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第二单元·作业3 理解鉴赏
【作业3】课外拓展延伸
1.八年级(1)班以“气象物候”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进来。
(1)根据物候学知识,写出下列诗句反映的是哪一节气的景色。
①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②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2)活动过程中,有同学认为二十四节气离我们的生活很远,谈论二十四节气意义不大,请结合以下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宝贵遗产。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等份,每一份为一个节气。这是中国人认知一年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不易,传承保护之路更难。从某种意义上说,申遗成功是走向保护的又一次出发。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说,节气本来是生活的一部分,要传承就要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和精神需要,利用节气开展饮食、养生等各种活动,让它深深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生产实践中。
(3)请你就如何在校园宣传和保护二十四节气,提出自己的建议。(不少于两条)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①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书院与藏书阁,是千百年前的高等学府与图书馆,曾伴着朗朗书声与淡淡墨香,成为名流学者们的讲经论道之所,文人学士们的向往之地。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播中,没有一种形式能如书院呈现的这般自由。书院在我国古代所承载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使命大约与现代的大学类似,但是现代的书院早已失去它直接的思想传播功能,只能成为后人精神瞻仰的指引性符号。让我们追寻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省登封嵩阳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感受古典文化的余音。
②岳麓山上,清溪茂林之间,隐存着一座雅致的千年庭院,青舍密密,屋宇麻麻,大门前悬挂有一副楹联,上曰“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就是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的岳麓书院。
③这块令湖南人骄傲了几百年的文化招牌,外人未免会觉得太过洋洋自得,可如果查看史料,你会默然承认,这座静静的庭院实在是有这样的资本。单就清代以来,书院便培养出17000余名学生,其中如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程潜等,哪一个不是一等一的杰出人物?
④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养一白鹿自娱。此鹿通人性,常跟随左右,且能跋涉数十里到星子县城将主人要买的书、纸、笔、墨等如数购回,故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所居为白鹿洞。后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读书台旧址创建台榭。到南唐升元中,在此办起学校,称“庐山国学”,也就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
⑤白鹿洞书院最盛时,有360余间建筑,屡经兴废,今尚存礼圣殿、御书阁、朱子祠等。书院内,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楼阁,古朴典雅;佳花名木,姿态各异;碑额诗联,比比皆是。这充分体现了古书院攻读经史、求索问道、赋诗作联、舞文弄墨的特色。
⑥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高等学府,在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于世。北宋儒教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晦等也曾在此讲学。嵩阳书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
⑦嵩阳书院在古代并不是单纯的指一个院落而言,而是由一个主体院落和周围多个单体建筑群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较广阔。大至而言,除今天我们看到的嵩阳书院建筑外,属于书院的建筑物,比较有名的还有位于嵩阳书院东北逍遥谷叠石溪中的天光云影亭、观澜亭、川上亭和位于太室山虎头峰西麓的嵩阳书院别墅-君子亭;书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岭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筑。
⑧商丘古城烟波浩渺的城湖畔上,应天书院静静地矗立着,巍峨庄严,沉稳厚重。应天书院的前身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北宋政权开科取士,应天书院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在科举中及第的竟多达五六十人。l009年,宋真宗正式将该书院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宋仁宗时,又于l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后该书院在应天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等人的支持下,得到很大扩展。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师在此任教,显盛一时。
(1)根据文意,以下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教育机构,是私人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B.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养一白鹿自娱。此鹿通人性,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所居为白鹿洞。
C.嵩阳书院在古代指一个院落,一个由主体院落和周围多个单体建筑群组合而成的院落,其地域分布比较广阔。
D.宋仁宗时,l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
(2)文中第③段加点词是否可删去?为什么?
(3)第⑥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阅读全文,试概括中国的四大书院有哪些共同特点?
