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能够依据三国鼎立形势图把握三国争霸和西晋建立的史实,认识国力的强弱是争霸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明确西晋的短暂统一顺应了历史潮流。
概述东晋、南朝时期王朝更替的史实,认识北方人民南下在南方开发和发展中的作用。结合东晋、南朝势力范围的变化认识南朝覆亡的必然性。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能够通过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认识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为以后国家的统一和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大概念凝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推动大一统国家的发展。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概述 第27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交融时期。
——《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中国古代史》主编赵剑锋、苏峰、何成刚 复旦人民出版社
课标要求:1.4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区
域开发的成就。
根据下列叙述,凝练出本课的大概念
东
汉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304-439)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宋
齐
梁
陈
北朝(439-581)
北魏
隋
南朝(420-589)
西晋(266-316)
东晋(317-420)
隋(581-618)
时间线索
政治:朝代更替频繁、多个政权并立、南北对峙、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经济: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在曲折中发展;
民族: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阶段特征
大动荡、大分裂、大融合
一、三国与西晋
曹魏(220-266)
220,曹丕称帝,定都洛阳
重视农业生产,实行屯田制;兴修水利,保护农桑。
汉蜀(221-263)
221,刘备称帝,定都成都
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丝织业发达(蜀锦)。
孙吴(229-280)
222,孙权宣布独立,229称帝,定都建业(即建康,今南京)
加强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加强与台湾联系;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材料:东汉末年,军阀混战,199-200年官渡之战基本上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08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国实力比较表 国家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国 103万 443万 60万
蜀国 28万 94万 10.2万
吴国 52.3万 230万 23万
思考: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1)地理:地理形势使三国相对隔绝。
(2)经济:三国的经济发展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了基础。
(3)军事:三国的军事力量都不足以统一。
1、三国鼎立
曹魏(220-266)
220,曹丕称帝,定都洛阳
汉蜀(221-263)
221,刘备称帝,定都成都
孙吴(229-280)
222,孙权宣布独立,229称帝,定都建业
西晋(266-316)
266建立,司马炎为晋武帝,定都洛阳;
280,完成统一。
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266,司马炎代魏称帝
280,西晋灭吴,三国统一
263,司马昭灭蜀
统一之中蕴含着两大隐患
思考:西晋为什么短暂统一后很快灭亡?
中原
鲜卑
匈奴
羯
羌
氐
(1)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政治黑暗腐朽。 (恢复分封制,宗室诸王权力过大,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八王之乱)
(2)民族矛盾尖锐。部分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但内迁的少数民族受欺凌奴役,发动武力反抗。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永嘉之乱)
五胡十六国
东晋
(317-420)
衣冠南渡
一、三国与西晋
2、西晋短暂统一
错失良机的东晋(317-420)
政治特征:
建立:?
士族兴衰历程
成因:
A.豪强势力的发展
B.九品中正制提供保障
C.皇帝对士族的依赖
特征:
士族/门阀政治(专权)
A.政:按门第世代任重要官职
B.经:占资源,建立庄园经济
C.文:尚清谈和玄学,任清官
1、东晋(南北对峙)
形成
鼎盛
渐衰
消亡
兴起
壮大
三国
东晋
东晋后—南朝
隋唐
西汉
西晋
二、东晋与南朝
因古代社会,读书机会就不易得。第一是书本不易得……因此读书求学,便有着绝大限制。但若你生来便在一个读书家庭中,那一切困难,便都易解决了。因此当时虽非封建社会,爵位不世袭,而书本却可世袭。……世代经学,便可世代跑进政治圈子,便无异封建传袭的贵族了。……所以说:“黄金满籯,不如遗子一经。”……因此当时一个读书家庭,很容易变成一个做官家庭,而同时便是有权有势的家庭。……汉代选举,是分郡限额的,每郡只有几个额;于是却永远落在几个家庭里。如是则每一郡必有几个像样的家庭,这便造成了将来之所谓“世族门第”。……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知识拓展:世族门第之由来
2、南朝
二、东晋与南朝
加上此前在建康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420年,刘裕篡夺皇位,改国号宋。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记录南朝刘宋历史的史书)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和所学分析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二、东晋与南朝
3、南方开发
北民南迁,带来技术、劳动力
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人口:
社会:
地理:
政府: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1)原因
(3)影响
促进民族交往交融
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
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2)表现
二、东晋与南朝
3、南方开发
黄河中下游
开始南移
(南方逐渐超北方)
完成南移
(南方成经济重心)
江南开发
南北差距缩小
汉以前
安史之乱后
两宋(南宋)
魏晋南北朝
五代十国
(继续南移)
经济格局的变迁历程
皇帝 记述
前赵刘曜(匈奴族) 读书志于博览,不求精思章句;少有大志,常以乐毅、肖、曹自比;后在长安立学校,提倡汉文化,传授儒学
后赵石勒(羯族) 在称王的第六年,亲到襄国(今河北邢台)的太学、小学,考试诸生的经义,对成绩最优者“可显升台府”且“赏帛有差"
——整理自《晋书》
十六国统治者的统治有何特点?
