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3 22:01:54

文档简介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了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 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 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的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 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 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贴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 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一场二胡直播吸引21.5万用户, 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平日里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箜篌、古筝、琵琶……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平日里“冷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就“火”了 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网传播的助力。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 出,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000人左右。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爱好者集中的北京。但是, 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
(摘自人民网)
材料三 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表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田青委员坦言,在传统艺术保护问题上自己是“保守派”,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本质的东西,不能“转基因”。“转基因的结果就是迎合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创造。”田青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让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非常重要。“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个剧种,"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
(摘自《中国日报》)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来源于报纸和网络,所谈内容各有侧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同时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
B. 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到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材料二侧重谈利用互 联网传播的助力,使艺术传播突破时空障碍。
C. 从材料二可知,把传统艺术放到直播平台去表演,让观众看到更多平时看不到的乐器,这种形式更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
D. 材料三中田青委员认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让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原汁原味 保持自己的基因。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
2.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中以季羡林的故事为例,来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不能像德国的 “梵文”那样“阳春白雪”,需要亲近普通民众。
B. 材料一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才能焕发新一轮的蓬勃的生命力。
C. 材料二运用数字说明,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无论是观看人数还是经济收入,传统表演艺术家都可能得到体面的回报。
D. 材料三强调,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底线,如需要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
的昆曲古琴,就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去搞网络直播。
3.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 6 分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回家(节选)
林天宏
在前往地震重灾区映秀镇的山路上,我第一次遇见了程林祥。
那已经不能称之为“路”了。连日的大雨,把山路变成了沼泽地,每踩一步,大半只脚都会陷进泥浆里。无数从山上滚落的磨盘大的石头,在人们面前堆成一座座小山。
沿途,到处是成群结队从映秀镇逃出来的灾民。他们行色匆匆,脸上多半带着惶恐和悲伤的神情。这时,我看见一个背着人的中年男子,朝我们走来。
这是一个身材瘦小、略有些卷发的男子,面部表情看上去还算平静。背上的人,身材明显要比背他的男子高大,两条腿不时拖在地面上。他头上裹一块薄毯,看不清脸,身上穿着一套干净的白 色校服。
同行的一个医生想上去帮忙,但这个男子停住,朝他微微摆了摆手。"不用了。”他说,“他是我儿子,死了。”
在简短的对话中,这个男子告诉我们,他叫程林祥,家在离映秀镇大约25公里的水磨镇上。他背上的人,是他的大儿子程磊,在映秀镇漩口中学读高一。地震后,程林祥赶到学校,扒开废墟,找到了程磊的尸体。于是,他决定把儿子背回去,让他最后在家里过一夜。
