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语 文专题十五 说明文阅读
专题十五 说明文阅读
1.明确说明对象,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2.了解说明顺序,分析文章结构,理清行文思路。
3.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整体感知文章(文段、文句)的内容,提取信息,把握要点。
5.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评析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6.鉴赏与创新性阅读:文本材料的延伸,链接并品评;学科间知识的渗透与运用;阅读后的感悟与创新探究;结合社会热点,生活实际谈认识、体会、见解、建议;进行合乎情理的推断和科学畅想等。 考点一:明确说明对象 把握事物特征
(一)说明文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二)明确说明对象
事物说明文对象: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
事理说明文对象: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理、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1.明确事物说明文对象的方法技巧:
(1)看题目:有些说明文题目往往就是说明对象。
(2)分析开头:有些说明文开头点明了说明对象,或稍加分析组合,就能从开头明确说明对象。
答题格式:直接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2.明确事理说明文对象的方法技巧:
(1)事理说明文中,它的对象不能仅看题目,只有通读全文,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概内容的基础上,思考分析,才能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
(2)要分析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3)要分析每段(层)的中心句,抓关键词。
(4)事理说明文对象往往就是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答题格式:要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句:介绍了________的________(对象加内容)。 (三)把握事物(理)特征
特征是一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标志。把握说明对象特征有三种方法。
1.把握文章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中心句往往有很强的概括性,它或提示下文说明要点,或归纳上文的内容。有的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就包含在中心句中。
2.借助说明方法来捕捉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方法的运用是为了具体说明事物的特征,因此说明方法也会体现事物特征。
3.从内容上捕捉说明事物的特征。有些文章没有明显地概括事物特征的中心句,就需要自己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4.注意事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还须防止事物的表面特征掩盖了事物的本质特征,须细读全文,作总体的分析和归纳。 (四)概括说明内容:①如果有中心句,可以直接摘录中心句;②如果文段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可以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③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④归纳部分内容要点时还可以找出段落中表示句子终结的标点符号,如句号、分号、问号等,在这几层意思中进行合并、筛选,然后归纳出某部分的要点。 考点二:理清顺序,把握结构
(一)理清顺序
1.时间顺序:时间顺序是按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说明事物的。适用于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演变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类型:从古至今、从过去至现在。标志词语:表示时间的词语,如,朝代、表时间的数字、年代等。
作用:过程清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
2.空间顺序:空间顺序是按事物的方位为序说明事物的。适用说明建筑物、实物(实体)的形状、构造特征。类型: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总到分,从外到内,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整体到局部等(或顺序相反)。标志词语:有表示方位的词语,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作用:能把复杂的物体讲清楚,可使读者对该事物的整体面貌和空间分布有清晰、具体的了解。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适用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和功能及介绍科学原理的事理说明文。逻辑顺序包括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特点到用途,从主到次,从现象到本质,从一般到个别等。标志词语: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作用:可以把复杂的事物讲得更清楚,有利于说明、揭示事理的内在联系。
4.程序顺序:是在说明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某一项目的实施过程,按照工艺流程或实施程序来说明事物的。介绍工艺制作或科技项目实施通常使用这种顺序。也可以说是时间顺序。标志词语:有“先”“后”“然后”“最后”等。
作用:能让读者对工艺流程了解得清清楚楚。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________顺序对________加以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提示: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词语表述)
变题: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答题格式: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_______到_______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或总分关系中分说与前文总说顺序相照应。
(二)把握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等。分析文章结构,要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一篇完整的说明文常常是几种结构综合运用的。 考点三:辨识说明方法 分析方法作用
首先应把握“大方向”——每种说明文方法的特点及其作用,然后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答题——具体分析、综合归纳,这样才能更准确、全面、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体答题时可参照下面模式。
