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 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车过戈壁滩,( )。同行的朋友告诉我,那叫梭梭,是一种生命力极强、能抵抗严寒酷暑的植物,是沙漠中的守护者。从此,我记住了你美丽的名字——梭梭,记住了那一抹生命的绿!
与你再相见是在援疆工作队组织的一次义务植树活动中。我小心翼翼地解开一捆树苗,散开在手中的是一根根纤细的浅黄的甚至是干枯的枝条,我诧异,这是什么树啊 这样的枯枝也能成活吗 那么单薄的躯干,根须都埋在干涸的沙石中,只露出一个弱不禁风的身子,就像一个病恹恹的孩子。放眼一望,那弱小的星星点点的身影散落在这苍茫辽阔的莽原上,显得格外形单影只,让人觉得是多么不堪一击!她用什么去与这恶劣的环境抗争呀 与我一起劳动的上官警官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笑着说:“两年,两年我们就可以看到一片绿洲。梭梭,是沙漠中的守护者!”
梭梭 这就是梭梭!是我曾在车上匆匆一瞥却牢牢印在心中的那一抹生命的绿!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刺到了一样,望着手中的那一支支枯黄,我再一次深深地体会到了“敬畏生命”这四个字的深刻内涵。我蹲下身子,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把一株浸润着爱与希望的幼苗小心翼翼地放入沙坑之中,然后捧起一把一把的土石,一点一点把她的根须深埋进大地。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当我的眼睛正要被这亘古不变的单调、荒凉逼到疲倦时,我的眼帘就这样惊喜地跃入一抹翠绿
B.当我的眼睛正要被这亘古不变的单调、荒凉逼到疲倦时,一抹翠绿就这样惊喜地跃入我的眼帘
C.当一抹翠绿就这样惊喜地跃入我的眼帘时,我的眼睛正要被这亘古不变的单调、荒凉逼到疲倦
D. 当一抹翠绿就这样惊喜地跃入我的眼帘时,这亘古不变的单调、荒凉正要把我的眼睛逼到疲倦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画横线的句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然后捧起土石,把她的根须深埋进大地。”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讲的就是诗的意境的重要性。 , 。 ,
; , 。
①意境的创造
②意境的形成
③意境就是诗人感受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
④它的全部奥秘在于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
⑤是诗人为源于生活的情意寻找一个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实践
⑥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
A.④③①⑥②⑤ B.④③②⑥①⑤
C.③④②⑥①⑤ D.③④①⑤②⑥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第5~8题。
炉 中 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一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二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底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四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选自《女神》)
5.下列对这首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祖国称为“年青的女郎”,是诗人对封建落后的旧中国的否定,对“五四”以后祖国的赞美、讴歌。
B.“你的殷勤”指“我”对祖国人民每时每刻的思念,“我的思量”则指祖国的生养之恩和热情关怀。
C.“要我这黑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的寓意是只有“我”这一类人才对你有无限的忠诚和热爱。
D.“自从重见天光”,隐喻中国革命已起;“燃到了这般模样”,表达了诗人渴望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6.下列对这首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每一节都是五句,而开头一句总是有意地重复,使得思想感情的抒发层层深化。
B.诗的第二节从煤的外形与内心的比较,进一步诉说自己的衷情,表白自己胸中有“火一样的心肠”。
C.本诗运用反复手法,每一小节都以“啊,我年青的女郎”开头,反复咏唱,增强了诗歌的理性色彩。
D.全诗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自己的深情和热望,一层深似一层地表达了爱国的衷肠。
7.郭沫若在诗歌中用“炉中煤”比喻什么
8.“啊,我年青的女郎”这句话反复出现,在结构上造成了什么效果 首尾两节呼应又有何作用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第9~10题。
祖 国 土
[苏联]阿赫马托娃
我们不用护身香囊把它戴在胸口,
也不用激情的诗为它放声痛哭,
它不给我们苦味的梦增添苦楚,
