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综合复习与测试卷 吉林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综合复习与测试卷 吉林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4 08:3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综合复习与测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默写(8分)
1. 古代诗文有景致。在开展“古诗苑漫步”的综合性活动时,同学们把描写自然景致的诗句辑录下来,请你按要求填空。
(1)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行路难(其一)》)
(2)槲叶落山路,   。(温庭筠《商山早行》)
(3)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   。(柳宗元《小石潭记》)
(5)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下者飘转沉塘坳”两句描写出主人翁对大风破屋的焦虑和怨愤之情,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又如苏轼在《ト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 , ”两句借孤鸿选求宿处,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二、语段阅读(5分)
从前他们对帕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黄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wǎn(  )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2.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荡(  )然无存 箱箧(  ) wǎn(  )手
3.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1分)
4.“丰功伟绩”是   短语。(1分)
5.画线句子使用了   的修辞手法, 表达了对英法联军的讽刺、谴责。(1分)
三、诗歌鉴赏(6分)
沙湖晚归
[元]朱德润
山野低回落雁斜,炊烟茅屋起平沙。
橹声归去浪痕浅,摇动一滩红蓼①花。
【注释】①蓼:开淡绿色或淡红色花的草本植物,也叫水蓼。
6.诗题“沙湖晚归”,诗句哪些地方暗示了“晚归”?说说你的发现。(3分)
7.全诗多角度、多层次地写出沙湖傍晚的景色,说说你发现了哪些角度、哪些层次?(3分)
四、文言文阅读(共17分)
8.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
沈宣词尝为丽水令,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因引出,至则奋眄②,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因求前所直售宣词。宣词得之,复如是。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③,前后至者皆不可。公阅马,一阅遂售之。后入飞龙④,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
(选自《唐语林》)
【注】①大梁:今河南开封。②奋眄:举头斜视,不驯服的样子。③贡马:向皇帝进贡的马。④飞龙:指皇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4分)
A.故虽有名马 虽:即使
B.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同“饲”,喂
C.策之不以其道 策:马鞭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通晓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
“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语段【甲】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
(4)联系《马说》,结合语段【乙】,简述王公遂不能让所买之马成为“名马”的原因。(5分)
五、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留守乡村的爷爷
蒋 曼
①孩子的爷爷在乡下,八十多岁了,嗓门洪亮,身体硬朗,还能参加各种劳动。他似乎从未有退休打算,每天都很忙碌,忙着照顾他的鸡、鸭、蔬菜和庄稼。
②前不久,接他到城里住过几天,可他老是记挂着乡下:菜该灌肥,该撒点草木灰,寄养在邻居家的看门狗还是天天回来睡,水沟要刨刨,不然树苗的根要烂了,母鸡们都将蛋下在山上,便宜了黄鼠狼。在他的土地上,有太多需要他的物和事,从未有被生活丢弃的感觉。
③从孩子的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
④平常日子,他会仔细地安排家里地里的活计。菜长出来了,鸡长大了,就在它们之间编一道竹篱笆;赶集时,买点不常见的菜苗,种出来,看着都感觉稀奇。天燥地旱,他不着急:“没啥,油菜今年长得好,天干油分足。”如有阴雨,他也会安慰家里人:“稻子灌浆的时候,雨水多,不空壳。”某年洪水来犯,他也如此淡定:“这土肥沃啊,明年又种嘛。”数十年与土地亲密相守,其经验足够让他从容不迫。
⑤乡村老人对死亡有一种独特豁达,生死本是自然轮回,荣衰不只是庄稼和草木。爷爷能在一岁一枯荣的山野田间洞悉生命秘密。在乡村,死亡从来不是禁忌,到了高龄岁数,他们会早早地请来风水先生,选好墓地,准备好寿木,放在堂屋里,每年会亲自刷一遍漆,红色的或者黑色的,平时用来储存需要干燥的粮食,最后,存放自己。
⑥孩子的爷爷喜欢种树。我老公考上大学,他高兴地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樟树,现在还都郁郁葱葱,生长在已被废弃的小学校里。我们结婚时,他建议我们种一棵树,然而在水泥森林的城里,连人都难以安顿,我们在哪里可以种下属于自己的树呢。
