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表象:都是士大夫以下克上的谋逆事件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反映怎样的本质问题?
本质:分封制维系下的周王室统治秩序崩溃
韩
赵
魏
第 7 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目 录
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都 江 堰
了解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
理解兼并战争带来的影响
把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作用
了解都江堰修建的概况
战国七雄
齐、楚、燕、
韩、赵、魏、秦
位置识别口诀:
东齐西秦,南楚北燕,
上赵(罩)下韩,
魏(胃)在最中间。
战国七雄
战役 交战双方 持续时间 参战人数 典故
桂陵之战 魏—— 赵、齐 不详 齐国8万 魏国10万 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 魏——齐 不详 齐国10万 魏国10万 增兵减灶
长平之战 秦——赵 2年 秦国45万 赵国60万 纸上谈兵
战国时的著名战役
规模大
时间长
范围广
特点
春秋三百年间,礼义犹存,
人臣尚知尊王
——刘向《战国策》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
七国则绝不言王矣
——顾炎武 《日知录》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何不同?
所打的旗号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尊王攘夷
不再打着
尊王攘夷的旗号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何不同?
战争的目的/性质
假尊周之名,协制群后,令孚禁止,威加海内···虽无吞周之志,而势已疑于王矣。
—— 宋 · 萧楚 《春秋辨疑》
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
—— 《战国策》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争霸战争
兼并战争
春秋战国间由于兼并、会盟、朝聘往来及通商等原因,中原地区各族各国已渐混化为一体,真正‘华夏族’于以出现,亦即后世汉族前身之形成。
—— 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
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却也推动了中国的发展,为什么?
假如你是当时的诸侯王,你的诉求有哪些?
诸侯王以及地主,将如何达成他们的的诉求?
富国、强兵
变法改革
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井田瓦解大量私田被开垦
铁犁牛耕推广
渴望提高政治地位
《战国策》中,“危国”、“亡国”、“国必亡”、“社稷必危”等词语频繁出现,多达90余次。“忧”字出现52次。
商鞅变法
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史记·秦本纪》
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 《淮南子·要略》
时间 公元前356年
支持者 秦孝公
原因 秦国实力弱小
目的 富国强兵
商鞅变法
又名卫鞅,公孙鞅
权
财
兵
确立县制,国君派人管理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制度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废除井田制
承认土地私有
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集权
富国
强兵
统一度量衡
奖 励 军 功
商鞅变法
商鞅
十年 行法十年···家给人足 ——《史记》
百年 长平之战,坑赵卒四十万。(前260年)
百三十年 “六王毕,四海一。”(前221年)
——《阿旁宫赋》
进步意义
增强国力、兵力,
为秦统一天下奠定基础
商鞅变法
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而死。你如何看待“商鞅虽死,其法犹存”这句话?
商鞅被处死的原因:
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是看其目的是否达到;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商鞅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商鞅舌战反对者
认 识:
都 江 堰
战国后期,秦国注重兴修水利。
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都 江 堰
飞沙堰:在洪水期用于泄洪,并减少泥沙淤积。
鱼嘴: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
宝瓶口:灌溉农田
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被誉为“世界水利史上利用自然的典范”
都 江 堰
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
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
1. 增强秦国实力
2. 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3. 造福千秋
亡国之忧
强国之策
统国之盼
本课小结 ①
战国七雄;兼并战争
商鞅变法;都江堰
人民渴望统一
兼并加速统一
融合促进统一
本课小结 ②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变化一: 兼并战争
变化二: 井田制瓦解
地主阶级兴起
变化三: 人心思变
渴望统一
商鞅变法
富国强兵
废除井田制
废除贵族特权
奖励军功
奴隶制统治秩序崩溃
封建统治秩序逐步确立
结论:
国家统一加快
民族融合加快
社会转型加快
1.观察战国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 四处分别为
A.燕、楚、齐、秦
B.燕、齐、秦、楚
C.齐、秦、楚、燕
D.楚、燕、齐、秦
B
2.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A.秦孝公重用商鞅
B.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B
3. 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阶段特征,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之一。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诸侯林立,战乱频繁,导致社会经济停滞不前
B.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
C.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D.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A
4. 支持商鞅变法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商鞅变法
A. 得到了旧贵族势力的支持 B.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 维护了旧的政治经济秩序 D. 遏制了地主阶级势力
B
5. 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工程建成后,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这有利于
A.齐桓公成为霸主 B.商鞅推行新法
C.秦完成统一大业 D.夏朝巩固统治
C
史海遗思
另一种视野看待商鞅变法
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
—— 《淮南子》
商君违礼义,弃伦理,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新书·时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