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边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 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工程建造,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庄子》中讲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道也,进乎技矣”。可以说,我国古代非常注重工匠精神,形成了很浓厚的“尚巧工”的社会氛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都展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 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才能实现 突破创新。我们要通过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劳动者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中国品牌国际形象。品牌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家形象的亮丽名片。近年来,我国品牌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品牌还不多,这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提升品牌形象、要求把工匠精神融入设计、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实现产品从“重 量"到"重质”的提升。通过弘扬工匠精神,让每个劳动者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进而培育 众多大国工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建设品牌强国。
一个国冢、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推动。社会对各种人才的评价会直 接影响劳动者努力进取的方向。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弘扬工匠精神,还要形成相应体制。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注意提高劳模和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为劳模和技能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宽广舞台,使他们经济上有保障、发展上有空间、社会上有地位。
弘扬工匠精神,还需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中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摘编自陈昊武《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材料二:一盏枯灯一刻刀, 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正是由于古代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国的工艺如瓷器、丝绸、家具等的水平在世 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B.工匠精神不仅需要“匠气”,而且需要追求突破创新,这对我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 展先进制造业意义重大。
C.从社会层面而言,弘扬工匠精神应双管齐下,既要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风尚,又 要构建与之相应的体制。
D.工匠们看似“躲进小楼成一统”,其实他们不仅没有脱离现实世界,而且还通过自己的工 作成为改变世界的主要力量。
2.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工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和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都体现了工匠精神,我国古代尊崇 工匠的社会氛围也非常浓厚。
B.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这得益于我 国对工匠精神的弘扬与坚持。
C. 或认为工匠精神是雕虫小技,或盲目神化工匠精神,或鼓励匠人与世隔绝,诸如此类都不 是对工匠精神的正确认识。
D.两则材料话题相同,但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阐述工匠精神的价值及如何弘扬工匠精神, 材料二侧重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
3.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下列不能体现工匠精神的一项是( )(3分)
A.钟芳蓉在2020年高考中获取佳绩,不顾非议选择北京大学考古专业。
B.施品芳加工大型客机 C919 的一个小小零件,足足做了两个多小时。
C.吴书瑞“十年磨一剑”,探索并掌握了古建筑彩绘修复的沥粉技巧。
D. 顾秋亮安装深水载人潜水器的零部件,精密程度达到了0.01 毫米。
4.在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的现实紧迫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6分)
5.材料一说“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如何发挥
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7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一双鞋
叶骑
这是雪后的第三天。
天空已经没有纷飞的雪花,地上的积雪也开始融化,这儿一块白,那儿一块白,四周成了家里的棉花地。
我出门的时候很早,天才刚刚蒙蒙亮。走出家门那瞬间,自己不经意打了个哆嗦,天气很冷,比下雪的那天更冷,融雪需要吸收空气中的热量,这是我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
