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业2·内容分析
【作业2】文本阅读鉴赏
(一)
1.根据课文内容和结构,完成下列思维导图。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贺敬之的《回延安》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2.原诗是采用“信天游”的形式写的,请结合选段内容说说其特点(不少于两个)。
3.朗读该选段时,请给朗读者提供一条朗读建议并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②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于看着喝采起来。
③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④“阿发,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⑤我们也都跑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棒,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棒。
⑥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轮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芙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如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柏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⑦“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⑧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妙来。
⑨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第二天,我晌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⑩“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米了,船肚里还有制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节选自《社戏》
4.《社戏》中写平桥村“在我是乐土”,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其中的原因。
5.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体会“我”的心理,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
(1)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2)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6.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请以选文最后两段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的作用。
阅读《安塞腰鼓》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但是:
②看!——
③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_________;旋风一样,_________;乱蛙一样,_________;斗虎一样,_________。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一一安塞腰鼓!
④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⑤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⑥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⑦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⑧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⑨好一个安塞腰鼓!
7.请选出填入第③段画线处最恰当的句子排列顺序。( )
骤雨一样,_________;旋风一样,_________;乱蛙一样,_________;斗虎一样,_________。
①是强健的风姿 ②是急促的鼓点 ③是闪射的瞳仁 ④是飞扬的流苏 ⑤是蹦跳的脚步
A.②⑤①③④ B.⑤②③④① C.④②⑤③① D.②④⑤③①
8.安塞腰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读完选段你感受到安塞腰鼓哪些特有的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吗?梦都随了蜡火开花。
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意,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自然,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装饰吧。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9.第一段叙写了小孩子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10.结合文章,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②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11.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对于作者在本文中表现出的家国情怀,你是如何评价的?
(二)课外阅读
灯 笼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拴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拴柱一个劲地道谢。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⑧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却说,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笼送给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舍高高挂起的灯笼,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12.文章围绕父亲与灯笼,主要叙述了哪三件事?请简要概括。
(1)
(2)
(3)
13.请简要说说第③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14.请赏析第④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15.请简要分析标题“灯笼”在文中的作用。
1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质朴无华,叙事简洁自然,却传达出了朴实真挚的情感。
B.文章第⑨自然段中“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这句话启示我们: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能照亮了自己。
C.文章第⑨自然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神态和语言描写,写出父亲无比欣慰的心情,表现了父亲的善良。
D.文章最后一段呼应开头,点明主旨,表明了“我”对父亲的灯笼的喜爱。
试卷第8页,共9页
试卷第1页,共9页
参考答案:
1.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社戏》
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三段),这是看戏前,交代了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交代乡间小朋友的情况(热情、好客)和关系(平等);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和放牛。所以这里可填“平桥村”“钓虾”“放牛”;
第二部分(第四至第三十段):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这一部分又可以划分四个层次:其中第一层(第四段到第九段),写了看社戏前的波折,即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怕外祖母担心,好在出现了转机,八叔的航船回来了,少年们愿意和“我”同去,双喜用写包票的话做了保证;第二层(第十段到十三段),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月下航船中对江南夜晚美丽景色的描写突出作者愉悦的心情;第三层(第十四至第二十一段),写了在赵庄看社戏的过程,戏让“我”昏昏欲睡;第四层(第二十二段到第三十段),写了看社戏后深夜归航,和小伙伴们一起偷豆在船上煮了吃。
第三部分(第三十一至第四十段),这里交代了看戏后的余波,作者感叹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
