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4.2《变形记(节选)》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14.2《变形记(节选)》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3 14:0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变形记(节选)》教案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阅读获得深入的情感体验。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思想和艺术手法,触发对现代社会人类生存处境的反思。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流派、影响,理解和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对人物心理描写的研读及对比手法的探究,学会挖掘小说的主题。
2.认识表现主义文学“荒诞悖谬”的艺术特色及格里高尔变形的象征意义。
难点:小说的写作背景与主旨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文学大师曹雪芹在《红楼梦》自题诗中曾言道“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用他的“荒唐言”留下了一部惊世之作,巧合的是,西方表现主义大师卡夫卡也用他的独特的体验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离奇荒诞的故事——《变形记》。
二、写作背景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这样的社会现实和思想潮流催生了以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手法为特征,以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等心理特征为内容的现代主义艺术手法。
三、作者介绍
卡夫卡,1883年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时期的布拉格,父亲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商人,性格暴躁,精力充沛。卡夫卡却自幼体弱多病,爱好文学,却迫于父命攻读法律,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后在业余工伤事故保险所任职直至病退,1924年逝世。
著有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短篇小说《变形记》《判决》《饥饿艺术家》。其中《变形记》和《城堡》是其代表作。
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的鼻祖。
卡夫卡是一位用德语写作的业余作家,他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孤独地奋斗,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卡夫卡”热,经久不衰。受卡夫卡影响的作家有萨特、加缪、昆德拉等。
四、题目解读
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旅行推销员。一天早晨,他从噩梦中醒来,发现自己突然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公司秘书主任为他没有上班找上门来,父母和妹妹也急忙来询问情由,都见状大骇。从此,他成了家庭的一个沉重包袱,甚至被认为是一家人“一切不幸的根源”,终于受尽亲人的冷漠和折磨而死。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初变甲虫的心理活动——忠厚、善良、有家庭责任感、追求自由
第二部分:艰难的起床过程——“真实”与“荒诞”统一
第三部分:父亲和协理的态度变化——格里高尔的心理遭受重创
六、全文分析
任务探究一 赏析文本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1.格里高尔在变形后都有哪些心理变化?
①他惊慌,忧郁。他回忆过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的“艰辛的职业”,为还清父债而苦干。大量的内心独白还把格里高尔既害怕失去工作又渴望能够摆脱苦差事获得自由并能报复上司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但他清醒地想到起床,赶车上班去。
②因为担心失业,他不顾自己下半身疼得死去活来,想拦住协理,谦卑地请求前来威逼自己的协理在老板面前说好话。
③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壳虫,握起拳头,露出一脸敌意,赶他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到自己的房间,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还不忘顺从父亲。
2.阅读《变形记》,回答下面的问题。
(1)小说的第2段和第3段为什么要描写“贵妇人”的画面及当时的天气?
这幅画代表着一种封闭与隔阂,给主人公格里高尔带来一种压抑,使他确定自己变身甲壳虫不是做梦,表明其内心的惶恐。而当时那种阴暗的环境,烘托了人物内心的阴郁。
(2)第6自然段中,作者写“指针不慌不忙地往前走着,事实上已经过了六点半,都快到六点三刻了”“不过,也有可能它震天价响的时候,我竟安安稳稳地睡着而没有听见?”“下一趟火车七点钟开”等等,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①作者用时针的“不慌不忙”与主人公内心的紧张形成鲜明的对比。
②其他几处写到时钟也造成一种急促而紧张的节奏,表明主人公想起床而不能、内心十分焦急的心情,可见其工作压力之大和工作责任心之强。
(3)小说是怎样写主人公想起床的种种努力的?变形为虫后,格里高尔为什么还要冒着巨大的痛苦想早起床?
作者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现实与虚幻相互交织为主要方法,不带感情、不发议论地叙述描写主人公想起床而不能的痛苦心理,引发读者对主人公命运的深刻思考。格里高尔在巨大的痛苦使自己竟然不能控制自己双腿的时候,依然想着自己的责任、自己的工作,这也同时表现出他的痛苦与无奈。
(4)父亲看到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不能赚钱养家之后有哪些表现?写出了父亲什么样的形象? 
父亲先“握起拳头,露出一脸敌意,好像他要把格里高尔推回到他的房间里去似的”,然后想到格里高尔不能赚钱养家了,“用手捂住眼睛哭了起来”。
当格里高尔把协理吓跑后,父亲一边跺着脚,一边挥舞着手杖和报纸,把格里高尔赶回房间去。格里高尔卡在门里的时候,“父亲”从后面狠狠地推了他一下,使他“猛地远远弹进了他的房间里,顿时满身鲜血淋漓”。一个冷血无情、野蛮强横的父亲的形象瞬间跃然纸上。作为格里高尔的亲生父亲,他没有为儿子的遭遇心疼焦急,只是恨不得立刻将这个已经变成怪物的东西清理出视线范围。比起格里高尔变异了的身形,他父亲那张粗鄙冷血的面孔更让人觉得可憎。
任务探究二 分析文本对比手法的运用
为了突出“异化”的主题,卡夫卡在《变形记》中大量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 
①爱与憎的对比。格里高尔变形以后,还为家庭着想、担忧,充满着对亲人的关怀、体贴之情。这同他家人对他的态度截然相反。
②变与不变的对比。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大甲壳虫,但是心并没有变,依然善良、热情、富有责任心。而他的亲人们虽然未变形却变了心,变得自私、冷酷,只考虑自己的私利。通过这些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评价,也更加深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认识。
任务探究三 文本比较阅读
1.格里高尔的变形与成名之子的变形有何异同?
