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检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检测(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3 22:2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检测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归省(xǐng) 麋子(mí) 羁绊(jī) 恬静(tián)
B.纨绔(wán) 蕴藻(zāo) 行辈(háng) 闭塞(sāi)
C.分量(fèn) 冗杂(rǒng) 撺掇(cuān) 踱步(duó)
D.亢奋(kàng) 静穆(mù) 蓦然(mù) 斡旋(wò)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绝壁 膝盖 脑怒 欺侮
B.困惑 挑剔 胆祛 委曲
C.叛徒 诚肯 鉴别 宛转
D.惊异 鞠躬 奖励 家眷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说,“一种风流吾最爱,魏晋人物晚唐诗。”说的是有着魏晋风度的人物和幽深精微,令人叹为观止的晚唐诗歌。
B.近日,在女足世界杯第三天的比赛中,美国队与泰国队的比赛以13:0的比分戛然而止。
C.语文考试考差了,小雨知道是因为自己没有复习好,关键是该做整理的时候不做,寄希望于老师画重点,她这时候大彻大悟还不算晚。
D.作为班长,小真劳动的时候总是能够很好地协调分工,让每个人都能发挥特长,大家都说小真起到了马前卒的作用。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B.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C.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
D.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著名作家吴伯箫的籍贯是山东莱芜人,他的散文大多以小见大,善于从平凡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
B.党的十九大会议上,众代表积极讨论并认真听取了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C.通过《经典咏流传》节目的播出,让观众在一众唱作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
D.莲花台风景区成为我省继崆峒山、麦积山、敦煌鸣沙山风景区后第四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写了作者故乡的风俗民情,描写了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象,是鲁迅写的一篇著名散文。
B.《安塞腰鼓》是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著名散文,有浓郁的陕北风情。
C.《回延安》是贺敬之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有很浓郁的乡土气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延安”的深情。
D.《灯笼》是吴伯箫在20世纪30年代写的一篇散文,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意义,表现了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一)综合性学习
7.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安塞腰鼓》,班里开展“中国鼓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语言积累】写出三个关于“鼓”的成语。
(2)【材料探究】据说,近年来许多外国人专门跑到安塞学腰鼓,想从中挖掘出奥秘来,但得其真传者无几。请根据内容和下面的资料,推测“得其真传者无几”的原因。
资料:安塞位于陕北高原。安塞腰鼓起源于春秋以前,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原有迎神驱邪之意。逐渐成为习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打腰鼓主要是打情绪,打耐力。鼓手打到兴头上,往往忘其所以,便随心所欲地发挥鼓点的节奏,脚步随情绪腾空而起。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悍勇威猛的艺术个性。
(3)【文化探源】神州大地,古往今来,“鼓”的用场确是很宽泛,中国的鼓文化源远流长。
①我国最早的鼓,是进入陶器时代用陶土烧制的“土鼓”,鼓成为精神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出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鼓,除安塞腰鼓外,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的特色鼓?
②请你简要谈谈鼓在古代和现代有哪些用场。
8.班级开展主题为“徜徉于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很多古诗句包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
①千门万户疃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节日:____________