综合以上可知本文写的是“我”少年时代在平桥村的一段生活情景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的深切怀念。
《回延安》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之后,重回延安的感触。“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母亲延安就在这里,一头扑在亲人怀”,重点体现了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之情。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时的生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这里回忆了十年前在延安的革命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延安的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场景,即亲人欢聚。“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这里重点描写了三个人物,即老爷爷、团支书、社主任;“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这里描绘了回到延安亲人的热情款待,热烈的场面。“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这里写出了和亲人欢聚时所谈的话题;亲人的热情,革命的大发展让作者倍感喜悦。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勾勒出新中国建立后,百废俱兴、欣欣向荣的面画,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其美好未来。“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浪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这里回顾了光荣的历史;“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这里抒发了对美好前程的展望,对延安的拳拳深情,体现了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
《安塞腰鼓》
第一部分(第一至第四段),这是舞动前,展现了安静的腰鼓,沉稳安静;
第二部分(第五至第十七段),这是舞动时,展现了激昂的腰鼓;它又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第五至第十一段),鼓声雄壮,烘托了宏伟的场面,体现出了舞姿热烈;第二层(第十二至第十七段),击鼓的后生,展现了奇丽的舞姿,以及安塞腰鼓奇伟磅礴,雷霆万钧的力量,体现出了鼓声磅礴;
第三部分(第十八至第二十段),鼓声戛然而止,一下子悠然寂静,展现的是寂静的腰鼓,体现出了寂静陌生。
综合以上可知,本文用安塞腰鼓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歌颂了黄土高原人们激荡的生命,磅礴的力量,蓬勃的生命力。
《灯笼》
第一部分(第一段)总写,由火引出对灯笼的回忆,即开篇说“火”;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十一段)作者回忆了自己记忆中有关灯笼的美好记忆和情节,详说“灯笼”。这里第二段讲述了灯笼在自己心目中的映像,即话说灯笼;第三段讲述了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夜间行路,挑灯迎接祖父回家,即可概括为祖父夜行;第四段到第五段讲述了母亲吩咐我打灯笼来回,即可概括为母亲吩咐;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体现了慈母之爱;第六段讲述了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也常常在村头挂红灯,因此这里可概括为乡俗还愿;第七段讲述了元宵节张灯结彩,去看跑马灯等,这里可简要概括为元宵张灯;第八段讲述了族姊远嫁,满街灯火,有专门大灯笼的亲事官,这里可概括为族姊远嫁;第九段讲述了用朱红在灯纱上描宋体字,让自己感到喜悦,这里可概括为朱红描字;第十段讲述了汉献帝用灯笼作伴,即可概括为献帝灯笼;第十一段讲述了塞外点兵,将军挑灯看剑,萧萧班马鸣,就是灯笼下的马前卒,即可概括为灯笼下马前卒。
第三部分(第十二段)作者感叹如今灯笼又不够,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这里再次说“火”,深化主题,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灯笼》这篇文章由点及面,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和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再又想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仰之情,同时表达了对亲人对故乡的怀念以及自己心系天下的报国之情。
2.一是两行一节;二是节内押韵;三是形式活泼,节奏自由;四是善用比兴。 3.示例:朗读时要把握饱含深情(感恩激动)的感情基调,理由是该选段正是表达诗人阔别十年后回到延安,回忆自己在这里收到的照顾、教育以及得到的成长,充满了感恩、激动,情意绵绵。
【分析】2.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其歌词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结合“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等句子可知,两行一节;结合“迎、中”“根、人”“妈、大”等韵脚可知,节内押韵;且每两句并不要求对偶和平仄,形式活泼,节奏自由;结合“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等句子可知,善用比兴。
3.本题考查朗读技巧。选文属于忆延安部分,是回忆当年延安生活。“分别十年又回家中”把延安比作自己的家,“亲山亲水有亲人”把延安人比作自己的亲人,“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小米饭养活我长大”等句子体现了延安人对自己的照顾、教育以及自己得到的成长,表达的情感应是对延安深深的感激之情,所以应该用饱含深情的感恩激动的语调朗读。
4.①平桥村有美丽的风光、自由的空气。在这里,“我”可以出去看社戏、摘罗汉豆、钓虾,这种生活新鲜有趣。
②作为客人,“我”在平桥村受到优待,小伙伴对“我”的照顾无微不至。偷豆煮豆时,“我”被安排和年幼的一起剥豆。
③这里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亲密和谐,没有各种规矩的束缚。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也只是责备孩子们“不肯好好地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并又亲自送豆。 5.(1)刚离开赵庄,就觉得不舍了,怀疑自己的离开是错过了精彩,怀疑好戏正要上演。“疑心老旦已经进去”,真切地写出了儿童的心理。
(2)这是半想象、半纪实的描写。大鱼驮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是童话里才有的情景,反映出“我”当时愉悦的心情,也表现了孩子极富浪漫色彩的想象力。 6.写六一公公夸奖“我”的话,是描写,表现了六一公公的善良、憨厚。关于吃豆的议论,点明了文章主旨,表达了“我”内心的想法,“我”觉得那夜的豆好吃,那夜的戏好看,是因为那种特殊的经历让“我”感到新鲜、愉快。(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①段“月光叉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可知,平桥村有美丽的风光、自由的空气。结合⑨段“下午仍然去钓虾”和 “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等可知,在这里,“我”可以出去看社戏、摘罗汉豆、钓虾,生活新鲜有趣;
根据⑥段“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轮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和 段“是的。我们请客”等可知,“我”在平桥村被当作客人处处受到优待和照顾;
根据⑩段“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段“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去……”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也只是责备孩子们“不肯好好地摘,踏坏了不少”,并夸赞“我”又亲自送豆给“我”吃,可知,这里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亲密和谐,没有各种规矩的束缚。
5.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1)①段“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中的“疑心”是“我”的一种猜测,结合前文“一离赵庄,月光叉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可知,刚离开赵庄,借就怀疑自己厌恶的情节过去了,自己愿意看的好戏正在上演,觉得不舍了,但又不好意思说,真切地写出了儿童的矛盾心理。
(2)②段“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航船快速夜行的样子。喻体“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富有童趣,就像童话一般。
