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梨园风采(二)——《夫妻双双把家还》课件(共10张PPT)带音频+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梨园风采(二)——《夫妻双双把家还》课件(共10张PPT)带音频+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3-09-23 09:43:21

文档简介

《夫妻双双把家还》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片段,并能够适当表演。
2.了解黄梅戏,初步掌握黄梅戏的唱、念表现手段。
3.培养学生热爱戏曲文化,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片段,并能够适当表演。
2.了解黄梅戏,初步掌握黄梅戏的唱、念表现手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夫妻双双把家还》,同学们是不是感到非常熟悉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曲目《夫妻双双把家还》,它是一首黄梅戏经典曲目,是根据黄梅戏《天仙配》而创作的。
【设计意图】初听歌曲,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听音乐,提高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
二、新课
1.剧情介绍
故事讲述,董永家贫,父亡,卖身傅员外为奴三年,得资葬父。玉帝七个女儿戏于鹊桥,窥视人间,最小的七仙女钟情于董永,只身下凡,与其结为夫妻。为将董永三年长工改为百日;七仙女邀众姐相助,一夜之间织成锦绢十匹,夫妻双双回转家门。此时玉帝得知七仙女下凡之事,震怒,令其即刻回宫,否则祸及董永。七仙女无奈,忍痛泣别,留下千古憾事。《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移植自青阳腔,经历代艺人的表演加工而具本剧种特色。
【设计意图】分别介绍词曲创作者,使学生了解歌曲背景,从而更好地把握歌曲情感。
2.欣赏歌词,思考:从歌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情感?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绽笑颜;
随手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戴发间;
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抵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这个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叙述了七仙女下凡的曲折经历,融合了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向往美满爱情的善良愿望,以及对封建专制统治者的仇恨和控诉。在美丽动人的七仙女和勤劳忠厚的董永这两个形象身上,集中了劳动人民的高尚品格,体现了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设计意图】通过歌词赏析,强化同学们对于歌曲情感的把握。
3.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是中国五大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该戏曲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代表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等。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奠定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4.欣赏《夫妻双双把家还》,深入感受歌曲情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思考,感受歌曲中要表达的情感。
5.教师范唱,分句教学
【设计意图】教师范唱、分句教学,有利于攻课堂克学习中的重难点问题。
三、小结
通过这首《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学习,我们从美丽动人的七仙女和勤劳忠厚的董永这两个形象身上,集中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高尚品格,不仅给获得了音乐上的享受,更带来心灵上的触动。
让我们共同演唱这首黄梅戏剧段《夫妻双双把家还》。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课内容简单总结,让学生感知音乐的美好。(共10张PPT)
《夫妻双双把家还》
初中音乐
九年级下册
导入
欣赏《夫妻双双把家还》
新课
故事讲述,董永家贫,父亡,卖身傅员外为奴三年,得资葬父。玉帝七个女儿戏于鹊桥,窥视人间,最小的七仙女钟情于董永,只身下凡,与其结为夫妻。为将董永三年长工改为百日;七仙女邀众姐相助,一夜之间织成锦绢十匹,夫妻双双回转家门。此时玉帝得知七仙女下凡之事,震怒,令其即刻回宫,否则祸及董永。七仙女无奈,忍痛泣别,留下千古憾事。《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移植自青阳腔,经历代艺人的表演加工而具本剧种特色。
欣赏歌词,思考:从歌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情感
新课
新课
这个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叙述了七仙女下凡的曲折经历,融合了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向往美满爱情的善良愿望,以及对封建专制统治者的仇恨和控诉。在美丽动人的七仙女和勤劳忠厚的董永这两个形象身上,集中了劳动人民的高尚品格,体现了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是中国五大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该戏曲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代表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等。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课
欣赏《夫妻双双把家还》,深入感受歌曲情感
新课
教师范唱,分句教学
新课
小结
通过这首《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学习,我们从美丽动人的七仙女和勤劳忠厚的董永这两个形象身上,集中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高尚品格,不仅给获得了音乐上的享受,更带来心灵上的触动。
让我们共同演唱这首黄梅戏剧段《夫妻双双把家还》。黄梅戏伴奏
黄梅戏最初只有打击乐器伴奏,即所谓“三打七唱”。抗日战争时期,曾尝试用京胡托腔;后又试用二胡伴奏,但都未能推广。到建国初期,才逐渐确定用高胡作主要伴奏乐器,并逐步建立起以民族乐器为主、西洋乐器为辅的混合乐队,以增强音乐表现力。伴奏锣鼓最初只有大锣、小锣、扁形圆鼓,被称作“三打七唱”,即3人演奏打击乐器并参加帮腔、7人演唱。以后执堂鼓者又兼奏竹根节和钹,3名伴奏者分别坐在上场门内外侧和草台正中(奏鼓者)。30年代后,因受徽班和京剧影响,逐渐移至下场的台侧。传统的锣鼓点质朴、洗练,常用的有一、二、三、四、五、六、九槌,和十三槌半、四不粘(又名“一字锣”)、蛤蟆跳缺、凤点头、三条箭、推公车等。配合身段表演的有起板锣鼓、十三槌半、七字锣、叫锣等。建国后,又陆续吸收京剧技艺,编创了一些新锣点,以适应表演和声腔伴奏的需要。起初,黄梅戏无伴奏曲牌,抗日战争前后因与徽调、京戏同台演出,才吸收了京剧中的《三枪》、《大开门》、《小开门》、《枯皇天》等曲牌。建国初期,艺人又吸收了一些民间吹打及道教音乐中的《游春》、《琵琶词》等曲牌,使黄梅戏伴奏音乐逐步丰富起来。黄梅戏历史
黄梅戏的最早源头是来自湖北黄梅县与安徽交界的大别山山区(出自陆洪非之言)。传说清朝乾隆时期,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19世纪初至解放前)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