探索 学以致用(10分钟)
(1)想一想: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圆、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和等腰梯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吗?如果是,那么对称中心又在哪里?
(2)做一做: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纸片,并对纸片进行旋转,观察分析以上图形是不是中心对称图形,同伴交流。
(3)猜想: 结合刚才得出的结论正三角形、正五边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正方形、正六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正七边形、正九边形呢?正八边形、正十二边形呢?正n边形呢?
【设计意图】在经历了猜想、实验、讨论、对比等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尝到了合作的乐趣,培养了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了实际操作及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从而产生优越的成就感。
(4)辨一辨:① 以下图形中
是轴对称图形的有__________________ 是旋转对称图形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在26个英文大写字母中,哪些字母是中心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题的抢答,学生对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理解得更深刻,同时对轴对称图形、旋转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联系与区别理解得更透彻。
4、活动4 游戏活动 链接生活(6分钟)
(1)魔术表演:如图(1)所示,一位同学把4张扑克牌贴在黑板上,然后蒙住眼睛,请另一位同学上台,把某一张牌旋转180°.该同学解除蒙具后,看到4张扑克牌如图(2)所示,他很快确定了哪一张牌被旋转过.你能吗? 你想挑战他吗?
(2)独具慧眼: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后还剩52张, 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每人13张牌(同一种花色),看看你手中的牌有哪些是中心对称图形?
比一比,看哪一组找得快、找得准!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第二板块:
活动1(2分钟) 活动2(3分钟)活动3(3分钟) 活动4(7分钟)
通过这四个活动,充分体现了“双向交流,共同提高,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育教学理念。
1、活动1 观察分析 探究新知(2分钟)
(1)把其中一个图案绕点O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
(2)线段AC,BD相交于点O,OA=OC,OB=OD.把 △OCD绕点O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
归纳:把一个图形绕着一个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动画演示:
2、活动2 初步运用 巩固理解(3分钟)
练习1:△ABC与△ADE是成中心对称的两个三角形,
点A是对称中心,请分别找出图中的对称点和相等的线段。
练习2:已知( ABC和( DEF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分别找出图中的对称点和对称线段。
动画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找对称点、对称线段,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图形成中心对称的概念,并为探究中心对称的性质作铺垫。
3、活动3 拓展探究 培养能力(3分钟)
(1)问题:在练习2中,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等量关系?
(2)猜想: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有哪些性质?
归纳: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线段、对应角相等;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4、活动4 角色扮演 发展深化(7分钟)
小游戏——找朋友
游戏规则:每位同学都作为平面内的一个点,挑选三位同学参加游戏,
(1)甲同学作为对称中心,大家一起找乙的朋友丙;
(2)甲和乙是关于丙的对称点,大家一起找对称中心丙。
如果丙同学能在大家发现之前站起来,丙就是游戏的胜利者;反之,作为游戏的失败者,就要猜数学谜语.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对中心对称的特征有更深刻的感悟。
数学谜语:
(1)以数学用语为谜底的谜语
(2)其他方面的数学谜语
1.二、四、六、八、十(打一成语) 2.圆规画鸡蛋(打一城市名称)
3. (打一成语) 4. 125678(打一成语)
5.10002=100×100×100 (打一成语) 6.打数学家的名字:爷爷打先锋
三、第三板块——归纳小结 畅谈心得(2分钟)
归纳:中心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的定义、性质与辩证关系;
名称
中心对称图形
中心对称
定义
区别联 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2)心得: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状态如何? 与同伴合作时自己的表现如何?
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到了什么数学思想?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课堂小结,从“情感态度”的角度,来检验学生对整堂课全局上的把握,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信心,提高兴趣。
四、课后作业
1. 《同步练习册》P66 基本训练 1 、2、6(必做题)
2.《新课标随堂评估》P77 基础巩固 P78能力提高(必做题)
3.《新课标随堂评估》P78 冠军讲台 实战演练 (选做题)
4.阅读:课本P82读一读 P88阅读材料(选做题)
【设计意图】
练习题分为四个层次:
“基础练习”→“巩固训练”→“能力培养”→“综合提高”,实施分层教学的活动中,使得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由浅入深,螺旋上升,体现了知识的“思想性”、“联系性”,将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
1.强化数学教学的人文性
数学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数学教学应以数学知识、方法、思想为载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节课充分利用中心对称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特点,强化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
2.在问题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
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自然、合理地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形成和完善中心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的概念以及特征,突出数学教学的问题性、自主性和探究性.
