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业3理解鉴赏(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业3理解鉴赏(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3 23:4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业3·理解鉴赏
【作业3】课外拓展延伸
1.小乐学习完本单元之后,对孟子产生浓厚兴趣,课下搜集了有关孟子的故事,并做了笔记,请补充横线处内容。
孟子其人
基本情况 孟子,是 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宣扬“ ”,最早提出“ ”思想,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 与 、 、 合称为“四书”。
有关孟子的小故事故事 故事片段摘抄 重点字词积累 我的启示
孟母三迁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傍。 傍:
孟子欲休妻 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 汝: 孰: 孟子知错就改,孟母善于教导。
2.校学生会组织学生收看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董理同学以学生会的名义拟写了一则通知,请仔细阅读,按要求作答。
通知
[甲]为了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激发同学们学习语文,校学生会决定于2月24日下午2:30在学校初中部报告厅观看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请初一年级各班同学以班为单位准时入场。
2022年2月25日
新华中学学生会
①这则通知格式上有一处错误,请写出修改意见。
②这则通知中的[甲]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③这则通知内容上有一处错误,请写出修改意见。
(2)请把下面的词语组合成一幅切合此次活动的对联。
先贤 扬 民族 精神 吾辈 楷模 华夏 树
3.下面两段选文是对宋濂的评价,请仔细阅读并结合课内所学,回答问题。
【甲】
予在翰林也久,海内之文无不得寓目焉,求如宋君,何其鲜也!苟置之承明、奉常之署,岂不能黼黻①一代乎?
(节选自欧阳玄在《潜溪后集序》)
【乙】
元气流行于天地间,其英华纯粹,钟之于人,必卓为绝出之才。苟不施于政事,以畅其美,则假文章以鸣天下之盛,非立言学古者,孰能之哉?金华宋景濂先生,醇乎儒者也,经、史、子、集,无不贯通,举其辞义,如河流滂沛,不待疏决,自无雍滞。如庖丁解牛,不待鼓刀,自得肯綮之妙。其作为文章,法度森严,无冗长语,温润者又如玉产蓝田,粹然不见其瑕疵也。莹洁者又如珠孕合浦,灿然不睹其椭洼也。舂容典重者又如金钟大镛,动中吕律,皦然不闻其乱杂之声也。故乡先生柳公道传称其雄浑可爱,黄公晋卿许其温雅俊逸,莆田陈公众仲亦谓辞韵风裁类夫柳、黄二公,庐陵欧阳公玄亦谓神思气韵,飘逸而沉雄。嗟夫!先生之文,经四公品题之重,可谓无余韵矣。
(节选自孔克仁在《潜溪后集序》)
①黼黻fǔ fú:人有文学天赋、才华横溢。
(1)解释下列画横线字词的意思。
①予在翰林也久:
②何其鲜也:
③苟不施于政事:
④皦然不闻其乱杂之声也: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海内之文无不得寓目焉。
②金华宋景濂先生,醇乎儒者也。
(3)文中画线句运用 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宋濂文章 (两个字,用文中字词回答)和 (两个字,用文中字词回答)的特点。
(4)从【甲】【乙】两文可知,宋濂受到欧阳玄和孔克仁的盛赞,结合课文《送东阳马生序》谈一谈宋濂取得成功且受到他人盛赞的原因。
试卷第2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战国 仁政 民贵君轻 《孟子》 《大学》 《中庸》 《论语》 靠近,旁边 良好的环境影响人的成长 你 谁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言字词理解。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一说字子舆或子车,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复徙居学宫之傍:又将家搬到了一个学宫的旁边。傍:靠近,旁边。
孟母三迁:孤儿寡母,搬一次家绝非易事,而孟母竟不怕麻烦地搬了三次家。可见孟母深知环境对儿子成长的重要性。环境是孩子成长和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好的环境可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而恶劣的环境则可能使孩子也跟着学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环境能对人的成长起到积极的影响。
乃汝无礼也:这就是你没礼貌。汝:你;
将入门,问孰存:将要进屋的时候,先问屋中有谁在里面。孰:谁。
【点睛】参考译文:
【孟母三迁】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该带着孩子居住的地方。”又将家搬到了一个学宫的旁边。
【孟子欲休妻】孟母说:“这就是你没礼貌,不是妇人没礼貌。《礼记》上不是说了吗?‘将要进屋的时候,先问屋中有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为的是不让人没准备。现在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进屋没有声响,因而让你看到了她两腿伸开坐着的样子。这是你没礼貌,并非是你妻子没礼貌!”
