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业2·内容分析
【作业2】文本阅读鉴赏
(一)
1.根据课文内容和结构,完成下列思维导图。
(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台阶(节选)
李森祥
①新台阶砌好了,九级,正好比老台阶高出两倍。新台阶很气派,全部用水泥抹的面,泥瓦匠也很用心,面抹得很光。父亲按照要求,每天在上面浇一遍水。隔天,父亲就用手去按一按台阶,说硬了硬了。再隔几天,他又用细木棍去敲了敲,说实了实了。又隔了几天,他整个人走到台阶上去,把他的大脚板在每个部位都踩了踩,说全冻牢了。
②于是,我们的家就搬进新屋里去。于是,父亲和我们就在新台阶上进进出出。搬进新屋的那天,我真想从台阶上面往下跳一遍,再从下往上跳一遍。然而,父亲叮嘱说,泥瓦匠交代,还没怎么大牢呢,小心些才是。其实,我也不想跳。我已经是大人了。
③而父亲自己却熬不住,当天就坐在台阶上抽烟。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他抽了一筒,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
④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但门槛是母亲的位置。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⑤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治治。母亲懂土方,用根针放火上烧一烧,在父亲闪腰的部位刺九个洞,每个洞都刺出鲜红的血,然后拿出舀米的竹筒,点个火在筒内过一下,啪一声拍在那九个血孔上。第二天早晨,母亲拔下了那个竹筒,于是,从父亲的腰里流出好大一摊污黑的血。
⑥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挑水由我包了。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⑦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⑧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⑨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15字以内)。
3.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4.结合选文,分析“父亲”这一形象。
5.从文章结尾句“怎么了呢,父亲老了”这句话中,有人读出了“悲哀”,有人读出了“怜惜”,有人读出了“无奈”。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请作简析。
6.像“父亲”一样,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台阶”。你心中的“台阶”是什么呢?你将如何去实现这一“台阶”?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陈康肃公善射
(2)以我酌油知之
(3)康肃笑而遣之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9.画波浪线句子对卖油翁进行了 描写,表现出卖油翁 的性格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共0分)
阅读下面选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①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②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③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④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⑤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⑥“哥儿,有画儿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
⑦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⑧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⑨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⑩……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10.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展开叙述的。
B.本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C.文章开篇先写“我”对阿长的厌恶和不大佩服,后文写不识字的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令“我”震悚,欲抑先扬的写法,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真实。
D.文中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的“神力”是指“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11.选文叙述了怎样的一件事?(请用一句话概括)表达了我对长妈妈怎样的情感?
12.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13.选文第一段用大量文字写“我”与远房叔祖的交往,是否离题?为什么?
阅读杨绛的《老王》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②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③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④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⑤他只说:“我不吃。”
⑥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⑦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⑧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⑨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⑩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我没再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4.根据选文内容,说说作者最后一次见到的老王处于一种怎样的生命状态?