总的答题格式:这一句(段)采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事物的________特点,起到________的作用。具体的答题方法和格式: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作用: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好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标志:经常会使用“例如”“以什么什么为例”“如”这一类标志性词语。
答题格式:举________例子,更真实更具体地说明了________的________特征,增强了说服力。
2.列数据(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作用: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标志:有数词,概数、确数等。
答题格式:运用具体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了______的________特征,体现语言的准确性,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3.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作用: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标志: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答题格式:对事物(事理)______的特征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认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作用: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标志:而;比……;和……两种东西比等。
答题格式:把________和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事理)的________特征(地位、影响等)。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
作用:完整、科学、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
标志:……是……,这就是……,叫……。
答题格式: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事理)的________特征。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作用: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标志:像、是、当作、好像。
答题格式:把________比喻成________,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________特征。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 7.作诠释:作诠释这种说明方法,是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作些解释,对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质和特点进行适当解说。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作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作用:作诠释对说明的对象解说往往侧重于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或者解说它的构造、成因、功用等非本质的因素,因而说明的内容不能与被说明的对象变换位置。
标志:这是因为;其原因(原来)是;指的是……;这就叫……
答题格式:对事物(事理)的________特征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8.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
作用: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
标志: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答题格式:通过描摹________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事理)________的特征,使文章更有可读性,更生动活泼。 9.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图表,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作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标志:图表、柱状图、箭头图等。
答题格式:用列图表的方式对数字、步骤等加以对比说明,非常直观、简明、形象地说明了事物(事理)的________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
10.引资料: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另外,引起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标志:引号,据说,某某说,有……为证等。
答题格式: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事理)________的特征,增强说服力,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考点四:评析说明文语言
说明文语言不论是平实还是生动,都要求准确简明。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其实,语言的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1.评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要注意以下词语:
表时间的词语,如:当时、迄今为止、正在、将要、立即……
表空间的词语,如:有的地方、到处、上方、正中……
表数量的词语,如:多数、绝大部分、全都、少部分、极少数……
表频率的词语,如:屡次、偶尔、常常、往往……
表范围的词语,如:整个、都、全、仅仅、只……
表程度的词语,如:极其、挺、比较、几乎、尤其、相当、很、十分、非常、更、最、稍微、略……
表猜测、估计的词语,如:可能、大约、左右、大概、也许、至少﹑据推测……
表修饰限制的词语,如:之一﹑一般﹑主要﹑唯一、只(只要、只有)……
指代性词语,如:这﹑这些﹑这种﹑这类﹑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 2.题目类型检索及答题方法﹑答题格式:
总的答题格式:①一般先解释该词语的含义。②说明这个词语在具体语境中说明事物特点时所起到的作用。③说明去掉、替换该词语后带来的不良后果(不符合实际、不准确、太绝对等)。④说明“××”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题型一:加点字词有何作用(表达效果)?
答题方法: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题格式:这个词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它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事理)________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题型二: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题方法:(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实际不相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答题格式:不能,“××”词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用了“××”词,生动准确地说明了________,说明了事物(事理)________的特征,而去掉后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
