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一.选择题
生物总是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而且演化的过程是不可逆的。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 )
A.鱼类 B.哺乳动物
C.两栖动物 D.无脊椎动物
2.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是( )
A.中生代和新生代
B.古生代寒武纪和中生代末期
C.古生代和新生代新近纪
D.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读图,完成3~4题。
某正常地层剖面结构示意图
3.图中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正确的是( )
A.大型哺乳动物化石——中生代
B.恐龙化石——前寒武纪
C.甲化石——新生代
D.三叶虫化石——古生代
4.图中甲化石的名称及其所处时代地球的演化特点是( )
A.蓝细菌化石——重要的成矿时期
B.鱼类等脊椎动物化石——形成联合古陆
C.鸟类化石——联合古陆最终解体
D.小型哺乳动物化石——造山运动
2019年7月,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矿工在当地矿区发现了完整的海王龙化石(见下图),这种海洋爬行动物生活在7 000万年前,它与恐龙属于同一时代,曾经是海洋里的一代“霸主”。据此完成5~6题。
5.海王龙生存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 B.新生代
C.中生代 D.元古宙
6.关于海王龙生存的地质年代,描述正确的是( )
A.地球铁矿总储量的60%形成于该地质年代
B.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C.是裸子植物繁盛的时代
D.发生了喜马拉雅运动
读地质剖面图,完成7~8题。
7.图中属于中生代地层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石炭纪和二叠纪是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以推知当时的地理环境特点是( )
A.干燥,冷热多变
B.全球气候分异明显
C.湿润,森林茂密
D.寒冷,冰雪广布
读表,完成1~2题。
9.关于甲、乙两个地质年代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古生代,乙是中生代
B.甲是中生代,乙是古生代
C.甲是古生代,乙是新生代
D.甲是新生代,乙是古生代
10.乙的末期( )
A.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B.恐龙灭绝
C.出现被子植物
D.爬行动物盛行
一亿两千多万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风景秀丽、气候湿润的浩瀚湖区,水中鱼虾成群,水龟出没,蛙声阵阵,天空中不时有鸟儿和翼龙滑翔而过。湖岸上,类似银杏、松柏的高大乔木形成片片森林,树木之间遍布小的蕨类植物,栖息于树枝上的鸟群发出欢快的鸣叫。体长十几米的蜥脚类恐龙正昂起长长的脖子,漫不经心地吞食高处的树叶;个体较小的食草恐龙在草丛中咀嚼着低矮植物的叶片;一只体长1米左右,身披绒毛,前脚很短而后肢长的兽脚类恐龙,甩动两条强劲有力的后腿,疾奔几步,追上一只拼命逃跑的蜥蜴,将其一口吞下;身材很小的哺乳动物捕食着各种昆虫。真是一幅“万类竞自由”的景象。据此完成3~5题。
11.此文描述的地质年代是( )
A.元古宙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12.该时期出现的银杏、松柏等高大乔木属于( )
A.被子植物 B.裸子植物
C.孢子植物 D.蕨类植物
13.有关这一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层中含有恐龙化石
B.晚期出现了人类
C.晚期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D.末期三叶虫等大量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了
二.非选择题
14.科学家在地层中发现未被破坏的沉积岩层的次序,如下图所示,图中Ⅱ层中有物种A化石,Ⅰ层中有物种B化石。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沉积岩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 或 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
(2)在研究地层中古生物化石的结构时发现,越是古老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 ,越是新近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 。
(3)试比较物种A与物种B的主要差异。
(4)在Ⅱ层里能否找到物种B的化石 为什么
1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 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降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个消息,上海某一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质、知识上的准备工作。
(1)考察名称: 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考察工具准备: 。
(3)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①按地质年代,该区域较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 代。
②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区应为 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区应为 环境,气候、植被特点为 。
(4)考察结论:
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至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
①地理环境经历了 环境向 环境的演变。
②分析可知,地壳经历了 (填“抬升”“下降”或“水平”)运动。
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一.选择题
生物总是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而且演化的过程是不可逆的。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 )
A.鱼类 B.哺乳动物
C.两栖动物 D.无脊椎动物
2.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是( )
A.中生代和新生代
B.古生代寒武纪和中生代末期
C.古生代和新生代新近纪
D.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答案:1.D 2.D
解析:第1题,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第2题,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球生命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
读图,完成3~4题。
某正常地层剖面结构示意图
3.图中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正确的是( )
A.大型哺乳动物化石——中生代
