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过洞庭》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洞庭青草”点出地点,照应题目;“无一点风色”营造了清幽、静谧的环境氛围。
B.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暗点月华星辉,明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
C. “肝胆皆冰雪”与上阕的“表里俱澄澈”互为呼应,象征词人胸襟坦白与人格高洁。
D. 这首词在情景交融上有独到之处,物境与心境,昨日与今夕,和谐融会在一起。
2. 下列关于本诗的赏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奴娇》开篇便点出了时间与地点,写的是接近中秋的一个夜晚。他把自己放在湖光月色之中,觉得自己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
B.“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湖面三万顷,阔大的湖面安置了词人的的一叶扁舟,有力地衬托出词人的渺小,写出了词人被罢官后内心的凄凉。
C.“短发萧骚襟袖冷”,因为夜气清冷,所以词人觉得头发稀疏、衣衫单薄,况且如今被免职了,心里一时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
D.张孝祥的词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首词通篇景中见情,笔势雄奇,境界空阔。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激。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宋孝宗乾道二年,词人因谗言落职,由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时作此词。
3.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开篇点题,勾勒出了青草湖上水波不兴的画面。
B. “表里俱澄澈”既写出了洞庭月下的清亮明洁,同时也寄寓深意,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C. “孤光自照”一句写作者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不为人知的孤独彷徨心境。
D. 作者将丰富奇特的想象和浩渺无限的自然融合,展现了恢宏意境,抒发了豪迈气概。
4. 赏析“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中“冷”和“稳”两字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点明地点、时间。风平湖静,水波不兴,是诗人纵目湖景时心境的折射。
B. “扁舟”暗含隐逸逍遥之意,其与“驾一叶之扁舟”中的“扁舟”意蕴相迥。
C. “妙处难与君说”中的“妙处”,既指风光之妙,亦指物我融合的体悟之妙。
D. 上阕着重写景,且景中含情;下阕着重抒情,又情中有景:景与情妙然相合。
6. 南宋学者魏了翁评价张孝祥“有英姿奇气”。请结合下阕简要分析。
7.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念奴娇 过洞庭
张孝祥①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②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③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④西江⑤,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①张孝祥,南宋词人。宋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张孝祥因人进谗言而被罢官,由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时作此词。②玉鉴琼田:形容月光下洞庭湖,皎洁的水面。鉴:镜子。③萧骚:稀疏。④挹:舀水。⑤西江:指长江。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洞庭青草”点出地点,照应题目;“无一点风色”营造了清幽、静谧的环境氛围。
B.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暗点月华星辉,明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
C. “肝胆皆冰雪”与上阕的“表里俱澄澈”互为呼应,象征词人胸襟坦白与人格高洁。
D. 这首词在情景交融上有独到之处,物境与心境,昨日与今夕,和谐融会在一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洞 庭 湖①
元 稹
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
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
虞巡②竟安在,轩乐③讵④曾过。
唯有君山⑤下,狂风万古多。
【注】①此诗作于元和八年。元和五年,元稹因弹奏河南尹房式,被召回罚俸,之后遭贬谪,困顿州郡十余年。②虞巡:虞舜登帝三十九年,南巡狩君山。③轩乐:轩辕黄帝之乐。相传黄帝曾在洞庭湖奏乐。④讵:岂,难道。⑤君山:在今湖南岳阳洞庭湖中,为湖中众小山之最有名者。
8.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人生中见过的壮观场面,除了大海就是洞庭湖,可看出洞庭波的浩荡声势。