紧跟程林祥的,是他的妻子刘志珍。
地震发生的时候,程林祥夫妇都在镇上的工地里干活。一阵地动山摇之后,镇上的一些房子开始垮塌,夫妻俩冒着不断的余震,往家里跑。
家里的房子还算无恙,老人们也没受伤。夫妻俩松了一口气,他们并不清楚刚刚的地震意味着什么。
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夫妻俩忐忑不安地过了一夜,13日早上7时,他们冒着大雨,前往映秀镇的漩口中学,寻找在那里读高一的大儿子程磊。
可呈现在这对满怀希望的夫妻面前的,却是一幅末日景象。
整个镇子变成一片瓦砾场。幸存下来的人们,满脸惊恐的表情,四处奔走呼喊,救人的声音此起彼伏。连夜徒步几十里山路,刚刚赶到的搜救部队,都来不及喝一口水,就投入到了救援中。夫妻俩穿过人群,来到了漩口中学前。逃出来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帮助下搭建了一些简陋的窝棚。他们找遍了窝棚,只遇到程磊班上的十几个同学,他们都没有看见程磊。其中一个同学告诉程林祥,地震前,他还看见程磊在教室里看书。
那一瞬间,夫妻俩觉得好像“天塌了”。
他们发疯一样地冲上了废墟,翻捡起砖块和碎水泥板,用双手挖着废墟上的土,十指鲜血淋漓,残存的楼体上坠落下的砖块,不时砸落在身边,他们却毫无感觉。
夜幕降临,映秀镇依旧下着大雨,什么都看不见了。
夫妻俩无法继续搜寻,和程磊班上的孩子们挤在一个窝棚里,懂事的同学们都上来安慰他们,说程磊不会有事的。但夫妻俩什么话都听不进去, 一整天,他们粒米未进, 一口水也没喝,只是望着棚外大雨中那片废墟发呆。
夜里的气温越来越冷,程林祥只穿了一件短袖衫,刘志珍穿了一件外套,她犹豫了一下,还是把外套递给了学生们,那天晚上,这件外套传遍了窝棚里的每一个孩子。
14日早上,天刚刚亮,彻夜未眠的夫妻俩突然升起一个希望的念头:程磊有可能已经回家,他们只是在路上彼此错过去了。想到此,夫妻俩一刻也呆不下去了,急匆匆步行4个多小时,回到了水磨镇的家中。
可儿子并没有回来。
这天晚上,刘志珍仍是难以入眠。凌晨三四点钟,以前从不沾酒的她,灌下一大口白酒,昏昏睡去。
天快亮的时候,昏睡中的刘志珍突然间隐约听到一个女人的声音:“你的儿子还在里面,明天去找,能找到的!”她一下子从梦中惊醒。
这一夜,程林祥也做了一个梦,他模模糊糊地看到,儿子正一个人坐在教室的角落里看着书,还抬头冲他笑了一下。
于是,天刚刚亮,夫妻俩又抱着一线希望,再往映秀镇。他们随身带了一套干净的校服,和一条布绳,想着要是儿子受伤了,就把他背回来。
但残酷的现实,瞬间打碎了夫妻俩的幻想。
发现程磊的时候,他的尸体,被压在一块巨大的水泥板的缝隙里。
夫妻俩顾不得哭,他们想把程磊的遗体从缝隙中拉出来,可是缝隙太小了。
夫妻俩跑下废墟,向跑来跑去的救援部队求援,刘志珍一次又一次地给经过的人们下跪,把膝盖跪得青紫,可并没有人理会他们。只有一个士兵过来看了看,无奈地说:“现在我们要先救活人,实在顾不上,抱歉。”
程林祥不知从什么地方捡来了一根铁镐,这个父亲用力地砸着那块巨大的水泥板。半个小时后,水泥板逐渐被敲成了碎块,他俯下身去,把找寻了两天的儿子,从废墟中拉了出来。
母亲想给他换上带来的新衣服,但程磊的全身已经僵硬。夫妻俩跪在他的尸体前,抚摸着他的手脚,一遍遍地呼唤他的名字,几分钟后,程磊的四肢竟慢慢地变软,母亲把他身上的脏衣服扯下,为他套上了干净的校服,然后在头上裹上了带来的薄毯。
程林祥把儿子背到了背上,他停住身,掂了掂儿子身体的重量,走上了回家的路。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对进映秀镇山路的描写,直观展现了汶川大地震巨大的破坏力,也让读者可以想象得到程林祥背儿子回家之路的艰难。
B.文章细致叙述了程林祥夫妇三天两夜寻找儿子的曲折过程,不断出现的希望和希望的不 断破灭,写出了他们内心遭受的煎熬。
C.孩子们对程林祥夫妇的安慰以及雨夜中刘志珍那件传遍窝棚里每一个孩子的外套,写出 了她根植于内心的善良和困境中人们的互助关爱之情。
D.刘志珍把膝盖跪得青紫也没有人来帮他们把程磊的尸体从废墟中弄出来,是因为太多的
伤亡早已让人们内心麻木。
5.下列对文章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写程林祥背着儿子遗体回家时,“面部表情看上去还算平静”,简单直白地说“他是我 儿子,死了",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命运的无常和无从表达的更多的悲伤。
B.善于运用众多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比如写夫妇俩发疯一样冲进废墟用双手挖土,“十指鲜血淋漓”;又比如找到程磊后,“夫妻俩跪在他的尸体前,抚摸着他的手脚, 一遍遍地呼唤他的名字”,生动地写出了夫妻俩内心的绝望和对儿子的爱。
C.作者采用虚构的笔法,写到昏睡中的刘志珍隐约听到一个女人声音的提示,程林祥也梦到儿子看书时的情景,这种笔法强化了叙事效果。
D.本文作者在叙述时冷静克制,善于将自己的情感不露卢色地融入到所讲的故事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6.这篇通讯有着巨大的情感力量。试从作品、作者和读者三个角度分析它的情感内涵。(6 分 )
7.灾难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必须直面的一种考验,结合本文与课文《在民族复兴的历史 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谈谈应该如何关怀灾难中的人 (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糟。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 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李耳无为自化,清静 自正。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磁少恩。皆源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节选自《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
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姓氏,表明家族的字。姓和氏本有分别,姓起源于女系,氏起源于男系;秦汉以后,姓氏合一,通称姓或兼称姓氏。
B.名字,人的称号。古人不仅有名,而且有字,旧说古时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 子冠礼女子笄礼时取字。
C.玄孙,直系亲属称谓之一。刑法灭九族, 一说,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玄孙、曾孙。
D.孝文,谥号。谥号是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给予或褒或贬或明的称号,汉孝文帝刘恒是 亲尝汤药的二十四孝之一。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子其人史载不详。老子生卒年月不详,甚至“道家的老子”是谁,说法都不统一。