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节日:____________
(2)品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其中隐含的人物事件和节日习俗。
它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人物事件:______________节日:____________习俗: ___________
(3)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麦当劳、肯德基、韩日食品已逐步被中国老百姓接受,圣诞节、母亲节这一类外来节日也纷纷走进中国,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简要论述。(不少于50字)
9.学校开展“寻找家乡文化”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1)【寻访家乡名人】请参照示例,从下面备选的安徽历史名人中任选一位进行简要介绍。
备选名人:管仲 老子 华佗 包拯 吴敬梓 邓稼先
示例:胡适,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倡导者,曾任北大教授、中国驻美国大使、北大校长等。著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尝试集》等。
(2)【尝遍家乡特产】请选择安徽的一种名优特产,为其拟写一则宣传语。(不超过20字)
(3)【宣传家乡文化】下面是小明同学搜集的一段关于徽派文化的介绍,请你帮助修改。
历史上,[甲]徽州曾是流传中国戏曲艺术的一个重要地区。早在明代前期,形成于温州的南戏就开始在徽州流传,并出现了一些戏曲作家,如程添庆、毕尚重等。到了明代中叶,南戏四大声腔即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相继流传到包括徽州在内的皖南地区,所孕育出的徽州腔与形成于池州的青阳腔并称为“徽池雅调”,为天下所“时尚”。[乙]此时的徽州还养成了喜好“搭台唱戏”的习俗,看戏、赏戏成为当时徽州人一个重要的生活内容和流行的娱乐方式。此外,徽州还是孕育戏曲人才的摇篮,在这里曾经走出一大批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他们都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①[甲]处画线句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应将“   ”调整到“   ”之后。
②[乙]处画线句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   ”改为“   ”。
(三)阅读理解
社火迎春
乔忠延
①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古老的年俗却桃花依旧笑春风,鲜活在临汾大地上。
②闹社火,就是临汾不变的风俗。如果说年夜饭是一家人欢聚的大团圆,那闹社火就是全村人欢聚的大团圆。大年初一,放过亮响响的鞭炮,吃过香喷喷的煮饺,穿新戴洁的后生,穿红挂绿的姑娘,还有天真可爱的孩童,都欢聚到村中的广场上。银须老爷爷、白发老奶奶脚步虽然不如年轻人灵动,却也赶来了,或拱手揖礼,或脱帽鞠躬,团拜一过,社火即闹腾开来。打起锣鼓,扭起秧歌,跑起竹马,舞起狮子,老老少少的欢声笑语也飞扬开来。
③欢声笑语最响亮、最激昂的时刻,一准是在跑鼓车。两架鼓车,两拨后生,在跑道的左右分别就位。每架车上竖一面大鼓,一个壮汉手持鼓槌牢牢站定。车前一个彪形大汉早已双手掌住车辕,辕把前十个小伙子甩掉棉袄,拉起襻绳,一律弓步待发。一声炮响为令,随着周边众人的呐喊,眨眼间两架鼓车如离弦之箭,窜出好远。车上鼓手猛擂,车下后生猛跑,争先恐后,只为拔得头筹。跑得浑身冒汗仍在猛跑,跑得头冒热气仍在猛跑,这班人刚刚跑得吁吁气喘,已有人钻进拉车的行列飞速替换。鼓车过处地上轰隆隆震荡,身边风声呼啸,耳畔山呼海啸,恍若地动山摇……
④突然静了下来,静得鸦雀无声,这一准是开始登天塔了!天塔是用板凳当场搭建的高台,左一条右一条,横一层竖一层,层层摞高,摞高,搭建者已站在高空飘摇了,板凳还在摞高。仔细看,不是人在飘摇,而是头顶上的白云在飘摇。看看,称作天塔毫不夸张吧?正愁搭建者如何下来,忽然如风摆杨柳,人已顺着塔边滑落在地。不待喝彩声响起,四只色彩亮丽的“雄狮”,早蹦跳出人群,沿着天塔四个角同时上攀。攀一层,勾腿侧身,面朝天空摇头晃脑,似乎在抒发凌云之志。再攀一层,背负蓝天,朝下观看,犹如展翅大鹏俯瞰人间。不觉然,四只“雄狮”已蹦跳上天塔的顶端。看看那高耸云天的架势,仰头观望的人哪个不敛声屏气,真真是“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可这不知高低的“雄狮”偏偏还要腾空蹦跳,似瑶池摘星,如天马行空。表演者艺高人胆大,观赏者却禁不住提心吊胆,手心出汗!
⑤孩提岁月看过无数次跑鼓车、登天塔,只觉得过瘾、刺激,却丝毫不明白父老乡亲为何要玩这一把心跳?年事渐高,阅世渐多,逐渐悟出这跑鼓车、登天塔,是乡亲们满腔豪情的喷发,是在展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壮志!
⑥白天里的闹社火就够红火了,可夕阳西下后的热闹才更让人期盼。夜里的欢腾要让人看得见,就必须请出灯笼。灯笼是个妙物,既让人看得见,又不让人看得那么真切,迷迷蒙蒙,亦真亦幻。当然,只把灯笼提在手里,是映照不出这样如梦似幻的光景的。于是,长长的竹竿将灯笼挑到梢尖,高高擎起,温润的光色便映亮周围一片。细看,这灯笼妙不可言,不只是椭圆的、四方的,还有用竹子扎成的黄牛、玉兔、骏马……十二生肖云集,装点夜色,散发光亮,映照出醉人的景致。
⑦灯笼装饰着社火,社火催化着灯笼。先前是百家百户各自带灯,谁都可以高擎灯笼闹社火、看社火。后来,高擎灯笼有了讲究,谁家新娶了媳妇、新添了人丁、新盖了宅院、新考上大学,才有高擎灯笼的资格。看吧,高擎灯笼的人满脸喜气,观赏表演的人喜气满脸,红红火火,何等壮观!