B.恐龙化石——前寒武纪
C.甲化石——新生代
D.三叶虫化石——古生代
4.图中甲化石的名称及其所处时代地球的演化特点是( )
A.蓝细菌化石——重要的成矿时期
B.鱼类等脊椎动物化石——形成联合古陆
C.鸟类化石——联合古陆最终解体
D.小型哺乳动物化石——造山运动
答案:3.D 4.B
解析:第3题,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出现在新生代;恐龙化石出现在中生代;甲化石出现在古生代或中生代;三叶虫化石出现在古生代。第4题,读图分析可知,甲化石出现在古生代或中生代,古生代出现鱼类,陆地面积大大增加,联合古陆形成。
2019年7月,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矿工在当地矿区发现了完整的海王龙化石(见下图),这种海洋爬行动物生活在7 000万年前,它与恐龙属于同一时代,曾经是海洋里的一代“霸主”。据此完成5~6题。
5.海王龙生存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 B.新生代
C.中生代 D.元古宙
6.关于海王龙生存的地质年代,描述正确的是( )
A.地球铁矿总储量的60%形成于该地质年代
B.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C.是裸子植物繁盛的时代
D.发生了喜马拉雅运动
答案:5.C 6.C
解析:第5题,根据材料可知,海王龙生活在7 000万年前,属于中生代(距今2.52亿年至6 600万年)。第6题,海王龙生存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中生代裸子植物盛行。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的铁、金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新生代发生了喜马拉雅运动。
读地质剖面图,完成7~8题。
7.图中属于中生代地层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石炭纪和二叠纪是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以推知当时的地理环境特点是( )
A.干燥,冷热多变
B.全球气候分异明显
C.湿润,森林茂密
D.寒冷,冰雪广布
答案:7.A 8.C
解析:第7题,图中含三叶虫化石的为早古生代地层,含鱼类化石的为晚古生代地层,含恐龙化石的为中生代地层,含裸子植物化石的为古生代晚期或中生代地层。图中①为中生代地层,图中②为古生代晚期或中生代地层,图中③④均为古生代地层。第8题,煤炭是地质历史上的森林埋藏到地下,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而形成的。
读表,完成1~2题。
9.关于甲、乙两个地质年代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古生代,乙是中生代
B.甲是中生代,乙是古生代
C.甲是古生代,乙是新生代
D.甲是新生代,乙是古生代
10.乙的末期( )
A.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B.恐龙灭绝
C.出现被子植物
D.爬行动物盛行
答案:1.B 2.A
解析:中生代是恐龙繁殖的活跃年代。乙末期出现了两栖动物,为晚古生代,晚古生代末期,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一亿两千多万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风景秀丽、气候湿润的浩瀚湖区,水中鱼虾成群,水龟出没,蛙声阵阵,天空中不时有鸟儿和翼龙滑翔而过。湖岸上,类似银杏、松柏的高大乔木形成片片森林,树木之间遍布小的蕨类植物,栖息于树枝上的鸟群发出欢快的鸣叫。体长十几米的蜥脚类恐龙正昂起长长的脖子,漫不经心地吞食高处的树叶;个体较小的食草恐龙在草丛中咀嚼着低矮植物的叶片;一只体长1米左右,身披绒毛,前脚很短而后肢长的兽脚类恐龙,甩动两条强劲有力的后腿,疾奔几步,追上一只拼命逃跑的蜥蜴,将其一口吞下;身材很小的哺乳动物捕食着各种昆虫。真是一幅“万类竞自由”的景象。据此完成3~5题。
11.此文描述的地质年代是( )
A.元古宙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12.该时期出现的银杏、松柏等高大乔木属于( )
A.被子植物 B.裸子植物
C.孢子植物 D.蕨类植物
13.有关这一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层中含有恐龙化石
B.晚期出现了人类
C.晚期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D.末期三叶虫等大量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了
答案:3.C 4.B 5.A
解析:第3题,通过材料中对动植物的描述,可以判断其地质年代为中生代。该题也可以根据恐龙繁盛这一条件来判断地质年代。第4题,银杏、松柏属于裸子植物。第5题,这一时期是恐龙繁盛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地层中含有恐龙化石。
二.非选择题
14.科学家在地层中发现未被破坏的沉积岩层的次序,如下图所示,图中Ⅱ层中有物种A化石,Ⅰ层中有物种B化石。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沉积岩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 或 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
(2)在研究地层中古生物化石的结构时发现,越是古老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 ,越是新近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 。
(3)试比较物种A与物种B的主要差异。
(4)在Ⅱ层里能否找到物种B的化石 为什么
答案:(1)遗体 遗迹
(2)越简单 越复杂
(3)物种A比物种B出现的时间晚;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物种A比物种B高级。
(4)有可能。有可能物种B一直适应环境,直到物种A的出现,仍有生存的竞争力。
解析:第(1)题,考查化石的形成。第(2)题,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结构越简单生物的化石。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物种B化石所在地层在物种A化石所在地层下面,因此物种B较物种A更简单、更低级。第(4)题,物种B产生的时间早于物种A,如果物种B一直适应环境的变化发展,那么Ⅱ层里就能找到物种B的化石。
1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 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降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个消息,上海某一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质、知识上的准备工作。
(1)考察名称: 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考察工具准备: 。
(3)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①按地质年代,该区域较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 代。
②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区应为 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区应为 环境,气候、植被特点为 。
(4)考察结论:
