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前356年
商鞅变法
前771年
犬戎攻破镐京
西周灭亡
前770年
东周建立
春秋开始
前476年
春秋结束
前475年
战国开始
前221年
秦朝建立
战国结束
前256年
东周灭亡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东周
春秋战国时间轴
周平王东迁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时空坐标
东周
春秋:BC770—BC476年
战国:BC475—BC221年
BC256年,周王室灭亡
西周
春秋
战国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乱,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军。
——《左转·桓公五年》
变
诸侯纷争
变法运动
政局
政治家
变革之象
应对之策
宗法制 分封制 礼乐制
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池。
——《公羊传· 桓公二年》
——刘向《战国策·韩策三》
——刘向《<战国策>书录》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春秋列国形势图
春秋时期的时代特点是争霸。主要的霸主包括: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各国以尊王为旗帜,建立霸业。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孔子所著《春秋》记载的时间跨度与这一个历史阶段的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
1.春秋五霸
(1)春秋时期划分与时代特点
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兼并。主要的大国包括:齐楚秦燕赵魏韩,各国以统一为目标,攻城灭国。包括周王室,公元前256年周王室被秦国吞并。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称之为战国。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开始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
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2.战国七雄
(1)战国时期划分与时代特点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通过阅读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局势?
政治局势在变化
读图学史
对比上页PPT,你看出了哪些不同?思考一下这些不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1.春秋时期的晋被韩赵魏三国取代,宋、鲁、吴等国消失
2.北部地区出现了长城
3.出现不少新兴城市,如邯郸,大梁等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并夺取政权,局部统一,统一趋势加强
周边少数民族强大起来
社会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发展起来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族。
华夏认同
民族大融合
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定公十年》
3.华夏认同与民族交融
民族关系在变化
春秋时代,居住在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于是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前提,从而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经济文化的联系。……正由于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互通有无,相互影响,有力的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民族?
华夏族?
战争与民族交融?
秦人肇兴于陇右,保留着身为炎黄世系姻族、处于华夏民族边缘的族源记忆,自春秋至战国初期一直被视为且自视为夷狄。不过,通过迁徒、战争、会盟、联姻、重用诸夏人才、吸收中原文化等方式,秦人努力走近和融入华夏,逐渐完成了从夷狄到华夏、从边缘到中心、从自卑到自信的民族心理转变。
——彭丰文:《从边缘到中心:秦人认同华夏民族的心理历程及其历史意义》
民族关系在变化
华夏认同
秦人融入并认同华夏民族的心理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显示了华夏文明的巨大包容性和凝聚力,揭示了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生生不息的内在原因,也揭示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体现了华夏周边民族即“四夷”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独特的历史贡献。
——彭丰文:《从边缘到中心:秦人认同华夏民族的心理历程及其历史意义》
华夏认同
(1)原因: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产生了华夏(华,指服章之美;夏,意为礼仪之大)认同观念。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民族纷争;民族往来频繁;礼乐制度的教化。
(2)结果: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3)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形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
图2青铜牛尊
图1铁制农具
结合材料并根据图片,说一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哪些新的发展?
材料一:中国在春秋晚期就已经掌握了生铁铸造技术。……战国中期以后,铁器的使用已相当普及……铁器大规模的出土,表明这些铁器是大批量铸造出来的。
——国家博物馆编《中华文明》
春秋晚期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战国石器铁器农具大规模使用。
除了铁器的使用外,春秋时期牛耕也得到推广。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读图并说一说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水利工程有哪些?
