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1《故都的秋》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3 11:0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曲悲凉的吟歌——赏读“故都”的“秋情”
设计理念:《故都的秋》作为郁达夫的一篇写景状物类散文,作者将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进行比较,描绘出故都秋天的美好景象,表达了作为平民一员的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的特殊情感。一般在教读中,大部分教师都会引导学生概括分析文中的五幅秋景图,以此赏读故都的秋色,这种方式本身是无可厚非的,只是容易在学习中顾此失彼,导致学生认为教学的落脚点仅仅在景物描写上。而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教的自然是文中的情感,所以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就不仅仅是“秋景”,更应该是文中的“秋情”。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故都的“秋景”理解的比较好,不管是在文中去寻找写景段落、概括景物描写特点,还是对每幅秋景图的片段式情感理解和分析,只是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对全文传递的比较抽象的“秋情”的分析和感悟不太到位,似乎不能完全理解郁达夫游览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之情。基于此,通过本次多媒体技术的微课程介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切地体会《故都的秋》中的“清、静、悲凉”。
教学目标:1.找寻文中传递情感的语句,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2.品味本文“清、静、悲凉”的感情线索,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悲凉”之情。
教学重难点:品味郁达夫对“故都”之“秋”的情感,重点理解“悲凉”之情的深刻韵味。
技术支持:视频、音乐、录屏、Adobe premiere、Adobe after effect剪辑特效软件、PowerPoint
方案用途:本视频是一节情感赏析的微课程,主要用于学生学习《故都的秋》之后进行赏读拓展学习。学生可以在学习完后,根据自己对文中情感的把握和理解,反复、自由的观看视频,从而更加深入地感受本文的复杂情感,尤其是结合视频分析理解文中所说的“悲凉”之情。当然,学生也可以以此作为拓展研习,边看边理解,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或者写出来相互交流,提升学生的思维、审美、文化等语文核心素养。此外,微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拓展巩固所学,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深层次的认知过程,更好地构建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
课前小序:《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 日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中的痕迹。
(一)新课导入
秋是一个耐人品味的季节,它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一代代骚人墨客,从而留下了不朽的名篇。人的经历和心境不同,对秋的感悟也不同,文人雅士或赞秋、颂秋、悲秋、怨秋,既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感伤,又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还有“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畅快,秋在他们笔下变得摇曳多情、姿态万千……那么,郁达夫笔下的秋到底是什么样的情调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内心世界,来品一品他笔下“故都”的特有“秋味”和“秋情”。
(二)预习交流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本文的脉络结构,主要分析和探究了作者笔下的五幅秋景图,同学们还给它们起了诗意的名字:小院秋景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日胜果图。我们知道这篇文章最大的写作特点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三)品味赏读
观秋色,听秋声,品秋味,悟秋情
1.作者在对故都具体景物的描写中,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秋情”的?文中有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1.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
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2.故都的秋有什么样的特点,让郁达夫如此一往情深?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文眼句,“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奠定了本文的感情基调。)
3.“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也是郁达夫内心“清、静、悲凉”心境之“秋”的折射,如何理解这种情感?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就是通过写故都及其文化之“秋”来抒发其主观感受、表现其人生态度的。
郁达夫别具一种生活的“吟味力”,他以自身体验乃至个性、气质去咀嚼漱涤万物,似乎可以与大自然产生情感交流。所以他笔下的景致,与其说是自然景物客观的拍照,不如说是抹上了主观色彩的风景画。