我走在重重群山里,山很大,一直蔓延到你眼睛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然后像一扇门一样,紧紧地关上,让你永远不知道山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所以,从走进校门那天起,“走出大山”就成了老 师们灌输给我的第一个人生信条,而现在,我正走在这条人生道路上,去乡里的小学上学。
然而,在今天的路途中,我却遇到了一点麻烦,我的胶鞋上有一条缝。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双胶鞋应该是三年前买的,能穿到今天,我跟家人都很满意。但现在它 的使用年限到了,鞋底也已经裂开了,这让我有些手足无措。
融雪打湿了路面,没多久,混合着雨雪和黄土的泥水,通过裂缝渗进鞋里,我的噩梦就此开始。
起初,我觉得有很多蚂蚁在我的脚板和脚趾头上叮咬,接着,这种感觉成了用母亲纳鞋底的锥子在脚上戳,再然后,这些感觉全部消失了,自己的脚跟鞋融为了一体,鞋即是脚,脚即是鞋。
当然,这种感觉并不好受,所以我在中途停下来,在路边找到一些干燥的枯草放进鞋底。 一开始,我觉得自己似乎踩在了家里的棉被上,但没多久,这些枯草也放肆起来,跟我的身体套起近乎,成了我脚掌的一部分。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到学校的,像是走,也像是飘。但不管如何,当站在校门口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承受力已经到了极限,于是,我决定脱下鞋,光着脚走进教室,开始一天的学习。
就在这时,我的眼前闪过一道白光, 一个我并不认识的人对着我拍了一张照。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我们市里一家报社的记者,那天,他正好到学校采风,报道乡下学校在雪后坚持学习的情况。
一个乡村小孩,背着书包,赤着脚,提着胶鞋,走进校门,身后是一片茫茫白雪。
据说,这张照片一发布,就在网上引发了大轰动,很多人在新闻下面留言,说自己很感动,有的还打电话到报社,问这是哪所学校 这个孩子现在怎么样了 要捐款救助。
没几天,大批的新闻记者赶到我的学校,有这个社,那个社;有这个报,那个报。他们要采访我、 报道我,问我那天上学遇到了什么情况,以后长大了有什么梦想。
我的老师,还拿来一张报纸,对我说,这是全国很知名的报刊,上面发了我的照片,还配了一篇评论,评论说:孩子,你吃的苦,将会照亮你未来的路。
我迷迷糊糊的,脑袋有些发胀,每天还要面对很多不认识的记者,人更加糊涂了。
“来,小朋友,你提着胶鞋上学的照片,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大家很关注你,也很关心你,你有什么话想跟大家说吗 "
我抬起脑袋,看着眼前大大小小的镜头。
我更紧张了,战战兢兢、 一字一顿地说:“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它让我学会坚韧、学会坚强,以后我一定好好学习,走出大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段话,是董老师写给我的,据说他给我前,还让校长看过。
记者们满意地离开了。放学时,我逃一般跑出了学校。
一路上,我一直想着那天上学的情景,想着蚂蚁,想着锥子,想着那些放肆的枯草,它们让我不寒而栗。
我不喜欢它们,我不愿意赞美它们。
“其实,我想要一双鞋。”
因为,我走在重重群山里,山很大,一直蔓延到你眼睛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
(摘编自《北京文学》)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叙事亲切,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便于抒情。
B. 小说运用几处细节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主人公穿着开裂的胶鞋走在泥雪地里的痛苦。
C. 从“我迷迷糊糊,脑袋有些发胀,每天还要面对很多不认识的记者,人更加糊涂了。”可以看出,由于照片被刊登出来以及记者们的采访,“我”因为兴奋而一时紧张,不知道说什么好。
D. 小说中用“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与“我不愿意赞美它们”进行对比,揭示本文主旨: 相比于大量的宣传报道,感人的豪言壮语,解决实际问题才更直接,更有效,更有意义。
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小说中出现了两次,它们分别有何含义和作用 (5分)
8. 请结合文本简述小说以“一双鞋”为标题的好处。(6分)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一)
范式,字巨卿,少游太学,与汝南伯为友。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 ”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圣堂拜饮,尽欢而别。
(二)
天宝中,有书生旅次宋州。时李勉少年贫苦,与一书生同店。而不旬日,书生疾作,遂至不救。临绝语勉曰:“某家住洪州,将于北都求官,于此得疾且死,其命也。”因出囊金百两遗勉,曰:“足下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后数年,勉尉开封。书生兄弟费洪州牒来,累路寻生行止。至宋州,知李为主丧事,专诣开封,诘金之所。勉请假至墓所,出金付焉。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乃共克期日 克:约定
B.必不乖违 乖:乖巧
C.书生兄弟赍洪州牒来 赍(jī):携带
D.专诣开封 诣:往,到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
(2)足下为我毕死四事,余金奉之。
11.范式和李勉都信守诺言,但在具体表现上有所不同。请结合文章,作简要评析。(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早蝉[注】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注】本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写作《琵琶行》次年,白居易时任江州司马。
12.下列对这首唐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六月初七日”,言语浅白,乍看不觉有何诗意,实则含有作者听到早蝉先秋鸣叫时内心 的震动与惊悸。
B.时值夏季,让作者意外的是,竟然在江边听到蝉鸣之声。这连绵不断的蝉声引发了作者的悲慨之情。
C. “西风”即秋风。古人常习惯于将春夏秋冬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西风未起,意即还没有到秋天。
D. “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亦称左掖,与称右掖的中书省对称。 此联表现作者不无对昔日在宫城槐下听蝉的美好回忆。
