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业4综合实践(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业4综合实践(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3 23:4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业4·综合实践
【作业4】综合实践活动
1.根据表格提示,以班级学科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活动。
活动主题:古籍保护新征程
活动小主题 活动目标 活动过程 成果展示 评价
古籍里的“故事” 搜集整理中华古籍相关故事,理解古籍文化,感受古籍故事中的中华精神。 1.个人搜集(借助网络、书籍等)。 2.组内成员汇总讨论交流。 3.选定一部古籍进行内容整理,可以从成书过程、流传发展、重要故事等方面整理,可以尝试绘制思维导图。 4.举行班级“古籍里的故事”风采展。 古籍整理相关图文、视频、班级风采展相关展览照片 1.搜集整合材料有思路和条理性。 2.相关图文资料清晰美观,能展现出古籍的特点。 3.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4.能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感受到中华古籍的艺术魅力。
古籍里的“辩论” 通过主题辩论赛,认识到中华古籍的重要价值,树立保护和传承中华古籍的意识。 1.围绕“古籍保护”确定辩题(参考:文化古籍通俗化解读对文化传承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2.班级小组分工并选定辩手。 3.初赛淘汰与选拔出两支队伍进入决赛。 4.邀请老师做决赛评委,评选出最佳辩手和队伍。 录制辩论赛比赛视频,发至班级群,家长积极转发展示,评选最高点赞视频。 1.观点明确,论证条理清晰,能够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2.辩手语言表达流利干练,具有说服力。 3.小组分工时,全体同学积极踊跃参加,自荐和他荐相结合。 4.评选环节公开公平。
古籍在身边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参观所在地的古籍研究所等与古籍相关的场地,真切感受古籍的真实面貌,认识到古籍的文化魅力,受到古籍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培养热爱古籍的情感。 1.制定参观计划,确定好时间、地点、路线等,做好出行准备。 2.实地参观,带笔记本等工具随时记录参观见闻和心得。 3.撰写参观心得。 1.活动照片和视频。 2.活动心得体会稿。 1.活动组织有条理,有秩序。 2.活动中,认真记录心得和体会。 3.心得体会能抒发真情实感。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2页
参考答案:
1.示例:
古籍里的“故事”
示例1:女娲造人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苍天补,四极正;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示例2:夸父追日,传说在黄帝时代,夸父族有一个首领。他也像我们小时候一样,是一个好奇心非常重的宝宝,看着太阳他就总想探究这个太阳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要给这个问题就是一个答案,他迈着脚步就朝着太阳出去,可是无论他怎么追怎么追一直都追不到,直到最后我干了黄河和渭河的水渴死在大泽边上。
示例3:女娲补天,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创世女神女娲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相传女娲抟土造人,并化生万物,使天地不再沉寂。女娲氏,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她是一位美丽的女神,身材像蛇一样苗条,以致有些神话学家坚称她根本就是蛇身。
女娲补天的故事和女娲造人的故事一样,都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女娲时代,随着人类的繁衍增多,社会开始动荡了。后人将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战,结果共工氏因为大败而怒撞不周山为由,衔接女娲熔五彩石以补天等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动人故事。
示例4:精卫填海,传说精卫是黄帝的女儿,有一天,她前往东海游玩的时候,不小心溺死在东海中。由于无辜枉死,精卫心中怨念很深,于是就常常从西山叼来木石,扔在东海里面,想要填平东海,以报自己无辜枉死之仇。
示例5:绝地通天,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在黄帝退位之后颛顼就继承了他爷爷的帝位。登上帝位的颛顼看到蚩尤刑天共工夸父之流,经常利用人间跟天上交通便利,常常从天梯下去蛊惑下界的民众叛乱。于是颛顼一气之下就派人斩断了天梯,决断了天和地的通道,从此神不能随便下界,人也再也不能随便上天。
古籍里的“辩论”
示例:我方认为文化古籍的通俗化解读对传统文化利大于弊
第一、人民群众才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承担者。立足现实来讲,大部分民众难以自行理解艰深晦涩的文化古籍,通俗化解读在普及传统文化过程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它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大众接触和理解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使其得到真正的传承。使得越来越多的大众知道并开始了解传统文化,使其更好地承担文化传承的责任。(我们主张扩大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而非局限于象牙塔内,并努力开辟长期被忽视的传统文化。不经通俗化解读文化古籍,无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重焕生机。)
第二、通俗化解读是当今社会所决定的必经的重要过程。时代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下里巴人,阳春白雪,实现真正的雅俗共赏,而这种鼓励引导大众积极思考接轨传统文化的社会学术氛围能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实用价值和为文化传承创造良好条件。解读,的确带有主观性,但这种主观性是无可避免的。而且正是通过不同角度不同立场的不同学术思想间的交流碰撞融合,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内涵,锤炼真谛。从国情出发,要走上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之路就必须先传播。
第三、通俗化解读的现实意义并非是一字不差地照搬而应将其精髓无形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之中,成为一种指导人们生活的世界观。对不求甚解的大众来讲起到有利有效的引导作用,激发更多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起到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实现国学复兴的作用。而且限于时空局限性和时代必然性,现世遗存的文化古籍是否也是前人的通俗化解读呢?(无疑,在古今变化的今天,对文化古籍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必然有一个重塑的过程,因此,将文化古籍所承载的传统文化通俗化解读是促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物质条件日益丰满的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精神需求更加急迫。传统文化,就像一条经过时间考验的长河,其中流淌的是延绵不息的民族精神,所以大众要理解的并不是艰深晦涩的贤者之言,我们要传承的是精神内涵,试问对方辩友是否一直在舍本逐末呢?。通俗化解读,是将束之高阁的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文化古籍搬下神坛,是为大众和传统文化之间架起了一座不限单双号的桥梁,是社会和历史发展要求的必然和必要经过的,随着传统文化普及到一定程度,公民对维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逐渐成熟,这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综上所述,我方始终坚定认为文化古籍的通俗化解读对传统文化利大于弊。谢谢大家。
“古籍”在身边
有幸去博物馆,手中翻阅的书籍距今已快三百年,好多页还有虫蛀的痕迹。书上收录的文章有些曾经拜读,有的连作者姓名都是首次听说。坐在比书还要高龄的书桌前,翻着泛黄的书籍,真有种想哭的冲动,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三百年前。其实在图书馆古籍部还曾看过更珍贵的宋本,但当时却没有类似的冲动。或许如今浸染更久,愈发有了感情。
【详解】本题考查综合实践运用的能力,三个活动均围绕“古籍保护新征程”展开,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古籍里的‘故事’”这一活动,主要考查学生的搜集整合材料,学生要在整合梳理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关键信息,按照一定条理讲述故事。
“古籍里的辩论”这一活动需要同学们搜集古籍中辩论的经典故事,理清论证过程,并能设想对方的辩论思路,采取驳论的方式进行反驳。辩论时,要求辩手们互相配合。
“古籍在身边”这一活动,主要是以实地参观的形式,让学生真切感受古籍的真实面貌,认识到古籍的文化魅力,并能撰写出真实的参观心得。
答案第2页,共3页
答案第3页,共3页