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同步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同步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3 19:26: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同步训练题(含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抹杀(mǒ) 腐朽(xiǎo) 脊梁(jǐ) 模式(mó)
B. 遁词(dùn) 省悟(xǐng) 慨叹(kài) 譬如(pì)
C. 鲁钝(dùn) 汲取(jí) 玄虚(xuán) 滞留(zhì)
D. 诓骗(kuāng) 诬蔑(wū) 创意(chuàn) 豢养(huàn)
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遁词     愕然    辨伪去妄 怒不可遏
B.翩然 澜语 头晕目眩 前仆后继
C.灌溉 沉湎 义愤填膺 历尽心血
D.狡黠 停滞 走头无路 自欺欺人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将廊坊、北海、南宁、南京、武汉、长沙、南昌、贵阳、合肥、西安、桂林列为2018年传销重点整治。
B.基因成为战略资源,基因科技的发展程度也反映着国家的科学水平。
C.中国进入新时代,乡村对有效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呼唤着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D.亚洲的今天拥有世界67%的人口、1/3的经济总量,是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陶行知,安徽歙县人,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
B.《谈创造性思维》的作者是罗迦·费·因格。
C.《怀疑与学问》的作者是顾颉刚,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作家。
D.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常用的论证方法有比喻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
5.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完整。
面对贸易战争,中国表示将“奉陪到底”,__①__?中国有巨大的市场,有更强的承受损失的能力。面对中美贸易摩擦,中国将打出什么底牌?第一张底牌,限制进口美国商品;第二张底牌,削减对美国的出口。专家表示,中国反击的目的是让美国意识到贸易战不可取,__②__,才能惠及两国和世界。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下列古诗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溪云初起日沉阁, 。(许浑《咸阳城东楼》)》
(2)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3)飏青旗、流水桥旁。 、 。(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
(4)欲说还休。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5) ,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其一》)
(6)醉翁之意不在酒, 。山水之乐, 。(欧阳修《醉翁亭记》)
7.名著阅读。
“他完全是一条莽汉,每有战斗,赤膊上阵,抡起板斧排头砍去”;“打虎英雄,本领高强,为兄报仇,有胆有识,光明磊落,复起仇来毫不留情”。
以上情节所说的是元末明初的著名作家________所作的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中的英雄好汉________和________。
8.语言运用。
随着微博、微信等的迅速发展,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地获取海量的碎片化信息。毫无疑问,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碎片化阅读时代,似乎一切信息、知识都唾手可得,阅读显得如此轻松、容易。针对这一现状,某班级准备就“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分正方反方展开辩论。请你选择一方,在辩论会上陈述观点。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9.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10.“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11.本段举戴震幼时读书好疑一事,论证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这一观点,请你另写一个事例作为该观点的论据。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读杂书万卷,不如读经典一部
潘裕民
①常常有人问我,该读什么样的书?我的回答是“经典”。因为经典原著的思想内涵和知识含量是非经典书籍所不能比拟的,“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
②所谓“经典”,指具有权威性和典范性的著作。经过千百年来的千锤百炼、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大都是生命力最强、最有价值的经典。经典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可以和一代又一代读者对话,可以引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思考。苏格拉底曾说:“最重要的不是生活,而是好的生活。”没有经典,当然不会有好的生活。
③我认为读经典,一定要真正意义上的“读”。所谓“读书”,不是说你今天去书店买两本书,明天从网上购回一包书,这不难办到;难以办到的是,你能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完一本书,尤其是要阅读经典著作。
④哲学家周国平说:“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和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应该是阅读经典著作。日本有一位哲学家叫柳田谦十郎,他在自传中说他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才读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为了庆贺这件事,他夫人还专门为他举办了一次家宴。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一些启示:一个人写出一本书固然不容易,值得庆贺;一个人读完一本书也不容易,也同样值得庆贺。
⑤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如果不读经典,只读那些所谓“有用”的书,我们可能成为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机器,还有什么灵魂和境界可言?从一定意义上说,读经典是为了人格更加完善,包括精神的自我提升和灵魂的自我觉醒。在我看来,精神追求可以丰富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变得强大。比如我们读哲学,它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已故著名学者俞吾金教授曾指出,“哲学赋予了人们一种‘Choice(选择)’的眼光,使得你能够站在制高点上,可以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在人生的三岔路口更有把握。”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我们应该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现在在哪儿、明天可能去哪儿,这样才能生活得比较自在、比较自信,也更加乐观。
⑥其实,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要直接读大师的作品。叔本华说过一句话:“谁向往哲学,就必须到原著那肃穆的圣地去找不朽的大师。”从一定程度上说,大师的原著是最可靠的。朱光潜先生说:“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这是因为,读书有着特殊的规律,必须经历一个吸收、转化、升华的过程。
12. 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3. 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4. 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词句能否删去?为什么?