3.北京的烤鸭、河南胡辣汤、新疆大盘鸡、南京的鸭血粉丝汤……中国是个美食的国度,全国各地都有着地域特色美食,你的家乡有哪些特色美食?请选择一种你最感兴趣的美食,仔细观察它的制作过程,查阅资料查清楚它的历史发展和演变等,写一篇说明文,向大家推荐。不少于600字。
试卷第2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1) 春分 大暑
(2)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正如材料中所说,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宝贵遗产,它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可以指导农业生产,也与我们日常的饮食、养生等息息相关,我们应当重视并保护它。
(3)示例:1.学校定期组织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相关课外活动。2.学校邀请相关专家进校园普及有关“二十四节气”文化知识。
【详解】(1)考查二十四节气文化常识和古诗诗意理解。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出自清代袁枚《春风》,意思是“春风就像贵客一般,所到之地立马万物复苏,热闹繁华”,描写的是“春分”这一节气。“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出自唐代元稹《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意思是一轮圆月开启子夜时光,萤火虫凭空翻飞照亮夜空。从诗题可知,描写的是“大暑”这一节气。
(2)考查理解材料和发表看法。要结合材料内容,先判断材料看法正误,再提出理由。从材料“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宝贵遗产”,“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节气本来是生活的一部分,要传承就要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和精神需要,利用节气开展饮食、养生等各种活动,让它深深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生产实践中”等处可知,本题应首先摆明自己的态度,即认为题干中的看法是错误的,再根据材料写出理由“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宝贵遗产,它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可以指导农业生产,也与我们日常的饮食、养生等息息相关,我们应当重视并保护它”。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3)考查提出建议。题干中标出少于两条,因此写的时候至少写两条。结合题干中是在校园中保护宣传二十四节气,因此可以联系校园各项活动,例如主题班会、社团活动、课外活动、专家讲座等等。
示例:召开“二十四节气”主题班会;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园广播、校园网络、黑板报等宣传“二十四节气”。
2.(1)B
(2)不可删去,“单就清代以来”起到限定时间的作用,说明岳麓书院培养的学生从清代开始统计是有17000余,不包括清代以前的学生。删去就表示岳麓书院从创立以来一共培养了17000余学生,不符合文意,有失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举例子,列举了北宋儒教洛派理学大师和北宋众多名儒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高等学府,在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于世,增强文章说服力。
(4)环境清幽雅致、古朴典雅、庄重肃穆,具有文化气息;培养出众多优秀学生,各个时期文化名人聚众讲学;在中国古代各个时期传递着文化,承载着精神气质;是后人精神瞻仰的指引性符号。
【详解】(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根据第①段“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可知“私人所设”有误;
C.根据第⑦段“嵩阳书院在古代并不是单纯的指一个院落而言,而是由一个主体院落和周围多个单体建筑群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较广阔”可知,“嵩阳书院在古代指一个院落”有误;
D.根据第⑧段“宋仁宗时,又于l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可知,“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片面;
故选B。