⑦有了小孙女,爷爷说:“我在乡下给孙女种了棵香樟树,以后她大了,树也大了。”爷爷说不来动听的话,小孙女却记住了爷爷的礼物。这个城市出生的孩子,从此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了心灵相通的所在:一棵树,一棵和她一起成长的树。
⑧有一次,我们回老家时,女儿终于见到了这世界上属于她的那一棵树。爷爷领着孙女,骄傲地走在自家的土地上,满怀一个勤劳庄稼人的自豪感,大声地告诉孙女:“这地是我的,也是你的,小池塘是你的,大公鸡是你的,坡上的柏树全是你的,那只叫团团的狗也是你的……”
⑨不由地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她广袤而丰盈的故乡,豁然开朗,哀而不伤。
9.文中的“爷爷”做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3分)
10.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从孩子的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
11.结合全文,谈谈标题“留守乡村的爷爷”的作用。(2分)
12.请简要概括文中“爷爷”的形象特点。(2分)
13.“爷爷”为什么要在乡下给孙女种一棵香樟树?(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清除心中杂草
齐夫
①一个青年到寺里进香,眼露凶光,面带杀气。一个冷眼旁观的老僧拦住他说,施主,你心中有杂草。果然,经交谈知道,这青年交往多年的女友近来移情别恋。因为失恋,他由爱生怨生恨,想到寺里上一次香,就回去实施报复。在老和尚苦心劝说、一番点化后,青年幡然醒悟,放弃了复仇计划。
②我们的心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所以又称心田。心田可以长鲜花,也可生杂草,全看你撒的是什么种子。心里长着鲜花的人,善良正直,乐观向上,热爱工作,乐于助人,富于进取精神,大家都愿意和他在一起。而心里有杂草的人,终日心情郁闷,心理阴暗,看谁都不舒服,干啥都没劲,自己一事无成,还嫉妒别人,甚至会干出种种违纪犯法的事。
③贪婪是心中的杂草。好财喜钱乃人之天性,无可厚非,但一要取之有道,二不能贪得无厌。君不见,古今中外有多少人为满足贪欲,不择手段,铤而走险,最终身败名裂,果然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④嫉妒是心中的杂草。他人有出类拔萃之处,遇喜庆欢乐之事,可羡慕,可赞扬,可奋起直追,见贤思齐,但绝不可心生嫉妒。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嫉妒潜伺在人的心底,如毒蛇潜伏在穴中。”这条毒蛇会咬伤别人,也会咬伤自己。仇恨是心中的杂草。如果不是不共戴天的国家仇民族恨,就不要让仇恨轻易在心中扎根。邻里纠纷,同事摩擦,误会和争执在所难免,达人智者善于化解,宽人严己。切勿使之升级激化,更不能酿出祸端。
⑤懒惰是心中的杂草。大哲程颐说:“惰意一生,即为自弃。”懒惰,等于慢性自杀。一个懒惰的人,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游手好闲,坐吃等死,算是白活了。
⑥骄傲是心中的杂草。骄傲的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故步自封目中无人,心狂气浮自高自大。骄傲发展到极点,离失败就不远了。“满招损,谦受益”实乃千古经验之谈。
⑦禅宗大师神秀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们的心田,应时时勤耕耘,除去杂草,种上鲜花,心灵才会充满生机,生活才会充满灿烂阳光。
14.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4分)
①心田可以长鲜花,也可生杂草,全看你撒的是什么种子。
②我们的心田,应时时勤耕耘,除去杂草,种上鲜花,心灵才会充满生机,生活才会充满灿烂阳光。
15.本文的标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16.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加以说明(至少说出两种)。(2分)
六、名著导读(3分)
17.班级开展《水浒传》名著阅读活动,请你在阅读记录卡的空缺处填写相关内容。
阅读活动 阅读发现 阅读记录
梳理 "误入白虎堂""棒打洪教头""风雪山 神庙"等情节由同一人物串联,展现了人 物命运发展的历程。 我发现这一人物是   
比较 书中有许多家喻户晓的故事,其中有 些情节看似相近却能体现人物不同特点, 读起来并没有重复之感。请根据提示,写 出与之相似的情节。 我读到李逵杀虎,想到了    我读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想到了    
探究 读完杨志的章节,有同学说影响人生 走向的原因往往是多元的,你赞同这一说 法吗?为什么? 我认为   
七、综合性学习(10分)
18.某校九年级准备开展以“圆明园的昨天和今天”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你所在的小组准备围绕该主题出一期黑板报,假如你是负责人,你将策划哪些内容?(3分)
(2)请为以下新闻拟写一则标题。(不超过15个字)(3分)
据圆明园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推动公众考古的发展,也为了让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圆明园遗址的考古和保护工作,今天,圆明园首次尝试在新媒体上直播远瀛观遗址考古现场,并通过实时互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考古发现和考古知识,进一步传播历史文化,让公众走近文化遗产,也让文化遗产融入大众的生活。
(3)围绕“圆明园是否该重建”这一话题,同学们纷纷发表了意见。请你也围绕该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4分)
甲:圆明园应该重建,这样可以让国人一睹昔日圆明园的风采,增强民族自豪感!