⑧临汾的父老乡亲,把灯笼叫作“高照”。看到此处,你一定理解这称呼的由来了吧?高照,高高照亮了闹社火的场景,高高照亮了烟火人间。你看那高擎灯笼追逐鼓车的人群,一路奋跑,蜿蜒成了一条腾飞的火龙;你看那高擎至天塔上的九个灯笼,簇拥一团,散发着温润的红光。光色映红了每一张仰头观望的笑脸,如同一朵朵绽开的春花。春花簇拥,春花斑斓,交织出一幅心花怒放的秀丽画卷。
⑨临汾春烂漫,春天欢笑着到来了。
10.根据文章第①段写的“古老的年俗却桃花依旧笑春风,鲜活在临汾大地上”,说说临汾人喜欢闹社火这个年俗的原因。
11.文章描写了临汾大地上闹社火的几个年俗场景,并通过侧面描写来突显其特征,请依据文本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活动(事物) 侧面描写的句子 活动(事物)特征/作用
跑鼓车 ① 速度快,场面壮观
登天塔 头顶上的白云在飘摇;仰头观望的人哪个不敛声屏气,真真是“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观赏登天塔者却禁不住提心吊胆,手心出汗! ②
③ 你看那高擎灯笼追逐鼓车的人群,一路奋跑,蜿蜒成了一条腾飞的火龙;光色映红了每一张仰头观望的笑脸,如同一朵朵绽开的春花。 装点夜色,突出欢乐的氛围
12.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从下面句子中任选一句,并自选角度做批注。
A.打起锣鼓,扭起秧歌,跑起竹马,舞起狮子,老老少少的欢声笑语也飞扬开来。
B.可这不知高低的“雄狮”偏偏还要腾空蹦跳,似瑶池摘星,如天马行空。
选项:( )
批注:
13.本文行文流畅、衔接自然,多处运用过渡句,任选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14.本文与链接材料都写到了“灯笼”,试分析两篇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
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节选自《灯笼》吴伯箫)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乌篷船
周作人
于荣君:
①接到手书,知道你要到我的故乡去,叫我给你一点什么指导。老实说,我的故乡,真正可怀恋的地方,并不是那里;但是因为在那里生长,住过十多年,究竟知道一点情形,所以写这一封信告诉你。
②我所要告诉你的,并不是那里的风土人情,那是写不尽的,但是你到那里一看也就会明白的,不必啰嗦地多讲。我要说的是一种很有趣的东西,这便是船。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但在我的故乡那里这些都没有,除了在城内或山上是用轿子以外,普通代步都是用船。船有两种,普通坐的都是“乌篷船”,白篷的大抵作航船用,坐夜航船到西陵去也有特别的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所以我也就可以不说了。乌篷船大的为“四明瓦”,小的为脚划船,亦称小船。但是最适用的还是在这中间的“三道”,亦即三明瓦。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著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三明瓦者,谓其中舱有两道,后舱有一道明瓦也。船尾用橹,大抵两支,船首有竹篙,用以定船。船头着眉目,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唯白篷船则无之。三道船篷之高大约可以使你直立,舱宽可放下一顶方桌,四个人坐着打麻将——这个恐怕你也已学会了吧?小船则真是一叶扁舟,你坐在船底席上,篷顶离你的头有两三寸,你的两手可以搁在左右的舷上,还把手都露出在外边。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着风浪,或是坐得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颇有趣味,是水乡的一种特色。不过你总可以不必去坐,最好还是坐那三道船罢。
③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像坐电车的那样性急,立刻盼望走到。倘若出城,走三四十里路(我们那里的里程是很短,一里才及英里三分之一),来回总要预备一天。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柏,河边的红寥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偏门外的鉴湖一带,贺家池,壶觞左近,我都是喜欢的,或者往娄公埠骑驴去游兰亭(但我劝你还是步行,骑驴或者于你我不很相宜),到得暮色苍然的时候进城上都挂着薜荔的东门来,倒是颇有趣味的事。倘若路上不平静,你往杭州去时可于下午开船,黄昏时候的景色正最好看,只可惜这一带地方的名字我都忘记了。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雇一只船到乡下去看庙戏,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而且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只可惜讲维新以来这些演剧与迎会都已禁止,中产阶级的低能人别在“布业会馆”等处建起“海式”的戏场来,请大家买票看上海的猫儿戏。这些地方你千万不要去——你到我那故乡,恐怕没有一个人认得,我又因为在教书不能陪你去玩,坐夜船,谈闲天,实在抱歉而且惆怅。川岛君夫妇现在偁山下,本来可以给你介绍,但是你到那里的时候他们恐怕已经离开故乡了。初寒,善自珍重,不尽。
一九二六年一月十八日夜,于北京
(选自《周作人散文集》)
15.阅读全文,下列选项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是交代写作缘起,作者提到自己故乡时表现得看似平淡,实则情浓。
B.第②段介绍故乡的乌篷船,详略得宜,其中小船虽小,颇有趣味,值得推荐。
C.第③段写作者给老友乘船出游当“参谋”。虽是“玩水”,却似“游山”。
D.全文通过写乌篷船等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16.文章详细叙述了乌篷船的用途、 、结构、 等,作者坐船上游山玩水,处处显示出 、 的生活态度。
17.赏析下面的句子。
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
18.选文中写到家乡的乌篷船是颇有趣味,《社戏》中的白篷航船承载儿时的快乐。从两文中各举一例并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蛛与蚕
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①,黄口灿然②,固之自裹。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③躯。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④,天子衮龙⑤,百官绂绣⑥,孰非我为?汝乃枵腹而营口⑦,吐经纬织成网罗,坐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曰:“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
(选自《雪涛小说》)
注释:①经纬:纺织品中直线为经,横线为纬。此指所吐之丝。②黄口灿然:即言蚕黄色的嘴金光灿灿。③厥(jué):作代词用,意为“其”,“他(它)”。④文章:带花纹的织品。⑤衮龙:衮(gǔn),衮龙,古帝王之礼服。⑥绂绣:绂(fú),绂秀,祭祀时穿的礼服。⑦枵腹而营口:枵(xiāo),枵腹,空腹。营,经营,此为“寻找”意;营口,即寻找食物糊口。
19.解释加点词。
⑴蛛语蚕曰 语:
⑵蚕妇操汝入于沸汤 汤:
20.辨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我固自杀 固:
汝心之固 固:
我义固不杀人 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固: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原句:适以自杀,不亦愚乎!
