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教学设计 小说人物和精神胜利法
学习目标
评语导入,激发兴趣
小说中的人物:阿Q最瞧不起的事和人
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的方式特征;形成原因;如何认识精神胜利法?
阅读整本书,看阿 Q双重人格
白描手法 个性鲜明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阿Q形象。
2.思维提升与发展:学习动作描写,内心独白等塑造人物的方法,感受主人公阿Q形象的精神及时代意义;了解小说揭示的国民性弱点及社会思想根源,理解作者蕴含在小说中的深沉内涵。
3.审美鉴赏与创造:从细节描写和语言描写等角度,赏析人物形象;品味作品讽刺幽默的语言。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认知“精神胜利法”,探究作品中作者展现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与思考,加深对百年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认识,感受特殊时代人的心灵变化。
一、评语导入,激发兴趣
有人说,阿Q具有双重人格,既是奴隶,又是暴君,回避现实的失败,追求精神胜利,丧失了个人意志,随波逐流,随遇而安。你认同吗?
二、小说中的人物
1.阿Q最瞧不起的事和人
阿Q最瞧不起的事:
1.城里人:“条凳”、“细葱丝”
2.未庄人:没见过城里人煎鱼
3.自己头上的癞疮疤
阿Q瞧不起的人:
1.赵太爷:儿子打老子
2.王胡:癞皮狗!
3.假洋鬼子:秃儿,驴……
4.阿Q瞧不起的女人尼姑
文中写阿Q调戏小尼姑有什么用意?
调戏小尼姑表明了阿Q欺软怕硬的性格,他把所受的屈辱都怪在小尼姑身上,通过调戏她达到心理上的满足与平衡。
2.未庄的闲人
“只拿他玩笑”“一闲空,连阿Q都早忘却”“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他打完了他,“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指闲人在欺负阿Q之后得到的一种卑微的满足,揭示了愚昧的民众缺乏起码的阶级同情。
与阿Q的“十分得意”相比,“酒店里的人”为什么只有“九分得意”?
阿Q戏弄尼姑,极尽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猥琐肮脏。“九分”是作者生造的词语,但十分成功。作者略带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客:他们个个有着一个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象阿Q那样亲手调戏小尼姑而感到不过瘾。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
总结:
“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坟。灯下漫笔》)
鲁迅在《华盖集 忽然想到(七)》中道:“可惜中国人但对于羊显现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阿Q和未庄的闲人都是如此的人。
在洋鬼子面前,他是羊;在小尼姑、小D面前,他又变成了狼。他的性格经常在对立的两极之间来回摆动,幅度之大,速度之快,都令人吃惊。他的超级麻木,则表现在他的惊人的健忘:被假洋鬼子打了一顿,一会儿就忘了,甚至觉得轻松些,以致于“有些高兴”了;更表现在他几乎丧失了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独立意识。阿Q诸多方面的劣点,事实上也是全体国民的弱点。从阿Q身上完全可以看出,我们的民族有时为什么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什么既能安于做奴隶,又能扮演非常傲慢的角色。因之,阿Q又是国民劣根性的典型。
3. 阿Q是最被瞧不起的人
阿Q是整个村中最被瞧不起的人
他是一个无姓无名无籍贯无行状无家无固定职业的奴隶
是一个地位卑微的被践踏者
阿Q内心生活需求
阿Q与现实的社会地位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他什么样的内心生活需求?