B.老子修为不同凡响。从圣人孔子向老子问礼,孔子在弟子面前对老子的评价可见。
C.老子著述博大精深。应函谷关关令尹喜之请,老子作哲学著作《道德经》上下篇。
D.老子是一个隐君子。主张无为而治,主政者自己清心寡欲,则百姓自然正直守义。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2)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11.司马迁为什么把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和法家的代表人物申不害、韩非子放在一起写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12~13题。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2.毛泽东词原稿是“梅也不争春”,后改“梅”为“俏”,下列对这一修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隐去“梅”字,使全词处处写梅而字字无梅,收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B.改为“俏”字以后,两个“俏”字相连,使上下片衔接更紧凑,音韵更和谐。
C.用“俏”字体现出梅花比其他花更美丽、娇艳。
D.“俏”而“不争春”,突出了梅花谦逊自处的高尚品德。
13.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和“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两句分别表现了什么主题思想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 ”。
(2)《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 , ”。
(3)《老子》四章中,说明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尊重的 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毛泽东诗词以崇高的革命感情、遒劲的创造力量,形成了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和
的创作风格。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理想主义者,他的诗词中不遗余力地讴歌革命理想,他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斗争的壮丽。《七律·长征》就是其中的典范作品。这首诗不仅写出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千难万险,而且把红军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抒写到了极致,可以称为 。毛泽东诗 词中歌颂革命理想、战胜困难之勇气的警句 ,如“不到长城非好汉""敢教日月换新天”“独有英雄驱虎豹”等,这些警句就像是振奋人心的金鼓,催促人们乘风破浪,锐意进取。( )。其诗词中的美是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美的概括与升华,如《沁园春 ·长沙》中,他表现美的 重要特点是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刻画 、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来 表现社会美,抒发了一代伟人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豪情壮志。
15.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独出心裁 流芳千古 俯拾即是 惟妙惟肖
B.独树一帜 流芳千古 比比皆是 惟妙惟肖
C.独树一帜 千古绝唱 比比皆是 栩栩如生
D.独出心裁 千古绝唱 俯拾即是 栩栩如生
1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毛泽东在诗词中不仅抒写了一代伟人的壮志豪情,而且读者还在心中铸造了美的殿堂
B.不仅毛泽东诗词抒写了一代伟人的壮志豪情,而且还在读者心中铸造了美的殿堂
C.毛泽东诗词不仅抒写了一代伟人的壮志豪情,而且还在读者心中铸造了美的殿堂
D. 毛泽东诗词不仅在读者心中铸造了美的殿堂,而且还抒写了一代伟人的壮志豪情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之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
18.仿照下面的句子,仍以“理想”为话题,续写两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 保持一致)(6分)
崇高的理想就像生长在高山的鲜花,如果要摘下它,勤奋才是攀登的绳索: ,
, ; , , 。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12月13日,这是一个令无数人为之疼痛的日子,这是一段需要被永远铭记的历史。1937年的 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在长达40多天 的大屠杀中,30万同胞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那段苦难深重的历史、山河破碎的血泪、
的悲剧、 的痛楚,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构成民族共同的记忆,每一次回想起来总是让人 ,每一次重温之时总是让人悲痛不已。
昭昭前事,警惕后人。远离战争的烽火,告别亡国灭种的危机,今日之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 保卫人民和平生活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沐浴于改革开放浪潮、成长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宽广怀抱,今日之人民已经实现了从富起来、强起来到站起来的历史性转变。 ( )。任何时候,唯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在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着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着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爱国情感的力量在汇聚,中国人矢志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铿锵有力。