3.教学设计力求自然、合理
从数学知识结构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以完善学生数学认知结构为目标,充分体现数学思维的合理性、自然性.
【板书设计】
归纳4:中心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
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流程图】
《中心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
说 课 案
教 材: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新教材(华东师大版)
教 师: 南海实验中学 郭红梅
时 间: 2007年12月27日
初中数学说课稿——《中心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
南海实验中学:郭红梅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第三节“中心对称”第一课时的内容。教学的实质是以教材中提供的素材为载体,通过一系列探究互动过程,达到学生知识的构建、能力的培养、情感的陶冶、意识的创新。为此,就《中心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这一课题,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及教学设计说明五个方面阐述。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心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则重要内容,它与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基本概念、性质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区别,同时又与图形的三种基本运动方式(轴对称、平移、旋转)中的“旋转”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轴对称、中心对称的应用.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完善初中对“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的知识讲授,并为后继学习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等做充分准备。因此,在这章中,本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本课时的内容不仅为学生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同时也让学生学习了怎样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目标
《新课标》认为:衡量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的高低,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他探索、研究、创造能力的高低。因此,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意识,成为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及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中心对称现象,探求中心对称现象的共同特征,进一步理解中心对称的概念,掌握中心对称的性质,能正确识别中心对称图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形轴对称与中心对称的对比,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在用运动的观点观察和认识图形的过程中渗透旋转变换的思想。
(3).情感与态度:感受数学的人文价值,深刻体会对称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及运用价值,体验中心对称图形的美感,提升同学们对数学的兴趣。
3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中心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的定义、特征以及简单运用。
(2) 难点:中心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概念、性质的理解与接受,以及怎样用其概念与性质来具体运用;中心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的辩证关系。
突破点:利用丰富的素材,充分感知,实现数学化过程。
二、教法设计
1、教法设计的总体构思及依据:
依据教材内容和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本节的教法总体构思为:以现实生活内容为情境,整节课按“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应用拓展——回顾与反思”的模式进行。课堂上我设计了游戏,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合作交流,最后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了教必有法,但无定法,关键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本节课主要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选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认知法,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
2、角色扮演法,创设情景,增强体验。
3、小组研讨法,自主探究,合作分享。
教法的选用上,还有以下特色:
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能转换教师角色,搭建平等对话平台,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巧引重导,画龙点睛。
二是回归生活,开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设计活动,激发学生内在需求,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明理。
3、使用的教具、学具
使用的教具有:多媒体、扑克牌。
使用的学具有: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每个组准备一副扑克牌,准备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以及等腰梯形等硬纸片。
三、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好奇心强,具有很强的操作兴趣,但这一阶段的学生仍处于形象思维的强势、抽象思维的弱势阶段,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较差,针对这一客观实际我的对策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动手,多思考,多合作交流,在互动中获取知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2、学法指导的内容及依据
依据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教材的要求以及学生的思维特点,确定学法指导的内容是:
(1)、情景体验式学习法。夸美纽斯在《教学论》中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因此,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化抽象为具体,直观、生动的展现知识,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有效学习。同时发展学生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的能力,指导学生直观猜想与实际验证的能力,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
(2)、小组研讨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分析归纳法。英国科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思维的提升,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教会学生从现象着手,深入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分为三大教学板块,第一板块学习中心对称图形,第二板块学习中心对称,第三板块归纳小结、畅谈心得,教学环节简明有序,连贯顺畅。
教学过程流程图
第一板块:
活动1(4分钟) 活动2(3分钟) 活动3(10分钟) 活动4(6分钟)
生活 数学 生活
通过这四个活动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1、活动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4分钟)
(1)推理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游戏,帮助学生复习轴对称的有关知识,为中心对称教学做准备 .