——温儒敏评价郁达夫作品的风格
例如本文所叙写的院落、槐树、秋花、秋雨等寻常秋色,除了我们容易感受到的“清、静”,还蕴含着作者独特的主观感受——“悲凉”。所以,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
所谓“情从景出”,如果我们切实关注一下文中细腻描写的那些景象:牵牛花的蓝朵、尖细且长的秋草、槐树落蕊、秋蝉残鸣、息列索落的雨声……这些被刻意表现的“种种衰亡的生命”,正好抒发了作者对故都秋的感伤、哀怜;如果我们再次对文本内容作细致分析,发现作者写槐写蕊,首着一“落”字,写蝉写声,首着一“衰”字,写雨写人,首着一“叹”字,写树写枣,首着一“风”字,故都之秋,天上地下,无论声色,无论人物,都贯以生命的音符,都伴以弱者的悲鸣,从而合奏起生命的悲歌,更映衬了本文的“悲凉”之美。而郁达夫面对如此景致,这种“悲凉”美又是从而而来呢?(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文人情结:中国历代文人,一直将“秋”作为人生的一种悲苦愁绪来抒写,例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而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却一改往日悲秋的沉痛基调,似乎享受、沉浸在这种悲凉之美的感慨中:他坐在那一椽破屋中,静对满院的落花,耳听秋蝉的哀鸣,此时他内心也许更多的是生命的哀感。世事的艰难、人世的沧桑、生命的流逝,都足以让他在这秋日的景况中唏嘘感慨、顾影自伤。
(2)身世遭遇(个人气质、审美情趣):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17岁随兄长到日本留学。在异国他乡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使他增添了对国家民族的忧虑以及由此而来的自卑感。后来又经两度婚姻的失败(先与结发妻子孙荃,后与王映霞),再有两次丧子之痛(郁达夫散文《一个人在途上》、《记耀春之殇》),又先后目睹了晚清腐败、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亲身经历了白色恐怖的威慑(1933年举家由上海移居杭州,过上留恋山水的隐居生活,政治上一度表现消沉)。后来亲历抗日烽火,母亲被日寇炸死,兄长死于日伪屠刀下,自己在南阳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22-1934年间,郁达夫辗转于上海、杭州、北京,居无定所,饱受漂泊之苦。这种坎坷的经历,形成了其抑郁善感的弱者情调、个人气质及审美趣味,使他在文艺审美观上追求“静如止水似的文学”创作情趣。例如他在1923年写的《还乡后记》,读罢令人有种阴冷凄凉的意境。
1923年的秋天,一般人对我的态度改变了,我的对于艺术的志趣,也使大家明白了……就说我是一个颓废者,一个专唱靡靡之音的秋虫。
——《鸡肋集》
他的气质,是忧郁的;他的创作,是安静的;他的一生,是悲凉的。
(3)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九 一八事变后,北方正遭受日寇的侵蚀。此时的中国社会,连年战争、民生凋敝,北平不再是一个盛世王朝的朝都,而是在历史里颓唐了,在战乱中寂静了。读书人也衣食无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和哀痛。加之作者个人与故都的种种关联,特别是爱子龙儿的夭折给他的打击特别大(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郁达夫在《北平的四季》中提到对北平的独特情感,他说自己是一位住过北京多年的人,长子龙儿的尸骨埋于北京郊外广谊园坟山,几位极要好的知己也在那里同时毙命,包含了知识分子在动乱中的苦闷心意……过去和现今,小家与大国,种种复杂的感情如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迹。因此,作者描写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和民族命运的感悟。
(郁达夫事件:1.资助沈从文:1923年冬,颠沛流离的沈从文冒昧给郁达夫写了一封求助信,郁达夫收到来信后,在一个大雪天,在一间由储煤间改的小房子里找到了落魄的沈从文,郁达夫感慨万分,请沈从文吃了一顿饭,并将剩下的钱留给了沈从文,又在1925年,将沈从文介绍给徐志摩,奠定了之后沈从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郁达夫爱书成痴:喜欢读书,留日四年中,读了近千册外国作品,平均每月差不多20多本,阅读速度十分惊人;喜欢买书,福建任职期间,据统计,他两个月去书店29次,买了大量书籍。3.乱世才子:1919.8参加外交官考试、文官考试均落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加之政治黑暗,心灰意冷到极点;与鲁迅斗酒,自1923年相识到1936年鲁迅逝世,13年间俩人喝了多少酒,吃了多少菜,他们之间的醉意已经超越了酒本身。4.鞋底藏钱:有次请朋友吃饭,付款时他从鞋底拿出钱付账,众人很诧异,他却说:“这东西过去一直压迫我,现在我也要压迫它”。)
(四)拓展探究
故都闲人
租一椽破屋住着
清晨,端一杯浓茶
向小院深处一坐
数槐叶下丝丝的日光
把自己影子拉得悠长悠长
看白鸽绕着青天
飞来了又飞去了
于残垣中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
还有那稀疏的秋之尖草
回想昨夜的西风
摇落了一地的槐蕊
细细软软的沉寂我的心
秋蝉衰弱的残声
似乎在告白着什么
故都的闲人满怀落寞
清,静,悲凉
(五)课堂小结
一个人爱一个地方总是有理由的,一个人面对故都的秋所引发的“悲凉”也是有理由的。所谓“愁人心上秋”,郁达夫看似在写故都秋天的美景,实则包含着他或颓放的个性,或独特的审美趣味,或对时光不复返、生命短暂的感慨,或某种人世沧桑的无奈……当我们深入了解了郁达夫特别的文人气质、独特的审美趣味、特殊的人生遭遇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后,对故都之秋所传递的复杂独特的“悲凉”之情就有了更深的感悟。郁飞说:“在国难深重的当年,父亲自己一程程南去,再没有重践斯土,却这样遥祝故都的无恙”,重读此文,每每念及于此,想到古城一游三年后北平的沦陷,也许会读出“悲凉”之后更多的沉重、无奈、悠远。
(六)作业布置
学学元代马致远,写一曲《天净沙 秋思》,传递对故都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