B. 颔联描写了洞庭湖波涛汹涌、巨浪滔天、吞吐日月星河的磅礴气势,炼字精妙形象。
C. 颈联用典,对虞舜巡狩君山、黄帝在洞庭奏乐表示疑问,借以体现洞庭湖的险恶。
D. 本诗既通过写景来抒情,同时又直抒胸臆,充分达到了写景与抒情的和谐统一。
9. 本诗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均为仕途失意后于洞庭湖的即景抒怀之作,但诗人描写的洞庭湖景色及抒发的情感却不相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①
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徙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
【注】① 1169年,张孝祥在荆州安抚使任上辞官,本诗作于其归隐途中。②沉累:指屈原投江。
10. 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
A. 词人以“倦游客”自称,饱含其仕宦不顺而退归的疲倦之情。
B. “日落”到“缺月”的时空转换,表现词人凭栏久立的意绪。
C. “吞”字突出岳阳楼视野开阔,“隘”字点明岳阳楼位居险要。
D. “杜若满芳洲”美景写乐情,衬托出词人对未来的美好畅想。
1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是( )
A. 词上阕描绘词人登楼所见:日落君山,云气蒸腾,沅、湘两岸的草木郁郁葱葱,一弯残月如帘钩般高挂于天。
B. “西风千里”两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词人经过漫长旅途,终于到达岳阳楼的感慨之情。
C. 词下阕抒发吊古伤今的情怀,联想屈原的政治遭遇和不同流合污的品质,表达了自己同样不被重用的幽愤之情。
D. “人间好处”两句,意为人世间的一切好处,都比不上此处景色的美好。词人直抒胸臆,疑问中不掩赞誉之情。
12. 这首词和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都描写了“月”的意象。请从描写手法、营造意境、承载情感等角度,任选两点,分析两首词中“月”这一意象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桂林中秋①
张孝祥
今夕复何夕,此地过中秋。赏心亭②上唤客,追忆去年游。千里江山如画,万井笙歌不夜,扶路看遨头。玉界拥银阙,珠箔卷琼钩。
驭风去,忽吹到,岭边州。去年明月依旧,还照我登楼。楼下水明沙静,楼外参横斗转,搔首思悠悠。老子兴不浅,聊复此淹留。
[注]①本词作于词人到任广西静江(今桂林)府不久。次年,词人因谗言被罢官,北归途中作《念奴娇·过洞庭》。②赏心亭位于建康(今南京),词人曾在此地与南宋主战重臣张浚有交游。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阕抚今追昔,回忆过去自己在赏心亭的经历,同时写出了眼前桂林百姓笙歌不断、庆祝中秋的美好画面。
B. “玉界拥银阙,珠箔卷琼钩”两句是对月夜景象的着意描摹,与“玉鉴琼田三万顷”这句都具有景中含情的意味。
C. 词的下阕写自己游兴不减,月下登楼赏景,既有夜晚难眠的“搔首思悠悠”,又表达了不会长期滞留于此的豪情。
D. 本词和《念奴娇·过洞庭》都用了虚实结合、比喻等手法,语言风格上也一以贯之,体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
14. 这首词起句“今夕复何夕”,《念奴娇·过洞庭》结尾句“不知今夕何夕”,都有感于中秋而赋“今夕何夕”,两者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词作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读书过一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考官已定埙①冠多士,孝祥次之。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谕宰相曰:“张孝祥词翰俱美。”
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秦桧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与胡寅厚,桧素憾寅。于是风言者诬祁有反谋,系诏狱。会桧死,魏良臣密奏散狱释罪,遂以孝祥为秘书省正字。
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至是澈为御史中丞,首劾孝祥奸不在卢杞②下,孝祥遂罢。
寻除知抚州。年未三十,莅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 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 ,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上嘉之。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复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治有声绩,复以言者罢。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复待制,徙荆湖北路安抚使。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置万盈仓以储诸漕之运。
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请祠,以疾卒,年三十八。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
(节选自《宋史·张孝祥传》有删节)
【注】①埙( xūn):秦桧的孙子秦埙。②卢杞:唐朝宰相、巨奸,曾先后陷害杨炎、颜真卿等人。