15.赏析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⑴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⑵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16.“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为什么在作者的记忆里有限的鸡蛋却“多得数不完”?
17.作者将老王最后的样貌描写地细致而“可怕”,“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18.请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中“愧怍”的理解和认识。
【评价量表】
设计目的 评价指标 水平
多角度把握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赏析重点段落和词句,比较人物形象,分析故事背后的深层寓意,提高对文学文本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优秀 良好 合格
快速并准确概括文章主要事件。
准确把握文章结构层次。
会用准确的词语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
会结合时代背景思考文章主题。
总体评价
试卷第6页,共7页
试卷第1页,共7页
参考答案:
1.示例
【详解】本题考查思维导图填写。
《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全文语言平实形象、处处流露着真情,在丝毫不带造作的叙述中,将读者带入到了儿时作者的世界中,令人觉得特别可亲。《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大致来说共分六件事:阿长身份称呼、阿长名称的由来;阿长日常言行,切切察察的毛病、睡相不好,在床上摆成-一个“大”字;阿长满腹礼节,令人烦恼的规矩;阿长迷信可爱、讲长毛的故事;阿长对我的慈爱给我买《山海经》。
开头的第①、②段,作者以深厚的感情和简练的笔法介绍了长妈妈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旨在说明她是一个没有社会甚至连真实姓名也不为人们所知的平凡劳动妇女。
接着第③④⑤段,从“我不大佩服”的感情角度,略写了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和对我过分看管。详写了夏天在床间摆成一个“大”字的睡态,刻画了她质朴而唠叨、略带粗野的性格。
第⑥— 段,着重从“我”的“不耐烦”写长妈妈懂得许多规矩,满腹礼节,详写了她“元旦古怪的仪式”,略写给我灌输礼仪禁忌,如说人死为”老掉了”,不能进死了人和生了孩子的屋子等,文章述说这些“琐碎之至”的规矩,意在说明长妈妈有着跟千百万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普通劳动者一样的特点:质朴的品质和迷信的缺点。
第 — 段:随着感情的变化,作者又从“我”对长妈妈产生的“空前的敬意”,详写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从而提示了愚昧的一面。然而又略写因为怀疑她“谋害了我的隐鼠”的情节,表现“敬意的消失”。
第 — 段:文笔一转,写“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是长妈妈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给“我”买回了“我”渴望已久的带画的《山海经》,展示了她的“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 ,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从而突出了她对“我”的关心和体现出来的热情、仁慈、乐于助人的品质。
而长妈妈高洁的灵魂也就在这“剥笋”式描写里,在由表及里、浅而深的认识过程中得以完整而清晰的展现:她是沾染封建迷信而又质朴、善良、慈爱的劳动妇女。作者在充分展现了长妈妈的品格风貌之后,在文章的结尾以深厚的感情抒发了自己对她的怀念之情。
《老王》
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开头三段写老王的基本情况,按逻辑顺序,说的是老王生活之“苦”:职业——蹬三轮;身体——残疾;生活——塌败小屋;再追问老王精神之“苦”:孤独、无亲,受恶意攻击、被人瞧不起。表现出对老王的同情;
5—22自然段则表现老王之“善”老王的善良都是通过我和老王的交往展开的:给我家送冰,车费减半送钱先生去医院,不要钱特地给我家送香油和鸡蛋。同时,文章也通过“我”与老王闲聊;女儿送鱼肝油;坐车照顾老王生意;关心老王生活;不白吃老王送的东西等事表现“我”对弱小者的关怀,表现出对老王善良的尊重。
《台阶》
这篇小说的情节是这样的:开端:(父亲)立志造台阶、发展:(父亲)准备造台阶、高潮:(父亲)开始造台阶、结局:(父亲)造成台阶后。
开端(1—9段) 从“父亲年轻时造了三级青石台阶,青石台阶承载了普通农家的平凡生活;父亲立志造高台阶新屋,含蓄表达父亲的朴实追求”两方面来表现父亲。
发展(10—16段)则从“讲述父亲艰辛、漫长、执着的准备工作;描述父亲在酷暑严寒中的辛苦工作,表现其造屋的坚强意志”两方面来表现父亲。
高潮(17—24段)则从“描述父亲造新屋的过程;描述父亲在霜冷露重的深秋早晨为修台阶做准备;描述父亲在热烈的鞭炮声中既高兴又尴尬的表现;描述父亲将老屋三块青石板撬来,当作新台阶基石,修成九级台阶”这四个方面来表现父亲。
结尾 (25—32段) 从“讲述搬进新屋后,父亲坐在新台阶层,却感觉不自在;描述父亲挑水上台阶闪了腰;讲述父亲失去了往日生机,感慨自己的衰老”这三个方面来表现父亲。
《卖油翁》
《卖油翁》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通过卖油翁自钱孔滴油技能的描写及其对技能获得途径的议论,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从“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可知,陈尧咨是个“善射”的人;从“公亦以此自矜”“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可知,他却自以为是、骄傲自满、盛气凌人、不可一世。“康肃笑而遣之。”则表现最后他佩服认输的态度;
从“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可知卖油翁“善酌油”。从“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可见其气定神闲,不卑不亢、谦虚、虽然技高一筹却不自满。