22.蚕答蛛的话运用了 写作手法,表现了蚕怎样的感情?
23.读了本选文,你必会想到唐代诗人李商隐关于春蚕的千古名句,该诗句是
(二)写作
24.学校开展了“如何看待洋节和传统节日”的主题辩论会,辩论中,有的同学认为时代在不断进步,传统节日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过洋节;有的同学认为作为一名中国人不应该丢弃传统,传统节日是所有中国人的生命印记。对此,你有何看法?请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话,表明你的观点。
25.阅读下面文字,按题意要求完成一篇作文。
从小到大,许多传统习俗伴随我们成长。如端午节佩戴香包、中秋吃月饼、春节不能扫地倒垃圾,如祭祀时求平安符、焚香烧纸,如不能分“梨”送“钟”、搬家要挑吉日等等。你也许感受到它所传递的情感,也许发现它值得保存的内涵,也许察觉到它不合时宜的地方……
请就个人生活见闻,以“传统习俗”为话题,写下你的故事经验或想法。
要求:(1)自拟题目,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要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全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评价量表】
题目 能力维度 掌握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语言文字基础知识 识记能力
修辞判断能力
病句修改能力
综合性学习 识记能力
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
现代文阅读 内容概括能力
语句赏析能力
感悟理解能力
比较阅读能力
古文阅读 重点字词释义能力
翻译句子能力
把握写作手法的能力
名句积累能力
写作 搜集整理素材能力
自主拟题能力
谋篇布局能力
表达观点能力
抒发感情能力
试卷第10页,共10页
试卷第1页,共10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有误,“糜子”的“糜”应读作“méi”;
B.有误,“蕴藻”的“藻”应读作“zǎo”,“闭塞”的“塞”应读作“sè”;
D.有误,“蓦然”的“蓦”应读作“mò”;
故选C。
2.D
【详解】A项“脑”应为“恼”;B项“祛”应为“怯”。C项“肯”应为“恳”。
3.A
【详解】A.使用正确,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B.使用有误,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该成语用于此处属于望文生义。
C.使用有误,大彻大悟:彻底觉悟或醒悟。该成语用于此处语意过重。
D.使用有误,马前卒:现指在前边摇旗呐喊、为人捧场的人物。该词语和句意不符。
故选A。
4.A
【详解】其他三项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点评】此题考查比喻的修辞手法辨析。A项虽然有比喻词“仿佛”,但只是强调给人的印象感觉,不是比喻句。
5.D
【详解】A.搭配不当,应该为:著名作家吴伯箫是山东莱芜人,他的散文大多以小见大,善于从平凡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
B.语序颠倒,应把“讨论并听取”给为“听取并讨论”。
C.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让”。
故答案为:D
6.A
【详解】A.有误,《社戏》是一篇短篇小说。故选A。
7.(1)一鼓作气 重整旗鼓 偃旗息鼓 欢欣鼓舞 紧锣密鼓
(2)①没有黄土高原的滋养,欠缺黄土高原人特有的性格与个性;②未能达到忘我的境界;③安塞腰鼓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象征民族激扬的精神,仅靠学习难以挖掘出其中的奥秘。
(3)安徽凤阳花鼓、江苏无锡渔篮花鼓、湖南地花鼓、青海的热巴鼓、云南的水鼓、广西的笙鼓、辽宁满族的腰铃鼓、浙江的红妆鼓等。
古代:军旅作战,鼓舞士气;图腾崇拜,以鼓为舞;庙堂祭祀,鼓人掌教。现代:欢庆佳节、开业庆典、水乡龙舟竞渡、货郎招揽生意等都要击鼓。
【详解】(1)成语的积累和运用。(2)读材料,并从中分析提炼要点。(3)了解中国民俗文化,平时要注意积累。
8.(1)春节 重阳节;
(2) 屈原自沉汨罗江 端午节 吃粽子、插艾叶;
(3) 我们要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过好传统节日。因为中国传统节日魅力无限,留存着我们独特的文化记忆。重视传统节日,学习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中,接受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洗礼。