乙:圆明园不应该重建,要让后人牢记这段沉痛的历史,以史为鉴,发愤图强!
八、写作题(50分)
1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热情,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再完成这帧彩图,黑还要加我以死亡。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生命的色彩是丰富的,支撑生命的内涵也是多样的。那么正值花季的你们,觉得生命需要什么呢?
请以“生命需要 ▲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玉盘珍羞直万钱
(2)枳花明驿墙
(3)沉舟侧畔千帆过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高者挂罥长林梢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2.【答案】dàng;qiè;挽
3.富丽堂黄;富丽堂皇
4.并列
5.反语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并列短语;反语
【解析】【点评】(1)字音、字形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2)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3)本题考查学生对短语类型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掌握常见的短语类型,结合短语进行正确的理解。
(4)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结合语句进行正确理解和判断。
2.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
荡然无存:dàng rán wú cún 原有的物体像被洗涮掉一样完全不复存在。
箱箧: xiāng qiè 指大小箱子。
挽手:wǎn shǒu 手牵着手。
3.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
富丽堂黄——富丽堂皇。 形容建筑物宏伟豪华。
4.本题考查短语类型。“丰功伟绩”是并列短语。
5.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语句运用反语的修辞, 表达了对英法联军的讽刺、谴责。
6.【答案】①落雁斜,雁鸟斜飞回巢;
②茅屋起炊烟;
③橹声归去。
7.①视觉描写与听觉描写相结合。诗人看到了傍晚的落雁、炊烟、红蓼花,听到了摇橹声。
②动静结合。动态的船橹摇动蓼花与静态的山野、茅屋相结合。
③由远及近,由上到下,随着视线的移动,描写出山野、茅屋的远近,再到近处的湖景;由天上的落雁到地面的茅屋再到水面,由上而下。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对古诗诗句的内容理解和意象体会。解答本题需要理解诗句内容并感悟其中所反映的意象,根据关键词准确表述。
(2)本道题考查对诗歌的相关知识的了解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对诗歌的相关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同时,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认真审读题干,寻找相应区域。
6.诗中“落雁(归巢的雁)”“炊烟茅屋起”“橹声归去”的景物可以看出是“晚归”。
故答案为:①落雁斜,雁鸟斜飞回巢;
②茅屋起炊烟;
③橹声归去。
7.“落雁”“炊烟”“红蓼花”从视觉角度,“橹声”从听觉角度;“落雁斜”“起平沙”“摇动一滩红蓼花”描写动景,“山野”“茅屋”描写静景;从“山野”到“茅屋”再到湖面“浪痕”“红蓼花”,由远到近;从“落雁”到“茅屋”再到湖面“浪痕”“红蓼花”,由上到下。
故答案为:①视觉描写与听觉描写相结合。诗人看到了傍晚的落雁、炊烟、红蓼花,听到了摇橹声。
②动静结合。动态的船橹摇动蓼花与静态的山野、茅屋相结合。
③由远及近,由上到下,随着视线的移动,描写出山野、茅屋的远近,再到近处的湖景;由天上的落雁到地面的茅屋再到水面,由上而下。
8.【答案】(1)C
(2)①喂养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②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
(3)暗含了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4)韩愈的《马说》告诫世人,要想发据良马的潜能,首先要深谙马的习性,懂得如何驾驭,但王公遂买马后一直“未尝乘”,在骑马失败后,还“怒挺之”,最后转手卖了,可见他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能力发掘良马的潜能,故不能使其成为名马。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ABD正确;C.句意: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它。策:鞭打。故选:C。