同:在这两个故事中,发生变形的主体都是一个家庭中儿子的角色。他们都是在肩负着巨大的压力或是恐惧的情况下发生变形的。
异:①格里高尔的变形是外形变了,但思想意识情感仍然正常;而成名之子的变形是身体虽在,魂灵却离身而去。②成名之子的变形是“自愿”的,是为挽救全家性命弥补自己的过失而自觉为之的;而格里高尔的变形是非自觉的,一觉醒来,已“面目全非”矣,尽管做了种种恢复人形的努力,却最终还是成了“非人”。
2.(拓展延伸)异化本是一个哲学术语,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存在异化这个主题。请搜集文学作品或者传说中的异化故事,并和其他同学分享。
[提示]①《梁祝》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蝶源于对封建家长制和封建包办婚姻的抗争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②“庄周梦蝶”借以比喻摆脱了躯壳、束缚的性灵多么逍遥自在。
③《山海经》里炎帝的女儿,不幸淹死在东海,她的灵魂化为精卫之鸟,年年月月,衔西山之石以“湮于东海”,其百折不回的精神令人叹服。
④在民间传说中有大禹化为一条独角龙拱开夔门的神奇情节,大禹治水长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妻涂山氏总站在山头盼夫归,最后化为石头。
⑤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夸父逐日“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为后人遮阴送凉。
七、中心思想
格里高尔一夜变成了大甲虫,情节是荒诞的。情节的发展,他与家人的冲突,更是荒诞的。荒诞的情节,表现了人物之间的冲突,显示了人物的个性。母亲的无奈,父亲的狂怒,妹妹的厌 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的温情脉脉之网,显示了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维系家庭的纽带并不是家庭的爱,而是隐藏在财产共有关系之后的私人利益”和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
八、写作特点
1.荒诞与悖谬。
《变形记》中人忽然变成甲虫的情节,不合客观理性逻辑,甚至荒谬之至。
格里高尔一夜间由人变成大甲虫,情节是荒诞的。情节发展,他与家人的冲突,更是荒诞的。甚至有的艺术细节也是荒诞的,如一只苹果打在格里高尔的甲背上,陷了进去,一个多月,还烂在甲虫背上。
但仔细琢磨起来,又极为真实。原因是作者在整体荒诞的情节中运用了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手法。写甲虫的行动,是符合甲虫的习性的;写甲虫的思想感情,是符合格里高尔这个人的言行逻辑的;写亲人的变化,也是符合社会生活的,这一切都使人感到他所写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
2.变形与象征(隐喻)。
格里高尔的“变形”是外在的,为不可知的甚至是无法抗拒的力量所致,从这我们深深地感到“人”的弱小与无助,“人”随时面临灾难与打击,“人”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
他的亲人的“变形”是内在的,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反映了“人”的自私、冷漠与残忍。
作者用荒诞(人物变形)的手法来表现人物,不是让人们去接受人变成虫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去体察和领悟其超现实的精神状态和深层心理一情感,去寻求荒诞中的本质。因此,人变成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遭致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在日常生活中,一家人平平淡淡,温情脉脉,矛盾、人性都显示不出来。养家人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还成了累赘。这个情节把矛盾激化了,冲突起来,个性、人性都立即显示出来。文学艺术是虚构的艺术,作家大胆想像,虚构出荒诞的情节,推动人物之间的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母亲的无奈,父亲的狂怒妹妹的厌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温情脉脉的面纱,显示了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和弱肉强食、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
3.独特的讽刺。
如《变形记》中对公司老板听差和秘书主任(如“可是您呢,先生,比公司里所有的人看得都全面,是的,让我私下里告诉您,您比老板本人还全面”、“总是那么偏袒女性的秘书主任一定 会乖乖地听她的话”)的讽刺,对格里高尔亲人的讽刺(父亲装模作样、母亲假慈假悲、妹妹从关心到厌弃)。
4.平静的叙述。
在《变形记》中,卡夫卡的叙述语调平静得近乎冷漠。人变成甲虫,本来是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但作者以不动声色、不动感情、不加议论的平静笔调写出,给人一种似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庯就成为更加可怕的事实。由此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以及改变这现状的问题。
现实生活的残忍,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卡夫卡是体会至深的。这位陷入深深痛苦与困惑之中的作家在创作他的寓言性小说时表现出的这种语言风格(平淡中透着冷漠,拙朴中透着凝重)是完全合乎逻辑的,正是他性格的体现。
九、补充资料
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流行于德国、法国、奥地利、北欧和俄罗斯的文学艺术流派。1901年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为表明自己绘画有别于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词。后德国画家也在章法、技巧、线条、色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地“创新”,逐渐形成了派别。后来发展到音乐、电影、建筑、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表现主义的创作主张是遵循“表现论”美学原则而与传统现实主义的“模仿论”原则相对立的。它反对“复制世界”,即不把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作为真实的依据,而主张凭认真“观察”和重新思考去发现或洞察被习俗观念掩盖着的,而为一般人所不注意的真实。
卡夫卡的创作旺盛期正值德国表现主义文学运动的高潮时期。他的短篇小说《变形记》可以说是表现主义的典型之作。
十、布置作业
仿照《变形记》的艺术手法,创编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