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业3·理解鉴赏
【作业3】课外拓展延伸
1.八(1)班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开展语文学科小组活动,下面是某一小组搜集的资料,阅读后,完全相关小题。
【材料】:
①中国辐员辽阔,历史悠久,族群众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地各民族人民创造出了众多精妙绝纶、特色各异的舞蹈艺术。这些传统舞蹈极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和当地人民的生产实践、信仰习俗、节庆仪式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反映了特定社区人们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情趣,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艺术结晶。
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艺术形式层出不穷,新媒体等传播媒介也越来越多,传统舞蹈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很多舞蹈艺术逐渐走向消失。但近些年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契机,一些传统舞蹈又重新焕发生机,甚至进入了大众视野。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舞蹈类项目在保护和传承中需要遵循发展的内在规律。
(1)材料第①段中有两个错别字,分别是“ ”和“ ”,正确的写法分别是“ ”和“ ”。
(2)材料②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3)从材料中看,传统舞蹈艺术衰败的原因是:
2.冬奥会开幕式以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为倒计时,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同学们还发现身边有不少同学或朋友的名字也与节气有关,大家展开讨论。
陶谷雨:我的名字就不用说啦,显而易见,我时在谷雨时节出生的。谷雨是 ① 季最后一个节气。
盛已夏:“已夏”是我的名字,“已夏”就是春天已经结束啦,夏天已经到了,所以我的名字和 ② 这个节气有关。
杨瑞雪:俗语说“瑞雪兆丰年”,我出生那一天漫天飞雪,所以爸妈就给我取了这个名字啦。正好那一天是 ③ 这个节气。
(1)请将三位同学说话空白处补充完整。
① ② ③
(2)你最喜欢的节气是哪个?请写出与之相关的一两句古诗。
3.阅读下列文章,完成相关小题。
记一辆纺车
吴伯箫
①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②那是一辆普通的纺车。说它普通,一来是它的车架、轮子、锭子跟一般农村用的手摇纺车没有什么两样;二来是它是延安上千上万辆纺车中的一辆。那个时候在延安,无论是机关的干部,学校的教员和学员,部队的指挥员和战斗员,在工作、学习、练兵的间隙里,谁没有使用过纺车呢?纺车跟战斗用的枪、耕田用的犁、学习用的书和笔一样,成为大家亲密的伙伴。
③在延安,纺车是作为战斗的武器使用的。那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高潮,配合日寇重重封锁陕甘宁边区,想困死我们。我们边区军民热烈响应毛主席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结果彻底粉碎了敌人困死我们的阴谋。在延安的人,在所有抗日根据地的人,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坚持了抗战,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开荒,种庄稼,种蔬菜,是足食的保证;纺羊毛,纺棉花,是丰衣的保证。
④大家用自己纺的毛线织毛衣,织呢子,用自己纺的棉纱合线,织布。同志们穿的衣服鞋袜,有的就是自己纺的线织的布或者跟同志换工劳动做成的。开垦南泥湾的部队甚至能够在打仗练兵和进行政治、文化学习而外,纺毛线给指战员做军装呢。同志们亲手纺的线织的布做成衣服,穿着格外舒适,也格外爱惜。那个时候,人们对一身灰布制服,一件本色的粗毛线衣,或者自己打的一副手套,一双草鞋,都很有感情。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总是脏了洗洗,破了补补,穿了一水又穿一水,穿了一年又穿一年。衣服只要整齐干净,越朴素穿着越称心。华丽的服装只有演员演戏的时候穿,平时不要说穿,就连看着也觉得碍眼。在延安,美的观念有更健康的内容,那就是整洁,朴素,自然。
