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毕竟、接天莲叶、映日”在诗句中的意思。
3、感受古诗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教学重难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悟诗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课前播放歌曲《江南》生猜名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歌,同学们看着图听这首歌来猜一猜是我们学过的哪首民歌.
2、火眼金睛,看 PPT、看图猜古诗.《小池》
3.出示诗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指名读、齐读。教师注意指导“净慈寺”的读音及诗题的停顿。
(2)、相机解释“净慈寺”和“林子方”。
(3)、从诗题当中你知道了什么?想想诗题是什么意思。(诗人杨万里)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别他的朋友林子方。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朗读古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争取读得正确、流利,注意后鼻音的字。
(2)指名读,检查指正。
(3)指导古诗要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有节奏感。师生配合读,生生配合读,小组配合读。
(4)分组比赛读,读出诗的韵味。
2.学习生字。
(1)看图,看篆书,猜新字“莲”“荷”,齐读,组词,教师指导。
(2)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
①.上下结构
②.上面"艹"是它的形旁,与意思有关。下面和它的读音有关,这是它的声旁。下半部分的读音和上面一样,这样的字叫作"形声字"。
(3)师指导书写,生练习。
(4)展示学生作品,师讲解,生再次练习
三、品析诗句,想象意境
过渡:在 800年前的南宋,诗人杨万里看到了这样的美景,所以他就写下这首诗。谁愿意来读给同学们听?
1、出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1)这两句诗告诉了我们什么?(地点:西湖时间:六月)到底是六月的西湖啊,山水风光和其他时节不一样。
(2)毕竟:到底。用“毕竟”造句。
(3)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出赞叹的语气。
2、出示图片,找出和我们图相应的诗句(指名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在这张图中你看到了怎样荷叶?(碧绿碧绿的莲叶无穷无尽的绿色)自由读第一句“接天莲叶无穷碧”,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样的莲叶?
①莲叶的绿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碧)为什么不说绿而说碧呢?碧代表什么意思?(青绿色的玉石) 这里的荷叶像青绿色的玉石(齐读,读出它的绿。),你能不能夸一夸它(荷叶)?
②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看,体会这句诗。
③请学生来讲一讲自己看到的画面,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④让学生解释“接天”的意思,教师引导学生领会。(荷叶挨挨挤挤,往远处看,看不到尽头,仿佛与天相接了。)
⑤指名朗读。指导朗读时语速放慢,读出壮观的感觉。
(2)读“映日荷花别样红”,在这一片碧绿之中的荷花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①“别样”是什么意思?你能给它(“别样”)换个词吗?生:特别非常十分师:放在诗句中读出来
②这西湖六月的荷花果真特别的娇艳,你看,她红得像什么?(图片展示)③这荷花为什么这么红?(映日,在太阳的照射下)还有什么原因?(在荷叶的映衬下)
(3)诗人是早上从净慈寺出来送别林子方的,此时的太阳是朝阳,同学们再想想,在碧绿的荷叶上,你还能看到什么?(晶莹的露珠......)(齐读诗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1)这无穷的碧,这别样的红,就组成了这一碧千里,美不胜收的画卷,难怪诗人这样说出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2)杭州的四季各有不同,各有各的美,春天西湖波光粼粼,杨柳依依;秋天残荷又是一副天然的水墨画;冬天大雪把西湖变成了白茫茫的世界。但在作者的眼中在六月中旬,在"太阳的映照下"是别样的美。这无穷的碧,这别样的红,面对这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诗人不由得赞叹到齐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在那个清晨,太阳升起,净慈外。杨万里送别林子方,这次分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但有一幅画一定深深的映在他们的脑海中,这幅画面就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 以诗相送,以歌相送。在配乐中,学唱古诗。
四、布置作业 诗配画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莲叶无穷碧 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后反思
执教这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我遵从了从整体感知到品读悟情,再到感情诵读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教学从学生出发,在读诗题(净慈寺、林子方)、明题意、明诗意、品诗境、悟诗情等教学环节上都一一落实。
教学本课时,我先从后两句诗入手,引导学生在理解“无穷碧、别样红”的基础上,结合课件的展示,让他们感受到那无穷无尽的绿,那分外红艳的荷花是如此的美丽,如此的动人。进而引出诗人的感慨: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样,学生对本首诗的学习也应该是水到渠成了。在此基础上,再去感悟诗人的离别情也就容易多了。通过一段吟唱音频,我给予学生一种引导,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诵读愿望。学生随着音频中的节奏或抑扬顿挫,或击掌为节拍,读出了诗句的意韵生动,凝练含蓄更读出了诗句的独特韵味。也践行了一上课告诉学生的“诵韵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整节课教学下来,学生读了,诵了,唱了,但学生却没能拿起笔写一写。语文教学要扎实听说读写的训练,学生书写习惯的养成,书写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内化都离不开写。如果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能安排 3---5分钟的时间,学生将自己从这首诗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景象动笔写下来,这样学生的能力又会有一个新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