春秋时期楚国:芍陂
战国时期秦国:都江堰、郑国渠
材料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
材料三:
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经济繁荣景象: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gu)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结合课本“史料阅读”栏目的内容,并根据图片指出在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战国时,手工业进一步发展,货币流通广泛,各地出现大城市。
封建经济发展为大一统奠定了经济基础
社会经济性质:
从奴隶制经济过渡到封建社会经济
农业
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
生产方式—个体小农经济
手工业
生产工具、技术—铁农具、牛耕
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等
冶铁业
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商业
货币流通广泛
涌现一批中心城市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政治大动荡和经济大发展
礼崩乐坏
各国不得不进行改革、变法,以增强国家实力,立足于乱世
春秋战国政治特点
兼并频生
诸国林立
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
弱肉强食
我要变法
富国强兵
-----出自普通高中教材历史地图册 中外历史 纲要(上)
请结合教材11页商鞅变法的内容,思考战国变法“变”的实质是什么?
应变1、变法求强
变分封制为中央集权制
变世卿世禄为官僚政治
变土地国有制为土地私有制
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顺应了春秋战国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要求
二、经济大发展
(2)商鞅变法
BC356年
(二).变法运动
商鞅画像
1.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1)经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根本原因)
(2)政治:奴隶制进一步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增强,封建制慢慢确立。
(3)军事:为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的需要)中取胜,各诸侯国纷纷实行变法,充实人口,整军备战。
(4)国家:战国时期,秦国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其他诸侯国,秦孝公即位后励志变法图强(统治者的支持)
2.自主学习: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3、【课堂探究】阅读教材,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商鞅变法有哪些影响?
积极影响:
(1)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地位)
(2)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消极影响:
(1)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商鞅变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3)商鞅变法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请结合教材12页商鞅变法的内容,思考战国变法“变”的实质是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
生产力的提高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史记》
——社会大动荡
——社会大变革
旧有制度逐步消亡,新的社会制度正在形成。
战国时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社会大发展
——士的崛起
(一)时代背景
士为知己者死。
士人忧虑于政治动荡、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他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经济
井田制瓦解,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阶层关系出现变化。
政治
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进行争霸与兼并战争,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文化
根本
周王室衰微,无力维持官学。孔子推动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各学派提出各自的主张。(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生产力发展,社会大变革大动荡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理论家,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他的言行载于《论语》一书。
孔子
1.孔子的生平
孔子画像
(二)孔子和老子
13
孔子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道德层面:关爱他人;政治层面:顺应民心,爱惜民力)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曰:“苛政猛于虎”。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这是仁的根本)
简要说明
2.根据材料说明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①“仁” :仁者爱人
有等级差别的爱
②为政以德
③“礼”:克(约束)己复礼 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保守性)
④改良政治(不是极端保守)
孔子的思想
3.教育思想:
(1)教学原则:“有教无类”
(2)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3)推动私学的发展
(4)整理六经
(5)《论语》
在孔子看来,教育的对象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应一视同仁。因此,在众多的孔门弟子中,既有世家大族的贵族子弟,也有家境贫寒的平民百姓,甚至还有弟子曾经为盗。
老子,也称老聃,传说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国人,曾做过东周典藏史官,道家学派创始人。主要思想体现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中。
老子
1.老子的生平
2.老子的思想
哲学思想:
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节选
3.政治思想: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
流派 代表 主要思想主张
儒家 孟子 人性善,提倡“仁政”
荀子 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道家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阴阳家 邹衍 阴阳五行相生相胜
墨家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墨子 兼爱 非攻 尚贤
法家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韩非 中央集权 “以法治国”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总结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主张
《墨子》:“一同天下”
《孟子》:(天下)“定于一”
《荀子》:“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
《韩非子》:“一匡天下”。
争鸣亦共鸣
(四).百家争鸣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
阶层关系变化
思想领域变迁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不仅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补充:
(1)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不仅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社会大变革经济大发展政治大动荡思想大繁荣民族大交融春秋战国时代特征: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思考:春秋战国阶段在本单元教学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铁犁牛耕奠定成熟国家的经济基础
各国变法奠定成熟国家的政治基础
华夏认同奠定成熟国家的民族基础
百家争鸣奠定成熟国家的思想基础
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的过渡阶段
课堂小结
春秋战国的变革为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诸侯纷争与
变法运动
政治大动荡:王室衰微,战争不断,变法运动
经济大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思想大活跃:百家争鸣,思想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