(2)①重点词:食:饲养;其:之千里马;翻译:喂养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②重点词:许:答应;及:及时; 遽 :就。翻译: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
(3)本题考查分析句子情感的能力。“其真不知马也”的意思是“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结合整个句子及前面一句“其真无马邪”,可以知道,不是没有千里马,是没有人认识千里马,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联系韩愈的《马说》分析作答即可,选文中王公遂买马后一直“未尝乘”,在骑马失败后,还“怒捶之”,最后转手卖了,可见他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能力发掘良马的潜能,使其成为名马。韩愈的《马说》告诫世人,要发掘良马的潜能,首先要深谙马的习性,懂得如何驾驭。但王公遂没做到这点。
故答案为:⑴C;
⑵①喂养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②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
⑶暗含了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⑷韩愈的《马说》告诫世人,要想发据良马的潜能,首先要深谙马的习性,懂得如何驾驭,但王公遂买马后一直“未尝乘”,在骑马失败后,还“怒挺之”,最后转手卖了,可见他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能力发掘良马的潜能,故不能使其成为名马。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⑶本题考查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⑷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然后比较不同即可。
【附参考译文】
【乙】沈宣词曾经担任丽水令,自称家住大梁时,马厩里经常有几十匹骏马,但自己还常常觉得不满足。咸通六年,有位宾客有马想卖掉,马身洁白且马鬃类似来红色,(沈童词认为这马)非常奇异,出价五十万,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某一天,沈宣词拜见王公遂,询问从前那匹马。王公遂说:“我竟然不曾骑过。”于是牵出马,马到了(他们面前),举头斜视,毫不驯服,几乎不能跨上去(骑乘),王公遂生气地推打马,马又倒在地上,揣测这匹马终究不可以圈养。第二天,(王公遂)让几个儿子骑乘,也是这样;几个仆人骑乘,也是如此。于是(王公遂)要求按照沈宣词先前给的价格卖给沈宣词。沈宣词得到了马,又像先前那样。恰逢魏帅李公蔚收购向皇帝进贡的马,前前后后送来的都不合适。李公蔚来看这匹马,看了一次就买了下来。后来(这匹马)被养在皇家,皇帝特别宠爱它,(这匹马)成了当时最有名的马。
9.【答案】①仔细安排家里地里的活计。②从容安排后事。③儿子考上大学时,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樟树。④种一棵香樟树当作礼物送给孙女。⑤领着孙女看自家的土地。(答出三点即可)
10.镌刻,原指雕刻。在文中指“爷爷”与大自然、与土地不可分离的紧密关系
11.交代文中的主要人物;点明文章主旨
12.年龄大但身体硬朗;热爱乡村生活;有豁达从容的人生态度
13.①“爷爷”把香樟树当作礼物送给孙女;②让孙女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心灵相通的所在:香樟树,和她一起成长;③“爷爷”送给孙女的不仅仅是一棵树,也是告诉孙女,她与故乡、与土地血脉相连,故乡和土地是我们心灵的起点和归宿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中事件的概括。根据题目的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回答,语言要简洁。
(2)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含义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的语境,联系文章内容主题等去裂。
(3) 本题考查题目的作用。题目的作用是: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义。⑤一语双关。⑥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⑦吸引读者兴趣。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评价人物形象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紧扣文章主旨提炼整合,注意直接评价词和间接评价词。先直接从文中找评价词,再根据文中人物言行事件句间接概括出评价词。先总评,罗列评价词,再具体解说(原文+评价词,即从文中……,看出……是一个……的人。)
