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但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就对他的第一位老师发动战争,逼老师签订不平等条约,收钱占地。20世纪30年代,他再一次向他的第一位老师发动战争。
——摘编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日本遣唐使来华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11课 古代日本
今日日本
国名
国旗
国徽
国歌
国花
国服
东瀛、东洋、扶桑
日之丸、日出之国
圆形,绘有16瓣黄色的菊花瓣图案
《君之代》
樱花
和服
记载的日本
乐浪海(日本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汉书·地理志》
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
——《后汉书 东夷列传》
邪马台国在3世纪曾数次向三国中的魏进贡,并接受了魏帝的册封与印绶。
——《三国志 魏书 乌丸鲜卑东夷传》
一、6世纪前的日本
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1、兴起:
2、统一:
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
公元3世纪以后,日本本州地区出现了一个较大的政权——大和国。大和国原来局限于本州岛中部的大和地区。在不断的扩张中,大和国逐渐占领邻近地区,领土越来越大。
①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大和国君主的正式称呼原本是“大王”,以后称“天皇”。据《日本书纪》记载,中国隋炀帝时,日本在国书中首次在外交场合使用“天皇”一词。
古人绘制的日本第一代天皇陵园外景图
3、大和的统治及社会结构
一、6世纪前的日本
②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从事农业的称为“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称为“海部”等等。来自中国、朝鲜的移民也依其特长分别被编入锦织部、锻治部等。
一、6世纪前的日本
3、大和的统治及社会结构
部民制
③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部民主要来自被征服者、中国和朝鲜的移民,战俘和罪犯较少。这些人只能用于赠与,不能买卖和随便杀害。他们有自己的家庭,地位近似于奴隶。在贵族和部民之间是大批平民,他们的地位由于财产变化也在变化,时刻有沦为部民的危险。
一、6世纪前的日本
3、大和的统治及社会结构
二、大化改新
①国际: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公元7-9世纪,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他们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改革背景
②国内: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
7世纪中叶,日本由大奴隶主贵族苏我氏父子实行专制统治,天皇无实权,各种矛盾空前激化。645年,皇室中大兄皇子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拥立孝德天皇。
孝德天皇即位后,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迁都难波京(今大阪市)。645年即为大化元年。
1、改革背景
二、大化改新
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孝德天皇
日本孝德天皇参照起源于日本本土的政治经济制度又吸收了中国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于大化二年(公元646年)元旦,发布《改新之诏》,实施了一系列革新措施。
日出之处的国家
2、改革开始
二、大化改新
①政治上: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中央集权的建立有利于统治根基和国内局势的稳定。
3、改革内容
二、大化改新
②经济上:
a、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抑制了土地兼并,减少了剥削,使得底层的劳动人民生活有了保障。
3、改革内容
b、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
(班田收授法)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了生产,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也稳固了统治根基。
c、统一赋税。
不仅充实了国库,也提升了日本政府的综合实力
二、大化改新
“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
——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隋唐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繁荣奠定了基础。
4、改革意义(国家性质变化)
二、大化改新
二、大化改新
服饰
日本和服
唐装
二、大化改新
建筑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日本平安京平面图
二、大化改新
钱币铸造
开元通宝
和同开珎(zhēn)
①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
③要正视自身的不足,积极改革求新,与时俱进。
②一个国家或民族应该善于学习他国的长处。
大
化
改
新
启
示
三、幕府统治
1、庄园形成
①形成: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
②特权: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
按照不同功劳、职位、地位等把土地分给所有国民收租
一
二
为了刺激大家积极性天皇改变了想法,日本土地私有化开始
三
10世纪左右经过100多年土地私有化各地出现了不同规模的庄园
四
三、幕府统治
庄园的形成使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①背景:
②武士的形成:
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2、武士和武士集团的形成
特点
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团。武士团有时代表庄园利益与地方政府对抗,有时也响应朝廷号召去征战。
三、幕府统治
2、武士和武士集团的形成
③武士集团的形成:
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幕府本指将领军帐,后演变成一种特有国情的政治体制。用法始于镰仓幕府建立。
3、幕府统治
三、幕府统治
①开始
镰仓幕府
源赖朝
德川幕府
德川家康
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实际上天皇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幕府将军实际上把持着国家大权。
三、幕府统治
3、幕府统治
②幕府的地位//幕府统治时期政治特点
将军控制全国军政大权,天皇成为傀儡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武士道指以不惜命的觉悟为根本,为实现个人于集体、团体的价值,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为是切腹。
三、幕府统治
3、幕府统治
③武士道
消极:经历了一次畸变,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成为日本右翼的文化土壤。
古代日本
1.6世纪前的日本
(1)出现小国
(2)统一
2.大化改新
(1)背景
(2)开始
(3)内容
(4)影响
3.幕府统治
(3)大和的统治及社会结构
(1)庄园形成
(2)武士和武士集团的形成
(3)幕府统治
课堂小结
空海借鉴汉字草书创制了日文的草书字母,即“平假名”
吉备真备借鉴汉字楷书创制了日文的楷书字母,即“片假名”
黑色为平假名
蓝色为片假名
表明汉字、汉语在日文的形成与发展中起了巨大作用。
课后活动1
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名义上“征夷大将军”由天皇任命,实际上天皇朝廷只是象征性的传统中央政府,幕府才是真正的中央权力机关。
想一想:在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日本的天皇处于什么地位?
课后活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