6.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作用。要求以最后两段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段“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是记叙和描写,叙述了我再次吃到罗汉豆的情景,为下文的议论做好了铺垫;六一公公对我的夸奖,表现了六一公公的善良、憨厚。“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是议论,店面了“我”吃豆的感受。
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是议论,写出了“我”内心的感受和想法,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留恋,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7.D 8.壮阔豪放、激情火烈(或粗犷豪迈、刚健雄浑、充满活力、激情澎湃、充满生机)(答出两点,意近即可)
【解析】7.考查根据语境填写句子。所填句子要与上下文内容契合。解答此题要观察句式结构,体会关键词的特点,选择合适词语搭配,得出答案。根据“骤雨”一词,第一个空应是“是急促的鼓点”; 根据“旋风”一词,第二个空是“是飞扬的流苏”; 根据“乱蛙”一词,第三个空是“是蹦跳的脚步”;根据“斗虎”一词,最后一空应该是“是强健的风姿”。
8.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找到相关段落语句,根据关键词的理解概括。安塞腰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感受到安塞腰鼓美的句子有:“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一一安塞腰鼓!”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和火烈。“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写出了安塞腰鼓挣脱束缚,冲破羁绊的刚健雄浑,激情澎湃、充满生机。
9.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10.①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写族姊家庭早已衰败。 ②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11.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这种情感在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解析】9.“ 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 ”,“ 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 ”这些小孩子爱玩的事,增添了节日的气氛,也增添了文章的情趣。引出下文能照明的灯笼,用乡风乡俗做铺垫,更能吸引读者。
10.联系上下文,上文“华贵”“ 垂珠联珑的朱门 ”指过去的辉煌富贵,“破落户” “早已褪色”指现在的败落,所以本句 ①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写族姊家庭早已衰败。第二句抓重点词语“亮起了耳目”,写出了 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 ,结合后一句豪壮的语句, 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11.本题可以结合最后几段,有关灯笼的历史情节,还有家乡风俗人情,有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对腐朽家族的否定等来概括。
【点睛】【点评】此题考查散文阅读。(1)此题考查开头的作用。一般开头的文段都有引出下文,总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等。(2)此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理解。做这类题,要联系上下文,从表现手法,表情达意等方面分析。(3)此题考查个人评价感悟,结合题目要求,做到有理有据即可。
12.(1)父亲对待求做灯笼的人家一视同仁、有求必应。
(2)父亲制作每一盏灯笼都一丝不苟。
(3)父亲将自家的灯笼送给了拴柱,满足他的美好愿望。 13.介绍了灯笼的名称、制作材料及其寓意,使文章带有浓郁的民俗色彩,同时为下文拴柱来求灯笼的情节作了铺垫。 14.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或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灯笼有了灵魂、充满喜气的特点,侧面描写(赞美)父亲的手艺高超。 15.“灯笼”是全文的线索,也象征了父亲,突出了父亲的善良和有爱心,表达出对父亲的崇敬、赞美之情。 16.D
【解析】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根据第②段“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可知,父亲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只要有人来求做灯笼,父亲都有求必应;
根据第④段“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第⑤段“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可知,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一丝不苟第编制;
根据第⑥段“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第⑦段“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第⑧段“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可知,父亲得知拴柱的难处后,将自己的灯笼送给了他。
13.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第③段“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介绍了灯笼的名称、制作材料及其寓意,使文章带有浓郁的民俗色彩;
联系第⑥段“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拴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可知,第③段的内容为下文拴柱来求灯笼的情节作了铺垫,使文章内容连贯、紧密。
14.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一句赋予灯笼以人的情态(喜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联系第④段“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可知,此句表现了灯笼有了灵魂、充满喜气的特点,“灯笼”为父亲精心所作,侧面体现了父亲的手艺高超。
15.本题考查标题作用分析。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的作用结合内容和结构作答,内容上交代写作对象,概括文章内容,运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奠定感情基调,揭示文章主旨等;结构上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照应文章主要情节,设置悬念等。
根据第①段“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第②段“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第④段“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第⑤段“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第⑥段“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第⑦段“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第⑧段“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等内容可知,围绕围绕着”灯笼“展开叙述,”灯笼“是文章的线索;
根据第⑩段“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可知,“灯笼”寄托了人们的希望,父亲在制作别人的希望,也把自己做成了一盏灯笼,其象征着父亲的善良与爱心,象征着父亲高尚的品质。作者也借“灯笼”表达了对父亲的赞美与敬佩之情。
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
D.第⑩段“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可知,“灯笼”寄托了人们的希望,父亲在制作别人的希望,也把自己做成了一盏灯笼,其象征着父亲的善良与爱心,象征着父亲高尚的品质,作者是借“灯笼”表达了对父亲的赞美与敬佩之情;本项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表明了‘我’对父亲的灯笼的喜爱”有误;
故选D。
答案第10页,共10页
答案第9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