⑤纺线,劳动量并不太小,纺久了会腰酸胳膊疼;不过在刻苦学习和紧张工作的间隙里纺线,除了经济上对敌斗争的意义而外,也是一种很有兴趣的生活。纺线的时候,眼看着匀净的毛线或者棉纱从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毛卷里或者棉条里抽出来,又细又长,连绵不断,简直有艺术创作的快感。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那有节奏的乐音和歌声是和谐的,优美的。
⑥纺线也需要技术。车摇慢了,线抽快了,线就会断头;车摇快了,线抽慢了,毛卷、棉条就会拧成绳,线就会打成结。摇车抽线配合恰当,成为熟练的技巧,可不简单,很需要下一番功夫。初学纺线,往往不知道劲往哪儿使。一会儿毛卷拧成绳了,一会儿棉纱打成结了,急得人满头大汗。性子躁一些的甚至为断头接不好而生纺车的气。可是关纺车什么事呢?尽管人急得站起来,坐下去,一点也没有用,纺车总是安安稳稳地呆在那里,像露出头角的蜗牛,像着陆停驶的飞机,一声不响,仿佛只是在等待,等待。直等到纺线的人心平气和了,左右手动作协调,用力适当,快慢均匀了,左手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毛线或者棉纱就会像魔术家帽子里的彩绸一样无穷无尽地抽出来。那仿佛不是用羊毛、棉花纺线,而是从毛卷里或者棉条里往外抽线。线是现成的,早就藏在毛卷里或者棉条里了。熟练的纺手趁着一线灯光或者朦胧的月色也能摇车,抽线,上线,一切做得从容自如。线绕在锭子上,线穗子一层一层加大,直到大得沉甸甸的,像成熟了的肥桃。从锭子上取下穗子,也像从果树上摘下果实,劳动以后收获的愉快,那是任何物质享受都不能比拟的。这个时候,就连起初生过纺车的气的人也对纺车发生了感情。那种感情,是凯旋的骑士对战马的感情,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射手对良弓的感情。
⑦纺线有几种姿势:可以坐着蒲团纺,可以坐着矮凳纺,也可以把纺车垫得高高的站着纺。站着纺线,步子有进有退,手臂尽量伸直,像“白鹤晾翅”,一抽线能拉得很长很长。这样气势最开阔,肢体最舒展,兴致高的时候,很难说那究竟是生产还是舞蹈。
⑧为了提高生产率,大家也进行技术改革,在轮子和锭子之间安装加速轮,加快锭子旋转的速度,把手工生产的工具改成半机械化。大多数纺车是从纺羊毛、纺棉花的劳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木工做的;安装加速轮也是大家从劳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创造发明。从劳动实践中还不断总结出一些新的经验。譬如纺羊毛跟纺棉花有不同的要求,羊毛要松一些,干一些,棉花要紧一些,潮一些。因此弹过的羊毛折成卷,弹过的棉花搓成条之后,烘晒毛卷和润湿棉条都得有一定的分寸。这些技术经验,不靠实践是一辈子也不会知道其中的奥妙的。
⑨为了交流经验,共同提高,纺线也开展竞赛。三五十辆或者百几十辆纺车摆在一起,在同一段时间里比纺线的数量和质量。成绩好的有奖励,譬如奖一辆纺车,奖手巾、肥皂、笔记本之类。那是很光荣的。更光荣的是被称为纺毛突击手、纺纱突击手。举行竞赛,有的时候在礼堂,有的时候在窑洞前边,有的时候在山根河边的坪坝上。在坪坝上竞赛的场面最壮阔,“沙场秋点兵”或者能有那种气派。不,阵容相似,热闹不够。那是盛大的节日赛会的场面。只要想想,天地是厂房,深谷是车间,幕天席地,群山环拱,世界上哪个地方哪个纺织厂有那样的规模呢?你看,整齐的纺车行列,精神饱满的竞赛者队伍,一声号令,百车齐鸣,别的不说,只那嗡嗡的响声就有飞机场上机群起飞的气势。那哪里是竞赛,那是万马奔腾,在共同完成一项战斗任务。因此竞赛结束的时候,无论纺得多的还是纺得比较少的,得奖的还是没有得奖的,大家都感到胜利的快乐。
⑩就这样凭劳动的双手,自力更生。纺线,不只在经济上保证了革命根据地的军民有衣穿,不只使大家学会了一套生产劳动的本领,而且在思想上教育了大家,使大家认识劳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的意义,自觉地“克服那种认为劳动只是一种负担,凡是劳动都应当付给一定报酬的习惯”。在劳动的过程里,很少有人为了个人的什么斤斤计较;倒是为集体做了些什么有意义的事情,才感到是真正的幸福。
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和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围绕着这种怀念,也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周围工作,学习,劳动,同志的友谊,革命大家庭的温暖,把大家团结得像一个人。真是既团结,紧张,又严肃,活泼。那个时候,物质生活曾经是艰苦的、困难的吧,但是,比起无限丰富的精神生活来,那算得了什么!凭着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
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
(1)本文以“记一辆纺车”为题,有什么好处?
(2)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
(3)第 说“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这些”指代哪些内容?