(2)本题考查说明文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基本答题思路为:①表态(不能删);②定性(起限制作用,表程度、估计、数量、范围等);③在文中意思;④删去后的意思,去掉后与实际不符,太绝对;⑤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单就清代以来”不可删去,这个短语起到了限定时间的作用,说明岳麓书院培养的学生从清代开始统计是有17000余,不包括清代以前的学生。删去就表示岳麓书院从创立以来一共培养了17000余学生,不符合文意,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北宋儒教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晦等也曾在此讲学。”这句话列举了在嵩阳书院讲过学的名儒,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例子是通过具体的事例对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这句话中举例子的运用具体真实地说明了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高等学府,在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于世,增强文章说服力。
(4)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和概括。
根据第②段“岳麓山上,清溪茂林之间,隐存着一座雅致的千年庭院,青舍密密,屋宇麻麻”,第⑤段“书院内,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楼阁,古朴典雅;佳花名木,姿态各异;碑额诗联,比比皆是”,第⑥段“嵩阳书院……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第⑧段“商丘古城烟波浩渺的城湖畔上,应天书院静静地矗立着,巍峨庄严,沉稳厚重”可知,四个书院在环境方面都有清幽雅致、古朴典雅、庄重肃穆,具有文化气息的特点
根据第①段“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但是现代的书院早已失去它直接的思想传播功能,只能成为后人精神瞻仰的指引性符号”可知,四大书院都培养出了众多优秀学生,各个时期文化名人都曾来聚众讲学;共同起到了传递中国古代文化,承载精神气质的作用;都是后人精神瞻仰的指引性符号等共同特点。
3.范文
无为板鸭
我虽然一直住在合肥,但实际上我出生在无为,我的爸爸妈妈也是地地道道的无为人,所以无为这座小城就是我的家乡。说到家乡美食,那不得不提无为板鸭。在合肥的大街小巷也总能见到卖“无为板鸭”的店面或小摊,妈妈说甚至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也有专卖“无为板鸭”的店铺。
家乡的这道美食,的确是很美味,外地人爱吃,我们无为本地人也很爱吃,它是无为人餐桌上的“常客”。逢年过节回到老家,妈妈也总会买来给我吃,每次离开无为,回到合肥,妈妈也会买上一只带上。
卖无为板鸭最出名的有两家,一家是“马记板鸭”,一家是“燕记板鸭”,两家板鸭外观上没什么差别,都是色泽黄亮,散发着浓郁的鸭香。但是口感上却又略微差别,“马记板鸭”肉质更有嚼劲,“燕记板鸭”肉质稍软烂。我更喜欢吃“马记板鸭”。
每逢过年,不管是在晴朗无云的日子,还是在寒风飘云天,我总陪着妈妈一起去置办年货,而最让我兴奋的就是去买“马记板鸭”。看着那一只只挂在橱窗里的板鸭,亮锃锃的,肉质饱满,隔着橱窗都能闻到馥郁浓香的味道,我便开始想象咬上一口的感觉:肥而不腻的鸭皮下包裹着嚼劲十足的鸭肉,油香味萦绕口中。鸭皮的嫩软搭配鸭肉的敦实,不肥不瘦,刚刚好,口腔中的味蕾也仿佛绽放出春之花蕊,是那般美妙。
这么美味的家乡板鸭,我在合肥是不能顿顿吃上的。妈妈知道我爱吃板鸭,就在合肥寻找接近家乡味的板鸭。以前我家住在包河区那边,离家最近的菜市场有一家卖的,外观上看来和家乡的板鸭无差别,但是板鸭的口感却很不稳定,有的太过肥腻,有的又太干柴。现在我在城隍庙附近,城隍庙菜市场也有一家卖的,这家的味道较为稳定,但是香料味太重,尤其是蒜味。很明显,这家的香料配比没有做好。
听姐姐说,无为板鸭是一道传统徽菜,清朝时就有了,历史悠久。要想制作正宗的无为板鸭,必须选用上等的巢湖麻鸭,用30多种香料悉心烹制,而这30多种香料的配比是非常重要的。“马家”和“燕家”之所以在众多无为板鸭中拔得头筹,正是因为两家代代相传的烹制秘方,听马记的老板说,他们家的板鸭配方是好几代人精心研制的。
小时候,我只是流连于板鸭的美味中。长大了,我渐渐明白,每个地方都有特色美食,这种特色美食,是很难被模仿和超越的,原因就在于特色美食往往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中国人向来“民以食为天”,一道美食就代表着一方水土,就代表着一方人。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一、审题立意。题目要求介绍家乡一种特色美食,就应当先从自己熟悉的家乡美食中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写得更加详细,更加真实。注意在介绍美食的同时,不要局限在食物本身,通篇都写食物的味道和香味,也应该涉及与食物密切相关的风俗人情、地域文化等,借助对食物的表现来展示地方风貌,以此来丰富文章的文化内涵。
二、选材构思。首先要了解这一特色美食的原料,包括食材的种类、数量质量等要求,其次要分步骤,详细介绍它的制作过程,语言力求朴实、简洁。如写山东名吃“煎饼卷大葱”,可联想到山东人的特点,让读者真正了解山东名吃“煎饼卷大葱”的特点,进而了解山东,了解中国的美食文化。按照题干要求,写一篇说明文,注意说明文语言要准确、严密、科学。
答案第4页,共4页
答案第3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