它也不像是上天许给的乐土。
我们心中不知它的价值何在,
我们也没想拿它来进行买卖,
我们在它上面默默受难、遭灾,
我们甚至从不记起它的存在。
是的,对我们,这是套鞋上的污泥,
是的,对我们,这是牙齿间的沙砾,
我们把它践踏蹂躏,磨成齑粉——
这是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
但我们都躺进它怀里,和它化为一体,
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
(选自《中外名诗选读》,有删改)
9.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认为“祖国土”就像“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它影响了美观,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我们要把祖国土“践踏蹂躏,磨成齑粉”,从而表明诗人想要改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B.诗人用“不拘礼节”来表明自己已经和祖国融为一体,祖国已是自己的一部分,一切礼节反而是疏远的表现。这样写更能体现诗人对祖国的亲切感。
C.最后两句带有转折意味,是诗人对祖国的理性思索与透彻认识,表现了诗人真诚而又深厚的爱国之情。
D.在诗人看来,土地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依靠。无论祖国多么贫穷落后,我们都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
10.本诗明明是在抒发诗人对“祖国土”的热爱之情,而诗人却用大量诗行描写“祖国土”的普通与卑微,为什么这样写
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 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车过戈壁滩,( )。同行的朋友告诉我,那叫梭梭,是一种生命力极强、能抵抗严寒酷暑的植物,是沙漠中的守护者。从此,我记住了你美丽的名字——梭梭,记住了那一抹生命的绿!
与你再相见是在援疆工作队组织的一次义务植树活动中。我小心翼翼地解开一捆树苗,散开在手中的是一根根纤细的浅黄的甚至是干枯的枝条,我诧异,这是什么树啊 这样的枯枝也能成活吗 那么单薄的躯干,根须都埋在干涸的沙石中,只露出一个弱不禁风的身子,就像一个病恹恹的孩子。放眼一望,那弱小的星星点点的身影散落在这苍茫辽阔的莽原上,显得格外形单影只,让人觉得是多么不堪一击!她用什么去与这恶劣的环境抗争呀 与我一起劳动的上官警官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笑着说:“两年,两年我们就可以看到一片绿洲。梭梭,是沙漠中的守护者!”
梭梭 这就是梭梭!是我曾在车上匆匆一瞥却牢牢印在心中的那一抹生命的绿!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刺到了一样,望着手中的那一支支枯黄,我再一次深深地体会到了“敬畏生命”这四个字的深刻内涵。我蹲下身子,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把一株浸润着爱与希望的幼苗小心翼翼地放入沙坑之中,然后捧起一把一把的土石,一点一点把她的根须深埋进大地。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当我的眼睛正要被这亘古不变的单调、荒凉逼到疲倦时,我的眼帘就这样惊喜地跃入一抹翠绿
B.当我的眼睛正要被这亘古不变的单调、荒凉逼到疲倦时,一抹翠绿就这样惊喜地跃入我的眼帘
C.当一抹翠绿就这样惊喜地跃入我的眼帘时,我的眼睛正要被这亘古不变的单调、荒凉逼到疲倦
D. 当一抹翠绿就这样惊喜地跃入我的眼帘时,这亘古不变的单调、荒凉正要把我的眼睛逼到疲倦
答案:B
解析:根据下文“那叫梭梭”,主语应为“一抹翠绿”。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画横线的句子。
参考答案: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梭梭树苗人格化,比作病恹恹的孩子,生动地写出梭梭树苗纤弱的样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然后捧起土石,把她的根须深埋进大地。”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参考答案:原文使用数量词,使动作描写更具体,更有画面感与感染力,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虔敬、期许等情感。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讲的就是诗的意境的重要性。 , 。 ,
; , 。
①意境的创造
②意境的形成
③意境就是诗人感受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
④它的全部奥秘在于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
⑤是诗人为源于生活的情意寻找一个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实践
⑥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
A.④③①⑥②⑤ B.④③②⑥①⑤
C.③④②⑥①⑤ D.③④①⑤②⑥
答案:C
