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三、四单元检测卷
检测范围:第三、四单元 满分:100分
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克洛维统治时期,法兰克王国不断扩张。到他去世时,法兰克王国的版图已经延伸至高卢南部地区以及莱茵河以东至多瑙河之间的大部分地区。法兰克王国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
A.基督教的广泛支持 B.封建土地制度形成
C.大力推行民主政治 D.罗马大地主的支持
2.基督教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欧洲文明又被称为基督教文明”。基督教出现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 )
A.北非 B.西欧 C.西亚 D.北欧
3.中世纪的西欧,两个相距仅几百英里的地方,一个地方有大量的粮食,另一个地方却在遭受饥饿。这是很正常的事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欧出现了封君封臣制度 B.国王严格限制粮食贸易
C.庄园经济封闭和自给自足 D.奥斯曼帝国控制了商路
4.下面为8世纪法兰克王国土地改革后建立起的一套等级制度示意图。这套等级制度( )
A.构建了法制社会基本框架 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建立
C.形成世俗社会与宗教对峙 D.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5.13世纪后期,在英格兰的阿尔鲁斯,法庭全体人员要求领主应召前来答复他的一个佃户,是否依据国王的令状对该佃户提起诉讼,在下一次法庭上,领主因未出席法庭而被扣押财物。这表明庄园法庭
( )
A.依据习惯法进行裁决 B.适当限制领主的特权
C.始终维护佃户的权益 D.旨在维护领主的利益
6.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权是西欧社会逐步转型、步入近代的基础。在城市争取自治权的过程中,国王为其颁发特许状的意图是( )
A.剥夺市民财产 B.削弱割据势力
C.维护农奴自由 D.巩固庄园制度
7.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观察下图,下列关于西欧庄园说法正确的是( )
A.全体佃户可以使用林地铁斯 B.佃农没有法律上的自由
C.庄园土地全部归属领主 D.导致封君封臣制度产生
8.《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这表明( )
A.罗马法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B.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
C.妇女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D.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的权力
9.人们习惯将欧洲的中世纪称为是“黑暗时代”,然而,这个时代却结出了教育“最美好的花朵”。下图是中世纪兴起的牛津大学,其最初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为传播宗教的需要 B.摆脱教会对教育控制
C.为宣传无神论需要 D.欧洲城市复兴的推动
10.某同学通过查找资料,完成了如下图所示的资料卡片。资料卡片描述的帝国是( )
A.奥斯曼帝国 B.西罗马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查理曼帝国
11.在地中海世界漫长的中古时期,拜占庭文化以特殊的方式对先前的文化进行保护,为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披上了基督教的外衣,并将其中诸多内容融合到拜占庭生活方式中。这说明拜占庭文化( )
A.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B.源自于传统的古希腊罗马文化
C.为地中海区域的发展作出贡献 D.具有继承性、开放性和传承性
12.日本幕府本指将领的军帐,但在日本的特殊状况下,演变成一种特有国情的政治体制。“特殊状况下”“特有国情的政治体制”表现为( )
A.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严重,局势动荡 B.血缘关系与主从制结合组成军事集团
C.武士集团代表着庄园与地方政府对抗 D.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掌握国家大权
13.9世纪初,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鼓励并组织对希腊古典哲学的大规模翻译活动,大批希腊、印度和波斯的哲学科学和医学名著的译本经整理、注释之后,相继问世。可见,阿拉伯帝国( )
A.传播了东西方的文化 B.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C.奉行开明的文化政策 D.推动了宗教文化的发展
14.下图是大化改新时期隋唐官制与日本官制对比图。这说明大化改新( )
A.仿效隋唐典章制度 B.使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C.学习西方先进制度 D.使日本发展为奴隶制国家
15.622年,穆罕默德建立穆斯林公社,成员都以兄弟姐妹相待,禁止相互仇杀。这样的主张有利于( )
A.实现男女平等,建立公平社会 B.缓解部落矛盾,推动半岛统一
C.创立伊斯兰教,对抗麦加贵族 D.加强对外宣传,重视科技文化
二、非选择题(40分)
16.(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了更好地在城市里自由地进行商业贸易活动,他们反对名目繁多的封建性商品流通税以及一整套的封建枷锁,因此这就迫使他们要与封建主们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随着西欧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易活动频繁,西欧中世纪的城市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城市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特许状授予城市居民各种特权…
主要包括: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
——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欧城市争取自治权的主要原因,并概括西欧市民拥有的“特权”。(4分)
材料二:中世纪欧洲的大学。
1150年正式建立的巴黎大学,是由巴黎圣母院教堂学校演变而来。当时大学一般开设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大学科,文学最初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后来才独立成科,七艺是其主要课程。后来还增加了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课程。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世纪大学分布和大学课程设置的特点。(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中世纪城市和大学之间的联系。(2分)
