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3.2《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13.2《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3 14:0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夯实字音字形基础知识;概括小说情节;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语言,赏析小说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准确把握人物形象,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细节把握人物性格并初步形成表现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小说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分析小说情节,从小说三要素和塑造人物的手法入手分析人物。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领悟以讽刺手法来刻画揭露丑恶事物的表现手法,品味语言的讽刺意味。理解别里科夫形象的社会意义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别里科夫的典型形象,理解其典型意义。
难点:1.领会文章用幽默讽刺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2.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高尔基的《海燕》中,作者既描绘了在“乌云和大海之间”“勇敢地”“自由自在地”“高傲地飞翔”的海燕,又描绘了被“那轰隆隆的雷声吓坏了”“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岩底下”的海鸥和企鹅。其实,在生活中也有许多海鸥和企鹅式的苟且偷安之徒。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样一个典型人才——别里科夫。
二、写作背景
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汹涌发展的革命,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警探遍布全国,告密者横行,各种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反映的就是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
三、作者介绍
契诃夫(1860—1904),俄国作家。
契诃夫与法国作家莫泊桑、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他一生创作中短篇小说题材多样,代表作有《第六病室》《变色龙》和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
四、题目解读
“套子”是一种比喻说法,就是规矩,是指限制人的思想、行动的各种观念、纪律、法律、制度和生活环境,它对人的要求是“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契诃夫以其卓越的幽默讽刺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变色龙”和“套中人”。“变色龙”已成为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代名词,那么“装在套子里的人”又是哪类人的符号象征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套中人”,一识其“庐山真面目”。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介绍别里科夫的套子式的外表、套子式的生活习惯、套子式的思想性格。可看作序幕。
第二部分(第5—38段) 别里科夫与华连卡套子式的恋爱。分为:
开端:结识华连卡
发展:漫画、骑车事件
高潮:与柯瓦连科争吵
结局:恋爱最后失败
第三部分(39—40段)别里科夫之死,可以看作故事的尾声。
六、全文分析
1.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都怕别里科夫呢?为什么他能辖制全城呢?
①他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旧秩序动摇。
②他自觉地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跟他代表的旧制度、旧思想斗争,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
③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也想把周围的一切都装进套子里。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政府,一方面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它已行将灭亡,摇摇欲坠,但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能够辖制全城。
2.别里科夫“差点结了婚”这一情节,对表现文章主题有什么作用?
①别里科夫“决定结婚”意味着他对生活的渴望,意味着他走出“套子”的尝试。
②“差点”一词已点明别里科夫的婚事是以悲剧收场的。别里科夫身上的“套子”太厚重,已经不能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
③别里科夫与华连卡分别代表了保守、没落与进取、新生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意识与生活态度,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力量,这两种观念和力量是不可能依照人们的愿望被“撮合”到一起的。
④作者安排这一情节,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更有利于彰显主题。
3.“骑车事件”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
从“骑车事件”中可以看出别里科夫恪守沙皇制度条文,不敢越雷池一步,也可以看出华连卡的可爱、热情、活泼。华连卡的生活方式是对别里科夫套子式生活方式最有力的挑战,这也预示了别里科夫这次恋爱的失败结局。
4.别里科夫就骑车一事对柯瓦连科的劝说说明了什么?
说明别里科夫是沙皇政府的代言人,认为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的事就不能做,他忠诚地维护现有的腐朽制度和专制秩序。
5.联系创作背景,分析华连卡姐弟的象征意义。
在这个全城沉默的时代,华连卡和柯瓦连科敢于大声地说,大声地笑,敢于骑着时尚的自行车,敢于去拥抱美丽的自然生活。所有这些都象征了一种挑战旧秩序的力量,象征了对爱和自由的呼唤。
6.“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与前文“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别里科夫之死大快人心,表明人们对他的厌恶、憎恨和对自由的向往。但像别里科夫一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维护着沙皇的专制统治。人们高兴却不敢表露出来,说明人们害怕遭到迫害。这种结尾,引人深思。
7. 生活很快“又恢复旧样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只要创造“套中人”的社会制度没有被埋葬,这种“套中人”就会继续存在。作者实际上是以此来呼吁人们彻底铲除产生“别里科夫”这样畸形人格的社会土壤。
七、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别里科夫的思想性格特征的刻画及对其婚事遭遇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保守、怀旧、胆小、多疑、逃避现实、时时刻刻都在极力维护现行社会秩序的小人物形象,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严酷统治下俄国僵死、腐朽的社会现实。别里科夫作为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既可恨又可悲,他思想上保守顽固,政治上是反动政府的卫道士;但他在现实生活中,却与众人格格不入、孤僻无聊,最终在别人的嘲笑中死去。别里科夫个人的一幕幕丑剧、喜剧、悲剧,都是黑暗的社会政治现实造成的,因此,别里科夫的形象折射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八、写作特点
1.运用夸张手法展示生活本质
夸张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夸张人物性格本身,像别里科夫这样整天躲在“套子”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另一方面是夸张人物的作用,说他“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大家什么都不敢干。这些夸张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展现了社会的真实本质。
2.运用讽刺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其一,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勾勒。如在最晴朗的日子,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等。其二,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的恋爱与他对骑自行车事件的认识,反映出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本质。其三,恰到好处的叙述、议论。作者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以议论性的语言揣度别里科夫的性格,又用议论性的语言表达对别里科夫的认识,旗帜鲜明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3.成功的细节描写
作者刻画人物能抓住一些典型的细节来展示人物性格,因此形象逼真。如用“穿上雨鞋”等来描写他的肖像,显示出其与世隔绝的外貌特征;用“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的口头禅来描写他的“套子式”论调,表现出他依附于反动统治阶级的思想性格;用他从楼上摔下时的细节,来写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虚伪、自欺欺人的特点。
九、补充资料
讽刺小说
是按形象性质和题材领域划分的一种小说类型。它以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丑的事物作为描写对象,以嘲讽、批判、揭露、抨击的态度来描述社会中滑稽可笑、消极落后乃至腐朽反动的现象、事物,表达某种思想。其主人公多是没落势力的代表或在品质性格上有缺陷的人物。我国古代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莫里哀的《伪君子》、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都是讽刺小说的代表作。契诃夫以其卓越的讽刺手法为世界文学史增添了两个不朽的人物形象: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变色龙——奥楚蔑洛夫。
十、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契诃夫的《一个小公务员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