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至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
①地理环境经历了 环境向 环境的演变。
②分析可知,地壳经历了 (填“抬升”“下降”或“水平”)运动。
答案:(1)生物化石
(2)该区岩层等资料、指南针、地质锤、笔、纸(只要合理即可)
(3)古生 海洋 陆地 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
(4)海洋 陆地 抬升
解析:解答该题应从掌握地球演化、化石与地层的关系、古生物环境的特征及其成因等基础知识入手,通过理解所反映的相关古生物化石的内容,针对性地解答各小题。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选择题
2021年5月30日12时50分,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北纬34.67度,东经98.31度)发生4.9级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2.关于地球内部圈层,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地壳,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
B.地震波在②中传播速度减慢
C.④是上地幔,软流层位于其顶部
D.⑤为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完成3~4题。
3.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
A.纵波 B.横波
C.纵波和横波 D.无法判断
4.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 )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
C.33千米处
D.2 900千米处
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依次是( )
A.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C.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D.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6.乙圈层的主要特点是( )
A.连续但不规则
B.主要由岩石组成
C.无固定空间位置
D.主要由气体组成
2020年1月12日,菲律宾卡拉巴松地区的塔阿尔火山喷发,给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据此完成7~8题。
7.受火山喷发活动影响较小的地球圈层是( )
A.大气圈
B.生物圈
C.水圈
D.地核
8.喷发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9.读地球内部圈层的局部示意图,图中表示岩石圈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①+③
下图为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读图,完成2~3题。
10.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厚度自南向北增加
B.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海拔最高
C.断层分布的区域均位于板块内部
D.两地地壳厚度的差异不等于其相对高差
11.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处表示( )
A.海平面 B.莫霍界面
C.岩石圈底面 D.古登堡界面
读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完成4~5题。
12.该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个数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3.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C.图中的各圈层都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
二.非选择题
14.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不连续面A为 ,B为 ,地震波从上往下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
(2)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
C ,D+E ,F+G 。
(3)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选择题
2021年5月30日12时50分,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北纬34.67度,东经98.31度)发生4.9级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2.关于地球内部圈层,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地壳,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
B.地震波在②中传播速度减慢
C.④是上地幔,软流层位于其顶部
D.⑤为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向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据图可知,①位于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②③④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上、莫霍界面以下,为地幔。此次震源深度9千米,而地壳的平均厚度是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该地位于青海省,海拔高,地壳较厚,因此此次地震震源应位于地壳中。第2题,①是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②属于地幔,地震波在②中传播速度增大;④是下地幔,软流层在上地幔的上部;⑤为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组成物质相同,为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完成3~4题。
3.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
A.纵波 B.横波
C.纵波和横波 D.无法判断
4.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 )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
C.33千米处
D.2 900千米处
答案:3.B 4.A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知,此地震波地表传播速度为3—6千米/秒,速度较慢,为横波。第4题,此地震波速度在5千米处突然变大,说明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5千米处。
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依次是( )
A.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C.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D.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6.乙圈层的主要特点是( )