(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回答。
9.本题考查文中事件的概括。结合“平常日子,他会仔细地安排家里地里的活计”,概括为:仔细安排家里地里活计;结合“乡村老人对死亡有一种独特豁达,生死本是自然轮回,荣衰不只是庄稼和草木……最后,存放自己”,概括为:从容安排身后事;结合“我老公考上大学,他高兴地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樟树,现在还都郁郁葱葱,生长在已被废弃的小学校里”,概括为: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樟树;结合“‘我在乡下给孙女种了棵香樟树,以后她大了,树也大了’爷爷说不来动听的话,小孙女却记住了爷爷的礼物”,概括为:再种一棵香樟树当礼物送给孙女;结合“爷爷领着孙女,骄傲地走在自家的土地上,满怀一个勤劳庄稼人的自豪感,大声地告诉孙女”,概括为:领着孙女看自家的土地。
10.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镌刻,原指雕刻,结合“数十年与土地亲密相守,其经验足够让他从容不迫”分析,在文中指爷爷与大自然、与土地不可分离的紧密关系。
11.本题考查题目的作用。根据文本主要写了爷爷仔细安排家里地里活计,从容安排身后事,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樟树,再种一棵香樟树当礼物送给孙女,领着孙女看自家的土地等五件事,可见文章的标题交代文中的主要人物,文章内容就是围绕“留守乡村的爷爷”展开,标题就是文章的线索。同时标题“留守乡村的爷爷”点明其“留守”的快乐与意义,即点明了文章主旨,突出表现爷爷与乡村血脉相连的情结。
1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从第①段“孩子的爷爷在乡下,八十多岁了,嗓门洪亮,身体硬朗,还能参加各种劳动”可见,他身体硬朗,能参加各种劳动;从第②段内容,“前不久,接他到城里住过几天,可他老是记挂着乡下”,可见他热爱乡村生活;从第⑤⑧段内容,可以看出他有豁达从容的人生态度。
1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从文中爷爷带孙女参观故乡时所说的话,可以看出爷爷为女儿种树的目的,不仅是当成一件出生的礼物;更多的是希望用树将城里的孙女与故乡联系到一起,让孙女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心灵相通的所在。文中也有表述的句子“这个城市出生的孩子,从此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了心灵相通的所在:一棵树,一棵和她一起成长的树”根据这一理解整理作答即可。
14.【答案】①我们可以做一个善良正直、乐观向上、乐于助人的心理健康的人,也可以做一个懒惰贪婪、心狂气浮、嫉妒仇恨的心理不健康的人,这全靠我们自己去选择和把握。
②我们应该时时提醒自己,要保持积极向上健康心理,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幸福快乐。
15.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拒绝懒惰贪婪、心狂气浮、嫉妒仇恨等不健康的心理,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的重要。
16.对比论证:如第②段,健康心理与不健康心理对比。引证:如第⑥段引用大哲程颐的话,第⑧段引用禅宗大师神秀的话。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议论文阅读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理解句子含义:①联系语言环境,理解句子含义。②结合作品背景,理解句子含义。③抓住关键性词语,理解句子含义。 ④分析句子的写作手法,理解句子含义。 ⑤联系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理解句子含义。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中与之相似的特定情境,理解句子含义。
⑵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题目的作用
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作为文章线索 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语意双关 ⑥点明中心 ⑦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⑧含蓄隽永,耐人寻味⑨巧用修辞,生动新颖。