15.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标号“[ ]”里填涂。孝 [ A ] 祥 [ B ] 既 [ C ] 素 [ D ] 为 [ E ] 汤 [ F ] 思 [ G ] 退 [ H ] 所 [ I ] 知 [ J ] 及 [ K ] 受 [ L ] 浚 [ M ]荐 [ N ] 思 [ O ] 退 [ P ] 不 [ Q ] 悦 [ R ] 孝 [ S ] 祥 [ T ] 入 [ U ] 对
16.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廷试又称殿试,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乡试中选者才能参与,一般由皇帝在殿廷之上亲自主持。
B. 诏狱,奉皇帝命令拘押犯人的监狱,一般二千石以上的高官有罪,需要皇帝下诏书才能拘捕入诏狱。
C.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划名称,宋代的路相当于现在的省,此处“路”与“烽火扬州路”的“路”同义。
D. 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致仕的一般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官员也可自请退职,如“乞骸骨”。
1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孝祥才思敏捷,颇受赏识。他读书过目不忘,十六岁时,在乡试中入围,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高宗曾称赞他的诗词必将名世。
B. 张孝祥治洪有方,造福百姓。他在担任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组织修筑了寸金堤,去除荆州水患;又设立万盈仓来储备漕运的粮食。
C. 张孝祥仕途坎坷,屡遭罢官。金兵入侵时,他认为金国是想缔结盟约,被宣谕使弹劾而丢官;担任静江府知府时,又因谏官的意见被罢。
D. 张孝祥年轻有为,能力出众。他担任抚州知府时,处理事情精明、准确;任平江府知府,不怕事务繁重艰巨,没有留下积压的案件。
1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 2)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
19. 汪澈担任御史中丞时,他为什么首先弹劾张孝祥,使其被罢职?请简要说明。
四、默写
20. 默写。
①《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词人的豪迈气概。
②《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
③洞庭湖是澄澈的,词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念奴娇·过洞庭》表达物境与词人心境相会,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襟怀坦白。
⑤《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因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词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词人不管处境如何,自己心神毫不动摇的气度。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B选项“暗点月华星辉,明写波光水色”错,应是“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
2.【答案】【参考答案】(1)B
【解析】【试题分析】(1)B选项“……湖面三万顷,阔大的湖面安置了词人的的一叶扁舟,有力地衬托出词人的渺小,写出了词人被罢官后内心的凄凉”错误,这两句是说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这一说法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应该是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
3~4.【答案】C、【参考答案】(1)“冷”字写出了词人从岭外北归,泛舟湖上的真实感受,同时也表明词人萧瑟的心境。
(2)“稳”字写出了词人稳稳地泛舟湖上,应和了“更无一点风色”,也能看出作者秉持内心的旷达之情。
【解析】1. 【试题分析】C选项“表现了不为人知的孤独彷徨心境”错误。“孤光自照”,是说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心情。
2. 【试题分析】
萧骚,形容头发的稀疏短少,好象秋天的草木。结合后面的“冷”字来体会,这萧骚恐怕是一种心理作用,因为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所以“冷”字写出了词人北归泛舟湖上的真实感受;结合注释“宋孝宗乾道二年,词人因谗言落职,由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时作此词”可知词人的处境,“短发萧骚襟袖冷”,如今被免职了,所以这“冷”不仅仅是躯体感觉之冷,更是心境之冷,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
但诗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稳泛沧溟空阔”不管处境如何,自己是拿得稳的。“稳”字写出了词人稳稳地泛舟湖上,应和了“更无一点风色”;自己安稳地泛舟于浩淼的洞庭之上,心神没有一点动摇,不但如此,诗人还有更加雄伟的气魄,也能看出作者秉持内心的旷达之情。
5~6.【答案】B、【参考答案】①豁达坦荡,人格高洁。虽然被贬,但内心孤光一片,如冰雪一样晶莹。②沉稳从容,宠辱不惊。境遇凄寒,但他“稳泛”人生风浪,处变不惊。③气概豪迈,放旷超脱。视天地万象为宾,笑傲天地一切而又物我两忘。
