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青春华章——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框架设计
一、设计依据
<一>、教学资源
1.选文:
第一课:《沁园春 长沙》;
第二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四首中外现代诗;其中《峨》与《致》这两首为自读课文;
第三课:两篇小说《百合花》《哦,香雪》;
第一单元的选文,就文体来看,由诗歌和小说组成;从数量来看,共3课9篇课文;从课的组成来看,有单篇,有群文;就主题而言,以“青春激扬”为主题: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时代鼓荡下青春之力的释放;
《沁园春·长沙》—“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青春理想;
《红烛》-—青春的觉醒:青春的价值在于一直燃烧和发光
《峨日朵雪峰之侧》—青春的独立、征服与攀登;
《致云雀》—青春的高贵:了解尘世同时超越尘世;
《百合花》-—青春的光华与灵智在于奉献;
《哦,香雪》——传统与现代交汇处青春的站立。
2. 单元导语及学习提示
导语:学习本单元,可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要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诗歌和小说的独特魅力;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 ……尝试写作诗歌。
学习提示。
<二>课程标准
1.核心素养
2.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
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3. 学业质量水平
2-1能凭借语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重要词语的隐含意思,体会词句所表达的情感。具有反思并理解语文学习经验的意识,能用多种形式整理、记录自己学习、生活中的所得。
2-3能整体感受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能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作出自己的评价。
2-4能理解各类作品中涉及的文化现象和观念。
<三>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对诗歌和小说的一般阅读能力及鉴赏能力都得到初步培养。学生能够初步感知诗歌的抒彩,但是对诗歌中的“意象”以及诗歌语言的锤炼等缺乏深入的了解,欣赏诗歌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学生能够基本把握小说的三要素,但对小说中的典型细节的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感悟还不深。在写作方面,多数学生没有尝试过诗歌写作,诗歌的写作经验不足。
二、单元大主题
大主题——青春华章
三、单元教学目标
1.学习基本朗诵技巧,体会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尝试以吟诵的方式理解与表达诗歌的青春情怀。
2.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诗歌的心境,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勾勒作者形象,丰富自我的青春情怀。
3、解读诗歌意象具体内涵,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体会小说细节描写的作用,体会文学作品的魅力。
4、品味精妙的及语言个性化的语言特色,鉴赏语言风格及效果,品味诗化小说的语言,分析诗歌语言风格的影响因素,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审美能力。
5.细品本单元作品情感的动人之处,感受作品丰富的意蕴,增强对人生的感悟。
6、借鉴本单元在意象选择及语言锤炼方面的技巧,思考“青春的价值”,思考当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运用间接和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抒写青春情怀,写一首青春之诗。
三、情境任务
大任务:
学校决定为高一新生设计一册名为《青春宣言》的诗歌小说集,选编同学们写的和教材中的部分诗歌小说。请你参与文集的设计与编写,完成相应读写任务。
子任务:
任务一:读出你推荐入选的本单元的两篇诗文,谈谈读后感,从作品意蕴、艺术匠心等方面聚焦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句话写出导读语。
任务二:制作书签。为文集选编的诗文配上作者人物画像及人物解说词。
任务三:写编者寄语。选择一篇诗文,就形象、语言、情感,任选一角度,写一段鉴赏评价文字。
任务四:原创入册。运用间接和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写一首青春之诗,陈述可入选文集的理由。
四、单元课时安排
本单元教学设计共四个课段,8个课时。
第一课段(1课时):诵读。
第二课段(2课时):知人论世。
第三课段(3课时):诗文的形象塑造及细节描写,诗文的语言效果及比较阅读,诗文的情感体悟。
第四课段:(2课时):读与写——原创入册与测评。
四、活动设计
各课段主要活动:
【活动1】口语交际。课堂诵读比赛。
【活动2】梳理与探究。查阅资料,填写表格中的创作年份、创作年龄、诗人经历、抒情主人公观察点、创作原因、创作心境;为作者配一幅人物画,用几句话描述作者的人物特征,可包括年龄气质、神态外貌、行为动作等,并附上绘制图。
【活动3】阅读与鉴赏。自主合作探究,分析诗文的形象语言及情感,绘制思维导图。
【活动4】表达与交流。创作诗作,生生交流,尝试编辑设计包括五篇诗文的诗文册。
四、学习测评
你更喜欢读小说还是诗歌?为什么?诗歌、小说在阅读方法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课外诗歌、小说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