【详解】(1)本题考查的是考生的文化常识积累。考生不仅要熟悉一些有关节日的诗词,更要熟知每个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以及节日的由来。比如:中秋节望月思乡盼团圆,重阳节登高望远怀亲人,清明节扫墓踏青寄哀思,等等。同学们只要在平时多积累、多了解,解答这类题目并不难。分析诗句所描写的内容时,要先理解原句的含义,在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写作背景,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理解。根据“新桃换旧符”可知①句涉及的节日名称为:春节;根据②句中的“登高”“插茱萸”习俗,可知该句涉及的节日名称为:重阳节。
(2)本题考查的是对节日习俗的了解程度。作为一个中国学生,生活在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国度,耳闻目睹之间,便受到了文化的熏陶。民风民俗,既是生活的积累,也是文化的传承。像端午节吃粽子、插艾叶、佩戴五彩线这样的事情,就应该是同学们应该掌握的。屈原自沉汨罗江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为了纪念屈原,所以才有了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大致上就是吃粽子,插艾叶,但各地又有不尽相同的活动,比如南方矩形赛龙舟,等等。本题不难,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汨罗江、粽叶、艾香都告诉我们,故事讲的就是屈原自沉汨罗江。
(3) 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达能力。表达观点类的题一般比较灵活,即根据材料或题目要求针对某一现象、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首先应表达观点:我们要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然后说明理由:因为中国传统节日魅力无限,留存着我们独特的文化记忆。最后提出倡议:重视传统节日,学习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中,接受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洗礼。
9.(1) 示例: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著有《道德经》。(2)示例:太平猴魁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茶不在多,猴魁则行。(3)①应将“流传”调整到“重要”之后。②应将“养成”改为“形成”。
【详解】(1)本题考查对历史名人的识记。根据示例,从备选的安徽历史名人中任选一位,介绍人物的地位、主要事迹、作品等即可。如:邓稼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2)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语的能力。拟写宣传语时,选择安徽的一种名优特产,语言简洁有力,可用对偶的修辞。如:黄山毛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茶不在多毛峰就行。徽墨宣纸:墨色无粉黛,存世唯清白。
(3)本题考查修改病句。①[甲]处画线句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应将“流传”调整到“重要”之后。②[乙]处画线句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养成”改为“形成”。
10.①闹社火是临汾人欢聚的大团圆;
②跑鼓车、登天塔等闹社火年俗,是在展示临汾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壮志;
③闹社火是在迎接春天。(任意答对两点即可) 11.①车过处地上轰隆隆震荡,身边风声呼啸,耳畔山呼海啸,恍若地动山摇
②登天塔之高;“雄狮”蹦跳之高;表演者艺高人胆大
③擎灯笼 12. A 运用动作描写,使用“打”“扭”“跑”“舞”“飞扬”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闹社火的欢快场面,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把“雄狮腾空蹦跳”比作“瑶池摘星”和“天马行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雄狮”气势豪放、不受拘束,犹如在瑶池采摘星星、天马在空中飞行一样,表达了作者对“雄狮”舞动的赞美、惊叹之情。 13.示例1:欢声笑语最响亮、最激昂的时刻,一准是在跑鼓车。
示例2:孩提岁月看过无数次跑鼓车、登天塔,只觉得过瘾、刺激,却丝毫不明白父老乡亲为何要玩这一把心跳?