(2)观察这组图片,看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的又是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这些生活中的图形,有些是轴对称图形,有些是旋转对称图形,而且旋转角度各有不同,其中第四个和最后三个图形旋转180°后能与原图形完全重合,从而引出中心对称图形.
(3)归纳:一个图形绕着中心点旋转180°后能与自身重合,这种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中心点叫做对称中心。
2、活动2畅所欲言 审视生活(3分钟)
(1)汽车商标
(2)交通标志
禁止车辆长时间停放 禁止通行 禁止车辆临时或长时间停放
(3)生产生活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的学习过程,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3、活动3 合作探索 学以致用(10分钟)
(1)想一想: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圆、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和等腰梯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吗?如果是,那么对称中心又在哪里?
(2)做一做: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纸片,并对纸片进行旋转,观察分析以上图形是不是中心对称图形,同伴交流。
(3)猜想: 结合刚才得出的结论正三角形、正五边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正方形、正六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正七边形、正九边形呢?正八边形、正十二边形呢?正n边形呢?
【设计意图】在经历了猜想、实验、讨论、对比等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尝到了合作的乐趣,培养了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了实际操作及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从而产生优越的成就感。
(4)辨一辨:① 以下图形中
是轴对称图形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旋转对称图形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在26个英文大写字母中,哪些字母是中心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题的抢答,学生对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理解得更深刻,同时对轴对称图形、旋转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联系与区别理解得更透彻。
4、活动4 游戏活动 链接生活(6分钟)
(1)魔术表演:如图(1)所示,一位同学把4张扑克牌贴在黑板上,然后蒙住眼睛,请另一位同学上台,把某一张牌旋转180°.该同学解除蒙具后,看到4张扑克牌如图(2)所示,他很快确定了哪一张牌被旋转过.你能吗? 你想挑战他吗?
(2)独具慧眼: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后还剩52张, 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每人13张牌(同一种花色),看看你手中的牌有哪些是中心对称图形?
比一比,看哪一组找得快、找得准!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流程图
第二板块:
活动1(2分钟) 活动2(3分钟)活动3(3分钟) 活动4(7分钟)
生活 数学 生活
通过这四个活动,充分体现了“双向交流,共同提高,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育教学理念。
1、活动1 观察分析 探究新知(2分钟)
(1)把其中一个图案绕点O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
(2)线段AC,BD相交于点O,OA=OC,OB=OD.把 △OCD绕点O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
归纳:把一个图形绕着一个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动画演示:
2、活动2 初步运用 巩固理解(3分钟)
练习1:△ABC与△ADE是成中心对称的两个三角形,
点A是对称中心,请分别找出图中的对称点和相等的线段。
练习2:已知( ABC和( DEF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分别找出图中的对称点和对称线段。
动画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找对称点、对称线段,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图形成中心对称的概念,并为探究中心对称的性质作铺垫。
3、活动3 拓展探究 培养能力(3分钟)
(1)问题:在练习2中,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等量关系?
(2)猜想: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有哪些性质?
归纳: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线段、对应角相等;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4、活动4 角色扮演 发展深化(7分钟)
小游戏——找朋友
游戏规则:每位同学都作为平面内的一个点,挑选三位同学参加游戏,
(1)A同学作为对称中心,大家一起找B的朋友C;
(2)A和B是关于C的对称点,大家一起找对称中心C。
如果C同学能在大家发现之前站起来,C就是游戏的胜利者;反之,作为游戏的失败者,就要猜数学谜语.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对中心对称的特征有更深刻的感悟。
数学谜语:
(1)以数学用语为谜底的谜语
(2)其他方面的数学谜语
1.二、四、六、八、十(打一成语) 2.圆规画鸡蛋(打一城市名称)
3. (打一成语) 4. 125678(打一成语)
5.10002=100×100×100 (打一成语) 6.打数学家的名字:爷爷打先锋
第三版块——归纳小结 畅谈心得(2分钟)
归纳:中心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的定义、性质与辩证关系;
名称
中心对称图形
中心对称
定义
区别联 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2)心得: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状态如何? 与同伴合作时自己的表现如何?
