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愁情凝一词,孤傲灵魂见字句——《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品读关键词把握词人情感。
2.掌握借助意象、意境鉴赏诗词情感的方法。
3.比较阅读,感受婉约派的艺术风格,提高分析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
1.作者沉重复杂的“愁”
2.作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3. 把握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清照语言的独特魅力;
3.比较鉴赏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利用音乐《一剪梅》营造氛围,让学生能够融入词的意境中。
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李清照。让我们一起通过她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声声慢》走进她,用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设计意图:情境创设,进入诗境)
二、其人其作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其父李格非是“苏门四小学士”之一,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南下,后来丈夫病死,她流离于江浙赣一带,晚境凄凉,孤独终老于临安。
南渡前,李清照多写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南渡之后,则多写怀旧悼亡,词风凄婉哀怨。李清照的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词作有《漱玉词》。(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深入理解)
三、诵读感知
1.请同学朗读全词。(注意字音、节奏)
2.听配乐朗读。
录音朗读有何可鉴借之处?(词中平声音字较多,平声音的延长性使感情深沉苍凉。故朗读时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以传达深沉的愁苦情感。)
3.全班齐读,体会情感。
引导: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词也有词眼,本首词的词眼是什么?
明确:愁。
引导:你能找出为全词定下愁调的句子吗?可以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词意,或者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了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引导:让我们具体探讨一下词人是如何表达她的悲苦愁绪的。
四、品读鉴赏
品读提示一: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自主探究:(五分钟)
1.词人的“愁”由何而来?探讨词人愁绪的内涵。
2.哪些句子属于直接抒情?
学生交流讨论后师生共同明确:
1.亡国之恨、悼亡之悲、沦落之苦、思念之痛。
2.①凄凄惨惨戚戚;②雁过也,正伤心;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链式问题一:开头七组叠字是如何从多角度抒发作者的情感的?她在寻觅什么?寻到了吗?最后的心情怎样?(设计意图:学会抓住关键词揣摩诗人情感)
明确:起句形象用了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
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寻觅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志趣相投的丈夫,还可能是心爱的金石书画,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若有所失的感觉。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应是轻读、降调。词人的心理感受沉痛、凄厉。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开头三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为全词打下了哀婉凄凉的情感基调。
品读提示二: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分析鉴赏诗歌情感,明确意象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合作探究:(五分钟)
词中用了哪些意象,如何表现愁的?
学生交流、讨论后师生共同明确:
古代诗词鉴赏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借景抒情,也就是通过意象抒发情感。
意象: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均是添愁惹恨之物,离愁别怨的象征。
链式问题二:为什么是淡酒?为什么看到雁就伤心?
明确:(1)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淡酒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
风之急可见身之冷、心之凄,例“风急天高猿啸哀”。
酒之淡更显愁之浓重:借酒消愁尽管愁更愁,但最起码有醉时的片刻解脱,而酒不管怎么喝却片刻都压不了悲愁,是酒太淡还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有关“酒”和“愁”的诗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2)“雁”点明时间是秋天,象征离愁。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伤心的原因:
① 勾起思乡之愁、亡国之痛: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② 流露悼亡之悲: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
链式问题三:紧承上阕仰望天空,下阕作者如何排遣愁苦?(“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作者俯视地上黄花)如何理解“如今有谁堪摘”?
明确:“满地黄花”: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1)“有谁堪与共摘” :当年也曾与丈夫“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而今“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又勾起悼亡之悲。
(2)“有何可摘” :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摘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你看,它们都抱枝枯萎了。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不能看天空过雁,不想摘地上黄花,只好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
链式问题四:如何理解意象“梧桐”、“细雨”?
(1)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相关诗句: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2)雨象征愁思。相关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李煜《相见欢》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得出结论:梧桐细雨牵愁惹恨。
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思念之痛、亡国之恨、孤独之悲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耐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全班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一剪梅》的“愁”。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六、课文小结
李清照是不幸的,她又是伟大的,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词到沧桑句便工”,个人的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透过词中所选择的意象,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然而她偏偏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凭着几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进行了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世人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郭沫若曾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
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
传诵千古是著书。
让我们再次向那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孤傲灵魂致敬!
七、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声声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