⑶本题考查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等。
14.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结合第②段“心里长着鲜花的人,善良正直,乐观向上,热爱工作,乐于助人,富于进取精神,大家都愿意和他在一起。而心里有杂草的人,终日心情郁闷,心理阴暗,看谁都不舒服,干啥都没劲,自己一事无成,还嫉妒别人,甚至会干出种种违纪犯法的事”可知,“心田可以长鲜花”是指我们可以选择做一个善良正直、乐观向上、热爱工作、乐于助人,富有进取精神的心理健康的人;“也可生杂草”是指也可以选择做一个心情郁闷、心理阴暗、嫉妒仇恨、懒惰贪婪的心理不健康的人;“全看你撒的是什么种子”是指全在于你自己做什么样的选择,全看你自己如何把握。
结合第⑦段“禅宗大师神秀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可知,“我们的心田,应时时勤耕耘”是指我们要经常擦拭自己的内心,就是说要经常提醒自己;“除去杂草,种上鲜花”意思是我们要去除阴暗郁闷的不健康的心理,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心灵才会充满生机,生活才会充满灿烂阳光”是指我们的心灵才会健康有生机,生活才会更加幸福快乐。
15.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结合第②段“我们的心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所以又称心田。心田可以长鲜花,也可生杂草,全看你撒的是什么种子”,第③段“贪婪是心中的杂草”,第④段“嫉妒是心中的杂草”,第⑤段“懒惰是心中的杂草”,第⑥段“骄傲是心中的杂草”可知,标题“清除心中杂草”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告诉我们要清除心中的贪婪、嫉妒、懒惰、骄傲等不健康的心理,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16.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结合第①段“一个青年到寺里进香,眼露凶光,面带杀气。一个冷眼旁观的老僧拦住他说,施主,你心中有杂草。果然,经交谈知道,这青年交往多年的女友近来移情别恋。因为失恋,他由爱生怨生恨,想到寺里上一次香,就回去实施报复。在老和尚苦心劝说、一番点化后,青年幡然醒悟,放弃了复仇计划”可知,这里作者列举了青年到寺里进香,被老和尚苦心劝说后放弃复仇计划的事例,可判断这是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结合第②段“我们的心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所以又称心田。心田可以长鲜花,也可生杂草,全看你撒的是什么种子”可知,这里作者将“我们的心”比作是“一块肥沃的土地”,据此判断这是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结合“心里长着鲜花的人,善良正直,乐观向上,热爱工作,乐于助人,富于进取精神,大家都愿意和他在一起。而心里有杂草的人,终日心情郁闷,心理阴暗,看谁都不舒服,干啥都没劲,自己一事无成,还嫉妒别人,甚至会干出种种违纪犯法的事”可知,这里作者将“心里长着鲜花的人”即心理健康的人与“心里有杂草的人”即心理不健康的人进行对比,这是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结合第④段“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嫉妒潜伺在人的心底,如毒蛇潜伏在穴中。’”可知,这里引用了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话,这是运用了引证的论证方法,也叫做道理论证;
结合第⑤段“大哲程颐说:‘惰意一生,即为自弃’”可知,这是引用了程颐的话;结合第⑥段“‘满招损,谦受益’实乃千古经验之谈”可知,这是引用了我国古代的俗语;结合第⑦段“禅宗大师神秀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可知, 这是引用了禅宗大师神秀的诗,这几个句子都是运用了引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据此作答。
17.【答案】林冲;武松打虎;武松醉打蒋门神;我同意这个看法。杨志本想“封妻荫子”,却先后失陷花石纲、生辰纲,不得不落 草,人生走向幻灭,这其中既有大风、酷暑等自然原因,也有他性格暴躁、不善沟通管理的性格原因,还有朝廷腐败、官员贪赃枉法的社会原因。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水浒传》
18.【答案】(1)示例: ①展示圆明园曾经的辉煌;②陈述帝国主义对圆明园的暴行;③呈现圆明园的残垣断柱;④对圆明园的未来寄托希望。
(2)示例:圆明园遗址考古首次进行网络直播
(3)示例一:圆明园应该重建。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我们中国不能没有圆明园!