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到了什么数学思想?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课堂小结,从“情感态度”的角度,来检验学生对整堂课全局上的把握,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信心,提高兴趣。
(3)课后作业
1. 《同步练习册》P66 基本训练 1 、2、6(必做题)
2.《新课标随堂评估》P77 基础巩固 P78能力提高(必做题)
3.《新课标随堂评估》P78 冠军讲台 实战演练 (选做题)
4.阅读:课本P82读一读 P88阅读材料(选做题)
【设计意图】
练习题分为四个层次:
“基础练习”→“巩固训练”→“能力培养”→“综合提高”,实施分层教学的活动中,使得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由浅入深,螺旋上升,体现了知识的“思想性”、“联系性”,将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归纳4:中心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五、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特点:
1、精心创设问题情景、突出数学的再发现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最大限度的发挥课堂效益。使用多媒体,可以节省时间、加强效果、分散难点。让学生动脑动手,使课堂气氛紧张而活泼,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3、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思想。
4、重视数学概念的思维价值。在游戏的基础上,探求图形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使概念活起来,成为有源之水,使学生乐意吸收,更好地纳入他们的知识结构中。
5、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之火,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总之,数学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数学教学应以数学知识、方法、思想为载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做到让学生:
——在体验中感悟学习
——在活动中探究学习
——在互动中创新学习.
课件46张PPT。15.3《中心对称》第一课时 ——《中心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说课教师:郭红梅
工作单位:南海实验中学《数学》( 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 )教材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教法设计教学设计说明知识的构建能力的培养情感的陶冶意识的创新一 教材分析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 轴对称平 移旋 转 旋转对称中心对称1 .教材的地位 (1)承上启下: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完善对“对称图形”知识的讲授,并为后继学习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等做准备。
(2)能力培养的平台:本课时的内容不仅为学生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任何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教材的作用2.教学目标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中心对称现象,探求中心对称现象的共同特征,进一步理解中心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的概念,掌握中心对称的性质,能正确识别中心对称图形。认知目标能力目标通过对图形轴对称与中心对称的对比,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渗透猜想、化归、图形运动等数学思想。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的人文价值,体验中心对称图形的美,提升同学们对数学的兴趣。3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中心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的定义、特征以及简单运用。
(2)难点:中心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概念、性质的理解与接受,以及怎样用其概念与性质来具体运用;中心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的辩证关系。突破点:利用丰富的素材,充分感知,实现数学化过程。二 教法设计1、教法设计的总体构思及依据:
依据教材内容和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本节的教法总体构思为:以现实生活内容为情境,整节课按“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应用拓展——回顾反思”的模式进行。课堂上我设计了一些游戏,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合作交流,最后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了教必有法,但无定法,关键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本节课主要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选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认知法,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
2、角色扮演法,创设情景,增强体验。
3、小组研讨法,自主探究,合作分享。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用上,还有以下特色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能转换教师角色,搭建平等对话平台,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巧引重导,画龙点睛。二是回归生活,开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设计活动,激发学生内在需求,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明理。3、使用的教具、学具
使用的教具有:多媒体、扑克牌。
使用的学具有: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每
个组准备一副扑克牌,准备平行四边
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正六边形
以及正三角形、等腰梯形等硬纸片。三、学法指导
初二学生,好奇心强,具有很强的操作兴趣,但这一阶段的学生仍处于形象思维的强势、抽象思维的弱势阶段,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一客观实际我的对策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动手,多思考,多合作交流,在互动中获取知识,在活动中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1、学情分析(1)、情景体验式学习法。夸美纽斯在《教学论》中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因此,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化抽象为具体,直观、生动的展现知识,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有效学习。同时发展学生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的能力,指导学生直观猜想与实际验证的能力,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2、学法指导的内容及依据