A.连续但不规则
B.主要由岩石组成
C.无固定空间位置
D.主要由气体组成
答案:5.B 6.A
解析:第5题,据图可知,丁圈层具有蒸腾作用,为生物圈;乙圈层具有下渗作用,因此为水圈;水圈会下渗到岩石圈中,故丙为岩石圈,甲为大气圈。第6题,乙圈层为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2020年1月12日,菲律宾卡拉巴松地区的塔阿尔火山喷发,给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据此完成7~8题。
7.受火山喷发活动影响较小的地球圈层是( )
A.大气圈
B.生物圈
C.水圈
D.地核
8.喷发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答案:7.D 8.A
解析:第7题,火山喷发时主要涉及的是外部圈层以及地球内部圈层中的地壳和地幔部分,对地核影响较小。第8题,喷出地表的火山灰物质首先冲入大气圈,然后在重力作用下降落到地表,接触到地表的生物或直接落入水面,经过外力作用,最终沉积成为岩石圈的一部分。
9.读地球内部圈层的局部示意图,图中表示岩石圈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①+③
答案:B
解析:由图中的莫霍界面以及软流层的位置可以判断①位于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②位于软流层之上,包括上地幔的一部分及整个地壳,为岩石圈;③在莫霍界面以下,包含软流层,为上地幔。
下图为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读图,完成2~3题。
10.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厚度自南向北增加
B.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海拔最高
C.断层分布的区域均位于板块内部
D.两地地壳厚度的差异不等于其相对高差
11.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处表示( )
A.海平面 B.莫霍界面
C.岩石圈底面 D.古登堡界面
答案:2.D 3.B
解析:第2题,两地相对高差是指海拔的差值;地壳厚度是莫霍界面之上的高度,而不同地区的地壳厚度不同,则地壳厚度的差异不等于其相对高差。第3题,地壳厚度是从莫霍界面开始算起的,所以0千米处表示莫霍界面。
读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完成4~5题。
12.该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个数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3.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C.图中的各圈层都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
答案:4.C 5.B
解析:第4题,图中有水、植物、岩石和大气,所以体现出的圈层有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第5题,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图中可以显示出水、生物、大气、岩石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而可以判断各圈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来源除了太阳辐射能,还有化学能、重力能等。
二.非选择题
14.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不连续面A为 ,B为 ,地震波从上往下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
(2)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
C ,D+E ,F+G 。
(3)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答案:(1)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2)地壳 地幔 地核
(3)利用地震波波速的变化。
解析:第(1)题,图中A是莫霍界面,B是古登堡界面,地震波向下通过古登堡界面时,由于该界面以下是液态,故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下降。第(2)题,地球内部圈层界线是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据此可判断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第(3)题,由于地震波穿过不同状态的物体时传播速度会发生明显变化,并且横波只能穿过固体,所以可以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判断地球内部各圈层是固态还是液态。第1章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选择题
在十字路口处,我们经常见到如下图所示的太阳能交通信号灯。据此完成1~2题。
1.有人注意到,在一周白天中,同一交通信号灯的亮度会出现变化,影响其亮度变化的因素主要是( )
A.海拔 B.电网供电
C.天气状况 D.交通流量
2.下列城市中,大量设置这种太阳能交通信号灯效果最好的是( )
A.拉萨 B.重庆
C.大庆 D.海口
太阳辐射变送器是基于光电原理的太阳辐射观测装置及实现方法,它可广泛应用于太阳能利用、气象及大气污染等部门。青藏高原的西南部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开发利用太阳能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能源属于利用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的是( )
A.风能 B.核能
C.石油 D.潮汐能
4.青藏高原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 )
①大气洁净 ②晴天多 ③日照时间长 ④地势高,离太阳近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下图示意太阳能“屋顶”。晴朗的白天,“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送入电网。我国上海正在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
A.风的形成 B.岩浆喷发
C.生物的生长 D.海水蒸发
6.上海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是因为( )
A.太阳能屋顶可以美化环境
B.上海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C.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
D.上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储量大
读太阳的大气圈层示意图,完成7~8题。
7.图中甲、乙、丙三层对应正确的是( )
A.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B.色球层、光球层、日冕层
C.光球层、日冕层、色球层
D.色球层、日冕层、光球层
8.色球层中主要的太阳活动是( )
A.太阳黑子、太阳耀斑
B.太阳耀斑、日珥
C.日珥、日冕物质抛射
D.日冕物质抛射、太阳黑子
“太阳暗条”是天文学专有名词,是指太阳边缘的日珥投影到太阳表面上所呈现的暗黑色条带。据此完成9~10题。
