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归园田居
学习目标
1、了解陶渊明,体味诗人情感。
2、诵读诗歌,赏析诗歌意境。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晋浔阳(今九江)人。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回归田园的道路。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作《归园田居》组诗,共五首,本课所选为第一首。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他最著名的作品为《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和谐美好,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这使得桃花源与乌托邦齐名,都代表了一个美好的幻想。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诗的风格:质朴、平实、清新、自然
陶渊明的影响
李白: “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
杜甫:“焉得思如陶谢手。”
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陆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一读古诗,掌握节拍,体会情感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yìn
ài
fán
厌恶官场,
热爱田园
思考:哪些词句表现作者情感的爱憎?
“尘网”
“樊笼”
误落“羁鸟”、“池鱼”
↓
↓
官场
↓
比喻官场黑暗
官场中的诗人
↓
厌恶官场
再读古诗,理解内容
思考1、“归园田居”的意思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这首诗的题眼是什么
这个题眼还潜藏着哪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归
(1)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用课文的原句回答这四个问题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1)从何而归?
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官场生活
2、为何而归?
明确:性本爱丘山。
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还要出仕?
(原文诗句回答)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本性使然,而是一次失误。
3、归向何处
明确: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有哪些?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4、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宁静、闲适、喜悦、怡然自得的心情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②怡然自得的心情
↓
①田园生活
三读诗歌,赏析手法
1、比喻对比拟人手法
把官场比喻成尘网、樊笼,把官场里的自己比作羁鸟、池鱼
↓
不自由
回归田园
↓
得到自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拟人
2、白描手法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线条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
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
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不加
雕饰,不加烘托,粗线条地勾
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
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
多的艺术效果。
文中白描手法体现在何处?简要分析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
→
近景
→
恬淡自然
}
→
远景
→
幽静平和
}
→
动景 以动衬景
→
安居乐业,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优美的田园风光,由近到远,声色相调,淡浓相宜,描摹了诗人心中的桃园——朴拙自然、宁静中不失生机的乡村图景。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宁静和谐的心境。
白描与工笔的对比
白描
工笔
“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探究、合作
有人说陶渊明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
(可从社会责任感、个人追求、当时的社会环境等角度思考)
答:(1)我赞成这种说法。因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我反对这种说法。a.陶渊明归隐是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后作出的一个超脱的选择。他不愿同流合污,坚持高尚的志趣是对黑暗官场的反叛; b.“性本爱丘山”,这是陶渊明的个人追求; c.陶渊明处在乱世之中,纵是文武双全,有济世之才,一介书生,除却不甘之外,也只有悲愤和无奈,既然改变不了现实,还不如独善其身。
(3)辩证地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若从个人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感来看,陶渊明似乎是消极避世的。但陶渊明的归隐是坚守节操,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具有积极的意义。
深度思考
陶渊明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从他放弃了实现“济苍生”的理想来说,具有一定的消极性,但从他坚持高尚的志趣,决不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来说,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