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构想:《说“木”“叶”》是一篇文艺随笔,选编于人教版版必修下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 实用性文本阅读与表达)单元中。本单元的学习旨在通过阅读实用性文本,学习抓住概念、术语、关键语句,梳理文章思路,学习阐明事理的方法和语言,提升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因此教学围绕“科学严谨地说明事理”,层进式地设置梳理概念、关键语句、文章思路,学习阐释事理方法和语言,探究与写作练习等环节。
教学目标:
1. 学会抓住关键概念和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形象的暗示性,掌握文艺评论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2. 探究理解作者通过举例、归纳、对比阐明事理的思路和方法,学习人文学科的探究方法,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习探究问题并准确、有个性的表达。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阅读课文,梳理文中的关键概念、关键语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并填写下列表格。
学习任务二: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的逻辑结构。
学习任务三:学习科学严谨地阐明事理的方法。
1.作者认为“木”具有“叶”所不具有的两大艺术特征,这一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请总结作者的阐释方法和思路。
2.你能结合自己的诗歌阅读经验,阐释你对“木”的理解吗?请使用举例、对比、归纳法阐释。
3.通过学习本文,你认为要准确、深入探究诗歌艺术形象的内涵,应具备哪些素养和能力?请结合文本阅读和自己的学习体会说一说。
学习任务四:探究与写作练习
“树叶”“木叶”“落木”,在概念方面仅一字之差,在艺术领域里却是差别巨大,一字千金。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青”在表示“青绿色”时,与“绿”相近,但 “青”似乎更受诗人青睐,这是为什么呢?你能使用举例、对比、归纳等方法探究其作为艺术形象的表现力吗?
学生作文
只此“青”“绿”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我们总能看到很多带有“青”或“绿”的诗句,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固山下》)、“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辛弃疾《清平乐 村居》)、“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 送别》)。
很明显,古人在写到山川草木天空时,对 “青”“ 绿”的使用是有选择的。那么“青”“ 绿”这二字作为艺术形象有何区别呢?
《说文解字》说:青,东方色也;绿,帛青黄色也。东方色是什么?古人把颜色分为五种,即青、赤、黄、黑、白,而青为首。说明青为古人最喜爱的颜色,而绿只不过是青与黄所配成的。那么古人用“青”“ 绿”,仅仅是颜色的区别吗?这个理由似乎有些牵强,因为同是写山峦、草木、天空,既有用“青”的,也有用“绿”或“碧”的。这就必须从颜色出发,探究颜色背后的潜在意义,即颜色的暗示性。
先说使用的场合。拿写“山”来说,写“青山”的诗句比比皆是,写“绿山”的很少。比如“劳歌一曲解行舟,青山红叶水急流”“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至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等句,虽然用“绿”,却明显活用作动词,这是为什么呢?春风吹绿了花草、冰雪消融草木萌发,这“绿”是青葱可爱的,是初春第一抹亮色,是从冬天向春天的过渡。而青山红叶、月下青山、白水青山都带着“东方色”的厚重、浓烈、广博、沉稳之感,它多用于夏秋季节。
再说颜色。在写草木时,从“千里莺啼绿映红”“绿树村边合”描写的景象来看,“绿”为树叶、草木的色彩,也能使人联想到浓阴,联想到繁盛。而“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则总能让人感受到诗人隐士的淡泊深沉来。
在写天空时,古人常说“青天”,字面意思是碧蓝的天空,但人们却常常将其引申为光明美好的世界。如“包青天” “从此穷人见青天”“夜悬明镜青天上”“决云中断开青天”等等。可见与“绿”相比,“青”有干净、明朗之意。像这样由“青”带来的联想义很多。比如“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说“青春”而不说“绿春”,是因为“绿”多用于初春时节,能让人联想到童年;而“青”多用于夏秋,让人联想到生命的盛年、奋斗拼搏的人生。“青出于蓝”,把青喻作后起之秀;“亭亭独立青莲下”,把青喻作人心的静默;“青青子衿”,是爱才惜才之情。由此可见。“青”“绿”作为诗歌形象,前者的暗示义更加丰富、深沉,更具艺 术的感染力量。
青,是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万物迸发;是雨过天晴后,天际一抹淡淡天青色;是不同季节里的天空、山川、湖水;是中国人笔下的含蓄和留白;更是深刻于中国人内心的诗意情怀。一笔丹青,一抹东方色。日月轮回,生命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