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4 07:2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隋唐时期实行了哪些新制度?这些新制度有何创新之处?
在掌握隋唐的选官制度、中央官制、赋税制度相关史实及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重点概念和制度发展趋势。
学习目标



结合史料探究制度变化的实质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和历史思维。
体会时代和个人的联系,理解制度创新与国家富强统一的关系,培养学生对隋唐中华文明成就的认同感。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一、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世卿世禄制
血缘
西周
军功爵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战国
军功
西汉
才能品德
魏晋南北朝
门第
隋唐
考试成绩
1、背景
材料: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代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门阀世族衰落,庶族地主崛起,要求参与政权。
(2)统治者打破门阀世族的政治垄断,扩大统治基础,巩固统治。
一、选官制度:科举制
2、发展历程
隋文帝
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隋炀帝
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太宗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一、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3、影响
材料: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一、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3、影响:
积极性:
(1)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2)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3)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加强了中央集权。
(4)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5)有一定的公平公正合理性。
一、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局限性的看法。
材料:科举考试偏重文学、历史和学术问题,使得统治阶层产生一种讲求考证、沉溺文学或一味好古的倾向,这对培养求实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局限性:科举考试束缚了思想,不利于创新,导致中国近代思想科学的落后。
一、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总结: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
时期 制度 选官标准 选官方式
商周 世卿世禄制 血缘 官位世袭
秦国 军功爵制 军功 朝廷授予
汉 察举制 才能、品德 自下而上推荐
魏晋 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初重家世、道德、才能,后重门第 由中正官评定授官
隋唐至明清 科举制 考试成绩 分科考试
公平性
公开性
开放性
集权性
一、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隋唐——1905年:科举制的特点
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方式人才
方式的公平性: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
范围的广泛性:不论贫富出身,皆可参加
时间的延续性:从隋朝开始,到1905年正式被废除
汉唐选官制度演变的特点
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演变为科举考试
选拔方式:由世袭、推荐、地方品评演变为科举考试
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选官范围:范围日益扩大,官员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时间 制度 方式 标准 趋势
先秦
秦 汉 魏晋 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从以名取士到以文取士
世卿世禄制
察举征辟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自下而上推荐
品德孝廉
中正官
评定授官
初为家世道德才能,后为门第。
分科考试
才学
血缘
世袭
军功爵制
中央任免
军功
标准科学客观
方式公开公正
权力集中中央
(创新之处)
1、形成与发展过程
西汉
中朝官
尚书令
东汉
设立
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
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
隋文帝
正式确立
三省六部制
唐朝
政事堂
后改称中书门下
(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
(2)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3)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二、中枢机构的变化:三省六部制
最近朝中
人才不够啊……
中书省
起草诏令
门下省
审核诏令
来场科举考试如何?
可。
尚书省
执行诏令
安排了安排了。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在做了在做了。
科举考试报名开始
唐太宗
2、职能
(二)职能:
①中书省:草拟皇帝的诏令(起草诏令)
②门下省:审核诏令(封驳审议)
③尚书省:执行
(三)特点:
①分工明确、彼此制约;三分相权、加强皇权
②以皇权为中心;
③节制君权:皇帝所颁布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
(三)意义:
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
② 三省分工明确,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③ 集体决策,一定程度上节制君权,减少决策失误;
④ 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对后世影响深远。
宰相会议召开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来改称中书门下。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二、中枢机构的变化: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与门下省位于太极宫(宫城)内南侧的东西两边,尚书省则距离皇宫较远,但居于皇城中心位置。这样的布局说明三省六部的权力格局,即中书省和门下省侧重于辅助决策,而尚书省侧重于行政执行。
在专制时代,离皇帝的远近往往能体现权力的大小,由此,可知虽然尚书省在皇城中心位置,但中书省、门下省在宫城内,其权力和地位有可能逐渐超过尚书省。唐朝三省地位的升降变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出于维护皇权的需要,也同君权与相权之争密不可分。
政事堂(议政)
二、中枢机构的变化:三省六部制
我们只论汉、唐两代官名之改革,便见中国政治史上政治意识之绝大进步。汉代九卿,就名义论,只是办理皇室内廷事的家务官;唐代始正式有六部尚书,显然成为管理国家政务的机构,不像汉代只似皇帝的侍从。此为中国政治史上一大进步。无论从体制讲,从观念讲,都大大进步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从家国同构走向家国相分
二、中枢机构的变化:三省六部制
【规律总结】中国古代中央制度的演变
时期 政权组织 权力分配 趋势
西汉 武帝前 三公九卿制 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 ①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②制度化;
③合法化;
④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武帝后 中朝和外朝 中朝决策,外朝执行 东汉 三公和尚书台 三公荣誉,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 魏晋南北朝 三省出现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尚书省掌行政、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 1、均田制与租调制
调(人头税):帛或布
租(田亩税):粮食
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北魏孝文帝改革
以均田制为基础
均田制:指政府不触动原有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接受土地的农民要向封疆国家交纳赋税和服役,土地只允许使用不允许买卖。
(以均田制接受的土地为基础成年男子负担一定徭役)
征收标准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三、赋税制度的变化: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2、租庸调制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旧唐书·食货志》
税 封建国家依据自己颁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实物或货币
役 臣民向国家提供的义务劳动(更赋是一种代役税)
租 纳粟为租(田租)—— 土地税
庸 纳帛或布代役为庸 —— 代役税
调 纳帛或布为调 —— 财产税
进步之处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政府的赋税收入有所保障;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三、赋税制度的变化: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3、两税法
玄宗之末,版籍(户口册)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 cù ] 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司马光《资治通鉴》
背景
内容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
土地兼并破坏均田制,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的财政收入锐降。
作用
简化税收名目,扩大税源,保证财政收入
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三、赋税制度的变化: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比较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征税标准
征税项目
征税对象
征税次数
放松里人身控制
简化了税收名目
扩大了税收对象
税制改革的实质:生产关系的调整
人丁
人丁 财产
租调役
户税 田税
授田农民
所有人
一次
两次
三、赋税制度的变化: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
——人丁与财产的流变
时间 赋税制度 标准 趋势
魏晋
唐初 唐中期 明代 清初 租调制
按户征粮纳绢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可以庸代役
按土地和财产收税
取消人头税
按亩征收银两
以人丁为主到
以土地财产为主
人身控制逐渐松驰
税收种类减少
从实物地租到货币地租
不定时—基本定时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变化:商周世卿世禄制——曹魏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创新:标准科学客观、方式公开公正、权力集中中央。
中央官制
选官制度
赋税制度
影响: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变化:秦汉三公九卿制—汉武帝设中外朝—三省六部制
创新: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节制君权。
影响: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皇权,是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变化:魏晋租调制和均田令——唐前期租庸调制,后期两税法。
创新:从人丁到财产的流变,放松了人身控制。
影响:租庸调制以庸代役,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和政府的赋税收入。
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保证国家收入,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历代基本沿用。
课堂小结
制无美恶,期于适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