(3)分析归纳法。英国科学家达尔文说: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课
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思维的
提升,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逻辑思路,教会学生从现象着手,深入分析
和解决问题。 (2)小组研讨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 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教学过程本节课主要分为三大教学板块,第一板块学习中心对称图形,第二板块学习中心对称,第三板块归纳小结、畅谈心得,教学环节简明有序,连贯顺畅。第一板块——中心对称图形活动1(4分钟) 活动2(3分钟) 活动3 (10分钟) 活动4(6分钟)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畅所欲言
审视生活合作探索
学以致用
游戏活动
链接生活生活 数学 生活
教学过程流程图通过这四个活动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活动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游戏,引导学生很快进入状态,既能帮助学生复习轴对称的有关知识,又为中心对称教学做准备 ,可谓“抛砖引玉”。 活动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加拿大【设计意图】这些生活中的图形,有些是轴对称图形,有些是旋转对称图形,而且旋转角度各有不同,从而引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瑞士 一个图形绕着中心点旋转180°后能与自身重合,这种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中心点叫做对称中心。旋转对称图形 中心对称图形旋转角为180 °归纳1汽车商标铃木欧宝活动2 畅所欲言 审视生活现代日本三菱 工农业生产遵守交通规则,请认交通标志禁止车辆长时间停放禁止通行禁止车辆临时或长时间停放【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的学习过程,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活动3 合作探索 学以致用
想一想: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圆、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和等腰梯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吗?如果是,那么对称中心又在哪里?做一做: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纸片,并对纸片进行旋转,观察分析以上图形是不是中心对称图形,同伴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尝到合作的乐趣,培养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产生成就感。 猜想: 结合刚才得出的结论正三角形、正五边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正方形、正六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正七边形、正九边形呢?正八边形、正十二边形呢?正n边形呢?以下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有________________
是旋转对称图形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_________________ (1)(2)(3)(4)(5)(6)(7)(8)辨一辨在26个英文大写字母中,哪些字母是中心对称图形?设计意图:通过这两题的抢答,学生对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理解得更深刻。辨一辨如图(1)所示,一位同学把4张扑克牌贴在黑板上,然后蒙住眼睛,请另一位同学上台,把某一张牌旋转180°.该同学解除蒙具后,看到4张扑克牌如图(2)所示,他很快确定了哪一张牌被旋转过.你能吗?
活动4 游戏活动 链接生活想挑战吗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后还剩52张, 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每人13张牌(同一种花色),看看你手中的牌有哪些是中心对称图形?比一比,看哪一组找得快、找得准!活动4 游戏活动 链接生活【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板块——两图形成中心对称观察分析
探究新知活动1(2分钟) 活动2(3分钟) 活动3(3分钟) 活动4 (7分钟) 教学过程流程图初步运用
巩固理解拓展探究
培养能力角色扮演
发展深化 生活 数学 生活通过这四个活动,充分体现了“双向交流,共同提高,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育教学理念.(1)把其中一个图案绕点O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
重合重合活动1 观察分析 探究新知(2)线段AC,BD相交于点O,OA=OC,OB=OD.把 △OCD绕点O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 (1)(2) 把一个图形绕着一个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归纳2练习一:△ABC与△ADE是成中心对称的两个三角形,点A是对称中心,请分别找出图中的对称点和相等的线段。小试牛刀活动2 初步运用 巩固理解练习二:已知? ABC和? DEF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分别找出图中的对称点和对称线段。设计意图:通过找对称点、对称线段,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图形成中心对称的概念,并为探究中心对称的特征作铺垫.问题:在练习二中,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等量关系?猜想: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有哪些性质?活动3 拓展探究 培养能力归纳3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线段、对应角相等;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游戏规则:每位同学都作为平面内的一个点,挑选三位同学参加游戏,
(1)B同学作为对称中心,大家一起找同学A的朋友C;
(2)A和B是关于C的对称点,大家一起找对称中心C。
如果C同学能在大家发现之前站起来,C就是游戏的胜利者;反之,作为游戏的失败者,就要猜数学谜语.小游戏:找朋友活动4 角色扮演 发展深化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对中心对称的特征有更深刻的感悟。猜猜猜数学谜语以数学用语为谜底的谜语 1.两羊打架 2.并肩前行 3.多十分 4.打成和局 9.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6.五四三二一7.背着喇叭 8.马路没弯儿 5.考试不作弊?第三板块——归纳小结 畅谈心得(2分钟)1、归纳:【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有助于
学生理清知识脉络。特 征第三板块——归纳小结 畅谈心得(2分钟)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课堂小结,从“情感态度”的角度,来检验学生对整堂课全局上的把握,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信心,提高兴趣。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状态如何?