【解析】1. 【试题分析】B选项“相迥”错。“驾一叶之扁舟”是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此“扁舟”亦含有潇洒自由之意,和文中有相似之处。
2. 【试题分析】
下片开头五句是作者人生经历和感受的高度浓缩。词人在“岭海”(五岭以外的地区)任职多年,不管别人如何评说,但“孤光自照”,自己无愧于心,对得起朝廷和苍生。“肝肺皆冰雪”与上片的“表里俱澄澈”互为呼应,表明自己襟怀坦白,忠于朝廷,肝肺如冰雪一般晶莹洁白。表明诗人豁达坦荡,人格高洁。
“短发萧骚襟袖冷”,从字面上看似乎略显凄凉,自己头发稀疏,不耐风寒;但实则是对前三句的补充,表明自己任职多年,恪尽职守,夙夜忧勤,用的是侧面衬托的笔法。“稳泛沧浪空阔”,表明词人孤高傲世的心态,尽管自己对朝廷披肝沥胆,却仍然被奸佞的谗言所中伤,身处这种逆境,自己不改初衷,仍稳稳地泛舟在这碧波浩森的湖面上。此句一语观关既是眼前泛舟之景,又暗喻词人对现实社会中的政治风浪安之若素的态度,他沉稳从容,宠辱不惊。表现了表现了宽广的志士胸怀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后五句词人用丰富而雄阔的意象,进一步表达了志士的胸怀和英雄的气概。“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三句,想象奇特,气魄宏大,词人要舀尽长江的水为酒,把呈勺子形的北斗七星当作酒杯,邀请天地万物为宾客来和他一起细斟慢酌。身陷逆境而豪情万丈,让人不能不肃然起敬。这三句不仅表现词人淋漓的兴致和凌云的气度,更表现了他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深深领悟,达到了超越时空的极高的精神境界。“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结尾两句,词人意兴达到极致,情不自禁地叩击船舷,对天狂啸,忘记了今晚是什么时辰。此时的词人,仿佛与浩瀚的大自然融为一体,宠辱皆忘,物我难分,格调之昂扬,境界之高远,令人击节赞叹。
7.【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B选项“暗点月华星辉,明写波光水色”错,应是“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
8~9.【答案】D、【参考答案】①元诗着重描写洞庭湖汹涌的波涛巨浪,象征人世宦海风波的险恶,抒发了诗人身处宦海风波的抑郁之情与厌恶之感。②张词着重描摹皎洁月光下平静澄澈的洞庭湖胜景,抒发了词人高洁的人格操守以及超越宠辱得失的豪迈气概。
【解析】1. 【试题分析】D选项“直抒胸臆”错。此诗前两联写洞庭波的浩荡声势,第三联写关于洞庭湖的传说,且对此隐隐表示怀疑以衬托洞庭波的险恶。最后一联写君山之下的狂风怒号、浊浪滔天“万古多”,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自己被贬谪后的隔世之感。没有使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
2. 【试题分析】
①元诗作写景,起首便冒出“人生”二字,又以海涛比洞庭波,把洞庭波的浩荡声势形容出来了。第二联是对洞庭波的直接描写,那吞吐日月星河的气势丝毫不逊于“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第三联似乎对传说中的舜帝南巡到君山,黄帝张乐洞庭湖这荒蛮之地,隐隐表示怀疑。亦为反用典故,以衬托洞庭波的险恶。最后一联写君山之下狂风怒号、浊浪滔天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自古以来经常发生的事。元诗着重描写洞庭湖汹涌的波涛巨浪,象征人世宦海风波的险恶,抒发了诗人身处宦海风波的抑郁之情与厌恶之感。
②张词着重描摹皎洁月光下平静澄澈的洞庭湖胜景,“玉鉴琼田”形容的是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辉分给了湖水。水里的银河是天上银河的倒影,它们有着同辉的形象。“表里俱澄澈”是这首词主旨所在,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哪里,美在澄澈。澄是水清,澈也是水清,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丝一毫浑浊,没有一丝一毫污染,这样的清澈明亮,有如非人间的琉璃世界;另一层是说三万顷湖上扁舟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汉、大丈夫。所以表里俱澄澈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人,写自己品格之美。总之,张词抒发了词人高洁的人格操守以及超越宠辱得失的豪迈气概。
10~12.【答案】D、B、【参考答案】①描写手法不同。本词写一弯残月,如帘钩高挂,运用比喻手法。过洞庭中“素月分辉”,讲明月把自己的光分给洞庭,运用了拟人手法。“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又运用江水之澄澈映衬月光的皎洁。
②营造意境不同。本词借缺月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过洞庭情景交融,月亮澄澈,营造了一种旷达豪放的意境。
③承载情感不同。本词中描写的“月”为抒发作者的离忧做铺垫。过洞庭里“月”是词人澄澈心灵的代指,表现词人的磊落胸怀。
【解析】1. 【试题分析】D选项“美景写乐情,衬托出词人对未来的美好畅想”错误。花开烂漫的美景反衬出词人心境的悲凉。
2. 【试题分析】B选项“‘西风千里’两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错误。“西风千里”两句,运用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3.