9.产生太阳暗条 的日珥出现在( )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太阳风
10.下列行业部门,最需要关注太阳活动预报,避免受到干扰的是( )
A.物流公司 B.煤炭开采企业
C.航天航空企业 D.钢铁公司
下表为北半球年总辐射随纬度的分布表(可能总辐射:大气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大气和云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据表完成1~2题。
纬度 64°N 50°N 40°N 30°N 20°N 0°
可能总辐射/ (W·m-2) 139.3 169.6 196.4 216.3 228.2 248.1
有效总辐射/ (W·m-2) 54.4 71.7 98.2 120.8 132.7 108.8
11.影响可能总辐射量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
C.大气运动 D.洋流
12.导致表中最大有效总辐射量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①纬度低,太阳高度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②多晴天,云层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③纬度高,白昼时间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④云层厚,保温效应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读太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完成3~4题。
13.图中平均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数之间的关系是( )
A.正相关 B.负相关
C.成反比 D.没有相关性
14.此图所反映的问题是( )
A.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气候
B.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能扰动地球的大气层
C.太阳活动时,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D.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风使两极地区出现极光,从而影响中、高纬度地区树木的生长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但人类系统观测太阳黑子的历史不足300年。太阳黑子数量高峰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人类系统记录的第23个太阳活动周期于1996年开始。
材料二 第23个太阳活动周期图。
(1)太阳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的 层,它的形成原因是 。
(2)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 年是第23个太阳活动周期高峰年。
(3)与太阳黑子活动同步的太阳活动还有 , 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4)太阳活动是太阳风暴的诱发因素。请举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6.读我国多年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单位:109 J·m-2)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出图中等值线a所代表的数值大小。
(2)简述图中P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比Q地大的主要原因。
第1章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选择题
在十字路口处,我们经常见到如下图所示的太阳能交通信号灯。据此完成1~2题。
1.有人注意到,在一周白天中,同一交通信号灯的亮度会出现变化,影响其亮度变化的因素主要是( )
A.海拔 B.电网供电
C.天气状况 D.交通流量
2.下列城市中,大量设置这种太阳能交通信号灯效果最好的是( )
A.拉萨 B.重庆
C.大庆 D.海口
答案:1.C 2.A
解析:第1题,影响太阳能交通信号灯一天中亮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天气状况。第2题,太阳能交通信号灯应该在太阳能丰富的地区大量使用,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高原。
太阳辐射变送器是基于光电原理的太阳辐射观测装置及实现方法,它可广泛应用于太阳能利用、气象及大气污染等部门。青藏高原的西南部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开发利用太阳能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能源属于利用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的是( )
A.风能 B.核能
C.石油 D.潮汐能
4.青藏高原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 )
①大气洁净 ②晴天多 ③日照时间长 ④地势高,离太阳近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3.C 4.D
解析:第3题,石油是由地质历史时期动植物的遗体在地下经过复杂的转化形成的,其能量来自地质时期存储在动植物中的太阳能。第4题,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其原因主要是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洁净,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下图示意太阳能“屋顶”。晴朗的白天,“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送入电网。我国上海正在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
A.风的形成 B.岩浆喷发
C.生物的生长 D.海水蒸发
6.上海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是因为( )
A.太阳能屋顶可以美化环境
B.上海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C.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
D.上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储量大
答案:5.B 6.C
解析:第5题,岩浆喷发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与太阳辐射无关。第6题,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不是为了美化环境;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上海地区经济发达,常规能源缺乏;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既可以缓解上海能源紧张问题,又可以改善大气环境。
读太阳的大气圈层示意图,完成7~8题。
7.图中甲、乙、丙三层对应正确的是( )
A.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B.色球层、光球层、日冕层
C.光球层、日冕层、色球层
D.色球层、日冕层、光球层