与同伴合作时自己的表现如何? 学到了哪些知识?学到了什么数学思想和方法?2、心得:课后作业1. 《同步练习册》P66 基本训练 1 、2、6(必做题)
2.《随堂评估》P77 基础巩固 P78能力提高(必做题)
3.《随堂评估》P78 冠军讲台 实战演练 (选做题)
4. 阅读:课本P82读一读 P88阅读材料(选做题)
【设计意图】
练习题分为四个层次:
“基础练习”→“巩固训练”→“能力培养”→“综合提高”,实施分层教学的活动,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由浅入深,螺旋上升,体现了知识的“思想性”、“联系性”,将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5.3.1中心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1)
归纳1 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
归纳2:中心对称的定义
归纳3:中心对称的特征
归纳4:中心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的
辩证关系
板书设计练习一练习二龙虎榜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想一想辨一辨五、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的教学特点:1、精心创设问题情景、突出数学的再发现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最大限度的发挥课堂效益。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3、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思想。
4、重视数学概念的思维价值。在游戏的基础上,探求 图形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使概念活起来,成为有源之水,使学生乐意吸收 。
5、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之火,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谢谢大家!教学设计说明
教案设计的整体构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超大规模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教师作用是发现、强化这种探索精神”。通过巧设问题情境,把要学的知识,置于具体鲜活的问题情境和嵌于一定活动背景中,使学生对知识多角度的丰富理解,并能结合自己原有的经验探索新知,从而建构自己所坚持的判断和信念。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新授课,但我不是一开始就提出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而是由“推理游戏”和观察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图形出发,既能帮学生复习轴对称、旋转对称的相关知识,又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入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这样既有趣而又高效。
在已经营造出的轻松愉快的游戏气氛中,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生活中对中心对称图形的应用有哪些,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的学习过程。
为了巩固新知设置了一些反馈练习,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锻炼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又回归生活,和学生一起玩两个关于扑克牌的游戏,这样学生在游戏中对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会有更深层的理解。
在第二板块,为了引出中心对称的概念,我展示了两幅图片,让学生观察图形,分析问题并对中心对称的概念作出猜想,然后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想我给他们播放了动画,非常形象直观,学生很轻松地归纳出中心对称的定义。接着趁热打铁,再播放另一个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定义。
为了夯实基础并为探究中心对称的特征作铺垫,设置了找对称点和对称线段的练习,在此基础之上,辅助动画,让学生分析几对对称点和对称中心的关系,从而学生能够发现并自主地归纳出中心对称的特征。
接着,设置了一个有趣的找朋友的游戏,整个课堂都沸腾起来了,学生的参与度很高,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最后,以开放式的小结结尾,提高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帮助他们理清知识脉络,分享学生的喜悦,了解他们的困惑。
二、本节课的教学特点:
1、精心创设问题情景、突出数学的再发现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最大限度的发挥课堂效益。使用多媒体,可以节省时间、加强效果、分散难点。让学生动脑动手,使课堂气氛紧张而活泼,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3、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思想。
4、重视数学概念的思维价值。在游戏的基础上,探求图形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使概念活起来,成为有源之水,使学生乐意吸收,更好地纳入他们的知识结构中。
5、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通过提供生活原型,反映了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的这一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寻机对学生进行热爱数学的激励教育,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之火,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总之,数学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数学教学应以数学知识、方法、思想为载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做到让学生
——在体验中感悟学习
——在活动中探究学习
——在互动中创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