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2020中国抗疫记
钟华论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各部分主要内容,分析多角度、分层次进行报道的方法。
2.理解并传承中国人民在抗疫行动中体现的“百折不挠、众志成城、甘于奉献、命运与共”的精神品格。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1949年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导
了解作者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在中国,有个手执如椽巨笔的“铁三角”——钟华论,任仲平,钟声。
钟华论,是由新华社领导直接指挥、集中全社评论骨干力量打造的重要政论栏目,于2019年创办。“钟华论”聚焦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重磅评论,实现文字、视频、图片、金句海报的全媒呈现,彰显新华社评论的权威性、传播力和影响力。
“钟华论”聚焦重要思想、重大事件、重要节点发声定调,彰显了新华社评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受众点赞“既有政治高度,又有思想深度,还有人性温度”“写出了人民心声”。
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任仲平”他是一群人的新闻理想,是一张报纸的社会责任。
钟 声,是《人民日报》以此为笔名的国际评论,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把“中”字改成“钟”,取“警世钟声”的寓意。作为中国的权威媒体,人民日报有义务对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针对一些国际社会的不实指责进行反驳。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2020中国抗疫记
解 题
主标题:抗击疫情在民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副标题:交代了文章所写的具体内容
事件通讯
1、快速浏览课文,圈画每一小节的关键词句,概括各节内容,并给每部分拟一则小标题。
2、本文围绕着抗疫这一主题,是按照怎样的层次和内在联系组织起来的?
思
思展
章节 小标题
引子 中国抗疫,雄浑篇章 一 中国力量,挺过疫情 二 制度优势,战疫法宝 三 中国精神,力量之源 四 生命至上,价值理念 五 科学抗疫,有力武器 六 全面“体检”,反思改变 七 大国担当,命运与共 八 渡尽劫波,光明未来
由宏观到具体
由内因到外因
由国内到国际
空间
时间
中国取得抗疫重大战略成果的原因
结构:
作者并没有按照一般的横式结构或者纵式结构展开议论全文,而是将回顾与总结(一、二、三)、记事与思考(五、六、七)、议论与抒情融为一体,站在全局高度,以事实为基础,采用纵横结合式结构 (也叫复式结构)带领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理解这场伟大的抗疫斗争。
制度优势
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一切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其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主心骨作用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彰显。
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部分西方国家却因为政党纷争走向政治极化,决策效率低下,丧失疫情防控的最佳时机。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也未能携手抗击疫情,而是各怀“鬼胎”。由于民主党人反对,共和党版的第三轮紧急经济援助计划,在参议院3月23日的程序性投票中再次未能达到60票的门槛,宣告失败。截止4月中旬美国国会仍旧没有就下一步应该怎样应对疫情达成一致,民主党和共和党均表示不会放弃各自的提议,僵局进一步加深。另外,在两党激烈党争大背景下,由于美国重灾区的各州的州长多为民主党人,由共和党主导的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的合作也开始产生严重分歧。与此同时,美国的疫情愈演愈烈,截至美国时间5月4日,人口约3.3亿美国累计确诊病例已经达到1152372人,而人口约14亿的中国累计确诊病例不到85000人。
1、结合本单元其他五篇文章的学习,探讨:新时代伟大抗疫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在内涵上是怎样一脉相承的?
议
篇目 精神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长征胜利万岁》
《大战中的插曲》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篇目 精神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团结、真诚合作、致力于民族发展大业的政党。革命领袖高瞻远瞩,有胆识、有魄力、有信心,能够让我们的国家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长征胜利万岁》 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忠诚、信念坚定,具有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大战中的插曲》 中国军人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是祖国统一的保障。
展评
篇目 精神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不怕困难,迎难而上,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公而忘私,鞠躬尽瘁的公仆精神。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新时代的伟大抗疫精神是与战争年代革命者的革命精神一脉相承的。
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
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担当意识,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仁爱之心,
命运与共、天下一家的社会理想。
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他们体现了新时代广大中国人民对革命精神的继承发扬。
本文全面、客观、立体地报道了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一事件,揭示了中国抗疫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思路清晰,内容全面,高屋建瓴,气魄宏大。
作者将回顾与总结、记事与思考融为一体,带领读者从不同角度认识和理解这场伟大的抗疫斗争。既表现出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
又彰显了科学抗疫的理性思考;既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热情礼赞,又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和博大胸怀;既有对新时代中国人民高尚品格的歌颂,又有对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变革的深入思考。
小结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2020中国抗疫记
钟华论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富有诗意、饱含情感的语句。
2、品味学习作者高超的写作技艺,提升个人写作能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这篇通讯中采用了大量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语句表达观点和情感,具有一种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
文中哪些金句打动了你?你从中读出了哪些感情?作者借用什么手法让情感的表达更生动的?请从文中挑选三处,书面作答,旁批在课本上。
思
提示:
手法+所写内容+作用(内容、结构)
最后一点要整合全句表达的情感/道理
组内交流自己思考的结论,争取人人发言,充分表达。
议
示例:“武汉,从来不是一座‘孤岛’;湖北,从来不是孤军作战。”(P31二)
这句话采用对称句式,写出疫情暴发,武汉告急,无数热血儿女火速奔赴,昼夜驰援的情况,生动形象的解读了抗议期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场面。“从来不是”加强语气,突显了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议评
浩浩长江水,巍巍黄鹤楼。【对偶】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2020年的中国抗疫,在中华民族史册、人类发展史册上写下悲壮雄浑的篇章。【化用】
灾难虽巨大,但压不垮英勇的中国人民。
寒冬再漫长,也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双关】
一个国家对生命的态度,是最有说服力的文明标尺。【比喻】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比喻】
多种修辞:增强表现力|增添文采|意蕴丰富|生动形象。
引用名言,增添文采,使文章更具客观性和说服力。
议评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赞叹:“在疫情面前,中国展现出强大高效的组织和动员能力,令人印象深刻。”
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 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这股劲,就是中国人的精气神,就是永恒不灭的民族魂。
学者卡尔·齐默在《病毒星球》一书中写下这样的感悟:我们生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病毒史。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的不朽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沉着应对、果断决策。
整散结合 排比
议评
从重症病房,到城乡社区,从工厂车间,到科研院所,到处都有共产党员冲锋陷阵的身影。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
在漫长而悲壮的缠斗中,多少生灵惨遭涂炭,多少文明因此毁灭。
这份谢意,澎湃而又悠长。只有穿越了大风大浪,经历了生死考验,才能读懂其中的真情与大爱。
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也是我们战胜疫情的重要法宝。
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稳若泰山,源于根基坚实如铁。
每一次握手,都在传递力量;每一句话语,都是郑重的承诺:“你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拼搏。”
没有生而英勇,只因选择无畏。那一封封按着鲜红手印的请战书,那一道道口罩勒出的深痕,那一个个彻夜照顾患者的身影,正是对医者仁心的最好诠释。
长短句结合
议评
检
篇目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长征胜利万岁》
《大战中的插曲》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以“伟大的复兴”为主题,以本单元所学篇目为素材,用“从……到……”的句式,写一个200字左右的文段,至少使用两种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