13.秋虽未至,但秋思已先秋而生。诗人的“秋思”中包含了哪些具体情感 请结合相关诗句 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4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4分)
《沁园春 ·长沙》中,描写远望之景,化用了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的句意的句子是" , "。诗人近观" ,
”;仰视" ”;俯瞰“ "。引起诗人对往昔不平凡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 , "。写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正盛的句子是" , "。表现革命者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的句子是" , "。以设问结尾用夸张手法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哦,香雪》这篇小说人物不多,情节简单,描写了主人公香雪一段“睁眼看世界”的经历: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她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文具盒。
作为“荷花淀派”杰出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文章中,作者写香雪的同村姐妹凤娇,偶然认识了火车上那个温文尔雅的年轻乘务员“北京话”,并从与他的接 触中 了朦胧的少女情愫。跟"北京话"做买卖时,风娇有意磨磨蹭蹭,直到火车开动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她是故意不让他有付钱的机会。而凤娇却觉得很开心很满足,因为她 地为她爱着的人付出。这一系列细节充分展现了山村女孩对
的爱情特有的含蓄与执着,而这种特有的情怀不论在哪个时代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是,小说 的细节是;香雪 下火车之前,"北京话"在说话时无意中提到他的爱人,( )。香雪既替凤娇委屈,也为整个台儿沟委屈。如此的妙笔,写到山村少女的心里去了,因为这儿的姑娘只能梦想幸福,却很难真正 得到幸福。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荷花淀派”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
B.作为“荷花淀派”杰出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的心灵。
C.作为“荷花淀派”杰出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描写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的心灵。
D.作为“荷花淀派”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的心灵。 16.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萌发 心甘情愿 可望而不可即 出人意料
B.激发 心甘情愿 风马牛不相及 出人意料
C.萌发 心悦诚服 风马牛不相及 出其不意
D.激发 心悦诚服 可望而不可即 出其不意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让香雪十分气愤 B.这让香雪感到委屈
C.香雪因此而气愤 D.香雪听到这件事后震惊不已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毛泽东诗词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元素,从文化名人到历史典故,从民间故事到神话传说,从哲学思维到日常习俗,字里行间,俯拾皆是。毛泽东诗词中反复使用的意象,比如日月江河、风雪云雾、苍松蜡梅、旌旗鼓角、炮声弹洞等,要么是历代文人骚客托物言志的传统物象,要么是现代作家用来描绘战争风云的常用素材。( ),具有不同于 别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中国诗坛上,很少有人能像毛泽东那样深刻地体现我们这个东方文 明古国的民族特色,并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诗词蕴含着充满激情的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毛泽东诗词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使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体察中国人民的疾苦与心声,剖析中国 革命的形势与任务,重温20世纪中国历史的 ① 与沧桑巨变,追溯毛泽东跌宕起伏的奋斗足迹和心路历程。毛泽东诗词想象独特,语言奔放,亦真亦幻,意味深长,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平淡中彰显神奇,在黑暗中显现光明,在困难中指明前途,在曲折中展现刚毅。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诗词读来使人 ② ,能够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塑造人。
毛泽东说过:“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豪放派气势磅磷,意境雄浑,婉约派婉转含蓄,缠绵悱恻。毛泽东诗词明显偏重于豪放格调,包含寰宇, ③ ,突显出大国气象和伟人气度。
18.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它们既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也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交流性和易理解性
B.它们既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也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
C.它们既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也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