8.色球层中主要的太阳活动是( )
A.太阳黑子、太阳耀斑
B.太阳耀斑、日珥
C.日珥、日冕物质抛射
D.日冕物质抛射、太阳黑子
答案:7.A 8.B
解析:第7题,太阳的大气圈层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第8题,光球层中的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色球层中的太阳活动主要包括太阳耀斑和日珥,日冕层中的太阳活动主要是日冕物质抛射。
“太阳暗条”是天文学专有名词,是指太阳边缘的日珥投影到太阳表面上所呈现的暗黑色条带。据此完成9~10题。
9.产生太阳暗条 的日珥出现在( )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太阳风
10.下列行业部门,最需要关注太阳活动预报,避免受到干扰的是( )
A.物流公司 B.煤炭开采企业
C.航天航空企业 D.钢铁公司
答案:9.B 10.C
解析:第9题,太阳大气层及其相应发生的太阳活动分别是光球层——太阳黑子;色球层——太阳耀斑、日珥;日冕层——日冕物质抛射。第10题,太阳活动对地球有显著的影响。当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风变得强劲,会扰动地球的磁场和大气层,产生磁暴、极光等现象。当这种扰动足够强烈时,还会对卫星导航、空间通信、电网、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产生灾害性的影响。因此航天航空企业最需要关注太阳活动预报。
下表为北半球年总辐射随纬度的分布表(可能总辐射:大气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大气和云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据表完成1~2题。
纬度 64°N 50°N 40°N 30°N 20°N 0°
可能总辐射/ (W·m-2) 139.3 169.6 196.4 216.3 228.2 248.1
有效总辐射/ (W·m-2) 54.4 71.7 98.2 120.8 132.7 108.8
11.影响可能总辐射量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
C.大气运动 D.洋流
12.导致表中最大有效总辐射量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①纬度低,太阳高度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②多晴天,云层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③纬度高,白昼时间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④云层厚,保温效应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从表中可知,可能总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则主导因素为纬度。第2题,表中最大有效总辐射量在20°N,此处纬度低,太阳高度较大,辐射强;同时该纬度气候干旱,多晴天,太阳辐射受云层的削弱作用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读太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完成3~4题。
13.图中平均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数之间的关系是( )
A.正相关 B.负相关
C.成反比 D.没有相关性
14.此图所反映的问题是( )
A.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气候
B.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能扰动地球的大气层
C.太阳活动时,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D.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风使两极地区出现极光,从而影响中、高纬度地区树木的生长
答案:3.A 4.A
解析:第3题,由图可以看出,太阳黑子相对数越多,树木年轮宽度就越大,二者呈正相关。第4题,此图说明了太阳黑子数的变化对树木生长的影响,而地球气候是影响树木生长的主要因素。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但人类系统观测太阳黑子的历史不足300年。太阳黑子数量高峰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人类系统记录的第23个太阳活动周期于1996年开始。
材料二 第23个太阳活动周期图。
(1)太阳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的 层,它的形成原因是 。
(2)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 年是第23个太阳活动周期高峰年。
(3)与太阳黑子活动同步的太阳活动还有 , 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4)太阳活动是太阳风暴的诱发因素。请举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答案:(1)光球 太阳黑子的温度比周围低,所以看起来比较黑,其实仅是暗一些
(2)2000
(3)太阳耀斑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
(4)电磁遥感测量在磁暴期间常常发生错误;电波路径发生位移,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定位、导航产生误差;高能带电粒子流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解析:本题以太阳活动周期图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太阳活动的类型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6.读我国多年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单位:109 J·m-2)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出图中等值线a所代表的数值大小。
(2)简述图中P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比Q地大的主要原因。
答案:(1)4。
(2)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地势较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a点数值为4。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P地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地处青藏高原,地势较高,空气稀薄,获得的太阳辐射较Q地多。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选择题
某科幻影片讲述了地球因太阳“氦闪”而被迫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逃离太阳系的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终止地球自转。第二步,将地球推入土星轨道,借助土星引力,弹射出太阳系。第三步,地球经历2 500年的星际“流浪”,抵达新家园。下图为地球逃离太阳系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影片中地球之所以要逃离太阳系是由于( )
A.日心与地心距离发生变化