2.(1)①署名和日期调换位置;②在“学习语文”后加“的兴趣”;③落款时间改为2022年2月23日
(2)先贤树华夏楷模 吾辈扬民族精神
【详解】(1)本题考查通知的拟写和修改。
①通知的署名和日期格式应居右分两行书写,署名在上,日期在下。这则通知的署名和日期格式错误,两者应调换位置;
②甲句“为了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激发同学们学习语文”搭配不当,“激发”应搭配“兴趣”,故应在“学习语文”后加“的兴趣”;
③通知是提前告知被通知人将要进行的活动预告,让被通知人提前做好准备。而这则通知“2月24日下午2:30”举办的活动,通知时间却在“2022年2月25日”,通知时间比活动时间还晚,故此处有误,应将通知落款时间改为“2022年2月23日”或将活动举办时间改为“2月26日下午2:30”。
(2)本题考查对联的拟写。
对联的特点:①字数相等,断句一致;②平仄结合,音调和谐;③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④内容相关,上下衔接。总的来说,对联要做到词性相对,结构一致,对应工整,音韵协调,内容相关,意境完美。
“先贤”和“ 吾辈”都是名词,可以相对;“扬”和“树”是单字的动词,可以相对;“民族”与“华夏”相对,“精神”与“楷模”相对。根据所给词组的词性和对联内容、主题,对联可组合为“先贤树华夏楷模”和“吾辈扬民族精神”,先有“先贤”的“楷模”示范,再说“吾辈”的“精神”弘扬,故对联应为:先贤树华夏楷模,吾辈扬民族精神。
3.(1)①我;②少;③如果;④清楚明白的样子
(2)①天下的文章没有我没看过的。
②金华的宋景濂先生是纯正的儒家学者。
(3) 比喻 温润 粹然
(4)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请教,尊师重道;诚实守信。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①予在翰林也久。句意:我在翰林院(任职)很久了。予:我;
②何其鲜也。句意:多么少见啊。鲜:少;
③苟不施于政事。句意:如果不在政治事务上施展。苟:如果;
④皦然不闻其乱杂之声也。句意:清楚明白,听不见其它杂音。皦然:清楚明白;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
①海内之文无不得寓目焉。重点词语有:寓目:过目,看过;金华宋景濂先生,醇乎儒者也。
②本句为判断句,翻译的句式为:……是……。重点词语:醇:纯正;
(3)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和修辞手法。根据“温润者又如玉产蓝田”可知,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宋濂的文风比作“蓝田玉”,写出了文风“温润”和“粹然”的特点。
(4)本题考查课内外文意理解的关联。【甲】和【乙】两文都写出了宋濂在文章写作方面的成就,通过联系课文《送东阳马生序》可知,宋濂求学时期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一直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请教,尊师重道,这些都是能够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在翰林院任职很久了,天下的文章没有我没看过的,我查找宋濂的文章,是多么的少见啊!!如果把他的文章放在承明、奉常的官署,其才华难道不能冠绝一代吗?
【乙】元气在天地间流动,其精华聚集在人身上,(这人)一定会成为卓绝的人才。(他的才华)如果不在政治事务上施展,尽情地展现其美德,就借用文章来表现天下的盛大美好,不是著书立说学习古人的人,谁又能做到呢?金华的宋景濂先生是纯正的儒家学者 ,经、史、子、集,没有不融会贯通的,他文章的辞采和文义如江河般波澜壮阔,不用等到疏浚,自己也不会壅塞阻滞,如庖丁分割牛肉,还没等到摆弄刀子,就得到了事物关键的奥妙,他写作文章,文法严密,没有啰嗦多余的话,语言温润如蓝田产的美玉,文章纯正看不到瑕疵,晶莹洁白就像合浦的产出的珠宝,文辞华丽看不到其缺点,文章气度雍容,用辞典雅如金钟大镛声音一样洪亮,正在演奏中的音乐,清楚明白,听不见其它杂音。他家乡的柳道传称赞他的文章雄健浑厚令人喜爱,黄晋卿称赞他的文章温和文雅,超凡脱俗,莆田陈众仲也说他的文采风格像柳道传、黄晋卿,庐陵欧阳玄也说他的文章神采气韵潇洒飘逸,深沉雄健。唉。宋濂先生的文章,经过这四人的如此高的评价,可以说没有更高的评价了。
答案第2页,共3页
答案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