D.它们既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也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交流性和易理解性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毛泽东诗词蕴含着激情,充满着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B.毛泽东诗词充满炽热的激情,蕴含深邃的理性,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C.毛泽东诗词包含着充满激情的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D.毛泽东诗词蕴含着饱满激情的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间一切,都是相遇。我们遇见了独立橘子洲的毛泽东,遇见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遇见了“最爱那一抹中国红”的闻一多;我们还将穿越千年与曹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相遇。这一次次的相遇,必会激起我们情感的浪花,或崇敬他们的精神,或同情他们的遭遇,或羡慕他们的生活……
请以"那一天,我与 相遇”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展开想象,中心突出,叙述详略得当,细节具体;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高一语文(一)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1.(3分)C
2.(3分)B
3.(3分)A
4.(6分)①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②我国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品牌不多,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的
地位很不相称。
③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
5.(7分)①敬业,把提高技艺水平当作头等大事。
②热爱,应发自肺腑热爱,专心如一。
③肯付出,废寝忘食,尽心竭力。
④精益求精,臻于至善,超今冠古。
⑤专注,冰心一片,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⑥有信念,要技进乎道,超然达观。
⑦重实践,格物致知,脚踏实地。
6.(3分)C
7.(5分)第一处:①说明“我”生活于大山之中,环境艰苦,求学不易。②引出下文,为“我”上
学途中的那次经历做铺垫(或为下文写老师们给“我”灌输走出大山的人生信条做铺垫)。
(2分)
第二处:①交代“我”想要一双鞋的实际原因:山很大,山路难走,而“我”还要走很长的山路。
②“重重群山”既是指实际的大山,又是指阻挡在“我”面前的重重困难。③照应前文,给读
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3分)
8.(6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①结构上:“一双鞋”是本文的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小说由一双
裂了缝的胶鞋开始到“我”想要一双鞋而终。②情节上:推动了情节发展。正是由于胶鞋裂
开了,“我”在泥雪里赶路很痛苦,才不得已脱下鞋,才会有被记者拍照、上报纸、被采访的情
节。③人物形象上:在上学赶路途中,一双穿了三年的胶鞋开裂了,“我”承受了刻骨铭心的
痛苦却从来没有过放弃上学的想法,刻画了以“我”为代表的大山里的孩子们物质生活的贫
乏和坚毅的意志品质。④主旨上:有揭示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小说结尾处“我”最想要
的是“一双鞋”,相比于大量的宣传报道,感人的豪言壮语,解决实际问题才更直接,更有效,
更有意义。
二、古代诗歌阅读(36分)
9.(3分)B
10.(6分)(1)分别已有两年,千里外约定的话,你为什么对它这样确信呢?(3分)
(2)您为我处理完后事,余下的钱就送给您了。(3分)
11.(4分)范式:履行两年前的探访约定,可见其言而有信。
高一语文(一)答案 第 1页 共2页
{#{QQABDbQSAgogAigoAABAIAJAAQgChCQUQQkgWCSgCEAQEkQAAkAGAAAoGKoRGAwABAAMIAIAIAgAQwFRAFBACBAC=A}=#}#}
李勉:将书生赠送的料理丧事多余的钱归还给书生的兄弟,可见其不看重钱财而重情义。
12.(3分)B
13.(6分)①年事渐高的感伤之情。听到蝉鸣之声,作者就想到自己鬓色渐衰,大有岁月催人
老的感伤。②困居异乡的思乡之情。蝉鸣之声触动了作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③被贬离
朝的愁闷之情。往昔在东掖槐花之下听蝉,今朝却是在浔阳僻处听蝉,今昔对比,失意无
限。
14.(14分)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5.(3分)D
16.(3分)A
17.(3分)B
18.(3分)①波澜壮阔 ②荡气回肠 ③贯通古今(言之有理即可)
19.(3分)C
20.(3分)B
四、作文(60分)
21.略
评分细则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类 二类 三类 四类
(20~16分) (15~11分) (10~6分) (5~0分)
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内
中心突出 中心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确
容
20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内容不当基
思想健康 思想健康 思想基本健康 思想不健康
础 分
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等
表 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级
达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
20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分 字迹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基本清楚 字迹潦草难辨
发 特 深刻 较深刻 略显深刻 个别语句有深意
展 征 丰富 较丰富 略显丰富 个别例子较好
等 20 有文采 较有文采 略有文采 个别句子较精彩
级 分 有创意 较有创意 略有创意 个别地方有新意
高一语文(一)答案 第 2页 共2页
{#{QQABDbQSAgogAigoAABAIAJAAQgChCQUQQkgWCSgCEAQEkQAAkAGAAAoGKoRGAwABAAMIAIAIAgAQwFRAFBACBA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