【试题分析】描写手法不同。
本词“缺月挂帘钩”写天上的月亮好似帘钩。“缺月”即残月,描写春天的弯月形象。这是运用比喻修辞,以高挂的“帘钩”比喻一弯残月。过洞庭中“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象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运用了拟人手法。“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又运用江水之澄澈映衬月光的皎洁。
营造意境不同。
本词借“缺月”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为下阕抒发词人心境的悲凉创设了氛围,营造了意境。《过洞庭》写的是中秋之月,词人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
承载情感不同。
“缺月挂帘钩”,词人独自倚栏凝思,天上的月亮好似帘钩。本词中描写的“月”为抒发作者的离忧做铺垫。
“表里俱澄澈”是这首词主旨所在,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澄澈。另一层是说三万顷湖上扁舟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汉、大丈夫。“表里俱澄澈”情景交融,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人,写自己品格之美。
“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辉分给了湖水,运用拟人修辞,把月亮人格化,写出月亮的多情。“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是说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素月”“明河”两个意象点出了天空的特征,“分辉”“共影”则写出了秋水长天一色的美景。
13~14.【答案】A、【参考答案】同:因明月朗照感良辰之至,赞叹夜色美好,表达佳节来临的喜悦;借月之皎洁喻心之澄澈,体现词人高洁的人格追求、豪放旷达的胸襟。
异:本词于句首言之,引出下文今昔对照,是“岭边”境遇下的自我纾解,苦闷之中仍有凌云壮气。《念奴娇·过洞庭》于结尾收束全词,是“岭边”一年“孤光自照”经历后的情感倾吐,词人与自然同在,忘怀一切宠辱得失而洒脱自适。
【解析】1. 【试题分析】A选项“眼前桂林百姓”错。不是眼前的画面,本词上阕纯为词人铺叙上一年在建康中秋赏月的情况。
2. 【试题分析】
本词是张孝祥于南宋乾道元年 (1165) 七月到桂林以后,在中秋节赏月时写的。“今夕复何夕,此地过中秋”作者一落笔即开门见山,赞叹夜色美好,表达佳节来临的喜悦。此句着重点染词题的时空性,以时序的更迭和地方的变迁,来对比建康 (今江苏省南京市) 和桂林两地过中秋佳节景况的不同。今昔对照,是“岭边”境遇下的自我纾解,用以抒发他对人事凌替的感慨,苦闷之中仍有凌云壮气。
《念奴娇·过洞庭》词人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同时隐隐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结尾句“不知今夕何夕”赞叹夜色美好,使人沉醉,竟忘掉一切(包括时间)。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写下这首词。以“不知今夕何夕”作结,从秋月秋水回归自我,扣舷是动作,独啸是声音,从空间上说是由洞庭之大到一己之小;从时间上说是由今夕之初泛到稳泛;从心理上说是由知到不知,通过对照,说明诗人已忘情这月白无风之夜,忘情于与大自然交融之中。
根据以上理解,从同与异的角度分析即可。
15~19.【答案】【参考答案】JNR、A、A、【参考答案】(1)张孝祥派人逮捕他们并加以处理,没收他们的家产,得到几万斛粮食。第二年,吴中发生大的饥荒,一直靠这些粮食来赈济百姓。
(2)不久张孝祥被起用担任潭州知州,处理政事简明易行,有时用威力辅助治理,湖南于是因此平安无事。
、【参考答案】
①汤思退一向不喜欢汪澈。
②张孝祥出自汤思退门下,受到汤思退的大力提拔。
③张孝祥与汪澈一同任职时年少气盛,常常欺侮他。
【解析】1.