题型三: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答题方法:(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表程度的词进行修饰;“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答题格式:不能,“________”词在原句中意思是________,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了________,删掉“________”一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________,与实际不符,显得太绝对化,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用了“________”词,符合实际情况,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四: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答题方法: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题型五: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答题方法: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题型六: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
一般从两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言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答题格式: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言准确(生动形象或简明平实)的特点,如“________”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或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________”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例】(2013,河北)
中国第五大发明——汉字
①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从甲骨文算起,已有3500年以上的历史了。古埃及的圣体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古玛雅文字等相继成为历史的陈迹,唯汉字独存。中国人用数千年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奇迹,在世界文字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它承载了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至今仍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汉字计算机输入的优越性,使汉字的奇迹更令世人惊叹和信服。汉字堪称中国“第五大发明”。 ②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著名学者安子介先生说:“中国由黑龙江到云南,汉字全通。”“中华文化连绵五千年,是用汉字记载的。”“西方字母的形式,根据历史说也是由象形而来,后来变成拼音,各国文字不同,相互联结的纽带断了,结果欧洲分成大小十数个国家。如果中国早年也走这条路,早已出现江苏国、广东国了。我国方言这样多,汉字的语音无法在‘语音学’上统一,但在文字使用上自古及今都是一脉相承的。汉字对汉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凝聚作用。”可见,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这对汉民族的形成和中国的统一具有重要的作用。
③汉字可以引发想象和联想。由于汉字以形表意,使用汉字时观其形而得其意,其中必定有想象和联想产生。并非仅仅由象形字直接演化过来的字如此,如“日”“月”等。会意字也是如此,如“休息”的“休”字,由“人”和 “木”两部分组成,就是“人”靠着“树”歇息。我们从字形的拼组关系中便可想象出这字的意义。其实,有些形声字的声旁也是表意的,如“文盲”的“盲”字,声旁“亡”既表音也表意,“盲”就是“亡”了“目”。因此,汉字引发想象和联想的强大作用值得我们重视。 ④汉字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从神经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看,拼音文字是偏向大脑左半球的“单脑文字”,而汉字是大脑左、右两半球并用的“复脑文字”;拼音文字认知中“语音编码”方式起主要作用,而汉字认知中则是利用“多重编码”方式,语音、字形和语义编码兼用。学习汉字可以开发大脑左、右半球的潜力,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因此,从音、形、义三者结合上去学习汉字是科学的方法。
⑤与中华文明共存共荣的古老汉字,具有独特的形式和经久不息的生命力。我们要重新认识汉字的价值,充分发掘汉字的奥秘,以迎接汉字“发挥威力”的新时代。 1.根据第①段文字,就内容方面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为什么汉字堪称中国“第五大发明?”或世界上古老文字相继成为历史陈迹,为什么唯独汉字依然存在?或“汉字已有3500年以上的历史”与“它承载了中国五千年文明”是否矛盾?(所提出的问题有思考价值,即可得满分)
2.选文第②段引用安子介先生的话意在说明什么?
说明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对汉民族的形成和中国的统一具有重要的作用。(意思对即可)
3.根据选文第④段,你认为西方学者针对拼音文字提出的“开发右脑”的主张,是否适合使用汉字的中国人?请说明理由。
不适合;西方学者的主张是针对“单脑文字”提出来的,而汉字是“复脑文字”,已经具有开发大脑左、右半球的作用,所以不适合使用汉字的中国人。
4.依照下面示例,从“尘、吠、诽”中任选一个,说出这个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想象和联想。
示例:“悟”左面是“心”,右面是“吾”,合在一起就是“我经过思考而有所领会”。
“尘”上面是“小_”,下面是“土”,合在一起就是“细小的土”。“吠”左面是“口”,右面是_“犬”,合在一起就是“狗叫”。“诽”左面是_“言”,右面是“非”,合在一起就是“言非其实”。 解析:第1题考查学生的思辨、质疑能力,题干简洁明确,确定了质疑范围——第①段,确定了质疑对象——内容方面。 这样就降低了质疑难度,让考生的思考有了明确的切入点。首先要明确第①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段首句“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起领起整个语段的作用;尾句“汉字堪称中国‘第五大发明’”是结论;中间部分在介绍中国汉字时,还列举了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古埃及圣体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古玛雅文字。从这些相关内容可以找到不少疑问,比如:世界上古文字相继成为历史陈迹,为什么唯独汉字依然存在?文章写的主要是中国汉字,为什么汉字堪称中国“第五大发明”?……解答此题需注意一定要就文章的内容提出个人疑问,不要答到文章结构、说明顺序或说明方法等方面上了。第4题考查合理推断、大胆想象和联想能力。此题设计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饱含语文气息,且大气、灵气兼具,巧妙地考查考生文字联想与运用能力。解答时要充分利用示例,采用“两法一式”的方法完成,即遵循示例所给的汉字结构分解法、意义联想法和表述格式,依次解读“尘”“吠”“诽”三个字,并选择自己想象和联想最合乎情理也最有把握的一个作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