1、十六国的统治
三、十六国与北朝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十六国与北朝
司马楚之、司马金龙父子的墓葬均在平城附近,而司马悦的墓葬却在洛阳附近的孟县,亦即司马氏的故里。
?
河南孟县出土司马金龙第三子“魏故持节督豫州诸军事征虏将军渔阳县开国子豫州刺史司马悦墓志” (葬于永平四年,511年 )
——《孟县出土北魏司马悦墓志》,《文物》1981年第2期
从平城迁都洛阳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兴文。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固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2、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十六国与北朝
阅读教材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迁都:平城迁到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汉话:在朝廷禁止说鲜卑话,改说汉语
易服装:禁止穿胡服,改穿汉服
改籍贯:凡迁居洛阳的鲜卑人,即为洛阳籍贯,不得归葬平城
改汉姓:拓跋氏改姓元
通婚姻:鲜卑和汉人的通婚。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侍从陶俑
高17.7厘米
1965年河南省洛阳市元邵墓出土
司马显姿墓志局部(《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北朝·第四册》,第100页)
司马显姿是司马悦第三女,为北魏世宗宣武帝元恪的第一贵嫔,正光元年(520)卒,次年陪葬景陵。墓志题为“魏故世宗宣武帝第一贵嫔司马氏墓志铭”
鲜卑姓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拔拔 长孙
达奚氏 奚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贺楼 楼
勿扭于 于
尉迟 尉
陈寅恪: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从北魏以及民族发展的角度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2、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十六国与北朝
材料一: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洛阳伽蓝记》
材料二(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己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研究》
为隋唐的统一强盛奠定基础
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促进了民族交融,缓解了民族矛盾;
2、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十六国与北朝
从北魏以及民族发展的角度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用教材实证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方式
经济交流
国家统一
民族间战争
人口迁移
统治者改革
回归大概念凝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推动大一统国家的发展。
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中外历史纲要》第二单元概述P25
政权局部的统一
北民内迁、南迁
经济交流与开发
民族之间的战争
册封与和亲政策
统治者进行改革
强大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
共同文化认同和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交融
大一统国家的发展
推动
产生
促
进
中古时代,中国经历七八百年的民族重整过程,原有“汉人”的中国人口,在接纳无数北方、南方的外族成分,形成一个新的庞大而多元的民族。这个民族不是由血统界定的种族,而是认同于一个文化传统,却又呈现多元性的人群。
——许倬云《万古江河》
课堂检测
1.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的结果是( )
A.大大削弱了豪族势力 B.西晋结束东晋开始
C.结束了北方门阀制度 D.形成军阀混战局面
B
课堂练习
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 )
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B.社会动荡不安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丝绸之路开辟
C
3.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D
课堂练习
4.据资料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数目则有所减少。这表明( )
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 B.经济发展赖于政治稳定
C.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 D.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
B
民族交融
江南开发
课堂总结
国家分裂 政权更迭
人口流动
胡人内迁
北人南迁
地域认同
制度认同
华夏认同
隋朝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