B.地球的体积、质量发生变化
C.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发生变化
D.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发生变化
2.在地球逃离太阳系经历的A—B—C三个过程中,地球所属的天体类型分别是( )
A.行星—行星—行星 B.行星—卫星—卫星
C.行星—卫星—行星 D.行星—卫星—恒星
3.如果地球“搬家”的第一步成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将被严重影响的是( )
A.安全的宇宙环境
B.适宜的温度范围
C.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D.适中的日地距离
有时我们看到金星如一颗小黑痣,从太阳“脸上”缓慢走过,这种天象称为“金星凌日”。金星的体积是地球的0.86倍,质量是地球的0.82倍。读“金星凌日”发生示意图,完成4~6题。
4.金星是( )
A.位于水星与地球之间的行星
B.最有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行星
C.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
D.大气稀薄、大气压很小的行星
5.除金星外,还可能形成“凌日”天文现象的行星是( )
A.水星
B.天王星
C.火星
D.木星
6.如果把太阳系中地球和水星的位置互换,则( )
A.地球上将不会有大气
B.地球上将只有固态和晶体物质
C.地球上将会被水淹没,人类无法在地球上生存下去
D.地表温度太高,原子无法结合起来形成生物大分子
7.火星表面的液态水最可能来自( )
A.高山冰川融水
B.大气降水
C.季节性积雪融水
D.地下水
8.火星表面液态水的发现说明( )
A.人类已经具备移居火星的条件
B.火星大气中一定有氧气的存在
C.火星有可能存在生命体
D.火星表面水循环活跃
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据此完成1~3题。
9.火星在太阳系局部示意图中的位置是( )
A.a B.b
C.c D.d
10.进入火星轨道的火星探测器属于( )
①太阳系 ②地月系 ③可观测宇宙 ④银河系 ⑤河外星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
11.火星探测器可探索地外生命可能存在的环境,主要目标是探测火星上是否存在( )
A.大气和云雾 B.山脉和平原
C.太阳辐射和火星引力 D.液态水和大气
2019年1月,搭载“月面微型生态圈”的“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面后,培育出第一株棉花嫩芽,但相隔不久又枯萎凋零。“月面微型生态圈”是一个由特殊铝合金材料制成的圆柱形“罐子”,“罐子”里面有棉花种子、马铃薯种子、拟南芥种子、蚕卵、土壤、水、空气及科研设备等。着陆月面后,控制系统向土壤中放水,9天后进入月夜期。下图为“月面微型生态圈”工作原理图。据此完成4~5题。
12.“月面微型生态圈”与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相比( )
A.空气足、水分足 B.重力大、辐射弱
C.重力小、辐射强 D.土层厚、肥力强
13.棉花嫩芽最终未能存活,其原因最可能是( )
A.夜间温度太低 B.土壤条件不适宜
C.水分条件不足 D.紫外线辐射较弱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4年10月31日,浙江省安吉县收到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寄来的小行星命名证书,正式命名永久编号为362177的小行星为“安吉星”。以县名作为小行星的名字,在我国尚属首个。
材料二 “安吉星”的位置。
(1)图中所示中心天体是 。
(2)“安吉星”位于小行星带,与此相邻的行星是② ,③ 。与相邻两行星相比,“安吉星”具有 小、 小的特点。
(3)在图中标注行星的公转方向。“安吉星”绕日运行轨道的偏心率很小,说明八颗行星与小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具有 性,而且绕日公转轨道几乎在一个 上,这对地球的意义是 。
(4)①行星是太阳系中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是 ,分析这种特殊性存在的基本条件: 。
15下图是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行星名称。
A ,C ,D 。
(2)在图中绘出土星的公转方向。
(3)小行星带位于 星轨道和 星轨道之间。与E行星结构相似的行星是 星。(填名称)
(4)试分析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理环境的特点与生命物质存在条件的关系,并用直线连接。
①地球磁场 a.地球表面存在大气层
②地球的质量与体积 b.削弱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强度
③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c.水处于液体状态
④地球大气中的臭氧层 d.减少宇宙射线对生命的伤害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选择题
某科幻影片讲述了地球因太阳“氦闪”而被迫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逃离太阳系的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终止地球自转。第二步,将地球推入土星轨道,借助土星引力,弹射出太阳系。第三步,地球经历2 500年的星际“流浪”,抵达新家园。下图为地球逃离太阳系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影片中地球之所以要逃离太阳系是由于( )
A.日心与地心距离发生变化
B.地球的体积、质量发生变化
C.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发生变化
D.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发生变化
2.在地球逃离太阳系经历的A—B—C三个过程中,地球所属的天体类型分别是( )
A.行星—行星—行星 B.行星—卫星—卫星
C.行星—卫星—行星 D.行星—卫星—恒星
3.如果地球“搬家”的第一步成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将被严重影响的是( )
A.安全的宇宙环境
B.适宜的温度范围
C.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D.适中的日地距离
答案:1.D 2.C 3.B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地球因太阳“氦闪”而被迫逃离太阳系,提示了影片中地球之所以要逃离太阳系是由于太阳的变化,太阳为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的一部分。第2题,在A位置时,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在B位置时,地球围绕土星运动,是土星的一颗卫星;比邻星是一颗恒星,地球到达C位置时,围绕比邻星运动,是比邻星为中心天体的恒星系里的一颗行星。第3题,由于“搬家”第一步是终止地球自转,以24小时为周期的昼夜交替停止后,地球的温度将急剧变化;地球自转停止后,日地距离和宇宙环境并未改变;大气条件主要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有关。
有时我们看到金星如一颗小黑痣,从太阳“脸上”缓慢走过,这种天象称为“金星凌日”。金星的体积是地球的0.86倍,质量是地球的0.82倍。读“金星凌日”发生示意图,完成4~6题。
4.金星是( )
A.位于水星与地球之间的行星
B.最有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行星