示例3:白天里的闹社火就够红火了,可夕阳西下后的热闹才更让人期盼。
示例4:灯笼装饰着社火,社火催化着灯笼。
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表现出作者观赏民俗表演时内心的愉悦,对社火习俗以及淳朴民风的赞美与喜爱。 14.示例:《社火迎春》这篇文章描写了“擎灯笼”时热闹的景象,表达作者对于淳朴民风民俗的喜爱与赞美。材料中提及“灯笼”则抒发了作者的家国情怀;渴望上阵杀敌,为国效力的心愿;最后呼吁国人团结抗战,保家卫国。
【解析】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由第②段“如果说年夜饭是一家人欢聚的大团圆,那闹社火就是全村人欢聚的大团圆”可概括为:闹社火是临汾人欢聚的大团圆;
由第⑤段“逐渐悟出这跑鼓车、登天塔,是乡亲们满腔豪情的喷发,是在展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壮志”可概括为:跑鼓车、登天塔等闹社火年俗,是在展示临汾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壮志;
结合第⑧段“你看那高擎灯笼……春花簇拥,春花斑斓,交织出一幅心花怒放的秀丽画卷”和第⑨段“临汾春烂漫,春天欢笑着到来了”可概括为:闹社火是在迎接春天。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解答本题,要联系相关句子、词语加以提炼。由“跑鼓车”可定位到文章第③段,从“鼓车过处地上轰隆隆震荡,身边风声呼啸,耳畔山呼海啸,恍若地动山摇……”,可得出①处侧面描写的句子为:车过处地上轰隆隆震荡,身边风声呼啸,耳畔山呼海啸,恍若地动山摇;
由“登天塔”可定位到文章第④段,从文段中的“层层摞高,摞高,搭建者已站在高空飘摇了,板凳还在摞高”“四只‘雄狮’已蹦跳上天塔的顶端”“表演者艺高人胆大,观赏者却禁不住提心吊胆,手心出汗”可概括出②处:登天塔之高/雄狮蹦跳之高/表演者艺高人胆大;
由“你看那高擎灯笼……春花簇拥,春花斑斓,交织出一幅心花怒放的秀丽画卷”和“装点夜色,突出欢乐的氛围”可定位到文章第⑥至⑧段,据第⑥段“夜里的欢腾要让人看得见,就必须请出灯笼”和第⑦段“灯笼装饰着社火,社火催化着灯笼”“谁都可以高擎灯笼闹社火、看社火”可概括出第③处应填“擎灯笼”。
1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A:分析此句,由“打起锣鼓,扭起秧歌,跑起竹马,舞起狮子”可知,这里运用“打”“扭”“跑”“舞”“飞扬”等一连串动词,是对人们闹社火时动作的细致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出闹社火这一特别风俗的热闹与欢快,表现的是作者对这一年俗的喜悦之情。
B:分析此句,由“‘雄狮’偏偏还要腾空蹦跳,似瑶池摘星,如天马行空”可知,这里将“雄狮”腾空跑跳的场景比喻成“瑶池摘星”和“天马行空”,生动而又富有想象地将“雄狮”气势狂放、无拘无束的情态描摹出来,就像在瑶池中摘取星星,又如同天马腾飞于空中一般,这一比喻表达的是作者对“雄狮”舞动的赞叹之情,也寄寓了作者对于未来生活满怀信心和希望的心情。
13.本题考查过渡句的作用。过渡句是一个句子承接或总结上面的内容,同时提示或领起下面的内容。这是一种常见的句式,一般在文章里出现,在两个内容的接驳处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品读课文,第②段“闹社火,就是临汾不变的风俗。如果说年夜饭是一家人欢聚的大团圆,那闹社火就是全村人欢聚的大团圆”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第①段“古老的年俗”,也引出了“闹社火”的风俗。
第③段“欢声笑语最响亮、最激昂的时刻,一准是在跑鼓车”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老老少少的欢声笑语也飞扬开来”,也引出了下文的“跑鼓车”。
第④段“突然静了下来,静得鸦雀无声,这一准是开始登天塔了”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身边风声呼啸,耳畔山呼海啸,恍若地动山摇”,也引出了下文“登天塔”的介绍。
第⑤段“孩提岁月看过无数次跑鼓车、登天塔,只觉得过瘾、刺激,却丝毫不明白父老乡亲为何要玩这一把心跳?”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跑鼓车”“登天塔”的描写,也引出“父老乡亲为何要进行这些惊心动魄表演”的思考。
综上所述,过渡句在文中的结构作用都是承上启下,内容表现的是作者流连于这一场场民俗表现时喜悦的心情,也吐露出作者对闹社火习俗及临汾淳朴民风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14.本题考查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
分析文章内容,由第②段“打起锣鼓,扭起秧歌,跑起竹马,舞起狮子,老老少少的欢声笑语也飞扬开来”和第⑦段“看吧,高擎灯笼的人满脸喜气,观赏表演的人喜气满脸,红红火火,何等壮观”、其⑧段“你看那高擎至天塔上的九个灯笼,簇拥一团,散润的红光”可知,《社火迎春》这篇文章描写的是临汾人们“闹社火”的热闹场景,“擎灯笼”的热闹与欢快言溢于表,表现的是作者对这份淳朴民风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分析链接材料,由“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和“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可知,材料中提及辛弃疾、霍去病、李广、裴度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的故事,表现的是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对后人有着强大的激励作用,同时也吐露出作者对这些英雄人物的敬慕之情。所以这里的灯笼抒发的是作者的家国情怀。“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表达的是作者渴望上阵杀敌,为国效力的心愿。“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则是作者对国人的呼吁:大家要团结抗战,保卫我们的祖国。