【试题分析】句意:张孝祥已经被汤思退所赏识,等到他被张浚推荐,汤思退感到不悦。张孝祥进宫回答皇上的问题。
“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是主谓宾都全的句子,其中“所知”是所字结构,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的短语,做句子的宾语,“所知”后J处断开;
“及受浚荐”省略了主语“思退”,“浚”为人名张浚,“受浚”是状语,“荐”是谓语,“荐”后N处断开;
“思退”为人名,作主语,“不悦”为动词,作谓语,主谓结构,句意完整,“不悦”后R处断开。
2. 【试题分析】A选项“乡试中选者才能参与”错误,按照科举制度,殿试是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贡士才可以参加,也就是会试中选者才能参与。
3. 【试题分析】A选项“高宗曾称赞他的诗词必将名世”错误,根据原文“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可知,高宗称赞必将名世的是张孝祥其人,并不是他的诗词。根据第一段原文“谕宰相曰:‘张孝祥词翰俱美’”可知,高宗称赞他诗词美,是他考中进士的时候。
4. 【试题分析】
第一句中,“捕治”,逮捕处理;“籍”,没收入官;“谷粟数万斛”,定语后置,几万斛粮食。
第二句中,“俄”,不久;“起”,含被动,被起用;“以威济之”,用威力辅助治理;“遂”,于是。
5. 【试题分析】
根据原文“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可见汤思退很赏识出自自己门下的张孝祥,对其大力提拔。由此推知汪澈对张孝祥受到的优待怀恨在心,所以担任御史中丞时,他首先弹劾张孝祥。
根据原文“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可见汤思退非常赏识张孝祥却不喜欢汪澈,由此可推知汪澈心中是对汤思退厚此薄彼的做法有所不满的,因此在担任御史中丞后,首先弹劾张孝祥。
根据原文“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可见汤张孝祥与汪澈一同任馆职,张孝祥却经常凌驾在他之上不顺从他、欺侮他。所以,汪澈要弹劾张孝祥。
参考译文:
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他读书过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字。十六岁时,张孝祥在乡试中入围,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绍兴ニ十四年,张孝祥参加廷试获得第一名。考官已定下秦埙在读书人中第一,张孝祥第二。高宗读了秦的对策都是秦桧所说过的话,于是把张孝祥提拔为第一名,而秦埙为第三名。皇上告诉宰相说:“张孝祥诗词、文笔都很美。”
皇上抑制秦埙而提拔张孝祥,秦桧已经很不高兴了,后来又知道张孝祥是张祁的儿子,张祁与胡寅关系密切,秦桧一向怨恨胡寅。于是暗示谏官诬陷张祁有造反的企图,(张孝祥被牵连)由皇上下诏关进监狱。恰逢秦桧死去,魏良臣私下奏请皇上为张孝祥解除监禁洗脱罪名,于是任命张孝祥为秘书正字。
当初,张孝祥考中进士,出自汤思退门下,汤思退为宰相,对张孝祥大力提拔。汤思退一向不喜欢汪澈,张孝祥与汪澈一同任馆职,汪澈老成持重,而张孝祥年少气盛,往往凌驾在他之上不顺从他。等到汪澈担任御史中丞时,他首先弹劾张孝祥好邪程度不亚于卢杞,张孝祥于是被罢官。
不久张孝祥任抚州知府。他年纪不到三十,处理事情很精明、准确,州县中很老练的人也比不上他。孝宗即位后,张孝祥担任平江府知府之职。事务繁重艰巨,张孝祥一一加以分析解决,知府庭上没有滞留的案件。平江府所属县中的大姓违法获取暴利,张孝祥派人逮捕他们并加以处理,没收他们的家产,得到几万斛粮食。第二年,吴中发生大的饥荒,一直靠这些粮食来赈济百姓。
张浚从蜀地回到朝廷,向皇上推荐张孝祥,皇上召张孝祥前往行在(杭州)。张孝祥已经被汤思退所赏识,等到他被张浚推荐,汤思退感到不悦。张孝祥进宫回答皇上的问题,于是陈述:“二位宰相应当同心协力,以辅佐皇上完成恢复国家的大任。”皇上赞扬了他。遇金人再次入侵边境,张孝祥陈述金的目的不过是想结盟约。宣谕使弹劾张孝祥使之失去职位,被罢黜。张孝祥复职为集英殿修撰、静江府知府,他治理有声誉功绩,又因为谏官的意见被罢。不久张孝祥被起用担任潭州知州,处理政事简明易行,有时用威力辅助治理,湖南于是因此平安无事。张孝祥又等待诏命,改任荆湖北路安抚使。他组织修筑了寸金堤,从此荆州没有洪水之患,又设立万盈仓来储备各地转运的粮食。
张孝祥在显谟阁直学士职位上致仕。张孝祥请求担任管理祠观的闲职,后因病死去,终年三十八岁。孝宗感到十分惋惜,有用才不尽的感触。张孝祥才智出众,文章水平超过一般的人,尤其擅长书法,曾亲自书写奏札,高宗看了后说:“他将来一定闻名于世。”
20.【答案】①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
②素月分辉 明河共影
③悠然心会 妙处难与君说
④孤光自照 肝肺皆冰雪
⑤短发萧骚襟袖冷 稳泛沧浪空阔
【解析】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玉鉴、顷、一叶、悠然、萧骚、襟袖、沧浪。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