示例二:圆明园不应该重建。让圆明园的断壁残垣时刻警示国人不要忘记那一段沉痛的历史。
【知识点】活动设计;见解表述;拟写新闻材料标题
【解析】【点评】
(1)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此类题目,首先提取题干关键词,如“圆明园”,其次,围绕主题或者关键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阐述即可。
(2) 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侧重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此类题目的答题技巧是人+事,活动+结果。即人物+与此相关的事例。如:父亲(人物)+ 带回石榴 (事情)。平时学生应牢记解题的技巧,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提取关键字词,以点带面的去阅读,提高阅读的速度和对文本的解析能力。
(3) 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首先,提取题干的关键词“圆明园是否该重建”。其次,注意围绕关键词,语句通顺即可。第三,结合实际情况,注意自己的身份和语气,有理有据。
(1)本题要求设计活动的形式,贴近学习和生活的日常,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即可。
故答案为:①展示圆明园曾经的辉煌;②陈述帝国主义对圆明园的暴行;③呈现圆明园的残垣断柱;④对圆明园的未来寄托希望。
(2)该消息的活动 是圆明园遗址考古。
故答案为: 圆明园遗址考古首次进行网络直播。
(3)首先,提取题干的关键词“圆明园是否该重建”。其次,注意围绕关键词,语句通顺即可。
故答案为: 圆明园应该重建。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我们中国不能没有圆明园;圆明园不应该重建。让圆明园的断壁残垣时刻警示国人不要忘记那一段沉痛的历史。
19.【答案】【参考例文】
生命需要顽强
生命看似多么脆弱!手轻轻一折,鲜嫩芳香的花草瞬间就凋零枯萎了;脚随便一踩,终日劳碌的蚂蚁,刹那间就粉身碎骨了……
可是,大自然的另一番景象却又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顽强。大兴安岭火灾后,火林带只剩下一棵棵烧的焦黑的树干,就像一具具裹满骨灰的僵尸站在那里,只有沉沉死寂。人们目睹这一情景后,无一不摇头为之惋惜。就连林业专家也判了它们死刑。谁知来年的春天,焦黑的树干又绽出了嫩黄的新芽,好像是在证明自己对熊熊烈火的挑战。“你可以毁灭他,但你不能消灭他的精神和意志。”海明威的话诠释了这一切。
世间的一切生命都无法摆脱挫折和痛苦的遭遇,不仅是鲜嫩芳香的花草,乃至辛勤劳作的蚂蚁,更何况是我们人类呢?然而若能正确对待挫折和痛苦,它们又可获得“新生”,将他们的子孙后代繁衍生息。人类又怎能不及此呢?
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是一个又盲又哑又聋的残疾人。她一出生就患有许多疾病,绝望的她在懂得了生命的真谛之后,顽强的活了下来,并学会了几国语言,也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女作家之一。
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出生在湖南省的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通过自己的努力,建立了共产党。他曾被身边的人嘲讽,侮辱,不被人所理解。一边从事革命工作,一边还要受着小人的“待遇”。在一番身心同时遭受痛苦之后,他没有放弃,只是更加顽强,更加坚定投身革命,成为开创中国新时代的风流人物。
而在当代的中学生中,却常常发生一些令人痛心而又无奈的事情。在报刊或电视上经常有这样的报道:XX,因为受到老师或家长严厉的批评而无法忍受,自寻短见,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XX,因为学习不好而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和冷漠而自杀……此类事件不胜枚举,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他们一度的失意,悲哀,绝望甚至轻生,如同蝼蚁不经一挫。我们这代人如此的脆弱,又如何担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呢?
当乌云布满天空时,悲观的人看到的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乐观的人看到的是“甲光向日金鳞开”。不经历一番风雨,又如何见彩虹呢?人生也是如此,我们只有鼓起勇气笑对人生中的失败,挫折和痛苦,我们才能奏响生命顽强的乐章!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半命题作文。
题目中的关键词:生命、需要,那么写作的立意就应该与生命有关,要求学生思考“生命”需要的是什么,进而选择一个准确的词语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生命需要书籍、生命需要鼓励、生命需要坚强等,然后结合引导语进行补题,完成文章的立意。本题适合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考生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伙食阐述自己对生命的理解。
【点评】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能力。半命题作文写作时,首先要审题准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确定写作的内容和范围,不能错误的理解理解题意;其次要立意深刻。为文章确定一个明确,深刻的主题,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传播正能量;再者,要围绕中心选择材料。选材要精确,明了,运用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文,这样才能突出真情实感,表述才能明了,精当。写作时,一定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要求,突出表现题目的关键词语。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