2.新屋造好了,父亲也老了。 3.运用外貌描写,写出父亲失去奋斗目标后,身体的衰老和生命的衰弱之状。 4.①谦卑。新台阶造好后,父亲坐在高台阶上却不自在,一级一级往下挪,最后坐到门槛上去了,说明父亲很谦卑,不习惯高高在上。②要强(倔强)。父亲挑水闪了腰,我去抢他的担子,他却粗暴地推开我,说明父亲很要强(倔强),不服老。 5.示例一:我读出了“心疼”。父亲年事已高,无法再操持农活,他不但失去了健康的身体,还失去了奋斗的目标,身体的老朽固然已经可悲,追求的丧失更让人心疼。
示例二:我读出了“无奈”。儿子眼睁睁看着父亲为了造屋而耗尽了一生的精力,他在父亲身体和心灵都迅速衰老的残酷现实面前无能为力,深感无奈。
示例三:我读出了“悲哀”。父亲辛劳一辈子,建造了有高台阶的新屋,但却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地位,道出了中国农民再勤劳善良也无法彻底改变命运的悲哀。 6.结合自身实际谈。
示例:我心中的“台阶”是考上一所名牌大学。我将不断努力学习,为踏上这个台阶而努力。
【解析】2.本题考查情节概括。
根据①段“新台阶砌好了,九级,正好比老台阶高出两倍”、②段“于是,我们的家就搬进新屋里去。于是,父亲和我们就在新台阶上进进出出”等,可概括为:新屋造好了;
根据⑤段“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⑥段“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和⑨段“怎么了呢,父亲老了”,可概括为:父亲也老了。
3.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要求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根据⑦段画线句“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中“发”“极短”“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等可知,运用了外貌描写,结合“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可知,生动想象地写出了父亲台阶建好后身体的衰老和生命的衰弱的样子,蕴含着对父亲的担忧和同情。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根据④段“第二次他再坐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父亲觉得坐在高处与人打招呼不自在,于是就“一级级地往下挪”,可知父亲的谦卑;
根据⑤段“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父亲挑水上台阶闪了一下,说明父亲已经老了,可是不让我帮忙,可知父亲很倔强(或要强),不肯服老。
5.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根据④段“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但门槛是母亲的位置”,父亲耗尽半生造好了新屋和台阶,但没有改变卑微的心里,不愿意坐在高处与人交流,写出了中国农民无法改变自己地位和命运的悲哀,因此,我读出了“悲哀”。
根据⑤段“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从父亲的腰里流出好大一摊污黑的血”,父亲操劳了一辈子,新屋造好了,父亲也老了,结合⑦段“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面对父亲的衰老和精神的萎靡,我没有任何办法,因此,我读出了“无奈”。
根据⑤段“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和⑥“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挑水由我包了”,我在尽力帮助父亲,为父亲的身体感到担心,不让他在干挑水一类的重活,结合⑨“怎么了呢,父亲老了”,对父亲充满无限同情,因此,我读出了“心疼”。
6.本题考查拓展。开放题。根据题意“台阶”象征着人生目标。只要写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打算即可。
示例:我心中的“台阶”是当一名人民教师。我将努力学习,多参加社会实践,不断丰富自我,提高自我,争取实现这一目标。
7.(1)擅长(2)凭、靠(3)打发 8.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9. 动作 从容不迫(技艺高超,不卑不亢,镇定自若)(其他合理也可)
【解析】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善,擅长。
(2)句意: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以,凭、靠。
(3)句意:康肃公(苦)笑着打发他走了。遣,打发。
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尔,你。安,怎么。轻,轻视。
9.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画线句中的“取、覆、酌油沥之”可知,这是对卖油翁的动作描写。
面对着强横的陈康肃,卖油翁不卑不亢,坦然自若地向对方展示了自己神乎其技的倒油本领,由此可以看出他从容不迫(技艺高超,不卑不亢,镇定自若)的性格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人(能同他相比),康肃公也凭这种(本领)自夸。(有一次)他曾在自己家(射箭的)场地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翁)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
康肃公问(他)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精深吗?”老翁说:“(这也)没有别的(原因),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气愤地说道:“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注入,但钱币却未被打湿。(卖油翁)于是说:“我并没有别的(本事),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苦)笑着打发他走了。
10.C 11.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表达“我”对长妈妈的感激、怀念、敬佩之情。 12.因为她发现作者非常喜爱这套书,而作者又是她最疼爱、最关心的孩子。突出反映了她的热心、善良等。 13.不离题。因为“我”对《山海经》的渴慕正是从远房叔祖那里引起的,写这段交往就交代了“我”渴慕《山海经》的原因及无法从远房叔祖那得到书,为下文阿长体谅“我”的心思,设法买到《山海经》做铺垫,为作者产生“新的敬意”打下感情基础。
【解析】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