解析:要排序的六句话可分为三个层次:意境的内涵(③④句)、意境的形成(②⑥句)、意境的创造(①⑤句)。从逻辑角度分析,解释一个概念应先下定义,然后写其形成和创造,故选C项。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第5~8题。
炉 中 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一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二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底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四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选自《女神》)
5.下列对这首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祖国称为“年青的女郎”,是诗人对封建落后的旧中国的否定,对“五四”以后祖国的赞美、讴歌。
B.“你的殷勤”指“我”对祖国人民每时每刻的思念,“我的思量”则指祖国的生养之恩和热情关怀。
C.“要我这黑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的寓意是只有“我”这一类人才对你有无限的忠诚和热爱。
D.“自从重见天光”,隐喻中国革命已起;“燃到了这般模样”,表达了诗人渴望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答案:B
解析:“你的殷勤”指祖国的生养之恩和热情关怀,“我的思量”则指“我”对祖国人民每时每刻的思念。
6.下列对这首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每一节都是五句,而开头一句总是有意地重复,使得思想感情的抒发层层深化。
B.诗的第二节从煤的外形与内心的比较,进一步诉说自己的衷情,表白自己胸中有“火一样的心肠”。
C.本诗运用反复手法,每一小节都以“啊,我年青的女郎”开头,反复咏唱,增强了诗歌的理性色彩。
D.全诗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自己的深情和热望,一层深似一层地表达了爱国的衷肠。
答案:C
解析:C项,应该是“增强了诗歌的抒彩”。
7.郭沫若在诗歌中用“炉中煤”比喻什么
参考答案:“炉中煤”比喻诗人像熊熊燃烧的炉火一样的爱国赤心,诗的副标题“眷念祖国的情绪”正是“炉中煤”的比喻义所在。用“活埋在地底多年”的煤比喻曾长期深深地埋藏在诗人心里的爱国感情,这爱国感情到了“五四”时期才从心里奔放出来,像煤一样“重见天光”。
8.“啊,我年青的女郎”这句话反复出现,在结构上造成了什么效果 首尾两节呼应又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这句话反复出现,造成了一种反复咏叹的效果,使情感渐趋热烈深沉,同时也显示了因果的脉络。首尾两句呼应,反复表达了“我”对祖国的眷恋与奉献。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第9~10题。
祖 国 土
[苏联]阿赫马托娃
我们不用护身香囊把它戴在胸口,
也不用激情的诗为它放声痛哭,
它不给我们苦味的梦增添苦楚,
它也不像是上天许给的乐土。
我们心中不知它的价值何在,
我们也没想拿它来进行买卖,
我们在它上面默默受难、遭灾,
我们甚至从不记起它的存在。
是的,对我们,这是套鞋上的污泥,
是的,对我们,这是牙齿间的沙砾,
我们把它践踏蹂躏,磨成齑粉——
这是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
但我们都躺进它怀里,和它化为一体,
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
(选自《中外名诗选读》,有删改)
9.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认为“祖国土”就像“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它影响了美观,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我们要把祖国土“践踏蹂躏,磨成齑粉”,从而表明诗人想要改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B.诗人用“不拘礼节”来表明自己已经和祖国融为一体,祖国已是自己的一部分,一切礼节反而是疏远的表现。这样写更能体现诗人对祖国的亲切感。
C.最后两句带有转折意味,是诗人对祖国的理性思索与透彻认识,表现了诗人真诚而又深厚的爱国之情。
D.在诗人看来,土地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依靠。无论祖国多么贫穷落后,我们都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
答案:A
解析A项,“从而表明诗人想要改革社会的强烈愿望”分析有误,本诗表达的是诗人的爱国情怀。
10.本诗明明是在抒发诗人对“祖国土”的热爱之情,而诗人却用大量诗行描写“祖国土”的普通与卑微,为什么这样写
参考答案:开篇大量诗行渲染了一种氛围——“祖国土”普通而又卑微,含蓄委婉地写出了“祖国土”的命运。而诗人只有强化这种情感体验,才能使最后两句的抒情有所依托,使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背景的反差中达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