19.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惨绝人寰 生灵涂炭 疮痍满目 痛入骨髓
B.惨无人道 荼毒生灵 百孔千疮 痛不欲生
C.惨无人道 生灵涂炭 百孔千疮 痛入骨髓
D.惨绝人寰 茶毒生灵 疮痍满目 痛不欲生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沐浴于改革开放春风,成长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宽广怀抱,今日之人民已经实现了从富起来、强起来到站起来的历史性转变。
B.沐浴于改革开放浪潮,成长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宽广怀抱,今日之人民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
C.沐浴于改革开放春风,成长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宽广怀抱,今日人民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
D.沐浴于改革开放浪潮,成长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宽广怀抱,今日之人民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强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转变。
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B. 吃一堑,长一智
C.吃一次亏,学一次乖 D.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段时间,网络上流行一个词“躺平”,用来形容当下年轻人对工作生活的状态。大体是面对现实中无法改变、无法掌控、无法解决的事,摆出无所谓的态度,不奋斗不努力,赚多少就花多少,即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态。面对“躺平”的年轻人,忧国忧民一族很是担忧,担心“躺平”演变下去,会上升到民族危机。2021年5月25日,《南方日报》就“躺平”现象发文表示:躺平就是毒鸡汤,不仅不正义,而且可耻!表达了对“躺平族”的批判,也因此引发了全网对于“躺平”的讨论。
对于“躺平”,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 请选好角度,自定体裁(诗歌除外),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抄袭,不得套作。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玉雕不再是技术而成了一种艺术”曲解文意。玉雕既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
2.C(“侧重强调了当代玉雕和传统玉雕的截然不同之处”表述错误,文章并未侧重强调当代玉雕和传统玉雕的不同,而是说要找到二
者结合点,并注意当代玉雕要体现时代感。)
3.D(A项,“都截然不同”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可知,每个时期玉雕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并不是说各朝各代的玉雕文
化内涵都截然不同。B项,“玉器匠人们都是艺术家”表述过于绝对。C项,“是玉雕艺术美学观念得以极大发展和丰富的根本原
因”曲解文意。根据原文“随着社会的发展…发展和丰富”,可知,只是说明大众对精神和物质文明的追求对玉雕艺术美学观念的
发展有影响,并未指明是根本原因。)
4.C(“指鼠兔可以轻易挖掘复杂洞穴以躲避天敌”错误,“·富足的生活”是指上文所说的花草的生长繁盛。)
5.C(A项,“历经了3亿年的时间”错误,原文说“3亿年前,可可西里所在的地区还是一片海洋。之后的板块运动将海洋关闭,将众多
地体拼贴成陆地”,并非经历3亿年该地区才从海洋变成陆地。B项,“可可西里位于…群山之间”错误,根据原文,可可西里包括
这些山脉在内,而群山之间是沉积盆地:“海拔只有300~600米”错误,是“相对海拔”。D项,“主要食用草籽、昆虫和鱼类”错误,
“主要”一词,没有依据,大型猛禽捕食的是小动物。)
6.①可可西里的植物抗寒能力强且植物生长周期短,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也能繁茂生长。②植物的繁茂,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大量的
食物,使其能够大量繁衍。③大量繁衍的食草动物,又为捕食者动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物质保障,从而形成了一个自足的生物链。
(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7.A(一是文中没有说这时拉上的鱼最大,二是说“这个时候大海中的鱼都在打瞌睡,犯迷糊”,是海边人的说法,不一定是事实。)
8.①有敬畏之心。他敬畏大海和大海中生灵。他认为海里精灵绝对不可招惹,任何不慎都会招来灭顶之灾。正因为这样,无论是捕
到的人鱼,还是鱼精,他都命令放其重新回到大海。②无比威严。晚上的海边,人潮汹涌,海上老大只要看哪里一眼,哪里的人就不
敢大声喊叫了。(每点3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的情给分》
9.①关于拉大网的传说很离奇,摄人心魄。有时是人鱼,用带蹼的手搓揉眼睛,不停地哭泣;有时是鱼精,抵得上四匹马那么大,被拉
上来时,还在呼呼大睡。②拉大网的场面宏大,震撼人心。拉鱼的火把排成一长溜,使整个海岸亮如白昼;沿海村庄甚至南部山区
的买鱼人来了很多,人潮汹涌;拉大网的号子喊得震天响;大网收拢,水族们密挤得像稠稠的米饭一样。③拉大网富有地方特色,开
人眼界。作者绘声绘色地给我们描绘了极富地方特色的拉大网,开人眼界,令人神往。(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
可酌情给分)
10.BDG(原文标点为:乃多张旗帜,欲出其南,衍等尽锐趣之。懿潜济水。)
11.D(“古代用于指百岁或者以上的老人”错误,百岁或者以上老人称为期颐。)
12.A(“司马懿认为,公孙渊会孤军远征”错误,原文是“又谓:‘今往孤远,不能支久”,意思是司马懿又说:“现在我军孤军深入,不能
支撑多久”。)
13.(1)只有明智的人能审慎衡量敌我之间的关系,才会事先有所舍弃,这已经不是公孙渊的才智所能达到的了。(“明智”“审量”“豫”
各1分,判断句1分,句意1分》
(2)敌人坚守营垒的原因,是想要让我方军队陷人疲劳,我军现在攻打他们,正好落入他们的谋算。(“所以”“坚壁”“老”“堕”各1
分,句意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景初二年春季正月,魏明帝将司马站召回长安,命他率军四万讨伐辽东。谋议大臣认为四万士兵太多,军费难以供应。明帝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