C.文章开篇先写“我”对阿长的厌恶和不大佩服,后文写不识字的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令“我”震悚,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并非欲抑先扬;
故选C。
1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及情感主旨。
根据选文第④段“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第⑥段“哥儿,有画儿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等内容可知,本文主要讲述的是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
根据选文第⑧段“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第 段“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等内容可知,本文通过记叙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一事,表达了对长妈妈的敬佩、感激和怀念之情。
1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人物性格分析。
解答此题要结合前文内容以及人物的关系进行分析判断。根据选段第①句“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可以看出阿长看出了“我”非常喜爱这套书,而她又是“我”的保姆,“我”又是她最疼爱、最关心的孩子,所以才会关心《山海经》。通过这个事,表现了她关爱孩子,心地善良的性格。
13.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根据选文第①段“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可知,写“我”与远房叔祖的交往,目的是交代“我”渴慕《山海经》的原因,以及无法从远房叔祖那得到书,为后文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这一情节内容做铺垫;
根据选文第⑦段“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第⑧段“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可知,写“我”与远房叔祖的交往这一情节,意在点明得到《山海经》的艰难,为后文对长妈妈产生敬意打下情感铺垫。
综上,选文第一段用大量文字写“我”与远房叔祖的交往并不离题。
14.此时的老王身体僵直、面色死灰、双眼结翳、枯瘦如柴,处于极度虚弱的病重状态。 15.(1)“镶嵌”本意指一物嵌入另一物里,在这里传神地写出了老王瘦弱无力、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病重状态,暗示了老王生命将逝。
(2)“强笑”,勉强的笑。准确而含蓄地写出了作者见到老王不顾重病拿东西来谢“我们”的悲酸和感动。 16.老王在病重的情况下,仍然拿鸡蛋来看“我们”,这些鸡蛋凝聚了老王的善良和对我们一家沉甸甸的情义,在“我”看来,这份真情是无法用数目来衡量的。(大意对即可) 17.老王病重时的恐怖面容让作者联想到“僵尸”,这处心理活动暗示作者已隐约感到老王身上散发的死亡的气息,为后面自责因受惊吓而忽略老王的心意做铺垫。 18.示例:老王抱病上门送礼要表达最深的谢意,而作者却没有意识到这是最后一次见面,也没有完全领会老王的用意,仅以金钱回报,与老王没有更多的交流,作者感到对不住老王的情义。作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和解剖,体现了知识分子可贵的自省精神。(有道理,能自圆其说即可)
【解析】14.本题考查分析内容概括要点。
根据第①段句子“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可知,老王身体僵硬,面如死灰,枯瘦如柴,处于非常衰弱的病态中。
15.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1)第①段中,“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个句子中的“镶嵌”用得非常生动。“镶嵌”是一个动词,本指将一个物体嵌入另一个物体中,使二者固定,这里用“镶嵌”,说老王这个人镶嵌在门框里,运用夸张手法,意在表现老王站在门框里,无法动弹,表现了他病重得厉害,行动十分的不方便。联系句中的“直僵僵”可知,突出了老王此时身染重病,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表现了作者对老王的同情与怜惜;同时为下文第二天老王即去世做了情节上的铺垫。
(2)“强笑”指勉强装出笑脸,从老王来我家时的肖像与动作描写,可以看出他病的已经很重了,所以这里的“强笑”字表现了“我”心里的为难,并不想收生活艰苦的老王这么贵重的礼物,但是又不能直接拒绝老王的一片好意,故作“强笑”。准确表达作者脸上勉强笑,但是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16.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结合第③段“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可知,关键词“在我记忆里数不完”,不是真的记不清楚、数不清楚,而是记忆里的一种感觉,结合第 段“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可知,这些鸡蛋和香油里寄托着老王对我们一家的真诚的谢意,这谢意是没有办法数完的,所以作者觉得鸡蛋多得数不完。
17.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第①段中,“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描写了老王的面色、眼睛,身体如干尸般僵硬,属于对老王的外貌描写。从“面如死灰”“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可以看出老王当时病重得厉害,以此来暗示他将不久于人世,为后面作者自责因受惊吓而忽略老王的心意做铺垫。
18.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理解。
这句话是作者自省精神的一种体现,“愧怍”,指惭愧。“愧怍”是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为不幸者做的还不够。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作为“幸运的人”,虽然一直都在照顾老王的生意,但回想起来,对老王这个“不幸者”的关爱还很不够,老王抱病上门送礼要表达最深的谢意,作者没有完全领会老王的用意,而以金钱回报,与老王没有更多的交流,作者感到对不住老王的情义,所以感到“愧怍”。
答案第8页,共9页
答案第9页,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