不准别人看不起自己
讳人说自己的癞疮疤。
表现了阿Q实际上是失败了,但是又不愿意面对失败,就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自轻自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是指阿Q运用“祖传的宝贝”得到了精神的满足。肉体的痛苦和精神的满足构成了阿Q一生的悲剧。
阿Q被打奴性人格的呈现
“阿Q照例的法了怒,他怒目而视了”
“(王胡)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
“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说说这些词的妙处。
从这些词,不仅表明了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动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让人触目惊心。
三、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的方式特征:
它是一种自欺自贱自残的方式,屡屡遭受失败的他却从未“失败”过。现实处境糟糕却要各种荒唐的理由轻视任何人。这种自尊就是虚妄的妄自尊大。
所谓的优胜,只是内心的优胜,却是实际上的失败和屈辱。这种可怜而又可笑的化解尖锐冲突的方式鲁迅称之为“精神胜利法”。
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形成原因:
(1)产生于愚弱国民所处的恶劣环境和屈辱地位,来源于被压迫、被凌辱的下层人民当中,是专制主义制度所造成的国民的心理变态和人性奴化。
(2)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不敢正视自己的落后不幸状态的精神的瞒与骗,不仅东方落后的民族中会产生阿Q的“精神胜利法”,处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中的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只要还有个人和集团处于落后地位,就有产生粉饰落后的“精神胜利法”的可能。
精神胜利法的形成发展的历程:受践踏——自尊——反抗——怒目主义——腹诽战术
精神胜利法的实施过程:
在假想中克敌制胜以转移痛苦
欺凌弱小以转移痛苦
其实质就是自轻自贱,屈服和逃避、麻木和健忘,就是愚昧和怯弱。
如何认识精神胜利法?
阿Q“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心理现象。表面上看起来,是对现实的无能为力,实际上包孕着内心深处的不满和抗议,是不甘心于失败、力图摆脱失败的心理表现。当人们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时,往往就去追寻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就去追寻思想上的安慰,以摆脱完全的绝望处境。事实上这是在想象和幻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之不过在大多数人身上,这是偶然的表现,并且往往是实际胜利的前导;而在阿Q身上,这种精神胜利法居于统治地位。这种区别不仅仅在于前者的偶然性,后者的经常性、必然性;更主要的还在于前者是准备面对现实,后者则是逃避现实。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这样形成的。
由此可见,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普遍现象,它在缺乏取得实际胜利的物质力量的人身上,特别是在社会地位卑微而又不觉悟的人身上尤为显著。偶一为之,并不可怕;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忘却了实际的战斗,甚至构成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本质属性,则只能驱人走向毁灭之途
思考: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我们需不需要精神胜利法?
四、阅读整本书,看阿 Q双重人格
本课中阿 Q呈现出双重人格
自尊自大自轻自贱
所有未庄的居民,阿Q全不放在眼里,对赵太爷和钱太爷也不表格外的崇奉。他的名言是:“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达到自负自傲的地步。但另一方面,阿Q又很能自轻自贱,打败了就轻易承认自己是虫豸而求饶;赌博赢来的钱被抢走,竟然自打嘴巴,用自贱的手段来消除失败的痛苦。
蛮横霸道懦弱卑怯
阿Q欺软怕硬,在比他弱小者面前表现得十足的霸道。他被王胡打败,遭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就无端迁怒小尼姑;他受赵太爷的迫害,丢了生计,就把不满发泄到小D身上;革命到来,他不许小D革命。在这些弱者面前,阿Q俨然如赵太爷的威风。但在强者面前,他又十分懦弱卑怯。对于赵太爷和假洋鬼子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被抓进县里的公堂,他的膝关节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下去了。
整本书拓展阅读,阿 Q 双重人格
质朴愚昧 狡黠圆滑