15.B 16. a.大小/尺寸/规格; b.外形/形状/外貌;c.种类/样式/类型/类别;d.材料 (abcd四种任写两种不一样的即可) a.心态平和/平静恬淡/不急不躁/安然平和; b.安闲自在/逍遥自在/随遇而安/随性自由;c.享受生活/热爱生活/享受当下/及时行乐(abc三种任写两种不一样的即可) 17.听觉/环境描写,写了夜晚船中听到的声音/夜晚船周边的声音/夜晚乡村的声音,流露出诗人闲适的人生态度/突出诗人在乌篷船中航行的乐趣/以及对家乡的喜爱/赞美/怀念。 18.选文中举例:乌篷船的船头造型;乘坐小船时闻到泥土的芬芳,可能发生危险但是颇有趣味;坐船出城欣赏美景;乘船归来暮色中进城;夜晚睡在船舱中倾听各种声音;雇一只船去看庙戏(学生摘录相关原句或者进行概括都可以)分析:表现作者的闲适;自由、无拘无束;能够欣赏美景。
课文举例:乘船看戏;乘船看戏途中看到江南月夜美景;归航偷豆子、吃豆子;归航时船像一条大鱼;小伙伴们乘船载着我(学生摘录相关原句或者进行概括都可以)。分析:童真童趣;小伙伴的淳朴热情;小伙伴们班之间的友谊、友情;欣赏到江南美景。
【解析】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结合第②段中“而且遇着风浪,或是坐得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不过你总可以不必去坐,最好还是坐那三道船罢”分析,可概括出小船虽然颇有趣味,但是容易发生危险;“值得推荐”表述有误;
故选B。
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题干的提示,锁定答案区域,通过关键词句进行概括分析。
根据已给出的“乌篷船的用途”,可锁定答案区域为第②自然段中“普通代步都是用船。船有两种,普通坐的都是‘乌篷船’,白篷的大抵作航船用”,可概括出乌篷船用船代步(用途);
第一空,根据第②段中“乌篷船大的为‘四明瓦’,小的为脚划船,亦称小船”分析,可概括为乌篷船的大小或尺寸;
根据给出的“结构”,指乌篷船的建筑式样,可锁定答案区域为第②段“四明瓦”“三明瓦”,主要介绍乌篷船的结构;
第二空,根据第②段“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黑油”分析,“半圆形”指乌篷船的形状,“竹片”指乌篷船的材料;
第三、四空,根据已给出的“坐船上游山玩水”可定位到第③段中“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结合前后文进行分析概括即可;结合第③段“可是不能像坐电车的那样性急,立刻盼望走到”分析,“不能性急”指坐船不能急躁,可知作者不急不躁的生活态度;结合第③段“而且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分析,“要看就看,要睡就睡”写出游玩时行动随意,可概括出作者随性自在的生活态度;结合第③段“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分析,“睡在舱中”写出游玩时地洒脱自如,可知作者逍遥闲适的生活态度。
17.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是应找到恰当的分析角度,结合句子内容进行分析,并结合上下文分析作者的表达意图。
句中“听水声橹声、招呼声、犬吠鸡鸣”等词语描绘的是声音,此句是从听觉的角度描绘的,结合“夜间睡在舱中”分析,这是夜间的环境描写,结合第③段中“而且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分析,“理想的行乐法”写出外出游玩地乐趣,表现出了夜间游玩时的闲适以及趣味十足,表现了对家乡的喜爱与怀念。
18.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注意结合具体情节进行分析。
题干中提到“家乡的乌篷船是颇有趣味”“白篷航船承载儿时的快乐”并各举一例分析,结合其中的关键词“趣味、快乐”,即应分别选取这两篇文章中极为有趣的语句或情节,结合语境进行赏析,赏析过程中应突出表现作者的意趣。举例时注意应摘抄选段中原句或者直接概括文章具体情节,语言简洁。
示例:
选文中举例:第③段“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柏,河边的红寥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
分析:描写外出游玩乘船观赏各种美景,困倦时随性而为,表现出作者悠闲自得地生活情趣。
《社戏》中“我”与小伙伴们月下行船前往看戏,归航时一同筹划着偷豆、吃豆。
分析:月下行船的美景,偷豆、吃豆的有趣,表现出童年生活的天真烂漫,自在惬意。
19.⑴对……说 ⑵热水 20.固然 顽固 坚决 本来 21.恰好等于自杀,这不是太愚蠢了吗? 22.对比,既表现了蚕的自豪,又表现了对蛛的憎恶。 23.春蚕到死丝方尽
【解析】19.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的两个字都是古今异义词,如“汤”:热水。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0.试题分析:考查实词的义项。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固众人”的“固”:本来。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2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适”“以”等字词的翻译。“不亦愚乎”反问句的翻译。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2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文的写作手法的把握和思想感情的抒发。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理解好“吐经纬织成网罗,坐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与“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两句话,正好运用了对比手法,既表现了蚕的自豪,又表现了对蛛的憎恶。也可抓住观点句“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