15. 请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要善于学习 [苏联]利哈乔夫
①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代;教育、知识、职业技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现代社会的知识越来越复杂,没有知识,简直就无法工作,无法获得收益,一个原因是机械正在逐步取代体力劳动。作为人,需要带来新的思想,思考那些机器不能思考的问题。为此目的,人越来越需要得到公认的文化修养,创新的能力,当然,还要有道德,有责任心,而这种道德和责任心,是机器无论如何也不具备的。
②这就意味着,人不再是普通的人,而是有科学知识的人,有道德的人,他要为机器和机器人时代所发生的一切变化承担责任,因而他肩负着极为繁重、极其复杂的任务。普遍的教育可以培养未来所需要的人,有创造能力的人,培养新时代的创造者,而他对于他所创造的一切负有道义上的责任。
③现在的年轻人从小就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学习。永远都需要学习。不仅普通人需要终身学习,就连那些最博学的大学者也要学习终生。自己不学习——就不能再去传授,原因是知识在不断增长,并且越来越复杂。有鉴于此,一定要明白,青春岁月——是最适宜学习的时期。在年轻的时候,在童年、少年,青年时期,恰恰是人的智力和接受能力最强的阶段。接受所学的语言、数学、一般性知识,培养审美意识,培养道德观念。
④要珍惜时间,不要为日常琐事、为“休息”而耗费时光。有的时候,“休息”比繁重的工作更让人疲倦,不要让那些愚昧粗俗的潮流以及无谓的“信息”占据光明而智慧的心田。珍惜自己、以便更好地学习,获取知识与技能,只有在年轻的时候获取知识与技能才既轻松又迅速。
⑤此刻我听见年轻人沉重的叹息声:您为我们年轻人所设想的生活是多么枯燥无聊啊!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什么时候休息?什么时候娱乐啊?难道我们就没有权利享受快乐吗?
⑥不是那么回事,获得技能和知识——这同样也是一种运动,假如我们不能从学习中得到快乐,学习就是一种苦差使。要爱学习,就要选择聪明、有益的休息或娱乐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学习,有助于培养某种能力,生活需要的能力,如果不喜欢学习怎么办?肯定难成为爱学习的人。这就意味着你不可能发现那样的快乐,那种让孩子,让少男少女得到知识与技能时所感受到的那一份快乐。
⑦不妨看看小孩子多么快乐地蹒跚学步,咿呀学语,迷恋玩弄各种各样的器械玩具,抱布娃娃。要尽力延长这种学习新东西的快乐心情,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本人,不要说什么:我不爱学习!你要尝试喜欢学校里的各门课程。既然别的同学喜欢各门功课,你有什么理由不喜欢它们呢?
⑧不要光在口头上说爱读书,你要借书阅读,要研究历史和文学。一个有教养的人肯定具有很好的历史知识、读过很多文学作品,正是历史和文学培养人的道德观念和审美趣味,扩展人的视野,使他感到周围世界的宽广、有趣,并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经验,进而感到快乐。假如你不喜欢某一门课程,你不妨试一试尽力从中寻找可喜之处,哪怕只有一点点——喜爱是获得新鲜知识的支撑点。
⑨要善于学习,热爱学习!
(选自《善与美书简》有删改)
1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作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两段指出了学习的必要性。
B. 文章平易近人,娓娓而谈,给人启迪。
C. 文章旁征博引,层层深入,论述严谨。
D. 文章立足现实,提出建议,有针对性。
17.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8. 作者认为怎样做才是善于学习?
(四)阅读《驻守荒原》,完成练习。
①西大滩加油站到了,这是离藏区最近的青海加油站,海拔4150米,周围都是无边无垠的荒原。路过这里的司机,无论多晚,只要叫一声老韩,一个瘦小的男人就颠颠地奔出,披着军大衣,双手习惯性地拢在腰间。到了近前,老韩解开大衣纽扣,原来怀中藏着的是一只热水袋。寒潮一过境,加油站上就刮着吹哨子一般的寒风,气温很快降到零下20摄氏度,加油枪就容易被冻住,得用热水袋把它慢慢暖开。
②加完油,如果天色已经像墨汁一样浓黑,老韩会建议跑长途的货运司机在他家借住一晚,次日早上喝过老韩媳妇做的面片汤再走,这样安全。
③老韩应聘到此加油站工作前,四年中加油站已经换了七拨主人——条件太艰苦,工资待遇低,每到夜晚,荒原上呜咽的风就像一个有冤屈的灵魂在游荡,听得人心里毛毛的;这里的海拔太高,就算是本地人,只要身体动作稍微快一点,太阳穴那里就像有一面小鼓在敲,突突地抽痛。因此,不论是加油站的领导,还是经常光顾的老司机们,都没想到老韩一来,转眼已待足八年。
④因为地处荒凉的高原,老韩一家人的饭食十分简单,长达七个多月的冬季只有洋葱、土豆和白菜这三样蔬菜,连老韩三岁半的孙女也吃这样简陋的饭食,可是万一哪个司机有点高原反应,老韩就赶紧吩咐媳妇给煮酸菜面片汤,把家里人都舍不得吃的鸡脯肉下在汤里,喝完汤,额头上密密麻麻出一层细汗,无休止敲打太阳穴的那面小鼓就停了。
⑤喝汤的人就说:“老韩,你要是不在这里干了,我们还怪不习惯的。”老韩很不能接受这样的赞美,局促地搓手回答:“一时半会儿离不开的,我舍不得儿子……”
⑥老韩的大儿子已经落葬在离加油站只有一里地的戈壁上,那里有方圆十几里地唯一的一棵红柳树,早被高原上的风吹成了贴地盆景的模样。儿子的去世是老韩心里永恒的痛:加油站由旧址搬往新址前,同为加油站员工的老韩的儿子前去看守物资,暖气还没有装好,半夜冻得睡不着,不得不烧炭取暖,就这样再也没有起来。
⑦老韩的媳妇说,老韩以前从不抽烟,但现在,他想儿子想得受不了时,会带上烟,慢慢走到红柳树下面,在那里抽上一根。
⑧每次,老韩走很远的路去抽烟,一向打扮得粉嘟嘟的小孙女就能感应到爷爷心里的难受,会寸步不离地跟着他。一老一小缓缓走去的背影,让在加油站门口闲聊打趣的司机们都安静下来,近乎肃穆地目送着他们。
⑨在远方,那棵孤独的红柳树悄然站立,枝条在寒风中抖动,犹如火焰一般。
(选自《读者》2016年第5期,有删改)
19.通读全文后,你认为老韩为什么要“驻守荒原”?