阿Q靠出卖劳力聊以度日,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几乎是凭着本能劳动和生活。但另一方面,阿Q又表现出圆滑无赖。你看,“口讷的他便骂,力气小的他便打”,他偷尼姑庵的萝卜,被尼姑发现了,死皮赖脸不承认,还说:“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 ”颇有善于应变的“圆机活法”。
率真任性 正统卫道
阿Q迫于生路参与抢劫,回未庄后毫不掩饰,坦白得可爱。他一任生理本能的需要求食求爱,不受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可是他的思想里却样样合于圣经贤传,严守男女之大防,颇有卫道者的气概。
争强好胜 忍辱屈从
阿Q很爱面子,处处都想胜人一筹。这种争强好胜的心理甚至发展到与别人比丑的荒唐地步。但另一方面,阿Q却处处忍辱屈从。他受尽压迫凌辱,却默默忍受着。赵太爷不准他姓赵,打了他嘴巴,他没有抗辩;地保训斥了他一番,他又谢了地保二百文酒钱;他向吴妈求爱,赵太爷趁机敲诈,剥夺了他的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他也没有反抗的表示。
狭隘保守 盲目趋时
阿Q自以为见识高,其实是偏狭,凡是不合未庄老例的,他都认为是错的,阿Q的逻辑是存在即合理,不容任何变革,惟祖宗成法是尚。但阿Q又善于赶时髦,进过一趟城,就鄙笑乡下人不见世面,夸耀城里连小孩也能“叉麻酱”。革命党进城,看到未庄的人将辫子盘在头上的逐渐多起来,他也学着这样做。
排斥异端 向往革命
阿Q很有排斥异端的正气。小尼姑不合儒教,是他排斥的对象;而假洋鬼子进洋学堂,剪掉长辫子自然也是异端,因而成为他最厌恶的一个人。他对造反也是深恶痛绝之。但后来革命来了,尽管他也懂得这是杀头的罪名,是最大的异端,但看到革命对自己有利,也就想搞革命,甚至不惜去投靠他最厌恶的假洋鬼子。
憎恶权势 趋炎附势
阿Q受欺负愤愤不平,对压迫他的权势者赵太爷之流心怀怨恨,只要有反抗报复的机会,他就会狠狠报复,因此看到赵太爷们在革命浪潮到来之际慌张的神情,他便十分快意。但在赵太爷权高势重之时,阿Q却又想攀附他。他总想能与赵家联系起来,借赵太爷的权势来提高自己的地位。
敏感禁忌 麻木健忘
阿Q对自己的弱点神经过敏,那头上的癞疮疤成了他的禁区,因而犯了禁忌症,但一面对实际的屈辱却又麻木健忘。求爱之后,刚刚挨了赵秀才大竹杠的痛打,却很快就忘了,反倒跑去看热闹。最后被把总抓进大牢,判了死刑,他仍不知死期已到,反而因圆圈画得不圆而后悔。示众时还想设法去博取观众的喝彩。真是惊人的麻木。
不满现状 安于现状
阿Q每当受到欺侮而不平时,总是感慨:“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并且他也希望改变自己的现状,对革命的幻想就是阿Q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但实际上他却安于现状,任凭赵太爷们的算计和迫害,他都能随遇而安。到了山穷水尽之时,他就用命运来宽慰自己,以为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要游街示众,有时也未免要杀头。因而内心也就释然了,直至战胜了死亡的恐怖。
五、白描手法 个性鲜明
[文本回顾] 白描手法的运用是《阿Q正传》的写作特点之一。鲁迅抓住事物的特征,用最经济、最简练的笔墨,把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如阿Q遭到假洋鬼子的暴打这一部分,阿Q“因为要报仇”,“不由的”“轻轻的说出来”;后又“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挨打,挨打后“反而觉得轻松些”。通过这看似颇具喜剧性的事件,刻画了阿Q自认为强大,实则虚弱、极度自我欺骗的性格特点。
[技法点拨]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
鲁迅曾认为:白描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作文秘诀》)在小说中该怎样运用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呢?
使用这种手法刻画人物时,要求作者紧紧抓住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人物的个性、经历、言行的突出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写,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在小说中,白描可用来勾勒人物肖像,叙述人物的身世,描述人物对话与行动细节,等等。
描写时要做到:(1)不写背景,突出主体;(2)不求细致,只求传神;(3)不尚华丽,只重朴实。人格
[迁移运用] 下列两段文字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白描写法,请说说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1)他(年轻战士小陈)长得很矮,看样子顶多也不过十八岁。圆的脸,大眼睛,下巴上有一道细长的疤痕,显然是子弹掠过时留下的纪念。(峻青《黎明的河边》)
明确:作者将战士小陈的体态特征与在战斗中留下的伤痕联结起来描写,以突出表现他的勇敢精神。
(2)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鲁迅《孔乙己》)
明确:作者抓住孔乙己“没有进学”“不会营生”“好喝懒做”的性格特点,来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他的毒害及所造成的悲惨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