17.(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大化二年(646年)元旦,发布改新诏书……凡皇室贵族领有的土地(屯仓、田庄)和人民(部民、部曲)一律收归国家,成为“公地公民”。
——武安隆《浅论大化改新》
(1)概括材料一中的大化改新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改革对日本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
材料二:日本人借用了汉字,但发展了他们自己的书写体系;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调整了它的政治学说,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在保留其本民族神道教的同时,日本人还接受了佛教,但对之做了修改,以满足他们自己的精神需要。7世纪中期,(日本)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模式,将日本改变成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按照中国的模式,
全国划分成若干国和郡,分别由国司和郡司治理;国司和郡司皆由天皇及其国家议会任命。此外,以天皇的名义将全部土地收归国有,分配给农户。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阅读材料二,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6分)
18.(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
(1)伊斯兰教的创立地位于图中的 (填地点)。830年,哈里发在图中的 (填地点)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请概括8世纪中期的阿拉伯帝国有何发展。(4分)
材料二:拉丁文化是西方的,中国文化是东方的,而阿拉伯文化却两者兼备。
——美国科学史家乔治·萨顿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观点 请结合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6分)
(3)“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综合上述探究活动及所学知识,谈谈现代文明交流中我们应持的态度。
19.(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法兰克王国的政教关系是相互需要,相互利用,又相互争夺的关系。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日耳曼蛮族王国的建立让罗马教会必须要适应新的环境寻求新的政治保护和政治依靠,以便重振昔日的权势。而法兰克王国从克洛维到查理大帝,为了巩固统治和进行扩张,也深知需要罗马教会这样一个有力的精神工具。利害的一致,使双方结合在一起。
——裴耀鼎《论法兰克王国宗教与政治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归纳法兰克王国的统治特点。结合史实说明法兰克王国统治者如何将罗马教会作为巩固统治的精神工具。(4分)
材料二:日本统治集团中的革新势力认识到唐朝均田制为日本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契机。他们将豪强贵族占有的土地和部民收归国有,变为国家“公地”“公民”,然后班(颁)给“公民”一定数量的土地,国家征得“租”(稻谷)“庸”(劳役)“调”(土物产品)。于是,部民奴隶转化为封建国家的农民。
——王军有《大化改新性质博弈论——兼论日本律令时代的封建性》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改革后土地所有制的转变和这次改革对日本的影响。(4分)
(3)综合上述材料,从两国巩固统治的举措中,你能获得怎样的启示 (2分)
参考答案
1.A 2.C 3.C 4.B 5.B 6.B 7.A 8.B 9.D 10.C 11.D 12.D 13.C 14.A 15.B
16.答:(1)原因: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想要摆脱束缚商业贸易发展的枷锁。特权:自由流动的个人自由;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的司法自由;私有财产受到保护。(任答两点)
(2)分布特点:广泛分布在西欧各国。课程特点: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3)联系:城市的兴起推动了大学的出现,大学为城市培养了大量的实用型人才,反过来推动城市发展(类似亦可)
17.答:(1)内容: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影响: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2)观点: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又富于创新的民族。论述:7世纪中期,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学习中国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借用汉字,借鉴儒家学说,接受佛教,但又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变通,改革创新,为己所用。所以说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又富于创新的民族。
18.答:(1)麦加;巴格达
(2)观点:同意。论述:因为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人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阿拉伯人对古印度人发明的从0到9计数法加以改造并传播,形成了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3)态度:提倡多元文化并存,互相理解、尊重;坚持对外开放,在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中增进了解,减少隔阂;坚持学习、借鉴和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敢于创新等。(任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19.答:(1)特点:政教结合。方式: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并推动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查理命令人民交纳"什一税”。
(2)转变:由奴隶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影响: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3)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结合本国实际,学习他国的长处,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任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