23.试题分析:考查名句积累。此考查侧重于阅读的宽度、知识的广度。多读书,多了解名言文化,对记忆诗文名句,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
译文:蜘蛛对蚕说:“你每天吃饱桑叶,一天天长大,然后从嫩黄的嘴里吐出纵横交叉的长丝,织成茧壳,把自己牢牢地封裹起来。蚕妇把你放进开水中,抽出长丝,最后毁了你的身躯和茧壳。你口吐银丝的绝技恰恰成了杀死自己的手段,这样做不是太愚蠢了吗?”蚕回答:“我固然是杀死了自己,但是,我吐出的银丝可以织成精美的绸缎,皇帝穿的龙袍,百官穿的朝服,哪一件不是用我吐出的长丝织成的?你也有吐丝织网的绝技。你张开罗网,坐镇中央,蝴蝶、蜜蜂、蚊子、小虫,只要撞入你的罗网,就统统成了你口中的美餐,没有一个能够幸免。你的技术是够高超的了,但专门用来捕杀别的动物,是不是太残忍了呢?”蜘蛛很不以为然:“为别人打算,说得多好听!我宁愿为自己!”但愿世界上多一些象蚕一样的人。
24.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们在过好传统节日时,也不应该排斥洋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大门已经向全世界敞开,西方国家的一些节日,诸如情人节、圣诞节的涌入是非常正常的,这些国外的节日以其浪漫的情调、热闹的气氛、欢快的形式,得到国内一些年轻人的欢迎。我们应重拾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增强节日的娱乐氛围,社区应该多组织传统节日活动,对青少年进行熏陶和感染。
【详解】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达能力,这类题一般比较灵活,即针对某一现象、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语言要简洁流畅。答题时先明确观点:我们不应该丢弃传统节日,然后围绕着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阐述传承的意义即可。也可以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问题,既要重视传统节日,也不完全排斥洋节,言之有理即可。
25.范文:
家乡的香浪节
香浪节,又称浪山节,是我的家乡甘肃藏族自治州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七月,正是牛羊肥壮的盛夏,水草丰美,风光旖旎。藏族群众利用此时农牧活计不多的空闲,家家户户炸油果、磨炒面、宰肥羊。然后带上帐篷、炊具,骑上骏马,全家离开自己的庄户,到绿草如茵、鲜花争艳的山坡上,搭起帐篷,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过十天半月欢娱的生活。
节日期间,静谧的大草原一夜之间支起了无数雪白的帐篷,似一朵朵含苞欲放的白牡丹。歌声、乐声,还有熙熙攘攘的人欢马叫声,交织在一起,把草原搅得一片沸腾。人们饮过浓醇的酥油茶,喝过甘甜的青稞酒,吃过手抓羊肉或油馍瓜果,穿着盛装,从各自的帐篷里走出来。在一片空地上,由一位有威望的人指挥,开始了各种娱乐活动。赛马、赛牦牛,是藏族人民最喜爱的竞技活动。在开阔的山坡上,鸣枪为令,骏马如飞。牦牛疾奔,最先到达终点的健儿,将会得到一条洁白的哈达,作为胜利和荣誉的标志。赛跑,掀起了欢乐的高潮。青年、老人、妇女、儿童分组进行比赛。老人组里有80多岁的老汉,儿童组里有四五岁的“稚小鸭”,所以跑起来千姿百态,令人不禁捧腹大笑。摔跤,这可是小伙子们逞能的项目,越是顽强,越激起人们赞许的掌声。
体育节目结束以后,接着举行独具风格的文娱活动。男歌手拿着扎着红绸或羊毛的酒瓶,在场上高唱祝酒歌,祝贺“扎西”(吉祥)。唱到兴起,便扭动起舞。头一名歌手唱完,就将酒瓶传给另外一个人,谁接酒瓶,谁就要高唱欢乐的歌。女歌手则挤在伞底下,一人领唱众人和,唱到兴高采烈时,就情不自禁地手挽手跳起舞来。夜深了,在七月七的晚上,多情的少男少女们,一对对,一双双,情绵绵,意切切,偎依私语。
随着时代的变化,藏族人民的香浪节也由古老走向现代化。不少牧民在香浪节期间提上收录机,搬来彩电,还有气垫床、摩托车,给这绿色的世界,揉进了现代化的色彩。
百闻不如一见,如果大家要来看看,那是最欢迎不过的了。
【详解】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目要求根据个人生活见闻,围绕“传统习俗”来写作。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民风民俗。我们在写作之前,先要了解本地有哪些“传统习俗”,自己先罗列几个;然后再比较分析,看自己对哪个“传统习俗”比较熟悉了解,比较感兴趣。只有自己熟悉并且感兴趣的内容才能写得精彩。接下来思考,这种“传统习俗”的来历,蕴含的意义,主要有哪些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习俗”有什么变化,或者是带来了怎样的思考等。通过对家乡“传统习俗”的写作,一定要融入对家乡的情感,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教材上我们学过的鲁迅的《社戏》,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都是表现民风民俗的优秀文章,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借鉴的范文。
答案第10页,共10页
答案第9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