20.文章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富有语言表现力,请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2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韩这个人物形象。
22.请你谈谈文章结尾有何妙处。
23.细读全文,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想。(3分)
【链接材料】 “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卓嘎、央宗:父亲桑杰曲巴是个老民兵,放牧守边34年,从未离开过祖国西南边陲——玉麦乡这片土地。卓嘎、央宗姐妹俩在父亲的带领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来,父女三人以放牧为生,守护着祖国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父亲桑杰曲巴常对卓嘎和央宗说:“如果我们走了,这块国土上就没有人了!”这句话,两个女儿记了一辈子。他们知道,守护土地,就是守护国家。
三、作文
24、汉代学者刘向曾经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有选择地多读好书,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医救愚昧,而且能够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关于读书,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请以“我与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结合你的读书经历,谈谈你的想法、看法、体会和认识。
要求:①体裁不限,可以记叙经历,讲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等;②题目自拟;③600字左右。
答案
C 2.A 3.B 4.C 5.(1). ①底气何在(或:中国依靠/凭借/根据的是什么) (2). ②中美经贸合作唯有相向而行,回到正确的轨道(或:中美两国唯有相互合作/中美经贸只有回到原本的轨道)
(1)、山雨欲来风满楼 (2)春蚕到死丝方尽, (3)偶然乘兴、步过东冈。(4)却道天凉好个秋 (5)闲来垂钓碧溪上 (6)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施耐庵 《水浒传》 李逵 武松 
8.示例一:大家好!我支持正方观点,认为碎片化阅读优势明显。它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大量信息,能有效提高零散时间的利用率。
示例二:大家好!我支持反方观点,认为碎片化阅读存在极大弊端。理由如下:①降低阅读质量;②使阅读者缺乏深度思考;③阅读者获得的信息是零散的,不系统,不严谨。
9.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10.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1.示例哥白尼怀疑“地心说”,提出了“日心说”。
12. 运用设问,引出论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能够使读者印象更深刻。
13. 运用道理论证,论证了大师的原著是最可靠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14. 不能,“从一定意义上说”表限制修饰作用,在一定意义上,不是全部,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15. 首先引用哲学家周国平说:“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提出此段的观点,然后举日本哲学家叫柳田谦十郎的例子加以论证,最后写故事中得到一些启示。
16、C
17、要善于学习。
18、要珍惜时间,珍惜自己;在学习这种运动中发现快乐;选择聪明、有益的休息或娱乐方式;尽力延长学习新东西的快乐心情;尝试喜欢学校里的各门课程;要借书阅读,研究历史和文学;对于不喜欢的课程要尽力从中寻找可喜之处。
19.老韩要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老韩深爱儿子,舍不得离开埋葬在荒原上的儿子。 20.示例: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了老韩憨厚和真诚的性格特点,以及对儿子深沉的爱。 21.老韩是一个真诚、善良、憨厚,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关爱他人,深爱儿子的父亲形象。 22.示例:结尾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与前文内容相呼应;借物喻人;将老韩对儿子深沉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使文章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赞美了像老韩一样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工作岗位的普通人。 23.示例: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有许多地方不适合人的生存,但是,还是有千千万万个如老韩、桑杰曲巴及其女儿卓嘎、央宗等长年累月地戍守在那里,他们克服了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我们应该感谢他们,应该学习他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勇于吃苦、坚毅顽强的精神品质。
2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