(4)文中多次提到“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和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综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试卷第4页,共4页
试卷第1页,共4页
参考答案:
1.(1) 辐 纶 幅 伦
(2)将“随着”删去(或将“使”删去)
(3)新艺术形式和新传播媒介挤压了传统舞蹈的生存空间
【详解】(1)本题考查字词识记。
辐员——幅员(指疆域,广狭称 “幅” ,周围称 “员”);
精妙绝纶——精妙绝伦(意思是精美巧妙到了极点)。
(2)本题考查病句辨识与修改。
②段画线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语病是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该将“随着”或“使”任意删去一个。
(3)本题考查语段理解。
根据②段“新的艺术形式层出不穷,新媒体等传播媒介也越来越多,传统舞蹈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很多舞蹈艺术逐渐走向消失”可知,传统舞蹈艺术衰败的原因是新艺术形式和新传播媒介挤压了传统舞蹈的生存空间。
2.(1) 春 立夏 大雪
(2)示例:我最喜欢的节气是雨水,与之相关的诗句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详解】(1)本题考查文化常识。二十四节气分别为春季的节气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季的节气为: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的节气为: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的节气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根据陶谷雨“我时在谷雨时节出生的”“最后一个节气”,联系二十四节气,可知,此处是“春”季;
(2)根据盛已夏“‘已夏’就是春天已经结束啦,夏天已经到了”“这个节气有关”,联系二十四节气,可知,此处是“立夏”;
(3)根据杨瑞雪“瑞雪兆丰年”“我出生那一天漫天飞雪”“正好那一天是 ③ 这个节气”,联系二十四节气,可知,此处是“大雪”。
(2)本题考查古诗词积累。首先从二十四节气中选出一个最喜欢的节气,然后写出与之相关的一两句古诗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字。
示例1:我喜欢立春。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
示例2:我喜欢白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1)“一辆纺车”为行文线索,本文围绕“纺车”展开叙事和抒情;“一辆纺车”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一辆纺车”作为切入点,展现延安大生产运用的过程、价值和意义;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争”“演奏”和“唱歌”将纺车拟人化,将纺车的声音比作“弦乐”,生动形象写出纺车纺织时发出的声音悦耳优美,反衬出纺线人劳作时的快感和喜悦的心情。
(3)“这些”指代在延安,纺车每个人都使用过;它是战斗的武器,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月里,他是延安军民自给自足,丰衣的保证;纺车不仅在经济上保证了革命根据地的军民有衣穿,使大家学会了生产劳动的本领,而且在思想上使大家认识劳动的意义。
(4)想起它指的是想起纺车,纺车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月里,不仅仅是一个生产劳动工具,更是一个为大家提供物质保障的重要工具,同时又使人们认识到劳动的价值,陪伴人们度过了国民党大封锁的艰难时期,所以它是“我”心中的旅伴和战友。这句话反复出现,强调了“我”对纺车价值的肯定,以及对它、对延安大生产时光的深切怀念之情。
【详解】(1)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根据①段“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②段“那是一辆普通的纺车”、 段“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结合③至⑩段对使用纺车的故事可知,本文围绕“纺车”展开叙事和抒情,“一辆纺车”是行文线索;
根据⑩段“就这样凭劳动的双手,自力更生。纺线,不只在经济上保证了革命根据地的军民有衣穿,不只使大家学会了一套生产劳动的本领,而且在思想上教育了大家,……才感到是真正的幸福”可知,“一辆纺车”以小见大的手,以“一辆纺车”作为切入点,展现延安大生产运用的过程、价值和意义;
根据②段“那个时候在延安,无论是机关的干部,学校的教员和学员,部队的指挥员和战斗员,在工作、学习、练兵的间隙里,谁没有使用过纺车呢?纺车跟战斗用的枪、耕田用的犁、学习用的书和笔一样,成为大家亲密的伙伴”可知,应一辆普通的纺车,表现延安军民的战斗生活,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根据第⑤段画线句“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中的“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将纺车人格化,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纺线比作“演奏弦乐”和“唱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纺车纺织时发出的声音悦耳优美,反衬蕴含着纺线人劳作时的快感和喜悦的心情。
(3)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根据②段“那个时候在延安,无论是机关的干部,学校的教员和学员,部队的指挥员和战斗员,在工作、学习、练兵的间隙里,谁没有使用过纺车呢?纺车跟战斗用的枪、耕田用的犁、学习用的书和笔一样,成为大家亲密的伙伴”可概括为:在延安,纺车每个人都使用过;
根据③段“在延安,纺车是作为战斗的武器使用的”,可概括为:它是战斗的武器;
根据⑩段“就这样凭劳动的双手,自力更生。纺线,不只在经济上保证了革命根据地的军民有衣穿,不只使大家学会了一套生产劳动的本领,而且在思想上教育了大家,……才感到是真正的幸福”可概括为: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月里,它是延安军民自给自足,丰衣的保证;纺车不仅在经济上保证了革命根据地的军民有衣穿,使大家学会了生产劳动的本领,而且在思想上使大家认识劳动的意义。
(4)本题考查关键语句理解。
根据②段“那个时候在延安,无论是机关的干部,学校的教员和学员,部队的指挥员和战斗员,在工作、学习、练兵的间隙里,谁没有使用过纺车呢?纺车跟战斗用的枪、耕田用的犁、学习用的书和笔一样,成为大家亲密的伙伴”可知,纺车是“大家亲密的伙伴”;
根据③段“那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高潮,配合日寇重重封锁陕甘宁边区,想困死我们……纺羊毛,纺棉花,是丰衣的保证”和⑩段“就这样凭劳动的双手,自力更生。纺线,不只在经济上保证了革命根据地的军民有衣穿,不只使大家学会了一套生产劳动的本领,而且在思想上教育了大家,……才感到是真正的幸福”可知,,纺车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月里,不仅仅是一个生产劳动工具,更是一个为大家提供物质保障的重要工具,同时又使人们认识到劳动的价值,陪伴人们度过了国民党大封锁的艰难时期;
结合 段“围绕着这种怀念,也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周围工作,学习,劳动,同志的友谊,革命大家庭的温暖,把大家团结得像一个人”可知,这句话反复出现,强调了“我”对纺车价值的肯定,以及对它、对延安大生产时光的深切怀念之情。
答案第2页,共3页
答案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