C.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
D.大气稀薄、大气压很小的行星
5.除金星外,还可能形成“凌日”天文现象的行星是( )
A.水星
B.天王星
C.火星
D.木星
6.如果把太阳系中地球和水星的位置互换,则( )
A.地球上将不会有大气
B.地球上将只有固态和晶体物质
C.地球上将会被水淹没,人类无法在地球上生存下去
D.地表温度太高,原子无法结合起来形成生物大分子
答案:4.A 5.A 6.D
解析:第4题,金星位于水星和地球之间。金星距离太阳近,表面温度过高,难以存在生命。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是月球。金星是类地行星中大气层最厚的。第5题,由“金星凌日”现象出现的条件可知,行星要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而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行星有水星和金星。第6题,如果把太阳系中地球和水星的位置互换,日地距离变近,地面温度会升高,原子无法结合起来形成生物大分子,也就不会有生命物质。
火星表面有液态水活动的“强有力”证据即在火星表面发现了“奇特沟壑”,很可能是高浓度咸水流经产生的痕迹。据此完成7~8题。
7.火星表面的液态水最可能来自( )
A.高山冰川融水
B.大气降水
C.季节性积雪融水
D.地下水
8.火星表面液态水的发现说明( )
A.人类已经具备移居火星的条件
B.火星大气中一定有氧气的存在
C.火星有可能存在生命体
D.火星表面水循环活跃
答案:7.D 8.C
解析:第7题,题干中告诉我们火星表面的液态水是高浓度咸水,只有地下水才有可能是高浓度咸水。第8题,水是生命存在的主要条件之一,液态水存在,说明火星表面可能有生命体存在。
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据此完成1~3题。
9.火星在太阳系局部示意图中的位置是( )
A.a B.b
C.c D.d
10.进入火星轨道的火星探测器属于( )
①太阳系 ②地月系 ③可观测宇宙 ④银河系 ⑤河外星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
11.火星探测器可探索地外生命可能存在的环境,主要目标是探测火星上是否存在( )
A.大气和云雾 B.山脉和平原
C.太阳辐射和火星引力 D.液态水和大气
答案:1.C 2.D 3.D
解析:第1题,太阳系八颗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示意图中c表示火星,位于地球和木星之间。第2题,火星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因此进入火星轨道的火星探测器不属于地月系和河外星系。第3题,考查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如果火星上存在生命,那么其应具备与地球上类似的条件,即适宜的温度、液态的水和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2019年1月,搭载“月面微型生态圈”的“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面后,培育出第一株棉花嫩芽,但相隔不久又枯萎凋零。“月面微型生态圈”是一个由特殊铝合金材料制成的圆柱形“罐子”,“罐子”里面有棉花种子、马铃薯种子、拟南芥种子、蚕卵、土壤、水、空气及科研设备等。着陆月面后,控制系统向土壤中放水,9天后进入月夜期。下图为“月面微型生态圈”工作原理图。据此完成4~5题。
12.“月面微型生态圈”与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相比( )
A.空气足、水分足 B.重力大、辐射弱
C.重力小、辐射强 D.土层厚、肥力强
13.棉花嫩芽最终未能存活,其原因最可能是( )
A.夜间温度太低 B.土壤条件不适宜
C.水分条件不足 D.紫外线辐射较弱
答案:4.C 5.A
解析:第4题,月球上没有大气,此微型生态圈在月球表面进行,其所携带的空气、水、土壤与地球上这些物质相比,是不足的;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其质量和体积都小于地球,因此其重力也小于地球,再加上没有大气层削弱太阳辐射,受到辐射较强。第5题,根据材料可知,利用微型生态圈曾培育出第一株棉花嫩芽,说明从地球上带来的土壤和水能够满足其生长。但相隔不久又枯萎凋零,推断可能是受到月球自然环境的影响。月球上因为没有大气,因此大气没有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月球上紫外线辐射很强,影响棉花的生长;另外,由于月球没有大气层,就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夜间温度太低,故棉花嫩芽受低温影响而死亡。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4年10月31日,浙江省安吉县收到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寄来的小行星命名证书,正式命名永久编号为362177的小行星为“安吉星”。以县名作为小行星的名字,在我国尚属首个。
材料二 “安吉星”的位置。
(1)图中所示中心天体是 。
(2)“安吉星”位于小行星带,与此相邻的行星是② ,③ 。与相邻两行星相比,“安吉星”具有 小、 小的特点。
(3)在图中标注行星的公转方向。“安吉星”绕日运行轨道的偏心率很小,说明八颗行星与小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具有 性,而且绕日公转轨道几乎在一个 上,这对地球的意义是 。
(4)①行星是太阳系中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是 ,分析这种特殊性存在的基本条件: 。
答案:(1)太阳
(2)火星 木星 体积 质量
(3)标注略。同向 平面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个较为安全的宇宙环境
(4)存在生命 充足的水分,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
解析:由材料分析“安吉星”位于小行星带上,故①为地球,②为火星,③为木星。
15下图是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行星名称。
A ,C ,D 。
(2)在图中绘出土星的公转方向。
(3)小行星带位于 星轨道和 星轨道之间。与E行星结构相似的行星是 星。(填名称)
(4)试分析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理环境的特点与生命物质存在条件的关系,并用直线连接。
①地球磁场 a.地球表面存在大气层
②地球的质量与体积 b.削弱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强度
③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c.水处于液体状态
④地球大气中的臭氧层 d.减少宇宙射线对生命的伤害
答案:(1)水星 地球 天王星
(2)图略(呈逆时针方向)。
(3)火 木 木
(4)见下图。
解析:根据太阳系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顺序以及图中小行星带的位置可知各行星名称;八颗行星绕日运动方向均是自西向东;图中E行星(土星)与F行星(木星)在距日远近、体积等方面相近。地球磁场能使宇宙射线方向发生偏转,从而削弱宇宙射线对地球上生命的伤害;地球有适当的体积和质量,具有足够的引力使各种气体聚集在周围形成大气层;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保持在15 ℃左右,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地球大气中的臭氧能强烈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命免遭其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